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冀魯英烈余志遠市黨史史志辦公室

餘志遠, 原名張漢卿, 1917年出生在黃夾鎮邸家村一個農民家庭。 餘志遠小時候家中經濟條件比較差, 常常受地主、惡霸的壓迫和欺侮。

有一年, 他的爺爺在場院裡幹農活, 村裡的惡霸勾結土匪, 公然在他們家麥場裡放火, 這件事深深刻在了餘志遠幼小的心靈裡。 他10歲時決定不在村裡地主開辦的學校讀書, 一個人到外村上學, 13歲考入縣立高級小學, 從那時起, 他就立志長大後要為民除害。

抗日戰爭爆發後, 他放棄張牌小學校長的身份, 投筆從戎, 參加了由樂陵中心縣委書記杜步舟組織的抗日自衛隊。 餘志遠投身革命的行動對周圍知識份子的影響很大, 許多人看到連校長都當了兵, 也紛紛加入了革命隊伍, 使共產黨領導的樂陵縣第一支抗日武裝得以迅速發展。 1937年8月13日, 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六團在黃夾鎮北街宣告成立。 餘志遠隨六團轉戰于鹽山、慶雲、陽信等地。

1938年夏天, 餘志遠受組織委派, 離開部隊擔任了樂陵黃夾區(七區)民眾動員委員會主任, 並在此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任職期間, 他每日早起晚睡, 忙個不停, 幫助各村組建抗日自衛隊, 把樂陵的抗日活動推向了高潮。

1938年8月9日早晨, 十幾個日本鬼子和一個漢奸闖進余志遠的家裡, 把他父母都抓起來帶走了, 並讓他弟弟給他帶話, 說不投降就殺了他的父母。 聽說父母落在鬼子手裡, 餘志遠萬分著急, 但想到抗日大業, 他還是鎮定地告訴弟弟, 他會想辦法把父母營救出來, 但絕不會向敵人投降。 為保證他的安全, 組織上把他由七區調到五區, 並放出風去說張漢卿已經犧牲了, 還偽造了一座墳墓, 讓敵人真假難辨。

敵人信以為真, 放了他的父母。 從那時起, 他取“志向遠大”之意將自己名字改為餘志遠, 繼續抗日。

1941年1月, 上級委任他為樂陵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兼縣大隊長。 那個時候餘志遠備受當地人民擁戴, 老人們親切地叫他“志遠”, 青年們稱他“老餘”, 小孩們稱他“余叔”。 當敵人獲悉樂陵的抗日縣長就是當年黃夾區區長張漢卿時, 立即懸賞重金, 通緝捉拿。 但是, 這並沒有影響餘志遠的抗日決心。 他充分發動群眾, 帶領樂陵縣政府機關和獨立營打擊敵人, 全縣的抗日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 成績顯著。 1942年底, 餘志遠被冀魯邊區戰時行政委員會評為“模範縣長”。

1943年2月, 日本侵略者調動滄州、鹽山、惠民、寧津等地的敵人長途奔襲, 對樂陵進行大規模的“鐵壁包圍”。

4月, 餘志遠帶部隊轉移到邢官莊時被敵人掃蕩隊包圍。 余志遠和幾個戰士被困在一個院落的北屋裡。 正午時分, 餘志遠的幾個戰友相繼犧牲, 屋內只剩下他和一名通信兵。 餘志遠數了數剩下的子彈, 又把身上帶的檔和筆記本燒掉。 這時又有三個敵人沖進院內, 端著刺刀往屋裡沖, 余志遠連開三槍, 敵人當場斃命。 敵人知道被包圍的是餘志遠後, 更加瘋狂, 聲嘶力竭地叫喊:“餘志遠, 投降吧, 皇軍會給你個縣長做。 ”見勸說無效, 幾個敵人從側面爬上屋子, 一邊扒房頂, 一邊勸說他投降, 余志遠鎮定地驗了驗槍, 發現只有最後一顆子彈了, 他咬破手指, 在牆壁上寫下“生前不能孝父母, 死後鮮血為國流, 囑我抗日眾同志,
踏我血跡報國仇”的悲壯詩句, 然後將槍口對準自己的胸膛, 以身殉國。 那一年, 餘志遠年僅26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