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被“一零後”作業逼瘋的中國父母,又一次進了醫院,陪讀你要這樣做

要問中國小孩學習有多努力?且慢, 先看看他們的家長。

因為陪孩子寫作業, 動脈痙攣、拍桌子把手拍骨折、誘發心梗做搭橋、導致腦出血……各地的父母把突發疾病得了個遍。

之前有條很火的視頻, 一位元陪讀爸爸因為嫌孩子笨大發雷霆:“你想寫幾就寫幾, 隨便你寫幾好伐!”

他越說越生氣, 在草稿紙上的滑動的手也已經微微顫抖。

實在氣不過了, 朝兒子大吼, “爺叔!告訴你做這裡!你要做!這裡!”

感覺視頻中的爸爸隨時都要背過氣去。 如此劍拔弩張的氛圍, 又曾是多少人小時候的噩夢。

用生命“賠”孩子寫作業的中國父母, 賭上的, 都是身家性命。

要成績也更要命

上海有個三年級小學生的媽媽最近一直耳鳴頭痛, 脖子也很難受。

她之後發了條朋友圈, 說是得了“動脈痙攣”。

去檢查時, 醫生瞭解症狀後第一句話就問, “是不是每天晚上陪讀?”

“女兒有時做小動作、上廁所時間長點,

我就有種要發火的衝動。 要是有些題目她反復錯, 這時候我就要吼了……一刷朋友圈, 看到各路牛娃在那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我就覺得又開始頭疼了。

醫生讓我寬寬心、少吃肉, 降低膽固醇, 但我要是不吃肉, 晚上怎麼有力氣陪讀……女兒才三年級就動脈痙攣, 到了高中豈不是要爆血管?”

不少年輕媽媽都和她有相似的症狀。 雖然動脈痙攣和自身膽固醇偏高有一定原因, 但長期處於神經焦慮的狀態逃不了“罪魁禍首”的鍋。

輕則暴跳如雷, 重則鬧到生病住院, “中國式陪寫作業”堪比自殘。

被耗盡了耐心, 張口就是“你眼睛瞎了不會審題嗎?”“你腦子去哪了?”就算沒有做錯題, 也要說, “字寫得不認真, 重新寫!”“你看看表幾點了, 動作快一點!”

高度緊張的家長付出大量時間和心力陪孩子念書, 身體和精神都吃不消;高壓之下孩子聽不進家長的話, 學習熱情並未見提高, 成績依然不夠理想。

得不償失, 兩敗俱傷。

關於陪寫作業, 中國家長遠不該如此如臨大敵。

期望值過高的誤區

慣性的“優越感”, 讓父母急著和孩子共同承擔競爭的壓力, 也不想讓孩子給自己丟臉。

這是父母在受控於“相對剝奪感”。

孩子還是嬰兒時, 覺得自己家寶貝最可愛;孩子剛開始學說話了, 覺得他是最聰明的。 等孩子上學, 理所應當地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是最優秀的。

於是, 家長們變得無比焦慮, 總是拿著班上的第一名與自己的孩子對比, 滿腦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高開低走”的心境, 讓家長們覺得被剝奪了本應該擁有的東西。

作家三毛說:“大部分的中國父母, 將孩子當作命根, 將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延伸與繼續, 期望自己一生沒完成的理想和光榮, 都能在孩子身上實現。

更認為, 自己人生的經驗, 百分之百, 都可以轉移都教育下一代的身上去, 又以為孩子是必須無條件聽命于父母而不可反抗的, 壓力便由是產生了。 ”

“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的期望, 是因為家長們的焦慮心理在作祟, 而它更是對孩子的一種心理攻擊。 責怪孩子笨、達不到自己預期, 是對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雙重打擊。

健康的教育理念,是看孩子與以前相比是否取得了進步,而非讓他同“高開高走”的小孩去拼。

除了“被剝奪感”,家長還總覺得孩子做作業時磨磨蹭蹭、不能專心,覺得孩子態度不端正,但其實這也有跡可循。

據英國學者Kevin Healy等人的研究,代謝率和身體大小,與時間資訊的感知相關聯。也就是說,對於大人和孩子來說,時間的快慢是不同的。

對孩子來說,家長眼中不起眼的一分鐘,孩子可能已經在心裡處理了很多資訊,看起來“不緊不慢”的時間,其實已經效率滿格。

換位思考,畢竟如果讓一個成人安靜地在辦公桌前坐上八個小時不動,也很難保證不像小孩一樣“開小差”。

除了心理和直覺上的偏差,家長過分的指導也不一定會讓孩子學到更多。

《媽媽是超人》第三季中,演員鄧莎的母親對外孫從寫字姿勢到寫字筆劃,都要嚴加管教,恨不得拿著孩子的手完成作業。

這種行為,會剝奪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機會,也即一個人對於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件事進行推測與判斷的能力。

斯坦福大學著名教育學家Julie Lythcott在TED演講《如何養出成功的小孩而不過度管教》中,引用了哈佛大學歷時75年的“Grant Study”實驗結果: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過度幫忙,對孩子進行手把手的指導,這會剝奪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孩子在做作業時產生對父母的依賴。

雖然這種“幫忙”可能會在短期內使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一定的提升,但他們可能會付出長期的代價,就是缺少自我意識。

面對越來越困難的學業,父母應該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而不是過度參與解題的過程。

否則既苦了家長,也害了孩子。

正確的陪讀“姿勢”

關於磨蹭,心理學專家李玫瑾說過一個很實用的思路:先引導培養習慣,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1、在習慣養成的初期,儘量讓孩子的學習環境整潔簡單。除了必要的文具,周圍沒有玩具和食物,減少干擾項。

2、問清楚孩子作業有多少,預估作業難度,按照“易-難-易”排序,約定單個任務的完成+休息的時間

假設一共是半個小時,保證品質的前提下,快點寫完就能多玩一會。磨蹭的話,就會佔用休息的時間。

3、習慣養成之後,把分配時間的權力交給孩子,讓他自己分清主次,做好規劃。

“家長陪讀的重點是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説明孩子適應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習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一場馬拉松,家長應該做的是陪跑,而不是背著孩子替他們跑。

對於家長來說,“保命”的第一步,是要控制情緒平等溝通,相信孩子能聽懂你說的話。

養育方式會對孩子的自尊心產生影響。家長需要把握好的合理的指導尺度,與培養孩子的自主探索學習能力之間做好平衡。

其關鍵,就在於控制情緒和溝通。

教育是一項工程,是教會孩子用磚瓦建造一座自己的人生大廈,而絕不是全憑家長們的一紙藍圖,剝奪了他們自己添磚加瓦的工作。

第二點,是不要糾結於錯誤,試著挖掘孩子的優點

心理學家哈特通過調查發現,喜歡自己的孩子往往才是最快樂的,對自己評價不高的,就經常產生悲哀、沮喪等消極情緒。

每天被家長盯著缺點不放,重壓之下,很難培養出懂得欣賞自己的孩子。

孩子也不想犯錯,每當錯誤出現,家長應該是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態度解決,而不是消極地埋怨孩子達不到要求。

最重要的,要跳出閉環,眼光放長遠

寫作業是一時的,能力的培養才是根本。

華裔女科學家Angela Lee Duckworth認為,“教育成功的先兆,是毅力。”

她做了一份關於毅力和成功的研究,在調研了西點軍校、全國性的比賽、以及一些私企後發現:毅力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成功”。

Angela說:“毅力是對長遠目標的激情和堅持,毅力是具有持久的恒勁,毅力是你對未來的堅持,日復一日,不僅僅是一個星期或一個月。”

而輕易就被作業“逼瘋”的家長,也很難引導孩子在困難面前堅持下去。

人的學習能力是可變的。要培養孩子的想法與直覺,讓他估量自己能否成功、總結失敗和渴望再次嘗試,才能真正獲得好的學習能力。

對於下一代的培養,不應該只汲汲於眼前可以看到的成績、獎狀、榮譽、頭銜,家長應該教會孩子的,是更能長遠受用的個性和品格,它們才是伴隨一生的寶貴財富。

家庭教育,是一場教學相長的馬拉松。

雖然有點悲催,但目前對中國家長的最貼心問候,就是“祝你平安”。

本文轉自網易公開課,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健康的教育理念,是看孩子與以前相比是否取得了進步,而非讓他同“高開高走”的小孩去拼。

除了“被剝奪感”,家長還總覺得孩子做作業時磨磨蹭蹭、不能專心,覺得孩子態度不端正,但其實這也有跡可循。

據英國學者Kevin Healy等人的研究,代謝率和身體大小,與時間資訊的感知相關聯。也就是說,對於大人和孩子來說,時間的快慢是不同的。

對孩子來說,家長眼中不起眼的一分鐘,孩子可能已經在心裡處理了很多資訊,看起來“不緊不慢”的時間,其實已經效率滿格。

換位思考,畢竟如果讓一個成人安靜地在辦公桌前坐上八個小時不動,也很難保證不像小孩一樣“開小差”。

除了心理和直覺上的偏差,家長過分的指導也不一定會讓孩子學到更多。

《媽媽是超人》第三季中,演員鄧莎的母親對外孫從寫字姿勢到寫字筆劃,都要嚴加管教,恨不得拿著孩子的手完成作業。

這種行為,會剝奪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機會,也即一個人對於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件事進行推測與判斷的能力。

斯坦福大學著名教育學家Julie Lythcott在TED演講《如何養出成功的小孩而不過度管教》中,引用了哈佛大學歷時75年的“Grant Study”實驗結果: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過度幫忙,對孩子進行手把手的指導,這會剝奪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孩子在做作業時產生對父母的依賴。

雖然這種“幫忙”可能會在短期內使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一定的提升,但他們可能會付出長期的代價,就是缺少自我意識。

面對越來越困難的學業,父母應該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而不是過度參與解題的過程。

否則既苦了家長,也害了孩子。

正確的陪讀“姿勢”

關於磨蹭,心理學專家李玫瑾說過一個很實用的思路:先引導培養習慣,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1、在習慣養成的初期,儘量讓孩子的學習環境整潔簡單。除了必要的文具,周圍沒有玩具和食物,減少干擾項。

2、問清楚孩子作業有多少,預估作業難度,按照“易-難-易”排序,約定單個任務的完成+休息的時間

假設一共是半個小時,保證品質的前提下,快點寫完就能多玩一會。磨蹭的話,就會佔用休息的時間。

3、習慣養成之後,把分配時間的權力交給孩子,讓他自己分清主次,做好規劃。

“家長陪讀的重點是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説明孩子適應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習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一場馬拉松,家長應該做的是陪跑,而不是背著孩子替他們跑。

對於家長來說,“保命”的第一步,是要控制情緒平等溝通,相信孩子能聽懂你說的話。

養育方式會對孩子的自尊心產生影響。家長需要把握好的合理的指導尺度,與培養孩子的自主探索學習能力之間做好平衡。

其關鍵,就在於控制情緒和溝通。

教育是一項工程,是教會孩子用磚瓦建造一座自己的人生大廈,而絕不是全憑家長們的一紙藍圖,剝奪了他們自己添磚加瓦的工作。

第二點,是不要糾結於錯誤,試著挖掘孩子的優點

心理學家哈特通過調查發現,喜歡自己的孩子往往才是最快樂的,對自己評價不高的,就經常產生悲哀、沮喪等消極情緒。

每天被家長盯著缺點不放,重壓之下,很難培養出懂得欣賞自己的孩子。

孩子也不想犯錯,每當錯誤出現,家長應該是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態度解決,而不是消極地埋怨孩子達不到要求。

最重要的,要跳出閉環,眼光放長遠

寫作業是一時的,能力的培養才是根本。

華裔女科學家Angela Lee Duckworth認為,“教育成功的先兆,是毅力。”

她做了一份關於毅力和成功的研究,在調研了西點軍校、全國性的比賽、以及一些私企後發現:毅力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成功”。

Angela說:“毅力是對長遠目標的激情和堅持,毅力是具有持久的恒勁,毅力是你對未來的堅持,日復一日,不僅僅是一個星期或一個月。”

而輕易就被作業“逼瘋”的家長,也很難引導孩子在困難面前堅持下去。

人的學習能力是可變的。要培養孩子的想法與直覺,讓他估量自己能否成功、總結失敗和渴望再次嘗試,才能真正獲得好的學習能力。

對於下一代的培養,不應該只汲汲於眼前可以看到的成績、獎狀、榮譽、頭銜,家長應該教會孩子的,是更能長遠受用的個性和品格,它們才是伴隨一生的寶貴財富。

家庭教育,是一場教學相長的馬拉松。

雖然有點悲催,但目前對中國家長的最貼心問候,就是“祝你平安”。

本文轉自網易公開課,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