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塵封476年京城秘境,這裡也曾是故宮

有這樣一座宮殿, 它屬於故宮, 卻不在故宮的建築群內, 它從1542年建好後, 一直到現在, 尋常的老百姓是不能進入的。

在紫禁城西北側、隔筒子河與皇宮相望處,

坐落著一片紅牆碧瓦的宮殿建築, 這就是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的大高玄殿。 作為紫禁城建築的重要補充部分, 大高玄殿充當著370年明清兩朝的皇家道觀, 每逢節慶殿內都舉行盛大的祭奠儀式。

在歷史的長河中, 大高玄殿已經塵封了476年, 從未開放過。

眾所周知, 明朝的嘉靖帝是一位迷信方士, 崇尚道教的皇帝, 不但將道教作為精神支柱, 而且還作為治國的依據。 不僅在北京城內興建了許多道觀, 甚至還改變了北京城的風水格局。 大高玄殿就是眾多道觀之一, 而且也是現存惟一的皇家道觀。

大高玄殿於明嘉靖二十一年建成, 作為嘉靖帝的重要“修玄”場所, 供奉道教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元始天尊”、“太清元始天尊”, 稱為“三清”。

據記載, 落成當日, 嘉靖帝下令十日內停刑止屠、百官著吉服辦事、大臣各齋戒, 分別遣官至宮、觀、廟行禮, 並特遣英國公張溶至南京朝天宮等祠廟致祭, 由此可見, 大高玄殿在嘉靖帝心中的崇高地位。

嘉靖二十六年, 大高玄殿毀于大火,

萬曆二十八年重修。 在明朝, 大高玄殿是北京西苑內用於祈禱齋醮的一座皇家道觀, 每逢節慶殿內都舉行盛大的祭奠儀式。

清朝, 因避康熙帝名諱, 改名“大高元殿”, 後又更名為“大高殿”, 並于雍正八年、乾隆十一年、嘉慶二十三年年重修, 後又有多次修葺。 它與紫禁城內欽安殿、玄穹寶殿, 並稱三大皇家道場。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時, 殿受到法國軍隊的嚴重破壞, 造成其室內原有陳設無從考證, 後修復。 民國時期, 殿前部分建築進行了拆除和改動。

大高玄殿位於北京皇城之內, 北海公園之東, 景山之西。

殿坐北朝南, 南北長264米, 東西寬57米, 約占地1.3萬平方米, 總建築面積約5300平方米, 現存古建築約1600平方米, 基本上保持了原建風格。

殿沿中軸由南往北依次為大高玄門、大高玄殿、九天萬法雷壇、乾元閣等主體建築, 其左右佈置有配殿、鐘鼓樓及值房等建築。 經專家考證, 基本保存明朝特徵, 但部分古建已經消失。

大高玄門:殿前有兩重琉璃門, 均為並列的三座洞券門, 護以石欄。 琉璃門內有大高玄門, 門面闊三間, 中間有禦路, 通面闊16.20米, 通進深8.80米, 黃琉璃筒瓦歇山頂調大脊, 五踩單昂鬥栱。

門內東西有鐘鼓樓, 均為方形平面, 兩層, 黃琉璃瓦歇山頂, 其內鐘、鼓亦於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失落。

大高玄殿面闊七間,通面闊34米,通進深16.5米,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上簷七踩單翹重昂鬥栱,下簷五踩重昂鬥栱,金龍和璽彩畫,前簷明、次間各四扇四抹隔扇門,兩梢間為檻窗,均為三交六碗菱花窗格,帶銅面頁。

大殿座落于漢白玉石欄杆圍繞的須彌座台基之上,前有月臺,正面踏跺三出,中間有石雕禦路,禦路上雕有雲龍、雲鳳、鶴等圖案。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五間,均為綠琉璃瓦歇山頂,前出廊,一鬥二升交麻葉鬥栱,鏇子點金彩畫。

九天萬法雷壇,位於大殿之後,面闊五間,通面闊15米,通進深10米,單簷廡殿頂,綠琉璃瓦黃剪邊,五踩重昂鬥栱,簷下繪鏇子點金彩畫,殿前有圍以漢白玉石護欄的月臺,中間有禦路。殿東西有配房,各九開間,通面闊37.40米,通進深9.60米,綠琉璃瓦歇山頂調大脊。

大高玄殿最北的是一座兩層樓閣,上層名“乾元閣”,為八根柱子構成圓攢尖頂,覆紫色琉璃瓦,亭立于平座上,周以圍廊,有木質欄杆。

下層名“坤貞宇”,方形,腰簷鋪黃琉璃瓦,單翹單昂鬥栱,井口天花,繪金龍。閣建於有漢白玉護欄的台基之上,正面中間有踏跺,石雕禦路。

除了上述這些古建外,大高玄殿內還有39棵古樹,琉璃門南側有古樹2棵,院內有古樹37棵,均為檜柏。

大高玄殿在建成後的第五年,毀於大火,同樣毀於大火的還有嘉靖帝的第三位皇后方皇后。方皇后的死除了與火勢兇猛有關,還與嘉靖帝故意拖延救火時間有著直接聯繫。這是為什麼?

還得從“壬寅宮變”說起,方皇后借壬寅宮變,處死了嘉靖帝的兩位妃嬪曹妃同王嬪,王嬪不打緊,曹妃是嘉靖帝的寵妃,自然讓嘉靖帝懷恨在心。雖然曹妃、王嬪的死表面是壬寅宮變的主謀,但背後卻是後宮的勾心鬥角。

嘉靖二十六年,因道士焚香不慎,大高玄殿起火,迷迷糊糊的嘉靖帝被太監救出後,卻發現方皇后還在殿內,然而嘉靖帝不予施救,“中官請救後,上不應,方後遂崩”。當然對於方皇后的死,也有種說法是病死。

後來的萬曆年間,大高玄殿內還上演了一場有關“國本之爭”的插曲。

大高玄殿面闊七間,通面闊34米,通進深16.5米,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上簷七踩單翹重昂鬥栱,下簷五踩重昂鬥栱,金龍和璽彩畫,前簷明、次間各四扇四抹隔扇門,兩梢間為檻窗,均為三交六碗菱花窗格,帶銅面頁。

大殿座落于漢白玉石欄杆圍繞的須彌座台基之上,前有月臺,正面踏跺三出,中間有石雕禦路,禦路上雕有雲龍、雲鳳、鶴等圖案。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五間,均為綠琉璃瓦歇山頂,前出廊,一鬥二升交麻葉鬥栱,鏇子點金彩畫。

九天萬法雷壇,位於大殿之後,面闊五間,通面闊15米,通進深10米,單簷廡殿頂,綠琉璃瓦黃剪邊,五踩重昂鬥栱,簷下繪鏇子點金彩畫,殿前有圍以漢白玉石護欄的月臺,中間有禦路。殿東西有配房,各九開間,通面闊37.40米,通進深9.60米,綠琉璃瓦歇山頂調大脊。

大高玄殿最北的是一座兩層樓閣,上層名“乾元閣”,為八根柱子構成圓攢尖頂,覆紫色琉璃瓦,亭立于平座上,周以圍廊,有木質欄杆。

下層名“坤貞宇”,方形,腰簷鋪黃琉璃瓦,單翹單昂鬥栱,井口天花,繪金龍。閣建於有漢白玉護欄的台基之上,正面中間有踏跺,石雕禦路。

除了上述這些古建外,大高玄殿內還有39棵古樹,琉璃門南側有古樹2棵,院內有古樹37棵,均為檜柏。

大高玄殿在建成後的第五年,毀於大火,同樣毀於大火的還有嘉靖帝的第三位皇后方皇后。方皇后的死除了與火勢兇猛有關,還與嘉靖帝故意拖延救火時間有著直接聯繫。這是為什麼?

還得從“壬寅宮變”說起,方皇后借壬寅宮變,處死了嘉靖帝的兩位妃嬪曹妃同王嬪,王嬪不打緊,曹妃是嘉靖帝的寵妃,自然讓嘉靖帝懷恨在心。雖然曹妃、王嬪的死表面是壬寅宮變的主謀,但背後卻是後宮的勾心鬥角。

嘉靖二十六年,因道士焚香不慎,大高玄殿起火,迷迷糊糊的嘉靖帝被太監救出後,卻發現方皇后還在殿內,然而嘉靖帝不予施救,“中官請救後,上不應,方後遂崩”。當然對於方皇后的死,也有種說法是病死。

後來的萬曆年間,大高玄殿內還上演了一場有關“國本之爭”的插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