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塚虎司馬懿為什麼能夠如此擅長隱忍?並非天性,而是因為吃過大虧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387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熟讀漢末三國史, 我們不難得知, 彼時的名士, 大多為狂士, 例如禰衡曾裸衣擊鼓辱曹操;孔融有不敬父母之言傳世;廖立、彭羕只為逞一時口快,

白白送了性命, 等等。 甚至在大多數人印象中, 一向溫文爾雅的諸葛亮, 也曾在自比管仲、樂毅之時, 說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 最多能做個刺史郡守。 然而, 就在那個名士多狂放不羈的時代, 有一個懷有大才的人物, 卻格外低調, 格外隱忍, 這個人是誰呢?

他不是別人, 正是有“塚虎”之稱的司馬懿。 俗說話, 亂世出英雄, 在那樣一個時代, 正是他大顯身手的好機會, 可他卻拒不出仕, 甚至不惜假裝中風;後來被曹操脅迫, 他被迫為官, 雖然獻計不少, 卻並不刻意出風頭;曹丕時代, 他被委以重任, 卻從不恃寵而驕;曹叡時代, 雖然皇帝年少, 他依舊沒有什麼出格的行為, 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曹芳時期, 他被曹爽架空十年, 其間裝病兩年, 才發動了高平陵之變, 最終一舉成功;過後曹芳對他進行封賞, 他卻辭之不受。

如此看來, 司馬懿隱忍的功夫, 幾乎無人能敵。 說到此處, 也許有人會反駁說, 司馬懿也有不隱忍的時候啊, 例如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 朝廷命他據守, 他卻在接到諸葛亮送來的女裝之後, 數次上表請戰, 皇帝派來了辛毗, 這才壓制住了出兵與諸葛亮對決的念頭。 對於這個問題, 諸葛亮替他做出了解釋。 《晉書》記載, 辛毗到達前線之後, 薑維對諸葛亮說,

這個司馬懿真的不會出戰了, 諸葛亮卻說:“彼本無戰心, 所以固請者, 以示武於其眾耳。 將在軍, 君命有所不受, 苟能制吾, 豈千里而請戰邪!”

意思是說, 諸葛亮認為, 司馬懿自知正面對決, 不是自己的對手, 所以從未想到要出戰, 之所以數次向朝廷請戰, 甚至把辛毗搬到了前線,

目的只不過是為了穩定軍心而已。 也就是說, 這件事並不能否定司馬懿骨子裡的隱忍。 說到此處, 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 那就是出身于名門司馬家族, 又“少有奇節, 聰明多大略”的他, 本該比他人更有狂傲的資本才對, 為什麼他能夠如此隱忍呢?

原來, 他也曾輕狂過, 甚至還差點為此丟了性命, 只不過他不是禰衡、孔融那樣, 堅決要狂到底的人, 而是一個善於總結經驗教訓, 懂得吃一塹, 長一智的人。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他經歷了什麼, 又是如何保住性命的呢?

這就要從當時的另一個名士說起了。這個人名叫胡昭,字孔明,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原本定居在冀州,曾受到過袁紹的徵召,後來隱居山林,又數度受到了曹操的徵召。只不過他無意出仕,只喜歡耕讀生活,所以終其一生不曾為官。司馬懿年少的時候,和著名隱士胡昭關係很好,或許他本不想出仕的思想,也是受胡昭影響吧。回歸正題,說到司馬懿吃一塹,長一智的事情,當時他與胡昭關係很好,不過司馬懿因與同郡的周生等人結怨,周生心生恨,欲除之而後快。

胡昭得到消息之後,不遠萬里的跋山涉水,為了勸阻周生,甚至急哭了,這才讓周生放棄了追殺司馬懿之事。《三國志》注引《高士傳》曰:“初,晉宣帝為布衣時,與昭有舊。同郡周生等謀害帝,昭聞而步陟險,邀生於崤、澠之間,止生,生不肯。昭泣與結誠,生感其義,乃止。”經歷過此事之後,司馬懿便徹底拋卻了輕狂,學會了低調和隱忍,最終通過蟄伏與一擊斃命,贏得了“塚虎”這一稱呼。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做到如此隱忍,並非是因為天性,而是吃過大虧之後,長了教訓。而成就他“塚虎”之名的人,正是他的亦師亦友的胡昭,畢竟,若非胡昭傾囊相授,他縱使再聰慧,也沒有後來的才華與智計;若非胡昭拼死救下了他的性命,他便命殞當場了,根本不會有後來的輝煌。或許他的嫡長子和嫡次子,分別被取名為“師”和“昭”,正是為了感恩胡昭吧?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晉書》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這就要從當時的另一個名士說起了。這個人名叫胡昭,字孔明,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原本定居在冀州,曾受到過袁紹的徵召,後來隱居山林,又數度受到了曹操的徵召。只不過他無意出仕,只喜歡耕讀生活,所以終其一生不曾為官。司馬懿年少的時候,和著名隱士胡昭關係很好,或許他本不想出仕的思想,也是受胡昭影響吧。回歸正題,說到司馬懿吃一塹,長一智的事情,當時他與胡昭關係很好,不過司馬懿因與同郡的周生等人結怨,周生心生恨,欲除之而後快。

胡昭得到消息之後,不遠萬里的跋山涉水,為了勸阻周生,甚至急哭了,這才讓周生放棄了追殺司馬懿之事。《三國志》注引《高士傳》曰:“初,晉宣帝為布衣時,與昭有舊。同郡周生等謀害帝,昭聞而步陟險,邀生於崤、澠之間,止生,生不肯。昭泣與結誠,生感其義,乃止。”經歷過此事之後,司馬懿便徹底拋卻了輕狂,學會了低調和隱忍,最終通過蟄伏與一擊斃命,贏得了“塚虎”這一稱呼。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做到如此隱忍,並非是因為天性,而是吃過大虧之後,長了教訓。而成就他“塚虎”之名的人,正是他的亦師亦友的胡昭,畢竟,若非胡昭傾囊相授,他縱使再聰慧,也沒有後來的才華與智計;若非胡昭拼死救下了他的性命,他便命殞當場了,根本不會有後來的輝煌。或許他的嫡長子和嫡次子,分別被取名為“師”和“昭”,正是為了感恩胡昭吧?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晉書》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