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產品的角度,梳理一下插隊行為及關聯者的心理動態

本文主要從客觀環境、不同角色的心理動態、如何優雅的插隊?如何優雅的拒絕插隊者?這幾個方面來寫關於插隊的種種情況, 文章很有意思, 一起來看看吧~

產品源於需求, 需求源于生活, 於生活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生活是鍛煉產品思維的最佳場所。

在寫字樓上班的小夥伴們, 肯定都遇到過排隊等電梯的情況。 然而, 等電梯過程中, 插隊者屢見不鮮。

今天, 筆者從產品的角度梳理一下插隊行為及關聯者的心理動態,

以探究如何優雅的插隊, 又或者如何優雅的拒絕。

文章主要探討以下幾個方面:

客觀環境;不同角色的心理動態;如何優雅的插隊?如何優雅的拒絕插隊者?

一、客觀環境

時間:清晨、早7:30——9:30;季節:春、夏、秋、冬、季節交叉點;溫度:寒冷、微涼、涼爽、舒適、微熱、暴曬;濕度:潮濕、清爽、乾燥;天氣:特殊天氣(陰、風、雨、雪、冰雹閃電)、適宜天氣(晴朗);地點:寫字樓;人群:維護秩序的物業人員、耐心排隊的排隊人員、插隊者;事件:插隊者觸發插隊事件, 維護秩序的物業人員與耐心排隊的排隊人員面對突發的觸發事件, 做出不同的反應。

注:暫不考慮個體高、矮、胖、瘦等外在條件, 近期心理狀態等對事件的影響, 同時不考慮污染程度、空氣品質、風力風向等其他小眾因素的影響。

二、不同角色的心理狀態1. 角色概述

維護秩序的物業人員:物業人員為在該場景中上班的工作人員, 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 在電梯使用高峰期, 組織人員排隊, 在先來後到的預設規則下依靠角色身份的權威性,
對使用者進行統一安排。 耐心排隊的排隊人員:排隊人員為在該場景中對電梯的使用者, 在輿論、自身規範性或道德規範下, 按照先來後到的預設規則, 服從物業人員的統一安排, 有序完成從排隊到進入電梯的整個事件程序。 插隊者:插隊者為在該場景下對電梯使用過程中觸發插隊事件的人員, 不按照輿論、自身規範性或道德規範, 根據自身意志, 改變預設規則, 打破現有秩序, 從而快速達到自己的目的。

2. 角色分類

(1)維護秩序的物業人員

場景下維護秩序的物業人員, 主要按照兩個維度區分:男性、女性。

由於物業的服務屬性, 作為物業公司的外在門面, 所招聘的服務人員多為男性高大威猛、英俊帥氣。

放寬一點條件, 可以瘦、長相一般, 但高是必不可少的。 而女性多位身材苗條、長相相對出眾, 身高在平均水準以上。

(2)耐心排隊的排隊人員

整體從三個維度劃分:性別、年齡、外在形象。

這一類出現的情況較為複雜, 因寫字樓的公司眾多, 涉及各行各業, 人群組成複雜, 人群基數大, 個體受教育程度, 整體素質呈現等, 無法概全的描述群體的所有特徵。 當前從具體情況出發, 結合使用者對其他個體的普遍認知及對用戶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 定為以上三個維度。

(3)插隊者

插隊者與排隊人員屬於同一類, 角色分類按照同一標準。

3. 受影響因素

個體因當前所處環境、週期內的心理狀態、當前要達成目的、達成目的的緊急程度或迫切程度等多個因素, 對個體情緒會有很大影響。而各種因素的影響回饋到用戶的動作執行,從而影響事件的觸發及發展過程。

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探討:

(1)環境場景

環境對人的影響,遠超過個體對自身的認知和所謂的把控。

最簡單的例子:人類面對晴朗天氣,會神清氣爽,萬般愜意,偶然間輕吟幾句:“荷風曉月拂楊柳,翠笛清波春染堤”。而在面對狂風驟雨加冰雹,熾陽蟬鳴被火燎的時候,便也會輕吟幾句:“我**,什麼**鬼天氣… …。”

你看,這就是不可控了。

這是一種內心的對個體有益的利己觀,是源於人性的基本的需求。正所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便是放大了這種自我保護,自我受益性。

回歸到插隊事件上,當內在自我受益和外在環境碰撞到一起的時候,不同的個體間便會出現矛盾和衝突。

(2)使用者狀態

心理的反應傳輸到大腦,大腦的執行作用於肢體,肢體的行為表現在行為。

人類所有的行為動作,都是基於內心的活動,在大腦中下達指令,從而貫徹執行。究其本質,心理是源頭,而心理的分析離不開對人性的認知。對於人性的分析,最常見、最流行的是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KANO模型,這是產品經理在分析任何事情時最常用的方法。

然而,筆者認為:分析人性最好的方法是理解人類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色欲、暴食。

在現實生活中,會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在面對美好的時候,需要有人帶領和啟動。正如:扶摔倒在馬路上的老人,只要有人帶頭,就會有更多人站出來——這是因為出於自我保護的躲避,不願做“出頭鳥”,卻又有同情心。而當有人站出來時,瞬間激發了他們共同的理念,價值觀趨同,就像見到了很久沒見到的朋友一樣,他們會蜂擁而至,參與的人會越來越多。

而藏在內心的陰暗面,卻是人性最常暴露的東西。正如:現在大部分人都感覺過年沒年味兒,回老家沒有小時候的感覺,鄰里鄉親並沒有那麼親了。其實並不是不親,而是隨著長大,看到的多了,懂得的多了,內心的陰暗面被不斷的暴露出來,且開始佔據主導地位。

回歸到插隊事件上——我們的想法和行為,往往需要別人來幫忙完成。

(3)緊急程度

利己大於其他。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從人類逐水草而居,到三五成群聚集後的氏族社會,人類為了降低自己在自然中的風險,躲避自然災害而聚集到一起,又為了利益而開啟氏族間的鬥爭,一路走向奴隸制社會,通過壓榨、奴役其他人來獲取自己的享受,這是最直觀的利已性。

在利己和排他,人類做的是最優秀的,而一切緊急程度帶來的快速執行,都是基於這個因素。

回歸到插隊事件上,卻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個長隊伍,排在中間的是最焦慮的,在面對插隊的人員時,是最容易出現憤怒和制止的。而在隊伍前面的人,輕微抗拒,在隊伍最後面的人,反而沒有了感覺,這是為什麼呢?

所有人都在趕時間,都怕遲到,怕罰錢,本應該是越排在後面的人越焦慮和著急才對,但是事情卻是反過來的?

筆者在經過一個星期的排隊和二十多位排隊人員聊天時,發現了事情的原因:臨近的慶倖,絕望的順從。

在隊伍前面的人:面對插隊者,考慮更多的是自己快到了,耽誤不了自己什麼事兒,可能會有一點點影響,但是在預期內,沒有影響正常打卡時間就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吵個架,人這麼多,還有點尷尬,這是大部分受訪者的高頻觀點。在隊伍中間的人:心裡都計算過時間,正常進行,是不會遲到的。但是插隊者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平衡,原本可以卡著點完成打卡,不用扣錢的。臨時新增的異動因素讓他們焦躁不安,讓他們的不安全感驟增,所以要儘快排出這種風險。在隊伍後面的人:想著已經要遲到了,多不多這麼一個人無所謂的。

所有的緊急程度都是源於內心的期待,期待值的平衡點一旦被打破,超出了承受範圍,就會出現矛盾。

(4)用戶畫像

相由心生,不同心境不同精神狀態對同一事物的觀感是不一樣的。

這本是佛家的一句名言,我們的內心決定了我們所能看到的風景。在這裡,面對各種事情,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處理方式,無關對錯,僅是個體自我的選擇,我們不能去指責誰。

回歸到插隊事件上,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而我們是從獨立的個體中找到相同的地方,並加以總結和歸納,從而來發現現象是什麼,如何改善?

4. 角色心理

結合影響因素,細分不同類別人群的心理動態。

(1)耐心排隊的排隊人員

在整個事件場景中,常見的或大概率排隊場景一般是發生在早上,大部分人都有睡懶覺、卡點上班的習慣(我就是,如果你不是,請允許我膜拜2秒鐘),此時造就了排隊上班的場景。

在清晨時,剛從昏沉中緩過來,人群中主要分為三類:

剛醒的:可能還有起床氣;清醒的:已經拋去昨夜的不適,準備好了迎接新的一天,元氣滿滿;不清醒的:癔症時間較長,大腦意識還處於不太清晰或不太理性的狀態,潛意識流人群;

這三類人群面對突如其來的插隊事件,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清醒的:留有基本的理性,已被社會大染缸處理後,他們在面對突發事情的時候,多會保留一些退路——我會說你,但是語氣上會稍微緩和一些。不清醒的:不清醒的人一般沒有攻擊能力,還沉浸在自己意識中——我看見了,嗯,看見了,早知道早起一會了,哎呦,有點冷啊… …剛醒,有起床氣的:這是一群剛覺醒原力的人,千萬不要招惹——天大地大,都沒有老子大,你敢插隊,你試試!

結合上述的環境因素和個體因素,在不同的環境裡,這三種狀態下的情緒會有不同程度的加深和強化,有了BUFF加成,持續傷害更足,在起矛盾衝突時,結果會更壞。

(2)維護秩序的物業人員

物業人員作為不能按照個體去做劃分,人群對物業人員的直覺感官存在以下幾點:

單個體也是物業團隊。在受訪者中,基本沒有把物業人員作為單獨個體的。他們是預設規則下依靠角色身份的權威,對使用者進行統一安排,是民眾民意的代表人物。單個體的差異性在在群體眼中是兩種角色類型:高大威猛的帥哥、身材傲嬌的美女。

他們出於工作性質和工作本能,多摒棄了自己的情緒,在工作中,外界環境對他們的影響被很好的隱藏或掩飾了起來。其次,他們執行預設規則時,出於服務職責,沒有強制性措施處理,多是採用溫和的語氣和話術,從道德層面約束插隊者,在面對不管不顧的個別插隊者時,他們往往表示無奈且無法進一步採取措施。

在無法採取強制性措施的時候,外在形象就很重要了。

首先,物業公司選擇帥哥美女的目的,根本上是凸顯公司的價值,高品質的人群和服務,是提升企業價值,讓業主更多掏錢的手段,正如:高鐵飛機上的乘務人員與普通火車上的乘務人員,就會有較明顯的差異,並不是為了秩序考慮,只是外在美好的形象是所有人都追求的。

當高大帥氣的帥哥或身材傲嬌的美女低身微笑,溫柔地對你說:“先生/小姐,請排一下下隊好嗎?”,顏值殺可以應付大部分人。

(3)插隊者

插隊者的核心訴求:有急事,要先進去。

為什麼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會出現插隊者呢?他們是什麼樣的?而且,一旦有人打破了既定的規則,原本遵守規則的人也會變成了插隊者?

為什麼任何地方都會有插隊者?

所謂的插隊者,是在我們的意識中不尊重預設規則的人,與排隊者屬於對立面。為什麼在任何地方都會有呢?就像再窮的地方都有一個首富一樣,林子大,鳥更多,其中不乏同質的個體。

他們是什麼樣的?

怕挨打,這個沒有受訪者。

在觀察中,總結了以下幾種類型:

孕婦:以懷有身孕為由,沒有人敢擋,一肚在手,插隊無憂。此類群體是純利己者,他們不急不慢,在擁擠的人群中可以殺出一條路,他們不慌不張,在眾人一樣的眼神中仰頭前行。幾個人一起的:經常會有這樣一群人,一起到了後,會有人先排隊,然後其他人去幹其他事,等隊伍為快進門的時候,他們插在前面進去了。當受到質疑的時候,他們義正言辭:“我早到了,我們一起的,他在這排著隊呢!”,然後罵罵咧咧或者很鄙視的對質疑者瞟一眼,瀟灑轉身離開。有朋友在排隊的:這類人群是本來要好好排隊的,但是看到有認識的人的時候,就高興的跑過去了,或者被認識的人喊一聲,就高高興興過去了。過去後,倆人或多人開始交談,絲毫不顧周圍人的眼光,如果被告知要排隊,會賠笑一下:“我們一起的~我們一起的~”,然後有點尷尬的作為插隊者。孤獨的勇士:這類人群是大步向前進,埋頭向前沖,遇到阻擋的人,完全不管不顧,也不說話,徑直走到電梯後站著,一言不發。

綜合以上幾種類型的插隊者,我們可以看出:

自動化身弱勢群體,需要被保護者,在普遍存在的社會觀念中,可以肆意馳騁;小群體圈的穩固關係,在社會環境中會有互相依靠,互相依賴的相吸性,從而排斥外部因素;

為什麼有人打破了既定的規則,原本遵守規則的人也會變成了插隊者?

這是經濟學中常說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在社會上表現為惡人驅趕善人。

在市場中投機取巧獲得利益的人,如果不讓他們付出代價,那剩下的人也不會堅守自己的原則。而一切行為現象的根本在於——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信任,自利性被放大,好人變壞,是從感覺不公平時開始的。

三、如何優雅的插隊?

就問一句:你抗揍不?

四、如何優雅的拒絕插隊者?

此時無聲勝有聲。

本文由 @ kuang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對個體情緒會有很大影響。而各種因素的影響回饋到用戶的動作執行,從而影響事件的觸發及發展過程。

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探討:

(1)環境場景

環境對人的影響,遠超過個體對自身的認知和所謂的把控。

最簡單的例子:人類面對晴朗天氣,會神清氣爽,萬般愜意,偶然間輕吟幾句:“荷風曉月拂楊柳,翠笛清波春染堤”。而在面對狂風驟雨加冰雹,熾陽蟬鳴被火燎的時候,便也會輕吟幾句:“我**,什麼**鬼天氣… …。”

你看,這就是不可控了。

這是一種內心的對個體有益的利己觀,是源於人性的基本的需求。正所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便是放大了這種自我保護,自我受益性。

回歸到插隊事件上,當內在自我受益和外在環境碰撞到一起的時候,不同的個體間便會出現矛盾和衝突。

(2)使用者狀態

心理的反應傳輸到大腦,大腦的執行作用於肢體,肢體的行為表現在行為。

人類所有的行為動作,都是基於內心的活動,在大腦中下達指令,從而貫徹執行。究其本質,心理是源頭,而心理的分析離不開對人性的認知。對於人性的分析,最常見、最流行的是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KANO模型,這是產品經理在分析任何事情時最常用的方法。

然而,筆者認為:分析人性最好的方法是理解人類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色欲、暴食。

在現實生活中,會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在面對美好的時候,需要有人帶領和啟動。正如:扶摔倒在馬路上的老人,只要有人帶頭,就會有更多人站出來——這是因為出於自我保護的躲避,不願做“出頭鳥”,卻又有同情心。而當有人站出來時,瞬間激發了他們共同的理念,價值觀趨同,就像見到了很久沒見到的朋友一樣,他們會蜂擁而至,參與的人會越來越多。

而藏在內心的陰暗面,卻是人性最常暴露的東西。正如:現在大部分人都感覺過年沒年味兒,回老家沒有小時候的感覺,鄰里鄉親並沒有那麼親了。其實並不是不親,而是隨著長大,看到的多了,懂得的多了,內心的陰暗面被不斷的暴露出來,且開始佔據主導地位。

回歸到插隊事件上——我們的想法和行為,往往需要別人來幫忙完成。

(3)緊急程度

利己大於其他。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從人類逐水草而居,到三五成群聚集後的氏族社會,人類為了降低自己在自然中的風險,躲避自然災害而聚集到一起,又為了利益而開啟氏族間的鬥爭,一路走向奴隸制社會,通過壓榨、奴役其他人來獲取自己的享受,這是最直觀的利已性。

在利己和排他,人類做的是最優秀的,而一切緊急程度帶來的快速執行,都是基於這個因素。

回歸到插隊事件上,卻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個長隊伍,排在中間的是最焦慮的,在面對插隊的人員時,是最容易出現憤怒和制止的。而在隊伍前面的人,輕微抗拒,在隊伍最後面的人,反而沒有了感覺,這是為什麼呢?

所有人都在趕時間,都怕遲到,怕罰錢,本應該是越排在後面的人越焦慮和著急才對,但是事情卻是反過來的?

筆者在經過一個星期的排隊和二十多位排隊人員聊天時,發現了事情的原因:臨近的慶倖,絕望的順從。

在隊伍前面的人:面對插隊者,考慮更多的是自己快到了,耽誤不了自己什麼事兒,可能會有一點點影響,但是在預期內,沒有影響正常打卡時間就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吵個架,人這麼多,還有點尷尬,這是大部分受訪者的高頻觀點。在隊伍中間的人:心裡都計算過時間,正常進行,是不會遲到的。但是插隊者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平衡,原本可以卡著點完成打卡,不用扣錢的。臨時新增的異動因素讓他們焦躁不安,讓他們的不安全感驟增,所以要儘快排出這種風險。在隊伍後面的人:想著已經要遲到了,多不多這麼一個人無所謂的。

所有的緊急程度都是源於內心的期待,期待值的平衡點一旦被打破,超出了承受範圍,就會出現矛盾。

(4)用戶畫像

相由心生,不同心境不同精神狀態對同一事物的觀感是不一樣的。

這本是佛家的一句名言,我們的內心決定了我們所能看到的風景。在這裡,面對各種事情,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處理方式,無關對錯,僅是個體自我的選擇,我們不能去指責誰。

回歸到插隊事件上,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而我們是從獨立的個體中找到相同的地方,並加以總結和歸納,從而來發現現象是什麼,如何改善?

4. 角色心理

結合影響因素,細分不同類別人群的心理動態。

(1)耐心排隊的排隊人員

在整個事件場景中,常見的或大概率排隊場景一般是發生在早上,大部分人都有睡懶覺、卡點上班的習慣(我就是,如果你不是,請允許我膜拜2秒鐘),此時造就了排隊上班的場景。

在清晨時,剛從昏沉中緩過來,人群中主要分為三類:

剛醒的:可能還有起床氣;清醒的:已經拋去昨夜的不適,準備好了迎接新的一天,元氣滿滿;不清醒的:癔症時間較長,大腦意識還處於不太清晰或不太理性的狀態,潛意識流人群;

這三類人群面對突如其來的插隊事件,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清醒的:留有基本的理性,已被社會大染缸處理後,他們在面對突發事情的時候,多會保留一些退路——我會說你,但是語氣上會稍微緩和一些。不清醒的:不清醒的人一般沒有攻擊能力,還沉浸在自己意識中——我看見了,嗯,看見了,早知道早起一會了,哎呦,有點冷啊… …剛醒,有起床氣的:這是一群剛覺醒原力的人,千萬不要招惹——天大地大,都沒有老子大,你敢插隊,你試試!

結合上述的環境因素和個體因素,在不同的環境裡,這三種狀態下的情緒會有不同程度的加深和強化,有了BUFF加成,持續傷害更足,在起矛盾衝突時,結果會更壞。

(2)維護秩序的物業人員

物業人員作為不能按照個體去做劃分,人群對物業人員的直覺感官存在以下幾點:

單個體也是物業團隊。在受訪者中,基本沒有把物業人員作為單獨個體的。他們是預設規則下依靠角色身份的權威,對使用者進行統一安排,是民眾民意的代表人物。單個體的差異性在在群體眼中是兩種角色類型:高大威猛的帥哥、身材傲嬌的美女。

他們出於工作性質和工作本能,多摒棄了自己的情緒,在工作中,外界環境對他們的影響被很好的隱藏或掩飾了起來。其次,他們執行預設規則時,出於服務職責,沒有強制性措施處理,多是採用溫和的語氣和話術,從道德層面約束插隊者,在面對不管不顧的個別插隊者時,他們往往表示無奈且無法進一步採取措施。

在無法採取強制性措施的時候,外在形象就很重要了。

首先,物業公司選擇帥哥美女的目的,根本上是凸顯公司的價值,高品質的人群和服務,是提升企業價值,讓業主更多掏錢的手段,正如:高鐵飛機上的乘務人員與普通火車上的乘務人員,就會有較明顯的差異,並不是為了秩序考慮,只是外在美好的形象是所有人都追求的。

當高大帥氣的帥哥或身材傲嬌的美女低身微笑,溫柔地對你說:“先生/小姐,請排一下下隊好嗎?”,顏值殺可以應付大部分人。

(3)插隊者

插隊者的核心訴求:有急事,要先進去。

為什麼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會出現插隊者呢?他們是什麼樣的?而且,一旦有人打破了既定的規則,原本遵守規則的人也會變成了插隊者?

為什麼任何地方都會有插隊者?

所謂的插隊者,是在我們的意識中不尊重預設規則的人,與排隊者屬於對立面。為什麼在任何地方都會有呢?就像再窮的地方都有一個首富一樣,林子大,鳥更多,其中不乏同質的個體。

他們是什麼樣的?

怕挨打,這個沒有受訪者。

在觀察中,總結了以下幾種類型:

孕婦:以懷有身孕為由,沒有人敢擋,一肚在手,插隊無憂。此類群體是純利己者,他們不急不慢,在擁擠的人群中可以殺出一條路,他們不慌不張,在眾人一樣的眼神中仰頭前行。幾個人一起的:經常會有這樣一群人,一起到了後,會有人先排隊,然後其他人去幹其他事,等隊伍為快進門的時候,他們插在前面進去了。當受到質疑的時候,他們義正言辭:“我早到了,我們一起的,他在這排著隊呢!”,然後罵罵咧咧或者很鄙視的對質疑者瞟一眼,瀟灑轉身離開。有朋友在排隊的:這類人群是本來要好好排隊的,但是看到有認識的人的時候,就高興的跑過去了,或者被認識的人喊一聲,就高高興興過去了。過去後,倆人或多人開始交談,絲毫不顧周圍人的眼光,如果被告知要排隊,會賠笑一下:“我們一起的~我們一起的~”,然後有點尷尬的作為插隊者。孤獨的勇士:這類人群是大步向前進,埋頭向前沖,遇到阻擋的人,完全不管不顧,也不說話,徑直走到電梯後站著,一言不發。

綜合以上幾種類型的插隊者,我們可以看出:

自動化身弱勢群體,需要被保護者,在普遍存在的社會觀念中,可以肆意馳騁;小群體圈的穩固關係,在社會環境中會有互相依靠,互相依賴的相吸性,從而排斥外部因素;

為什麼有人打破了既定的規則,原本遵守規則的人也會變成了插隊者?

這是經濟學中常說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在社會上表現為惡人驅趕善人。

在市場中投機取巧獲得利益的人,如果不讓他們付出代價,那剩下的人也不會堅守自己的原則。而一切行為現象的根本在於——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信任,自利性被放大,好人變壞,是從感覺不公平時開始的。

三、如何優雅的插隊?

就問一句:你抗揍不?

四、如何優雅的拒絕插隊者?

此時無聲勝有聲。

本文由 @ kuang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