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推動品質工作走進品質強國新時代

□祁雲海

品質是發展之基、興國之道、強國之策, 關乎國家實力、人民福祉。 進入新時代, 品質工作擔負著新的更重要的歷史使命。 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品質發展、品質安全的一系列論述為新時代品質工作指明方向。 可以說, 品質已成為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勁引擎。

化解社會主要矛盾

亟需提升品質

十九大報告對當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判斷, 給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矛盾發生新的變化折射出時代對品質的強烈呼喚, 也意味著社會供給這塊“蛋糕”尚未做優, 優質供給明顯不足。

當前,

我國供給形勢是大而全, 博有餘而精不足, 社會總體供給品質水準與廣大民眾的需求相比, 仍存在較大差距。 許多領域品質長期“不給力”, 嚴重影響了人民對“品質”生活的追求。 優質“蛋糕”供給不足同樣使發展出現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體現在經濟建設相比生態文明和文化建設等領域不平衡、欠發達地區相比發達地區有較大差距的區域不平衡、不同社會群體在共用發展成果方面感受不一的群體不平衡, 發展的基礎還不夠穩固、發展的總量還不夠充裕、發展的程度還不夠高端。 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的關鍵, 是要切實提升供給品質, 跨越品質水準不高的“坎”, 不斷擴大優質供給。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

作為根本原則

新時代品質工作要以人民為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是我們黨得到人民群眾擁護和愛戴的根本原因。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理所當然成為品質工作的核心要義和動力源泉。

品質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就必須要明確提出品質工作“為了誰、依靠誰、成果由誰共用”這個重大命題。 破解“為了誰”命題, 就是要彰顯品質為民的價值取向, 把人民對經濟社會發展品質的期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品質工作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 把人民利益作為價值評價的最高標準。 破解“依靠誰”命題, 就是要把人民作為品質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 緊緊依靠人民創造和維護品質,

發動人民為發展品質建言獻策, 依靠人民智慧提升品質水準, 發揮人民的力量監督品質安全。 破解“成果由誰共用”命題, 就是讓品質發展成果惠及人民, 這是為民謀福祉根本之所在。 共用好品質發展成果關鍵是要牽住營造高水準品質環境這個“牛鼻子”。 要緊盯消費需求旺盛、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領域, 抓住重點產品, 不斷強化品質安全保障工作, 讓人民吃得放心、用得稱心、住得安心, 享有源源不斷的品質獲得感。

全力以赴推動品質工作

邁上新臺階

要完善品質法律法規。 建設品質強國需要法律保障。 我國現有的與品質相關的法律, 偏重對品質安全問題的行政管理, 缺乏關於品質發展和品質促進的法律制度。

應加快立法研究, 出臺品質促進法, 確立其在品質領域的主體法地位, 發揮其引領、規範、強制作用。 同時, 儘快修訂品質監管領域等具體品質工作中不合時宜的法律制度, 解決法律制度完整性、適用性與操作性問題。 如:儘快修訂產品品質法, 建立商品品質懲罰性賠償制度, 以便對產品品質實施更有效監管。 通過從全域和具體工作層面制修訂相關法律, 從而形成完備的中國特色品質法律體系, 推動品質強國建設有法可依、依法實施。

要創新品質監管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放管結合、並重, 只放不管必有後患, 要加強全面品質監管。 當前, 我們應清醒認識到品質監管工作還存在許多困難和短板。 從監管物件看,

產品、工程和服務提供者的品質管制水準參差不齊, 對品質技術和管理投入不足, 優質產品服務供給無法滿足快速升級的消費需求。 從監管者自身看, 政府的品質提升職責定位和機制機理有待明確, 品質技術基礎作用尚需強化, 品質治理能力亟待增強。 明確了短板, 找准破解品質監管工作中難題的方向, 就是要建立以企業主體責任為核心、以政府事中事後監管為重點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現代品質監管體系, 推動工作從重微觀的品質檢驗監管向重宏觀的品質管制轉變, 不斷提升品質管制科學化水準。

要改革品質監管體制。 品質監管改革是品質發展的必然途徑。 一是轉變品質監管理念。 品質安全是“產”出來的, 也是“管”出來的。科學的監管理念就是要堅持“管”和“放”兩個輪子一起轉,做好“管”的加法和“放”的減法,以更好的“管”促進品質更大的提升,以更大的“放”和更優的“服”推動更強的品質創新。既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又要讓政府監管不缺位。

二是創新品質監管模式。監管的注意力應從注重產品、工程和服務生產過程的監管,向注重其品質的影響因素管理轉移。大力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等監管方式,健全品質監管長效機制,提高監管的科學水準。

三是著力提高品質監管效率。發揮風險分析和評估作用,事前監管要以風險管理為核心,事後監管要以監督檢查為核心,及時有效地發現品質問題,從而實現精准監管、科學監管,全面提升監管效能。

要提升品質資訊化水準。當前,“互聯網+品質”成為促進品質發展的尖兵利器。應切實用好資訊技術手段,發揮資訊化“倍增器”作用。一是構建品質資訊大平臺。確立品質大資料標準體系,以此標準建立一個統一的品質資訊資源基礎資料平臺,整合各方面品質資訊,盤活全國範圍內的品質資訊資源,改變資訊小而散、碎片化的現狀。二是用好品質資訊大資料。從多角度、多維度對質量數據進行科學、系統分析,為政府進行宏觀品質管制提供參考,為品質監管部門科學監管提供依據,為企業提升競爭力提供支援,為公眾參與品質監督提供保障。三是實現監管資訊化水準大提升。部門內,通過豐富資訊化手段,提升監管效能;部門間,通過建立資訊資源分享機制,打破資訊孤島,推動資訊互聯互通、共用開放。

要提升品質工作社會參與水準。品質工作不是一個人、一個部門的“獨角戲”。只有積聚資源、群策群力、齊抓共管,才能形成品質工作的強大合力,最終實現品質強國宏偉目標。要構建大品質工作格局,推動建立跨地區、跨部門的品質監管協同機制,建立和完善權責明確、協調配合、運轉高效的品質管制聯動機制,實現部門間資訊互通、監管互認、執法互助。要形成社會品質共治局面,維護品質安全是社會共同責任,營造品質氛圍,鼓勵廣大群眾和社會組織參與品質監督,推動品質提升,共創品質大業,共用品質成果。

新使命催生新征程,新要求呼喚新擔當。新時代,我們要牢記品質為民的初心,著力圍繞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以推動品質強國戰略為己任,不斷深化各項改革,在品質變革中實現品質提升,奮力開創品質工作新局面。

《中國國門時報》

也是“管”出來的。科學的監管理念就是要堅持“管”和“放”兩個輪子一起轉,做好“管”的加法和“放”的減法,以更好的“管”促進品質更大的提升,以更大的“放”和更優的“服”推動更強的品質創新。既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又要讓政府監管不缺位。

二是創新品質監管模式。監管的注意力應從注重產品、工程和服務生產過程的監管,向注重其品質的影響因素管理轉移。大力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等監管方式,健全品質監管長效機制,提高監管的科學水準。

三是著力提高品質監管效率。發揮風險分析和評估作用,事前監管要以風險管理為核心,事後監管要以監督檢查為核心,及時有效地發現品質問題,從而實現精准監管、科學監管,全面提升監管效能。

要提升品質資訊化水準。當前,“互聯網+品質”成為促進品質發展的尖兵利器。應切實用好資訊技術手段,發揮資訊化“倍增器”作用。一是構建品質資訊大平臺。確立品質大資料標準體系,以此標準建立一個統一的品質資訊資源基礎資料平臺,整合各方面品質資訊,盤活全國範圍內的品質資訊資源,改變資訊小而散、碎片化的現狀。二是用好品質資訊大資料。從多角度、多維度對質量數據進行科學、系統分析,為政府進行宏觀品質管制提供參考,為品質監管部門科學監管提供依據,為企業提升競爭力提供支援,為公眾參與品質監督提供保障。三是實現監管資訊化水準大提升。部門內,通過豐富資訊化手段,提升監管效能;部門間,通過建立資訊資源分享機制,打破資訊孤島,推動資訊互聯互通、共用開放。

要提升品質工作社會參與水準。品質工作不是一個人、一個部門的“獨角戲”。只有積聚資源、群策群力、齊抓共管,才能形成品質工作的強大合力,最終實現品質強國宏偉目標。要構建大品質工作格局,推動建立跨地區、跨部門的品質監管協同機制,建立和完善權責明確、協調配合、運轉高效的品質管制聯動機制,實現部門間資訊互通、監管互認、執法互助。要形成社會品質共治局面,維護品質安全是社會共同責任,營造品質氛圍,鼓勵廣大群眾和社會組織參與品質監督,推動品質提升,共創品質大業,共用品質成果。

新使命催生新征程,新要求呼喚新擔當。新時代,我們要牢記品質為民的初心,著力圍繞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以推動品質強國戰略為己任,不斷深化各項改革,在品質變革中實現品質提升,奮力開創品質工作新局面。

《中國國門時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