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低燒分多種,不要盲目的食用退燒藥!

在我們生活中如果遇到長期低熱的患者, 大家有個慣性思維, 即發熱者用寒涼藥治之。 然而, 發熱的原因卻未必是源於“外”, 也可能是源於“內”。 今天帶大家瞭解一下低燒的原因及如何調理!

低燒, 又稱低熱, 是一種常見的症狀, 一般我們講的低熱是指體溫超過正常, 但在38℃以下者。 長期低燒指持續發燒兩周以上, 不包括間斷發燒。

01

低燒的原因

發熱主要由情志、飲食、勞倦等內傷原因致使臟腑氣血陰陽失調而產生。 若由於臟腑氣血陰陽偏虛而產生多稱為虛熱、虛火, 為虛症。 若由於氣機鬱結, 淤血停滯, 飲食積滯, 濕熱阻滯等引起的發熱則多為實症或虛實夾雜症, 現分述如下:

1、陰精虧虛

素體陰虛, 或熱病日久傷陰, 或久瀉, 或過用誤用溫燥藥物等, 導致陰精虧虛, 水不制火, 陽氣相對偏盛而引起發熱。 正如《景嶽全書。 火症》說:“陰虛者能發熱, 此以真陰虧損, 水不制火也。

2、中氣不足

過度疲勞, 加之飲食失調, 或病後失於調養, 以致脾胃氣虛發熱。 關於氣虛發熱的具體病理, 供參考:一是脾胃氣焰, 中焦虛寒, 因而使虛陽外越而成現象。 二是脾胃氣虛, 穀氣下流而藴為濕熱, 促使下焦陰火上沖而致發熱。 陰火是對陽火而言,

陽火時元氣的別名。 陰火泛指虛火、邪火。 氣虛下陷, 陰損及陽, 虛火上乘, 或脾虛藴生濕熱之邪火上乘均可致發熱。 三是氣虛衛外不固, 外感邪氣, 正邪相搏而發熱。 正如《景嶽全書。 火症》說:“氣本屬陽, 陽氣不足, 則寒從中生, 寒從中生則陽無所依而浮散於外, 是即虛火假熱之謂也。 ”《脾胃論。 飲食勞倦所傷為熱中論》說:“脾胃氣虛, 則下流于腎, 陰火得以乘其士位”, “無陽以護其榮衛, 則不任風寒, 乃乘寒熱”。

3、腎陽虛弱

平素陽氣不足, 或寒症日久傷陽, 或誤用過用寒涼藥, 導致腎陽虛弱, 寒氣內盛, 格陽於外, 虛陽浮於外而發熱。 正如《景嶽全書。 火症》所說:“陽虛者, 亦能發熱, 此以元陽敗竭, 火不歸原也。 ”脾胃氣虛日久, 亦可導致脾腎陽虛, 成為陽虛發熱。

4、血虛失養

久病心肝血虛, 或脾胃不能生血, 或因出血, 產後或手術後是失血過多, 以致系、血虛失於濡養。 血本屬陰, 陰血不足, 無以斂陽, 而導致陽浮發熱。 正如《證治匯補。 發熱》說:“血虛發熱, 一切吐衄便血, 產後崩漏, 血虛不能配陽, 陽亢發熱者, 治宜養血。 ”血虛發熱多呈氣血兩虛或陰血兩虛兩現。

5、肝經鬱熱

情志抑鬱, 肝氣不能條達, 氣鬱化火而致發熱, 或因惱怒過度, 肝火內盛以致發熱。 其發病機制正如《丹溪心法。 火》所說:“凡氣有餘便是火”, 因這種發熱和情志不遂有關, 故又稱“五志之火”。

6、瘀血阻滯

由於情志、勞倦、外傷, 出血等原因導致淤血的產生, 淤血停積於體內, 阻滯經絡, 氣血運行不暢, 雍遏不通, 因而引起發熱。 《靈樞。 癰疽》篇指出:“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 則血泣不行, 不行則為氣從之而不通, 雍遏不得行, 故熱”。 這條雖是用來解釋癰疽發熱的, 但對理解血瘀發熱也較有啟發。 此外淤血發熱也與血虛失養有關, 如《醫門法律。 虛勞篇》說:“血痹則新血不生, 並素有之血, 亦淤積不行, 血瘀則榮虛,榮虛則發熱。”

7、濕濁鬱蒸

濕邪內鬱或化熱薰蒸所造成的發熱,可有外感與內傷之別。 內傷者多由脾胃陽虛,脾運不健,水濕鬱蒸而致內傷濕鬱發熱。《溫病條辨。上焦篇。濕熱》所說:“舍白不渴,脈弦細而儒,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中焦篇濕溫所描述的“穢濕著裡,舌黃脘悶,氣機不宣,久則釀熱。”雖系外感熱病,但內傷濕邪,濕鬱化熱所致發熱的病機與臨床表現也與其有相似之處。

綜上所述“內傷發熱的原因可分為虛實兩大類,屬虛者不外氣、血、陰、陽不足,屬實者不外情志為病,淤血停滯、濕濁鬱蒸。而臨床上虛實相兼或由兩種病機同時引起的發熱,也屢見不鮮,如氣鬱血淤,氣陰兩虛氣血兩虛等,都可同時引起發熱。從病機的轉化來說,久病往往由實轉虛,由輕轉重,其中以淤血病久,損及氣、血、陰、陽,分別兼見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者為多。氣鬱日久。正氣亦虛,可成為氣虛氣鬱的發熱。若熱傷陰津,又可轉為氣郁陰虛之發熱。初次之外,濕濁久藴,脾氣虛弱,或濕濁內停,陰亦不足等,發熱臨床證時也多見到。

01

如何退燒

發熱多是機體正氣與外來邪氣相搏鬥,機體免疫力較強的表現,而正氣其實等同于免疫力,艾灸的作用,又恰好是提正氣,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濕寒、溫經絡、而除百病的作用。如用合理使用艾灸施灸以下穴位,往往效果極佳!

大椎穴:

作用:清熱解表、截虐止癇

十宣穴:

作用:急救用途較多,民間廣泛應用於熱病、癲癇、小兒驚風等。能宣散風熱,通關開竅。

曲池、合谷、外關穴:

作用:曲池與合穀均屬於手陽明大腸經,既能疏風解表,又能清瀉陽明。

外關穴是八脈交會之一,是解表退熱的要穴,同時艾灸這3個穴,能降體溫。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和更多的艾灸知識。

小編推薦:

艾灸調理各種囊腫很有效果!

誰說黃褐斑沒救,艾灸這裡百試百靈!

春夏灸八髎,通治婦科病!

血瘀住了身體可用這些穴位疏通它!

人體疾病與脊柱錯位關係一覽表!

血瘀則榮虛,榮虛則發熱。”

7、濕濁鬱蒸

濕邪內鬱或化熱薰蒸所造成的發熱,可有外感與內傷之別。 內傷者多由脾胃陽虛,脾運不健,水濕鬱蒸而致內傷濕鬱發熱。《溫病條辨。上焦篇。濕熱》所說:“舍白不渴,脈弦細而儒,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中焦篇濕溫所描述的“穢濕著裡,舌黃脘悶,氣機不宣,久則釀熱。”雖系外感熱病,但內傷濕邪,濕鬱化熱所致發熱的病機與臨床表現也與其有相似之處。

綜上所述“內傷發熱的原因可分為虛實兩大類,屬虛者不外氣、血、陰、陽不足,屬實者不外情志為病,淤血停滯、濕濁鬱蒸。而臨床上虛實相兼或由兩種病機同時引起的發熱,也屢見不鮮,如氣鬱血淤,氣陰兩虛氣血兩虛等,都可同時引起發熱。從病機的轉化來說,久病往往由實轉虛,由輕轉重,其中以淤血病久,損及氣、血、陰、陽,分別兼見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者為多。氣鬱日久。正氣亦虛,可成為氣虛氣鬱的發熱。若熱傷陰津,又可轉為氣郁陰虛之發熱。初次之外,濕濁久藴,脾氣虛弱,或濕濁內停,陰亦不足等,發熱臨床證時也多見到。

01

如何退燒

發熱多是機體正氣與外來邪氣相搏鬥,機體免疫力較強的表現,而正氣其實等同于免疫力,艾灸的作用,又恰好是提正氣,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濕寒、溫經絡、而除百病的作用。如用合理使用艾灸施灸以下穴位,往往效果極佳!

大椎穴:

作用:清熱解表、截虐止癇

十宣穴:

作用:急救用途較多,民間廣泛應用於熱病、癲癇、小兒驚風等。能宣散風熱,通關開竅。

曲池、合谷、外關穴:

作用:曲池與合穀均屬於手陽明大腸經,既能疏風解表,又能清瀉陽明。

外關穴是八脈交會之一,是解表退熱的要穴,同時艾灸這3個穴,能降體溫。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和更多的艾灸知識。

小編推薦:

艾灸調理各種囊腫很有效果!

誰說黃褐斑沒救,艾灸這裡百試百靈!

春夏灸八髎,通治婦科病!

血瘀住了身體可用這些穴位疏通它!

人體疾病與脊柱錯位關係一覽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