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杜蘊珍:執著半世語文情

提起杜蘊珍, 天津教育人有一個眾口一詞的評價:“師德的表率、育人的模範、教學的專家。 ”

杜蘊珍是天津教育界當之無愧的“座標”, 是見證天津教育發展的標誌性人物。 她是天津首批特級教師中最年輕的一位, 也是當選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委員的首位小學教師, 曾先後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等30余項國家級和市級榮譽稱號,

在天津市南開區中營小學任教的60年中, 她長年堅持每天聽課三四節, 然後是說課、評課, 共性問題學科組教研。 即便譽滿全國後, 她也安安靜靜地投身教改實踐,

傳播教育思想, 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從未停下教書育人的腳步。

潛心育人, 春風化雨, 愛是教育良導體——

“愛”字品格

提到育人, 很多人都會想到杜蘊珍的一句名言:“愛是教育成功的良導體。 ”很多老師也都把這句話當作座右銘。

杜蘊珍把愛全部獻給了學生, 傾注了全部心血:為了上好一節課, 她曾十幾次修改教案;為了在投影上寫好一個規範的毛筆字, 她曾練過幾十遍;為講准一個詞語, 她曾翻閱近十本工具書;為了做好一件教具, 她夜戰到兩三點;為了幫助學生改正一個錯別字, 記住一個拼音字母, 她走在路上也在編兒歌……

杜蘊珍認為, 教師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 她說, 對於“一棵被蛀蟲咬傷的嫩苗,

應該施藥除蟲;對於一棵被狂風刮倒的小樹, 應該夯土扶正”。 在她看來, 要做好學生品德成長的引路人, 就應該滿腔熱忱、滿腔真誠, 把愛灑向每一個學生。

上世紀60年代, 杜蘊珍曾教過一個女學生, 叫張大順。 張大順有6個兄弟姐妹, 卻沒有了母親, 她的父親對兒女也不很關心。

張大順缺衣少食、無人照料的境況, 讓杜蘊珍十分心疼。 她把這個讓人同情的孩子領到自己家裡, 把大順當成自己的孩子精心照料。

大順畫畫很有天賦, 杜蘊珍全力支持她參加美術興趣小組。 在美術老師的精心指導下, 大順的畫刊登在《人民日報》上。 一時間, 全國各地的小朋友紛紛給她來信祝賀, 大順成了人人羡慕的小明星。 家境特殊的張大順第一次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後來, 張大順回到河北衡水老家, 成為當地一家制衣公司的優秀員工。 幾十年後, 年逾花甲的張大順給恩師編寫了詩歌《贊恩師》:

七歲頑童入學堂, 啟蒙恩師教導忙。

不僅指導學文化, 生活瑣事也同樣。

又理髮來又置衣, 吃住如同家一樣。

三年光景並不長, 朝朝暮暮永不忘。

雖說學生非親子, 恩師勝過親爹娘。

拍攝特級教師教學電影《看圖學詞學句》中的《你長大了幹什麼》時, 她曾在課上提問:“你長大了幹什麼?”孩子們紛紛回答:“當科學家、作家、畫家、音樂家、地質學家、書法家……”有人提出, 要引導孩子們說當“普通勞動者”, 但孩子們誰都不願開口。 後來還是導演勸說“這是演戲, 演完後你想當什麼‘家’還當什麼‘家’”, 問題才解決。

這一幕, 讓杜蘊珍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股使命感在她心中升騰。 電影拍完了, 她的工作卻剛剛開始。

接下來的5年裡, 她針對學生特點, 連續開展多種形式的“為人民服務”主題活動。 通過訪問、參觀, 與勞動模範、環衛工人、理髮員、售貨員、紡織工人、教師通信等實踐活動, 一個個普通勞動者成為學生敬佩的榜樣, 學生們還把他們的事蹟編成短劇、詩歌、故事、快板等, 歌頌宣傳這些普通勞動者。

畢業前夕, 在“為了理想”主題中隊會上, 杜蘊珍又一次放映了5年前拍攝的教學電影, 還請來當年拍電影的導演、攝影師等工作人員參加隊會。 學生們爭先恐後地發言:“勞動模範的事蹟, 使我懂得了崗位不分貴賤, 只要對人民有貢獻, 都是好樣的!”“我們選擇的工作,

要像勞動模範那樣, 不在於崗位的‘位’, 而在於為人民服務的‘為’……”看到這一幕, 電影廠的同志激動地握住杜蘊珍的手:“孩子們懂事了!杜老師, 是您用愛心哺育他們成長的……”

靜心教書, 不輟探索, 識字教學譜新篇——

“癡”字情懷

中營小學曾在上世紀60年代承擔了人教社新編12年制小學語文課本試教。 作為全國唯一的城市試驗校, 按試教要求, 杜蘊珍進行了分散識字研究。 在教學中, 她還探索與實踐了著名語文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總編輯蔣仲仁先生提出的“讓學生從從容容地讀書, 從從容容地寫字”等觀點。

1972年, 杜蘊珍開始總結教法, 研究識字教學規律, 並在刊物上發表文章。 次年, 她將研究重點放在電化教學領域如何提高識字品質。 她在幻燈片上現場用毛筆示範書寫生字,直觀地指導學生,這在全國產生很大反響。1985年,在北京中央教育行政學院學習期間,她又提出了“融合互促”的識字教學理念,並進行了教學實踐。

上世紀90年代初,作為分散識字教學流派的研究者之一,杜蘊珍撰寫的《分散識字的實踐與認識》被收錄在《九種識字教學法探新》一書中,其識字教學經驗在全國得以推廣。不久後,作為首批全國名師,她又在中國教育電視臺《名師講壇》欄目作教學經驗介紹。

隨著研究的深入,她開始進一步梳理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分別於1998年和2008年出版了《杜蘊珍教育教學藝術》和《潛心教育——和青年教師的談話》兩部著作。她提出,識字教學要遵循“三個規律”“五個策略”。同時,在實踐中,她注意學習多種識字方法和多種流派的主張,重點對分散識字與集中識字進行分析比較,總結了兩種識字方法的優缺點。她還幫助兒童爬過兩個“陡坡”,即由識字爬向閱讀的陡坡,由口頭表達爬向書面表達的陡坡。

60年潛心研究教學,摸索規律,躬身實踐,她形成了“教育教學一體化、知識智慧一體化、訓練遊戲一體化”的獨特教學風格,教學生學會做人,夯實了學生的語文基礎,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了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

後來,杜蘊珍又與青年教師一起,將自己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和課題研究成果製作成實用的課程資源《快樂學拼音》《趣味識漢字》《自主用漢字》等。如今,這套課程資源深受學生、老師、家長的歡迎。

2014年,杜蘊珍的研究成果“小學語文融合互促識字教學實踐研究”獲全國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隨後,南開區教育局在中營小學舉辦了杜蘊珍“小學語文融合互促識字教學實踐研究”成果推介會,向全市推廣其教學成果和實踐經驗。

親近大師,仰之彌高,終身受益誨人語——

“堅”字精神

從教60載,從青年、中年到暮年,杜蘊珍自言離不開老一輩教育家的幫助和指導。她說:“親近大師,他們那一句句閃光的教育啟示錄給予我深刻的啟迪。我願與青年教師共用這筆財富。”

斯霞、霍懋征、袁瑢、田本娜,這幾位在全國頗有影響的教育名家都是杜蘊珍的摯友。他們有著密切而深入的專業往來,共同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為全國5位特級教師拍攝教學電影。拍攝的那段日子,她同斯霞一起參加了在北京的集中培訓,並草擬腳本,暢談語文教學。結合《我們愛老師》一課,斯霞說,語文是生活,生活化是語文教學的本質。樸素而真誠的話語,使杜蘊珍學到了斯霞運用兒童生活經驗組織教學的理念。

上世紀70年代初期,杜蘊珍所在的中營小學是全國電化教學實驗基地。其間,教育專家王企賢、霍懋征聽了杜蘊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課,看了《小小的船》《中國醫療隊在阿爾及利亞》的幻燈片、錄音帶,十分讚賞。他們對杜蘊珍使用電化教學手段破解難點給予很高的評價:“電教手段的成功在於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實用、實效是我們應該追求的。”這使杜蘊珍更堅定了運用現代媒體進行語文教學的信心。

袁瑢比杜蘊珍年長6歲,杜蘊珍一直尊稱她為“袁老”。“袁老給予我的不是一般的教法指導,而是相信學生、讓學生成為主人,進而得到發展的閃光的教育思想。”杜蘊珍如是說。1982年,在山東參加全國小語理事會議時,杜蘊珍與袁瑢同住一處。當時,杜蘊珍和袁瑢一起探討一篇三年級課文《李時珍》的教學設計。她向袁瑢求教的中心點是老師課上應提出哪些問題,袁瑢卻中肯地說:“為什麼只想老師提什麼問題?你應該想學生會提出哪些問題,怎麼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議論、質疑。”回天津後,杜蘊珍按袁瑢的指教,從學生實際出發,在全市做了一節令同行讚賞、學生喜歡的語文課。

每每見面,和杜蘊珍相談甚歡的天津師範大學教授田本娜,總離不開討論語文教學的本真。她常常指導說:“扎扎實實教語文,老老實實去做人。”“尊重科學,不屈從社會上各種‘風’。”“求真、求實,關注學生發展。”“要走自己的教學路,要保持自己的教學特色。”

回首和幾位教育家在一起的日子,杜蘊珍滿懷深情地說,正是教育家們的點撥和指導,讓她加大了教學改革的步伐,立足學生,研究教材的同時研究學情,改革教法,使語文教學走上成功之路。

親師之楷模,無私奉獻,默默耕耘孺子牛——

“舍”字境界

杜蘊珍之所以能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而且無怨無悔地堅持60載,源於她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種社會責任感已成為她不同時期都在自覺堅持的理想和操守。

她為人樸實、生活節儉、從不奢侈,獲得“孺子牛金球獎”後,她將10萬元獎金捐給南開區“青年教師獎勵基金”,激勵青年教師立業成才,報效祖國。

曾有人在教師節前夕,讓她和幾位特級教師利用接受慰問的機會搞有償電視商品廣告,被他們嚴詞拒絕了;有些學校請她“兼職”,特意說明不必做實質性工作,只借用一下“杜蘊珍”的名字便給予可觀的回報,她也堅決拒絕了。

40年前,師生使用的教科書發放並不及時。杜蘊珍曾接到安徽省一個貧困地區教師的求助信。這位教師從報上得知天津市有個特級教師杜蘊珍,於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寫信提出借書請求。因為條件有限,不能滿足同行要求,杜蘊珍便向本班學生說明情況。大家愛心湧動,決定“抄書”,每人用規範楷體字抄寫3個單元,製成40本書。收到手抄書後,安徽的老師激動萬分,她在感謝信中寫道:“收到書的那一刻,學生們都高興地跳起來了!特級教師和她的學生就是‘特’!”

從教至今,杜蘊珍做觀摩課教學總計500餘節,發表經驗論文近300篇,教學講座百餘場……這組數字,對於像杜蘊珍這樣的教學專家來說,其實並不多。對她來說,赴各地做課、講學,只要想做,便可以一年忙到頭,但她卻始終有自己的考量。她最常去的,是那些對教育教學有迫切需求的區縣學校,面對面輔導基層的教師。教師們說:“大專家到小學校指導,分文不取,令人佩服!”

杜蘊珍多次為“國培計畫”學員作專題報告。無論在武漢、太原、成都,還是在天津本地,在交通工具選擇上,她一直堅持“能坐火車,不乘飛機;能坐公交,不打出租”,為國家儘量節省開支。

曾有一次,杜蘊珍去外地參加教學研討,主辦方將她安排在一家檔次較高的賓館。杜蘊珍心裡一算帳,一天食宿將近500元,覺得太奢侈。於是,第二天她便開始到周邊的小店鋪自費用餐。大家對此肅然起敬,年輕人給她起了個充滿敬意的綽號——“老八路”。

在中營小學校園裡,有一間辦公室,名為“勞模教育家杜蘊珍工作站”。辦公室內,懸掛著一幅該校畢業生、著名書法家龔望先生的作品《父生師教》。對這幅作品,杜蘊珍的理解是:“父生師教,父母生,老師教。學生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教師就是這‘夢之隊’的築夢人。我們要努力做到教書育人、行為世范,潛心教學、創新實踐,讓新時代教師精神發揚光大。”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26日第4版

她在幻燈片上現場用毛筆示範書寫生字,直觀地指導學生,這在全國產生很大反響。1985年,在北京中央教育行政學院學習期間,她又提出了“融合互促”的識字教學理念,並進行了教學實踐。

上世紀90年代初,作為分散識字教學流派的研究者之一,杜蘊珍撰寫的《分散識字的實踐與認識》被收錄在《九種識字教學法探新》一書中,其識字教學經驗在全國得以推廣。不久後,作為首批全國名師,她又在中國教育電視臺《名師講壇》欄目作教學經驗介紹。

隨著研究的深入,她開始進一步梳理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分別於1998年和2008年出版了《杜蘊珍教育教學藝術》和《潛心教育——和青年教師的談話》兩部著作。她提出,識字教學要遵循“三個規律”“五個策略”。同時,在實踐中,她注意學習多種識字方法和多種流派的主張,重點對分散識字與集中識字進行分析比較,總結了兩種識字方法的優缺點。她還幫助兒童爬過兩個“陡坡”,即由識字爬向閱讀的陡坡,由口頭表達爬向書面表達的陡坡。

60年潛心研究教學,摸索規律,躬身實踐,她形成了“教育教學一體化、知識智慧一體化、訓練遊戲一體化”的獨特教學風格,教學生學會做人,夯實了學生的語文基礎,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了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

後來,杜蘊珍又與青年教師一起,將自己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和課題研究成果製作成實用的課程資源《快樂學拼音》《趣味識漢字》《自主用漢字》等。如今,這套課程資源深受學生、老師、家長的歡迎。

2014年,杜蘊珍的研究成果“小學語文融合互促識字教學實踐研究”獲全國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隨後,南開區教育局在中營小學舉辦了杜蘊珍“小學語文融合互促識字教學實踐研究”成果推介會,向全市推廣其教學成果和實踐經驗。

親近大師,仰之彌高,終身受益誨人語——

“堅”字精神

從教60載,從青年、中年到暮年,杜蘊珍自言離不開老一輩教育家的幫助和指導。她說:“親近大師,他們那一句句閃光的教育啟示錄給予我深刻的啟迪。我願與青年教師共用這筆財富。”

斯霞、霍懋征、袁瑢、田本娜,這幾位在全國頗有影響的教育名家都是杜蘊珍的摯友。他們有著密切而深入的專業往來,共同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為全國5位特級教師拍攝教學電影。拍攝的那段日子,她同斯霞一起參加了在北京的集中培訓,並草擬腳本,暢談語文教學。結合《我們愛老師》一課,斯霞說,語文是生活,生活化是語文教學的本質。樸素而真誠的話語,使杜蘊珍學到了斯霞運用兒童生活經驗組織教學的理念。

上世紀70年代初期,杜蘊珍所在的中營小學是全國電化教學實驗基地。其間,教育專家王企賢、霍懋征聽了杜蘊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課,看了《小小的船》《中國醫療隊在阿爾及利亞》的幻燈片、錄音帶,十分讚賞。他們對杜蘊珍使用電化教學手段破解難點給予很高的評價:“電教手段的成功在於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實用、實效是我們應該追求的。”這使杜蘊珍更堅定了運用現代媒體進行語文教學的信心。

袁瑢比杜蘊珍年長6歲,杜蘊珍一直尊稱她為“袁老”。“袁老給予我的不是一般的教法指導,而是相信學生、讓學生成為主人,進而得到發展的閃光的教育思想。”杜蘊珍如是說。1982年,在山東參加全國小語理事會議時,杜蘊珍與袁瑢同住一處。當時,杜蘊珍和袁瑢一起探討一篇三年級課文《李時珍》的教學設計。她向袁瑢求教的中心點是老師課上應提出哪些問題,袁瑢卻中肯地說:“為什麼只想老師提什麼問題?你應該想學生會提出哪些問題,怎麼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議論、質疑。”回天津後,杜蘊珍按袁瑢的指教,從學生實際出發,在全市做了一節令同行讚賞、學生喜歡的語文課。

每每見面,和杜蘊珍相談甚歡的天津師範大學教授田本娜,總離不開討論語文教學的本真。她常常指導說:“扎扎實實教語文,老老實實去做人。”“尊重科學,不屈從社會上各種‘風’。”“求真、求實,關注學生發展。”“要走自己的教學路,要保持自己的教學特色。”

回首和幾位教育家在一起的日子,杜蘊珍滿懷深情地說,正是教育家們的點撥和指導,讓她加大了教學改革的步伐,立足學生,研究教材的同時研究學情,改革教法,使語文教學走上成功之路。

親師之楷模,無私奉獻,默默耕耘孺子牛——

“舍”字境界

杜蘊珍之所以能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而且無怨無悔地堅持60載,源於她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種社會責任感已成為她不同時期都在自覺堅持的理想和操守。

她為人樸實、生活節儉、從不奢侈,獲得“孺子牛金球獎”後,她將10萬元獎金捐給南開區“青年教師獎勵基金”,激勵青年教師立業成才,報效祖國。

曾有人在教師節前夕,讓她和幾位特級教師利用接受慰問的機會搞有償電視商品廣告,被他們嚴詞拒絕了;有些學校請她“兼職”,特意說明不必做實質性工作,只借用一下“杜蘊珍”的名字便給予可觀的回報,她也堅決拒絕了。

40年前,師生使用的教科書發放並不及時。杜蘊珍曾接到安徽省一個貧困地區教師的求助信。這位教師從報上得知天津市有個特級教師杜蘊珍,於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寫信提出借書請求。因為條件有限,不能滿足同行要求,杜蘊珍便向本班學生說明情況。大家愛心湧動,決定“抄書”,每人用規範楷體字抄寫3個單元,製成40本書。收到手抄書後,安徽的老師激動萬分,她在感謝信中寫道:“收到書的那一刻,學生們都高興地跳起來了!特級教師和她的學生就是‘特’!”

從教至今,杜蘊珍做觀摩課教學總計500餘節,發表經驗論文近300篇,教學講座百餘場……這組數字,對於像杜蘊珍這樣的教學專家來說,其實並不多。對她來說,赴各地做課、講學,只要想做,便可以一年忙到頭,但她卻始終有自己的考量。她最常去的,是那些對教育教學有迫切需求的區縣學校,面對面輔導基層的教師。教師們說:“大專家到小學校指導,分文不取,令人佩服!”

杜蘊珍多次為“國培計畫”學員作專題報告。無論在武漢、太原、成都,還是在天津本地,在交通工具選擇上,她一直堅持“能坐火車,不乘飛機;能坐公交,不打出租”,為國家儘量節省開支。

曾有一次,杜蘊珍去外地參加教學研討,主辦方將她安排在一家檔次較高的賓館。杜蘊珍心裡一算帳,一天食宿將近500元,覺得太奢侈。於是,第二天她便開始到周邊的小店鋪自費用餐。大家對此肅然起敬,年輕人給她起了個充滿敬意的綽號——“老八路”。

在中營小學校園裡,有一間辦公室,名為“勞模教育家杜蘊珍工作站”。辦公室內,懸掛著一幅該校畢業生、著名書法家龔望先生的作品《父生師教》。對這幅作品,杜蘊珍的理解是:“父生師教,父母生,老師教。學生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教師就是這‘夢之隊’的築夢人。我們要努力做到教書育人、行為世范,潛心教學、創新實踐,讓新時代教師精神發揚光大。”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26日第4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