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頂尖人才仍然稀缺 高校如何發力人工智慧人才培養

教育部日前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計畫》, 提出“完善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培養體系”的目標。

2017年我國人工智慧領域論文發表量超越美國,

成為世界第一, 但頂尖人才仍然稀缺。 目前, 提出神經網路理論的加拿大團隊深耕人工智慧領域已超過三十年, 而在國際人工智慧協會(AAAI)208位院士中, 中國籍僅占4席。 我國在人工智慧最核心、最原創的內容方面貢獻不多, 基礎性、開創性研究能力還有待提高。 作為新技術策源地的高校, 如何為人工智慧的長遠發展打下厚實的人才基礎, 記者進行了採訪。

人工智慧需要新的教學體系

當下人工智慧的大發展直接源起於2006年深度學習的提出。 作為一種複雜的機器學習演算法, 深度神經網路使機器模仿視聽和思考等人類活動, 解決了很多複雜的模式識別難題, 使人工智慧相關技術取得了很大進步, 並引起了學界和產業界的關注。

“現在大公司人工智慧方面的人才招聘有很多, 但大多崗位只需要上幾個月的培訓班就能做, 比如說買一些GPU設備, 下載一些開源的深度學習套件, 然後調調參數做應用。 但專業人才要能夠把握這個學科發展的方向, 能夠在關鍵的時刻創新。 目前最對口的是電腦學科下屬的智慧科學與技術專業。 ”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資訊與通信工程學院執行院長郭軍說。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 自2003年北京大學設立智慧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起, 至今教育部正式批准設立智慧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的高校已達36個, 僅2017年就有17所高校新增了該專業。 而在研究生培養階段, 僅專業目錄中設置智慧科學與技術相關專業方向就已達79個,

分佈在電腦、自動化等諸多學科。

“電腦專業本身是一個寬口徑的專業, 至少有四五個比較大的專業方向, 真正能夠給人工智慧學科專門開設的課程可能就只有區區的幾門。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知識高度濃縮, 濃縮到甚至只能到高級科普的程度了。 人工智慧技術在解決實際問題時, 往往需要很多知識融會貫通, 不是說只學一兩門課就真的能解決實際應用問題了, 怎樣在本科階段就能打好基礎, 可能要在一個新的教學體系下去考慮。 ”南京大學人工智慧學院院長、電腦科學與技術系主任周志華說。

人工智慧學什麼

那麼, 從本科生培養的角度看, 一個合格的人工智慧人才應具備哪些技能呢?

“從課程設置來說的話, 我們必須考慮到人工智慧的核心基礎, 例如機器學習、知識表示與處理。 再考慮技術層, 有模式識別與電腦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自動規劃、多智慧體系統、計算智慧等, 還有很多相關支撐技術, 例如數位信號處理、時序資料分析等。 再往上, 到平臺這一層, 那就有機器學習系統平臺、機器人、智慧系統等。 再到應用層, 可能還涉及智慧應用建模、系統設計、行為分析等。 所有的這些東西, 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 如果不經過長期的培養, 很難有一個全貌性的認識。 ”周志華介紹。

郭軍強調了數學對人工智慧的核心價值:“人工智慧本質是用神經網路結構類比複雜函數, 要注重數學的整體性和層次性, 除了線性代數、矩陣論等基礎數學課,

還要有數學分析、概率統計、優化等對人工智慧很重要的內容。 這些內容在本科階段不涉及或講得很淺, 所以人工智慧的數學有一個專門的體系要去學習, 對於有志於理論研究的本科生更是如此。 ”

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資訊學部主任喬俊飛提出, 人工智慧是一個領域, 而不是簡單的一個本科專業。 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可能需要多個本科專業去支撐, 這些專業可以形成一個人工智慧類專業群。 比如, 可以設立“智慧計算與感知”“智慧裝置與系統”“生物智慧”等專業。 這樣可以保證每個專業擁有足夠的專業課程, 保證所培養的人才具有深厚的專業基礎。

人工智慧人才培養不能僅僅局限於電腦專業範圍, 人工智慧應當再次切分兩三個專業方向。喬俊飛說:“類人智慧涵蓋的領域很廣,偏電腦資訊科學的,偏生物科學的,偏控制自動化的,就像土木工程要分為市政、暖通和結構等,每一個領域都有足夠的內容需要研究,人工智慧的發展也需要將分散的知識體系整合起來。”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中法工程師學院院長洪冠新提醒,教學體系要將人工智慧隨時代發展的特性考慮進去,“人工智慧學什麼要在新工科的背景下看。現在教育部在推行新工科,因為應用中很多傳統工科內容是與工業化、資訊化融合的。人工智慧的發展也是特別快,所以在制定培養方案的時候,要按照能力素養和模組,把提問、設計、建模、實驗、優化等能力融合進去,這樣才可能適應哪怕五年後的人才需求”。

打造人工智慧師資隊伍

某平臺發佈的大資料包告顯示,從中美人工智慧人才的從業年限構成比例上看,美國擁有10年以上經驗的人工智慧人才比例接近50%,我國10年以上經驗的人才比例不到25%。而在採訪中,記者也瞭解到,隨著近年來人工智慧平臺的成熟,大量研究人員從其他領域轉來。“除了電腦,電子、資訊通信、自動化等專業的老師們原先的項目借助人工智慧很容易實現,這也就使得研究隊伍越來越大。換句話說,大多數人都是從外面往裡走的。”郭軍說。

面對人工智慧的風口,高校紛紛開始整合資源,促進集聚。在北京郵電大學,校方正在籌備建立人工智慧創新研究院的平臺。郭軍介紹,全校共有50多個老師從事人工智慧研究,年齡多在40歲以下,在研究院的規劃中,研究力量將被劃分到四個方向: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城市和娛樂博弈。郭軍介紹:“人工智慧本身是交叉學科,邊界並不限定,開放合作機制,有利於靈活調動校內的研究力量做研究,為校企合作做對接,也給師資隊伍的成熟壯大提供了條件。”

2017年《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提出,要建設人工智慧學科。完善人工智慧領域學科佈局,設立人工智慧專業,推動人工智慧領域一級學科建設。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馬陸亭指出,一級學科本身即知識體系,同時也是一種制度安排。當一個專業方向重要到一定程度時,國家層面設立人工智慧學科意味著該領域將有更多的資金和專案,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到學術共同體。同時,分散在各個院系的人才培養將更加體系化,這對於國家在新一輪科技浪潮中走在世界前列將產生推動作用。

喬俊飛表示,科學研究是培養教師隊伍最好的途徑。《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發佈以來,人工智慧的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專門增設了人工智慧學科代碼,將人工智慧與電腦、自動化等學科並列設置,推動了相關課題的申報和人才的集聚。“我們學校也成立了北京人工智慧研究院,提供5000多平方米的實驗室、投入近百名教師,滿足智慧服務機器人、智慧醫療、環保智慧化等北京市重大需求。政策、平臺的建立將為人工智慧師資隊伍培養提供強大的保障。”他說。

人工智慧應當再次切分兩三個專業方向。喬俊飛說:“類人智慧涵蓋的領域很廣,偏電腦資訊科學的,偏生物科學的,偏控制自動化的,就像土木工程要分為市政、暖通和結構等,每一個領域都有足夠的內容需要研究,人工智慧的發展也需要將分散的知識體系整合起來。”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中法工程師學院院長洪冠新提醒,教學體系要將人工智慧隨時代發展的特性考慮進去,“人工智慧學什麼要在新工科的背景下看。現在教育部在推行新工科,因為應用中很多傳統工科內容是與工業化、資訊化融合的。人工智慧的發展也是特別快,所以在制定培養方案的時候,要按照能力素養和模組,把提問、設計、建模、實驗、優化等能力融合進去,這樣才可能適應哪怕五年後的人才需求”。

打造人工智慧師資隊伍

某平臺發佈的大資料包告顯示,從中美人工智慧人才的從業年限構成比例上看,美國擁有10年以上經驗的人工智慧人才比例接近50%,我國10年以上經驗的人才比例不到25%。而在採訪中,記者也瞭解到,隨著近年來人工智慧平臺的成熟,大量研究人員從其他領域轉來。“除了電腦,電子、資訊通信、自動化等專業的老師們原先的項目借助人工智慧很容易實現,這也就使得研究隊伍越來越大。換句話說,大多數人都是從外面往裡走的。”郭軍說。

面對人工智慧的風口,高校紛紛開始整合資源,促進集聚。在北京郵電大學,校方正在籌備建立人工智慧創新研究院的平臺。郭軍介紹,全校共有50多個老師從事人工智慧研究,年齡多在40歲以下,在研究院的規劃中,研究力量將被劃分到四個方向: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城市和娛樂博弈。郭軍介紹:“人工智慧本身是交叉學科,邊界並不限定,開放合作機制,有利於靈活調動校內的研究力量做研究,為校企合作做對接,也給師資隊伍的成熟壯大提供了條件。”

2017年《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提出,要建設人工智慧學科。完善人工智慧領域學科佈局,設立人工智慧專業,推動人工智慧領域一級學科建設。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馬陸亭指出,一級學科本身即知識體系,同時也是一種制度安排。當一個專業方向重要到一定程度時,國家層面設立人工智慧學科意味著該領域將有更多的資金和專案,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到學術共同體。同時,分散在各個院系的人才培養將更加體系化,這對於國家在新一輪科技浪潮中走在世界前列將產生推動作用。

喬俊飛表示,科學研究是培養教師隊伍最好的途徑。《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發佈以來,人工智慧的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專門增設了人工智慧學科代碼,將人工智慧與電腦、自動化等學科並列設置,推動了相關課題的申報和人才的集聚。“我們學校也成立了北京人工智慧研究院,提供5000多平方米的實驗室、投入近百名教師,滿足智慧服務機器人、智慧醫療、環保智慧化等北京市重大需求。政策、平臺的建立將為人工智慧師資隊伍培養提供強大的保障。”他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