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呼籲/中小學教師培訓“接地氣”,才能學有所獲!

​近年來, 教師培訓工作受到了廣大中小學教師的歡迎和好評, 但在實際開展中也遇到一些問題, 如存在培訓課程設置脫離教學實踐、參訓教師主動性不高、培訓效果不明顯等。

本次話題就如何提升教師專業培養的實踐性、有效性進行研討。

觀點一:主動性激發應成為教師培訓的前提

在一次教師培訓中, 老師們圍坐在一起觀看電影《功夫熊貓》。 其實, 他們並不是在消遣, 而是在一起探討《功夫熊貓》裡的“教育理念”。 討論中, 培訓者引導教師們表達自己在電影中體會到的教育思路和意義後, 再反觀學校中的教育觀念。 “輕鬆的討論中, 老師們願意參與, 也主動反思自己的教學。 ”某教師發展中心主任介紹說, 這樣才能吸引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培訓或進修。 而像這樣看重教師主動性的培訓目前在中小學中卻不多。 “經常有一些學員屬於被迫參訓,

消極對待。 ”一些學校為完成選派指標, 隨意選派教師參訓, 有的派專業不對口的教師, 有的甚至將非教學人員送去參加培訓。 同時, 一些學校的骨幹教師因無人頂崗, 培訓機會十分有限。

小編認為, 教師培訓必須將激發教師的主動性作為培訓的前提, 把教師視為教育教學專業工作者, 必須體現教師的專業成長規律, 按照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學實際需求, 通過多樣性的培訓方式, 使教師在培訓中成為真正的參與者和學習者。

觀點二:理論培訓不應“脫離課堂”

如今, 各地的教師專業培訓途徑多種多樣, 包括大學研修、非學歷課程培訓、基地培養, 等等。 然而, 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在調研中發現, 當前培訓機構的教師和管理人員都是大學教師或政府官員,

對一線教學情況瞭解甚少, 安排的理論學習往往與實際教學脫節, 不能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


​對此, 有專家認為, 教師培訓部門需要思考如何將課程內容放到教學中去, 怎樣讓培訓更好地幫助教師成長, 讓理論培訓避免“遠離課堂”的傾向。

在某市名師培養途徑的有效性調研中, 參訓名師認為, 最有效的培養途徑是市級名師培養基地和區級名師工作室。 境外培訓、導師團和大學進修則不被名師看好, 因為提升實際教學能力比較困難。 市級名師培訓基地主要是通過教師課堂上現場診斷、研討和課題研究為主要內容, 區級名師工作室的內容包括課堂現場指導和研討。 進入課堂的現場診斷、討論和指導成為被名師認可的有效培訓途徑。

有人建議, 在培訓方法上, 要改進教師培訓的教學組織方式, 宣導小班教學, 採取案例式、探究式、參與式、情景式、討論式等多種方式開展培訓, 鼓勵教師自主選學, 為教師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選擇機會,

增強培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觀點三:把關注學生的需求作為教研歸宿

教研中的聽課評課活動, 被認為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比較有效的途徑。

它不僅將理論與實踐結合, 還讓教師的備課、講課、評課、教研合為一體, 被認為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比較有效的途徑。 但大部分教師在聽課評課中, 只關注講課教師備課的思路、講課的方式方法、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講解等方面。

“目前聽課評課活動過於關注‘教’, 而對學生的‘學’關注不夠。 ”某自治區教研中心副主任說。 他在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探索中, 從教學“小現象”、“小策略”、“小案例”出發, 將教師的關注點引向學生。 教師通過觀察學生課堂表現與學生訪談等途徑, 討論和改進教學策略。

據日本星城大學中等教育研究部部長薩卡爾·阿拉尼(Sarkar Arani)介紹,在日本的教研培訓中,教師要學習怎樣去關注每個學生的需求,學會觀察每一個學生在課堂各個環節的表現,包括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次發言,由此瞭解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興趣點。例如,教師如果發現不喜歡發言的學生,會與他們單獨談話,瞭解原因,並讓他們在課堂上有更多發言的機會,讓他們體會成功的樂趣。“教學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學實際操作,更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和回饋。”阿拉尼認為。


討論和改進教學策略。

據日本星城大學中等教育研究部部長薩卡爾·阿拉尼(Sarkar Arani)介紹,在日本的教研培訓中,教師要學習怎樣去關注每個學生的需求,學會觀察每一個學生在課堂各個環節的表現,包括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次發言,由此瞭解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興趣點。例如,教師如果發現不喜歡發言的學生,會與他們單獨談話,瞭解原因,並讓他們在課堂上有更多發言的機會,讓他們體會成功的樂趣。“教學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學實際操作,更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和回饋。”阿拉尼認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