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死穀”的警示:創新鏈條從中間斷裂

■本報記者 趙廣立

“中國在積體電路領域, 並非全面落後美國, 有些晶片領域, 我們不比美國差。 比如在另一大類核心晶片——矽基光電子器件方面, 我們至少和美國在一個起跑線上。 然而悲慘的是, 5年以前, 我們比他們更不差。 為什麼不進反退?我們國家的科研經費雖然越來越多了, 但是很少被投到‘應用基礎研究’領域。 ”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時, 浙江大學資訊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儲濤如此說道。

相對于常聽到的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 許多人對處在產業鏈條中間環節的應用基礎研究所知甚少。

這其中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儲濤介紹說, 在中核工業、航太科工等類似的機構還未改組轉企之前, 我國有一批專業研究所, 這些研究所不追求論文發表、不追求利潤轉化, 專門對介於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的應用基礎研究進行攻關。 經過多年的研究沉澱, 產出了一大批獨有的專利技術和核心智慧財產權。 後來這些科研院所“事改企”, 開始追求產品利潤、產品銷售, 在應用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逐漸減少, 最終造成了創新鏈條的斷裂。

而創新鏈條的斷裂造成的最壞結果就是:從事基礎研究的高校院所不知道企業需要什麼技術, 研究內容不接地氣;企業得不到充分的技術支援, 且在創新性研究投入上偏低, 最後只能“山寨”和“仿製”。

儲濤告訴記者, “創新鏈條中間斷裂”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彌補, 一方面在於產業鏈條不完善, 沒有充分的市場來打開這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也在於這方面的研究能直接呈現的成果較少——一沒有豐厚的利潤回報, 二沒有亮眼的研究成果——造成國家在這方面的支持甚少。

按照技術成熟度等級(TRLS)分級, 1~3級屬於基礎研究, 3~5級發展到應用研究, 5~7級是技術發展階段, 7~9級是成品原型和系統測試階段。 在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 研究者作用由強到弱, 企業作用由弱到強。 中間的薄弱地帶, 就是所謂的“死亡之穀”, 相應的研究領域也被稱為“死穀”研究。

儲濤告訴記者, 放眼世界, 中國臺灣地區和日本、德國等都有專門的產業技術研究機構,

如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等。 這些機構的唯一目標, 就是支撐本地區的工業產業技術研究, 不追求文章發表數量, 也不追求利潤。 而這兩者, 正是評價我國當前院校機構和企業成功的重要指標。

“就像連通東方燦爛文化和西域文明的‘絲綢之路’, ‘死穀’研究不應被忽略, ‘死穀’研究的水準, 才真正代表國家科技發展的真實水準。 ”儲濤對記者說, 中興事件提醒我們, 現在我們這塊斷裂了——起碼是非常薄弱。 看得出來中興在應用基礎研究上的投入非常有限。 中興通訊一邊被美國掐脖子, 一邊在其他地方發著財。

習近平總書記在4月20日至21日北京召開的全國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說,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 要下定決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 加速推動資訊領域核心技術突破。 同時他也著重強調, 要打通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銜接的綠色通道, 力爭以基礎研究帶動應用技術群體突破。 應用基礎研究一環的缺失, 正是總書記所擔心的命題之一。

“這也提醒我們, 秉承使命的國家科研機構, 包括許多高校在內, 一定要把解決關鍵問題和核心技術的研究放在第一位。 ”儲濤說道。

《中國科學報》 (2018-04-26 第5版 技術經濟週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