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解讀清華大學預算269億

文/馬進彪

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2018年預算相繼“出爐”, 根據各高校公佈的收支預算總數, 7校年度預算過百億, 清華大學以269億的大幅領先優勢再度領跑。 記者注意到, 這也是清華大學第二次年度預算超200億, 清華大學2017年度預算達233億元, 今年同比增長15.47%。 其他預算總數破百億的高校還有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 (新京報4月30日)

從收支決算總額看, 清華大學的這個數字的確很龐大, 但如果與清華大學的體量和科研發展情況作相對比較, 這也在可以理解的範圍之內。 因為就清華大學這樣的高校來說, 很多方面都處在了公認的領先地位, 從自身的科研發展情況, 到世界性高校知名度, 這在目前中國來說, 都有其難以替代的位置, 這所有的一切並不是從天而降, 而是多年進取並積累的結果。 但是, 一艘大船若要保持即有的航速或要超越現有的航速,

那必然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動力供給, 而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現為資金投入, 這不必忌而不談。

其實, 不僅僅是清華大學, 而是所有高校都存在著超越與再超越的遞進式發展訴求, 從這個角度上說, 一些高校的決算超支, 那也是難以避免的必然趨勢之一。 自國家發佈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雙一流”發展戰略以來, 所有高校都面臨著更大的機遇, 因為這是一種全新的競爭狀態和發展環境, 這會使一些高校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 很快凸顯出來。

但同時, 他會使所有高校都面臨更大的挑戰, 因為, “雙一流”的建設, 本身就是一種體現自身比較優勢必的“選拔賽”, 它不會是行政干預結果,

也不可能是平均主義的結果, 這也不必忌而不談。

教育部、科技部下發過《關於加強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 旨在釋放高校科研力量, 提高研究成果從“紙”變“錢”的能力和水準。 就一些基礎情況較好的高校來說, 它們已經可以通過市場轉化將科技成果的“紙”變成市場上的“錢”, 而這就是根本的動力供給所在。

而對於一些走在前列的高校來說, 它們的決算有所超支, 其實這並是什麼根本問題, 因為敢花錢也是一種底氣十足的表現, 而且, 高校的發展也猶如市場中其它方面的發展一樣, 往往是機會稍縱即逝。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 高校只是按著既定的套路去出牌, 那麼就永遠與機會的來臨差著節拍,

這雖然使高校看上去很是“規矩”, 但這種“規矩”其實是對高校社會化競爭規則的減損, 從根本上不利於高校緊貼社會化自主化的發展脈搏。 因而, 對於高校的自主投資, 應當以更開放的視角加以現實化解讀, 而不能用決算的繩子將它們套住。

當然, 這並不等於一馬放任與毫無制約, 也不等於否定決算的意義, 而是說對高校的社會化的過程, 要有一個開放包容的態度, 如果說將高校所有自身動力都綁在決算上, 那其實就走進了“決算決定一切”的僵化模式, 這與“雙一流”精神不符, 也與跳動的發展脈搏不貼切。

但也應當看到, 高校預算公開內容較為簡單, “三公”經費以及各項目細化支出等並未公佈。 其中, 高校“其他收入”部分金額較大,

但並未詳細公佈該項資訊, 只有少數高校將捐贈收入列為“其他收入”, 公佈其數目。 據高校解釋, 其他收入指除“財政撥款收入”“事業收入”“經營收入”等以外的各項收入, 包括投資收益、銀行存款利息收入、租金收入、捐贈收入、盤盈收入等。

從長遠角度說, 對高校的決算限制一定要有, 但應當留有更大餘地, 使他們最大程度地實現自身發展中的輾轉騰挪。 而社會要做的, 就是要使高校依據《高等學校資訊公開辦法》在公開財務、資產與財務管理制度、學校經費來源等方面給出透明的公示帳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