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美團、滴滴這場大戰,真的存在降維打擊嗎?

從美團和滴滴互相進入打車和外賣領域的第一天起, 究竟誰贏誰輸便成了爭議的焦點, 那美團、滴滴這場大戰, 真的存在降維打擊嗎?

近日, 外賣和打車領域的一場巨頭酣戰, 吸引了大眾的目光。 雙方依靠背後雄厚的資本和成熟的商業體系攻城掠地, 戰局火熱, 眾說紛紜。

4月2日, 滴滴外賣在上線首日24小時就因技術故障緊急“下線”, 被外界質疑其對外賣技術壁壘預估不足。

隨後4月9日, 滴滴外賣官方稱在無錫當日訂單達到33.4萬單, “遠超此前預期”。 然而時隔不久, 就被用戶投訴和爆料:“滴滴上下了訂單2-3個小時才能收到餐”, “上班下的單, 下了班到家, 才說送到, 讓人怎麼吃!”

事實上, 從美團和滴滴互相進入打車和外賣領域的第一天起, 究竟誰贏誰輸便成了爭議的焦點。 “突破邊界”、“平臺格局”、“商業模式”、“燒錢大戰”, 各種觀點和解讀層出不窮。

那麼, 在滴滴和美團的這場“邊界之爭”中真的存在“降維打擊”嗎?

我們不妨從產品實現角度來看一下。

要想完成一個優質的產品, 使用者場景(需求)、操作邏輯、使用者體驗缺一不可。 打車和外賣的場景需求中, 究竟分別涉及到哪些參與方, 操作邏輯怎樣才能更順暢, 用戶對等待時長等服務體驗指標的容忍度如何?

下文為您詳細解讀。

打車兩點一線, 外賣三點迴圈

在打車的業務系統中, 平臺需要連接的是司機和乘客兩方, 其履約環節主要是接人和送人兩個, 流程相對比較短, 複雜度不高, 而且整個調度主要在社區外主幹路完成服務, 沒有社區內部和室內導航問題。

但到了外賣領域, 平臺不僅需要連接包括商家、騎手和顧客的三方, 更需要涉及下單、騎行、取餐、交付等多個履約環節。

整體流程比較長, 且程式複雜, 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履約。

有種觀點認為:滴滴的調度在範圍上是全城, 而外賣調度則在3KM到5KM的半徑範圍進行技術反覆運算, 這也意味著資料有限, 技術的提升有限,

然而認真剖析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外賣調度中, 不同商戶出餐的時間、配送員取餐的時間、用戶取餐的時間都需要多維度的計算, 並將每一步的狀態同時展示給消費者。 對比來看, 雖然在滴滴的整個履約過程中, 雙方是動態的, 但其計算的複雜度要遠遠低於外賣。

更重要的是:在外賣的配送服務過程中, 既包括了騎手在室外的通行, 又有上下樓取餐和交付等室內任務, 需要較高精度的社區內部導航和室內定位技術。 而這一場景的缺失, 直接導致了滴滴在出行領域的技術調度難以發揮, 最終影響了履約過程。

所以, 從平臺維度的複雜性角度來說, 外賣的技術壁壘顯然要高於打車, 對於履約環節相對簡單的打車系統來說, 需要建立更大的技術能力才能與外賣相匹配。

1個外賣員送10個人的餐?

在過往用戶對履約的感知中, 打車的業務一般分為兩種:

一種是從A點B點的一對一即時匹配關係, 也就是包括快車、專車等非拼車業務, 這種業務形態中, 計算司機和乘客的最優對應關係, 是一個二分圖的匹配關係,簡單說,就是點對點。另一種是相對複雜的拼車業務,在這個履約過程中,一輛車最多對應3個乘客,那麼對應的出發地和目的地最多6個節點。

從這個角度我們不妨來看看外賣涉及的環節。一般情況下,在午高峰和晚高峰的時段,一個騎手往往需要在取餐、送餐的過程中,根據路徑優化、再取餐、送餐,中間對應的大多是十幾個訂單以及二十多個取送餐的任務節點,其複雜程度比打車高出幾個數量級。其中,在路徑規劃的基礎上,計算騎手與訂單的最優匹配關係,其演算法複雜度又上升了一個指數級。

相較于打車最多6個節點的調度系統,外賣的調度屬於典型的多人、多點的即時匹配。在如此大的計算量之下,演算法還需要在秒級完成所有最優路徑的計算、所有訂單的最優指派,這樣才能更好的在預估時間內完成整個履約環節。

需要注意的是:在打車的調度中,乘客從指定地點上車,到下車,即可完成履約環節,在路徑的規劃計算中,只需要預測機動車的高低峰值。

而在外賣的調度中,既要考慮騎手取餐的環節,行進過程中路徑和路況的複雜度,同時,還需要考慮最終送達寫字樓或是居民區的節點,因此在技術上的複雜程度更高。

所以,從外賣和打車兩者的調度系統來看,外賣平臺所積累的調度技術向打車調度遷移相對更加容易。

暴雨天等餐3小時?顧客永遠沒耐心

事實上,除了上述兩點,打車和外賣在預估用戶時間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以打車為例:在實際的技術應用中,平臺主要需要預估的是乘客等待司機的時間,對上車後到達的時間也有預估,不過這主要是給用戶一個建議,並不是履約承諾的一部分,平臺不會嚴格要求司機在這個時間內必須到達目的地。

但放在外賣配送的技術中,準時送達是平臺保證用戶體驗的核心指標之一,是履約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外賣配送需要對達到時間進行更加精准的計算。

比如:外賣在下單時,需要給顧客承諾合理的預計送達時間,而且需要決定各種價格。比如:用戶配送費、騎手郵資等,對精確度要求較高,這也是打車業務中所缺失的部分。同時,外賣系統不僅要預估騎手在路上的通行時間,還需要估算商家出餐時間、在顧客位置的交付時間。

這中間,又涉及到商家出餐時間受堂食影響,預估時間難度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汽車的可行路線計算,外賣配送的電動車可行線路,要更加複雜多樣,這也加大了準確估計通行時間的難度。

此外,在出行和外賣配送領域,還需要面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而打車因為其履約特點,需要解決的問題依然相對簡單。

比如:在暴雨或暴雪天氣,打車主要會遇到的問題就是乘客打不到車。此時,在調度上通常採用抑制需求和運力調度的方式解決。這種情況下,對於能夠打到車的用戶,實際履約的體驗影響並不大。

但對外賣而言,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既包括了點餐的用戶,也包括之前已經下單但是還在履約環節的用戶。而且更重要的是:比起出行,吃飯這件事對配送時長會更加敏感。

所以,整個履約環節還還涉及到商家餐損、騎手配送壓力大影響安全等等。因此,面對極端天氣時,外賣配送除了抑制需求和運力調度之外,還需要配送系統多個模組即時聯動,綜合考慮商家配送範圍動態變化、合理承諾預計送達時間、調度策略自我調整調整。

總結

綜合來看,在出行和外賣的市場中,誰都無法單純依靠補貼贏得戰局,最終考驗的仍然是整個平臺的運營效率、技術壁壘和用戶體驗。

在這場打車和外賣的“邊界之爭”中,對美團來說,豐富的場景和用戶需求,決定了其做打車的邏輯是自然而然的,其技術壁壘也是從複雜到簡單的過度。

而對於滴滴從出行進入外賣來說,既要面對商業模式從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同時還要克服技術從簡單升級到複雜的調度中去的難題,面對美團在技術和場景上的“降維打法”,滴滴面臨的挑戰要大的多。

但考慮到滴滴本身也有著巨大的流量,如果能夠克服商業模式、技術壁壘帶來的挑戰,外賣也未見得不能分一杯羹。不過,成功與否要取決於滴滴做外賣的決心有多大,耐心有多久。

可以預見的是:從打車跨界到外賣,是一件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的事情。如果說今天美團已經一隻腳邁入了出行的領域,那麼滴滴距離真正能做外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創科技

是一個二分圖的匹配關係,簡單說,就是點對點。另一種是相對複雜的拼車業務,在這個履約過程中,一輛車最多對應3個乘客,那麼對應的出發地和目的地最多6個節點。

從這個角度我們不妨來看看外賣涉及的環節。一般情況下,在午高峰和晚高峰的時段,一個騎手往往需要在取餐、送餐的過程中,根據路徑優化、再取餐、送餐,中間對應的大多是十幾個訂單以及二十多個取送餐的任務節點,其複雜程度比打車高出幾個數量級。其中,在路徑規劃的基礎上,計算騎手與訂單的最優匹配關係,其演算法複雜度又上升了一個指數級。

相較于打車最多6個節點的調度系統,外賣的調度屬於典型的多人、多點的即時匹配。在如此大的計算量之下,演算法還需要在秒級完成所有最優路徑的計算、所有訂單的最優指派,這樣才能更好的在預估時間內完成整個履約環節。

需要注意的是:在打車的調度中,乘客從指定地點上車,到下車,即可完成履約環節,在路徑的規劃計算中,只需要預測機動車的高低峰值。

而在外賣的調度中,既要考慮騎手取餐的環節,行進過程中路徑和路況的複雜度,同時,還需要考慮最終送達寫字樓或是居民區的節點,因此在技術上的複雜程度更高。

所以,從外賣和打車兩者的調度系統來看,外賣平臺所積累的調度技術向打車調度遷移相對更加容易。

暴雨天等餐3小時?顧客永遠沒耐心

事實上,除了上述兩點,打車和外賣在預估用戶時間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以打車為例:在實際的技術應用中,平臺主要需要預估的是乘客等待司機的時間,對上車後到達的時間也有預估,不過這主要是給用戶一個建議,並不是履約承諾的一部分,平臺不會嚴格要求司機在這個時間內必須到達目的地。

但放在外賣配送的技術中,準時送達是平臺保證用戶體驗的核心指標之一,是履約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外賣配送需要對達到時間進行更加精准的計算。

比如:外賣在下單時,需要給顧客承諾合理的預計送達時間,而且需要決定各種價格。比如:用戶配送費、騎手郵資等,對精確度要求較高,這也是打車業務中所缺失的部分。同時,外賣系統不僅要預估騎手在路上的通行時間,還需要估算商家出餐時間、在顧客位置的交付時間。

這中間,又涉及到商家出餐時間受堂食影響,預估時間難度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汽車的可行路線計算,外賣配送的電動車可行線路,要更加複雜多樣,這也加大了準確估計通行時間的難度。

此外,在出行和外賣配送領域,還需要面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而打車因為其履約特點,需要解決的問題依然相對簡單。

比如:在暴雨或暴雪天氣,打車主要會遇到的問題就是乘客打不到車。此時,在調度上通常採用抑制需求和運力調度的方式解決。這種情況下,對於能夠打到車的用戶,實際履約的體驗影響並不大。

但對外賣而言,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既包括了點餐的用戶,也包括之前已經下單但是還在履約環節的用戶。而且更重要的是:比起出行,吃飯這件事對配送時長會更加敏感。

所以,整個履約環節還還涉及到商家餐損、騎手配送壓力大影響安全等等。因此,面對極端天氣時,外賣配送除了抑制需求和運力調度之外,還需要配送系統多個模組即時聯動,綜合考慮商家配送範圍動態變化、合理承諾預計送達時間、調度策略自我調整調整。

總結

綜合來看,在出行和外賣的市場中,誰都無法單純依靠補貼贏得戰局,最終考驗的仍然是整個平臺的運營效率、技術壁壘和用戶體驗。

在這場打車和外賣的“邊界之爭”中,對美團來說,豐富的場景和用戶需求,決定了其做打車的邏輯是自然而然的,其技術壁壘也是從複雜到簡單的過度。

而對於滴滴從出行進入外賣來說,既要面對商業模式從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同時還要克服技術從簡單升級到複雜的調度中去的難題,面對美團在技術和場景上的“降維打法”,滴滴面臨的挑戰要大的多。

但考慮到滴滴本身也有著巨大的流量,如果能夠克服商業模式、技術壁壘帶來的挑戰,外賣也未見得不能分一杯羹。不過,成功與否要取決於滴滴做外賣的決心有多大,耐心有多久。

可以預見的是:從打車跨界到外賣,是一件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的事情。如果說今天美團已經一隻腳邁入了出行的領域,那麼滴滴距離真正能做外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創科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