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安順開發區龍井村:易地扶貧讓農民變工人

走進安順開發區么鋪鎮龍井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在位於社區單元樓一樓的飛騰電子科技企業生產車間裡, 50余名工人正在崗位上專心工作, 這些工人都是龍井村的易地扶貧搬遷戶, 用他們的話來說, 不僅圓了安居夢, 還在家門口上班, 實現了從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轉變。

過去的龍井老村, 是開發區最邊遠、村集體經濟最薄弱、貧困發生率最高、生存環境最惡劣的國家一類貧困村。 2016年8月26日, 龍井村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建設專案正式開工, 經過4個多月的施工, 龍井村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於年底建成,

在開發區的有力組織下, 么鋪鎮4個自然村組159戶641人搬離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老村。

搬離故土, 移民能不能住得安心, 關鍵在於是否有穩定的收入。 培育增收產業、引導就業創業, 是移民搬遷的根本保障。 開發區引進製作電子元件的飛騰科技有限公司與移民專案同步進駐安置點, 著力在產業、就業、培訓、幫扶、服務工作上下功夫, 努力實現搬遷戶穩定就業脫貧致富。

35歲的沈桂瓊是其中一位搬遷戶, 家裡兩位老人都是殘疾人, 丈夫長年在外做泥水工, 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需要撫養, 生活的擔子壓在了她的肩頭。 在她的記憶力, 以前居住的龍井老村距現在居住的龍井新村僅兩公里, 生活卻是天差地別。

從前,

一家6口人擠在石頭砌成的小瓦房裡, 由於存在地質災害安全隱患, 每到大風暴雨等極端天氣, 屋裡就擺滿了接雨的盆子, 還要擔心背靠的大山滾下危石砸向自家屋頂。

交通不便也嚴重制約村裡經濟發展, 貧困也自然伴生。 作為飛騰電子廠的一名老員工, 未搬遷前, 她每天騎電瓶車上班, 每天四趟的往返在工作與顧家的路上。 如今搬進新居, 工廠就在家樓下, 每天步行就可上班, 每個月拿著1500元保底工資,每個月完成訂單後還有計件獎勵, 她這樣的熟手一個月能掙上2000多元, 孩子就在距離她家500米的小學上學。 “現在的日子太好了, 住進的樓房就像城裡的社區!而且特別安全, 就算颳風下雨也可以睡上安心覺。 不僅方便照顧家庭,

還能把精力用在工作上, 補貼家用, 日子肯定會越過越紅火!”沈桂瓊對未來充滿憧憬。

安置點的選址緊挨黃鋪物流園和“三線記憶·美麗鄉愁”文化旅遊中心, 著力解決易地搬遷扶貧戶搬遷後的就業難題。 與此同時, 開發區堅持“搬遷安置與產業配套相結合”原則, 以“三權”促“三變”為抓手, 採取“公司+合作社+村支兩委+農戶(貧困戶)”的模式, 在安置點附近同步建設了79個食用菌種植大棚, 作為農戶搬遷後脫貧致富的產業扶持保障。 搬遷戶周春在村支兩委的動員下, 也承包了三個大棚, 和丈夫一起經營香菇種植。 “在家當老闆, 比出門打工強多了!”她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 豐收時節, 平均一天能采上一兩百斤香菇, 除去一年2250元的承包費用,

一年收入可達6萬餘元。

如今, 在龍井村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 259人通過工廠企業帶動, 已實現就業, 戶均就業為1.79人, 達到了“一戶至少有一人以上穩定就業”的目標。 其中, 79戶家庭簽訂協定,採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種植香菇,每戶年淨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 搬遷群眾實現了就業有崗位、創業有門路、增收有管道, 2017年底, 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6500元, 比2015年搬遷前提高了2000元, 村民們在新居過上了勤勞致富的新生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