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江湖已遠,魅族再見

隨著魅族15的發佈, 魅族內鬥風波暫時告一段落, 這場內部員工高管撕逼的大戲, 也開闢了國內廠商的先河。 比起黎萬強曾經安靜的離開,

小米的內部管理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而黃章一年一度的複出則和凡客陳年一年一度的反思相映成輝。

只不過魅族15發佈前的突然認慫, 還是讓人有些措手不及, 這部本來號稱的黃章複出力作在上市一個月前, 變成了黃章口中的“只是牛刀小試”“魅族16才是我全力打造的產品”。 這其實和羅永浩的”M1是錘子科技工業設計史上的恥辱”頗有異曲同工之處, 唯一不同的是, 黃章是發佈前說的, 你買了不滿意要自己背鍋, 而羅永浩則是發新品的時候說的, 如果你買了不滿意那就只能說“活該誰讓你之前信我了”。

小米之師的錯覺

黃章對於雷軍是非常不滿意的, 在他心目中, 包括在很多魅族粉絲心目中, 如果沒有魅族,

就沒有小米。 誠然, 雷軍在創辦小米之前, 確實曾經打著投資的旗號去魅族臥底長達三年時間, 被黃章視為長兄, 甚至在辦公室的冰箱裡都放滿了雷軍愛喝的可樂。 但最終雷軍沒有投資魅族, 而是自立門戶做了小米, 而且用自己的資源和聲量, 一下子實現了後發先至, 反而成了手機界粉絲行銷的開創者。 以黃章的性格, 顯然咽不下這口氣, 曾直言“如果不是我曾經教他, 他懂個屁做手機!”, 之後就一直以小米老師自居, 可能心裡都覺得自己是小米之父了。 而這種錯覺成為了魅族後續強行擴張的動力, 也成為魅族發展的先天桎梏, 魅族不再是魅族, 而在靈魂中留下了小米的烙印, 這大概也是後續魅族從戰略到產品一直左右搖擺的重要原因。

對這一點, 羅永浩還是看的比較精准的, 他承認了魅族的品質, 也指出了魅族的缺點, 在粉絲的追捧下, 人們往往可能會對外界的真實環境出現錯誤的判斷, 認為自己真的就如何如何了, 把自己放在了和小米一個平起平坐甚至更高的位置上。 而高品質帶來的成本顯然讓魅族沒有辦法和小米一爭高下, 而常年積累的小圈子的粉絲行銷也無法和小米山呼海嘯的米粉相提並論。 這種落差讓魅族一直在夾縫中煎熬, 到底要不要犧牲品質換銷量, 要不要說大話去洗腦圈粉?這都是很糾結的事情。

而在這件事情上, 羅永浩顯然做得更好更徹底, 所以儘管錘子在銷量上還不能和魅族相提並論,

但在聲勢上, 則儼然已經接過了魅族國產小眾精品的招牌。

其實手機產品上的問題是可以調整的, 也沒准那一代就能遇到爆發, 甚至想不明白就抄蘋果, 也是一個萬用萬靈的理念。 這也是很多廠商能夠成功的最大捷徑, 比如做的像蘋果觸控板的小米路由, 做的像Ipod的小米充電寶, 都是這種跨界模仿的成功經典, 蘋果的設計總監被氣的爆粗口也只能無可奈何。 魅族上沒有能力做出霸道精品, 下不願意放下身價抄襲先進, 最終做出來像畫屏這種強行創新, 最終撞牆也就順理成章了。

背鍋的楊柘

其實楊柘的柘念(zhe)而不是楊拓, 我對他的能力沒有辦法做什麼判斷, 但對他連自己的名字怎麼念都傳播不好, 最終還給自己帶來了一個“羊駝”的稱號, 感到難過。 和一些有文化的朋友談起來, 他們都覺得很奇怪, 為啥他的外號叫羊駝, 是“草泥馬”的意思麼?我說真不是, 是因為這些沒文化的人不認識那個柘字, 以為他叫楊拓。 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大家非常反感“惟精惟一”這個口號了, 因為這個口號在廣東地區的叫法可以和錘子在四川地區的影響有一拼了。有意思的是,魅族的用戶大本營就在廣東,而錘子又拿了成都政府的投資,這個世界還真是不講道理的。

魅族的下滑其實和楊柘關係不大,但顯然他是來背這個鍋的,不然難道要怪神黃章麼?畢竟前兩年魅族開始基本放棄精品自研,大搞ODM還是獲得了挺不錯的爆發性增長的。但這種飲鴆止渴,強行消耗自身品牌積累的做法顯然不能長久的。如果把DS用戶分個層的話,魅族和錘子的粉絲比起米粉還是屬於思維偏上層的,魅藍強行紅米化,雖然搶了一些小米的目標使用者,但對本來魅族的粉絲是一種傷害,也就帶來了品牌的稀釋。這一點錘子做的就不錯,放棄T系列的中高端定價,牢牢盯住1500-2000的備機市場。

當你為了銷量強行把用戶DS化的時候,你其實就基本等於放棄了自己高端可能,這一點就是小米也做不到,米6和mix系列表現都相當慘澹,只能靠紅米刷資料。不過小米的優點就是從來沒有什麼偶像包袱,就好像米1就敢喊出什麼“沒有設計是最好的設計”的反智口號,而現在又找到了全球最大的DS大本營印度,一舉搶到了3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種極致挖掘DS市場的精神,錘子魅族這輩子估計也很難做到了,儘管他們很想。

所以,魅族找楊柘也是病急亂投醫,死馬當活馬醫,妄想衝擊高端市場的衝動做法。也許他是魅族最後一位醫生,但真醫死了,你也不能完全怪他吧。至於其他的內鬥細節,我覺得倒不必太在意,企業進入變革節點,總有很多這樣的事情發生。

大勢已去

魅族其實心理一直很不平衡也很正常,因為他真的屬於起個早五經,趕個晚大集的典型。就連剛發佈的魅族15也被稱之為一款兩年前的經典機型,當然魅族的優點還是坦白,人家廣告語也告訴你了,這叫雕刻時光,重塑經典。全面屏什麼的就別想了,你可以用iphone 8也沒創新來平抑一下心情。

對於手機這個市場而言,你錯過一個機會,可能就錯過一年的市場,而你步步錯過機會,那就最終可能要告別市場。很多人只看到了魅族2016年開了12場發佈會,卻沒有看到樂視那一年開了120場發佈會也不止,也直接搶到了2000萬台的市場份額,這大概是魅族距離風口最近的一次。

而就在這一年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倒楣的小米銷量暴跌了36%,從第一甚至掉出了第一陣營成為了銷量排行中的others。如果不是找到印度DS續命,可能一下子就被幾位搞死了。但這波千元機大戰最終卻把高端市場讓給了華為,中端讓給了榮耀,管道讓給了OV,幾位還在下面纏鬥,上面卻已經排排坐把市場分好了。加上不爭氣的三星自己自爆退出了大部分的市場,整個中國手機的格局其實在2016-2017已經決定了。所以今年縱使整個行業有20%以上的下滑,前面幾個巨頭還是很穩,後面的魅族、金立基本都成了炮灰。當然小米牢不可破的DS用戶定位還是從樂視哪裡搶到了不少手機和電視的市場,出現了短暫的國內回暖,加上國外的爆發,包裝出了一個全面復蘇的景象,希望能夠堅持到上市之前。

值得一提的是,魅族的危機大概是因為去搶小米的市場,金立的危機則是想要去搶OV的市場,而小米note3上市倆月爆降600也是因為覬覦OV的市場,事實上,中國手機品牌和用戶分佈已經相當穩定,而在總體市場增長停滯開始下滑的大環境下,試圖去搶別人基本上市場的行為都無異於自殺。去海外開闢新戰場的策略還是更靠譜一些,不過這一點似乎魅族都沒有佈局。

智慧手機的下半場

在整個手機市場裡,華為、oppo、vivo其實才是真正的頂尖廠商,這是基於強大的研發和推廣投入的。我參觀過華為的幾個測試實驗室,光測試設施的投資比錘子這樣的廠商的總投資還要高,你說這些錢會白花麼?儘管小米還能保持在第五左右的位置,但雷軍剛剛宣佈的綜合淨利潤不會超過5%不管是不是話術,其實潛臺詞都是不會花大價錢研發或者廣告。所以小米的優勢實際上並不在手機,而是中國市場之外的海外市場和手機之外的配件市場,這些都是魅族所不具有的。小米現在的策略是把手機做入口,賣家電也好,賣廣告也好,反正我就是低毛利,把你們這些低端機死死壓住不能翻身,我想這也是總結了2016發佈會年失利的經驗帶來的。就算挑戰中高端無望,但是小米絕不會放棄自己的基本紅米盤。

而在整個大環境開始下滑的今天,互相爭搶份額會成為一個主旋律,所以定位有重合廠商勢必會有摩擦,比如金立沒有打下來拍照市場,卻把基本盤政商市場也丟了,而安全定位也面臨著更多品牌的挑戰。小眾品牌份額暴增的可能性其實已經很小了,守住自己的基本盤不下滑就是第一,其次就是學習小米把手機做入口開展其他業務也是一個好辦法。聰明的羅永浩不就開始做空氣淨化器了麼,可惜更聰明的老天爺把霧霾給治了,這其實也是命。市場永遠是提前佈局才有機會,跟風最後往往是在山頂站崗。

手機行業會不會有技術性大革新不好說,但就算有,也不是普通廠商能玩的了,比如這次華為P20 pro的1/1.7英寸的萊卡三攝大底,一是自己花了很多錢研發,二是至少有8-10個月以上的獨佔。靠供應鏈技術打天下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了,至於靠供應鏈技術編什麼“黑科技”耍猴的行銷也一去不返了,技術行業最終的勝負手還是回到了科技上。想繼續忽悠下去只能去開更低級的市場,而一旦這些市場也開始消費升級,那就又會重複今天的故事。

魅族的滑落並不可惜,作坊式的工廠轉型工業化大生產還是有很多關需要過,如果這兩年魅族堅持自己的小眾精品不起量,品牌勢能建立起來之後再去衝擊底層市場沒准還真有機會。不過歷史不能假使,但也沒必要惋惜。

推薦閱讀:

技術無罪時代結束了,你還得有價值觀

醫者難醫己,藍標為什麼做不好自己的公關?

韭菜經濟學--致富的本質是交換還是收割?

因為這個口號在廣東地區的叫法可以和錘子在四川地區的影響有一拼了。有意思的是,魅族的用戶大本營就在廣東,而錘子又拿了成都政府的投資,這個世界還真是不講道理的。

魅族的下滑其實和楊柘關係不大,但顯然他是來背這個鍋的,不然難道要怪神黃章麼?畢竟前兩年魅族開始基本放棄精品自研,大搞ODM還是獲得了挺不錯的爆發性增長的。但這種飲鴆止渴,強行消耗自身品牌積累的做法顯然不能長久的。如果把DS用戶分個層的話,魅族和錘子的粉絲比起米粉還是屬於思維偏上層的,魅藍強行紅米化,雖然搶了一些小米的目標使用者,但對本來魅族的粉絲是一種傷害,也就帶來了品牌的稀釋。這一點錘子做的就不錯,放棄T系列的中高端定價,牢牢盯住1500-2000的備機市場。

當你為了銷量強行把用戶DS化的時候,你其實就基本等於放棄了自己高端可能,這一點就是小米也做不到,米6和mix系列表現都相當慘澹,只能靠紅米刷資料。不過小米的優點就是從來沒有什麼偶像包袱,就好像米1就敢喊出什麼“沒有設計是最好的設計”的反智口號,而現在又找到了全球最大的DS大本營印度,一舉搶到了3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種極致挖掘DS市場的精神,錘子魅族這輩子估計也很難做到了,儘管他們很想。

所以,魅族找楊柘也是病急亂投醫,死馬當活馬醫,妄想衝擊高端市場的衝動做法。也許他是魅族最後一位醫生,但真醫死了,你也不能完全怪他吧。至於其他的內鬥細節,我覺得倒不必太在意,企業進入變革節點,總有很多這樣的事情發生。

大勢已去

魅族其實心理一直很不平衡也很正常,因為他真的屬於起個早五經,趕個晚大集的典型。就連剛發佈的魅族15也被稱之為一款兩年前的經典機型,當然魅族的優點還是坦白,人家廣告語也告訴你了,這叫雕刻時光,重塑經典。全面屏什麼的就別想了,你可以用iphone 8也沒創新來平抑一下心情。

對於手機這個市場而言,你錯過一個機會,可能就錯過一年的市場,而你步步錯過機會,那就最終可能要告別市場。很多人只看到了魅族2016年開了12場發佈會,卻沒有看到樂視那一年開了120場發佈會也不止,也直接搶到了2000萬台的市場份額,這大概是魅族距離風口最近的一次。

而就在這一年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倒楣的小米銷量暴跌了36%,從第一甚至掉出了第一陣營成為了銷量排行中的others。如果不是找到印度DS續命,可能一下子就被幾位搞死了。但這波千元機大戰最終卻把高端市場讓給了華為,中端讓給了榮耀,管道讓給了OV,幾位還在下面纏鬥,上面卻已經排排坐把市場分好了。加上不爭氣的三星自己自爆退出了大部分的市場,整個中國手機的格局其實在2016-2017已經決定了。所以今年縱使整個行業有20%以上的下滑,前面幾個巨頭還是很穩,後面的魅族、金立基本都成了炮灰。當然小米牢不可破的DS用戶定位還是從樂視哪裡搶到了不少手機和電視的市場,出現了短暫的國內回暖,加上國外的爆發,包裝出了一個全面復蘇的景象,希望能夠堅持到上市之前。

值得一提的是,魅族的危機大概是因為去搶小米的市場,金立的危機則是想要去搶OV的市場,而小米note3上市倆月爆降600也是因為覬覦OV的市場,事實上,中國手機品牌和用戶分佈已經相當穩定,而在總體市場增長停滯開始下滑的大環境下,試圖去搶別人基本上市場的行為都無異於自殺。去海外開闢新戰場的策略還是更靠譜一些,不過這一點似乎魅族都沒有佈局。

智慧手機的下半場

在整個手機市場裡,華為、oppo、vivo其實才是真正的頂尖廠商,這是基於強大的研發和推廣投入的。我參觀過華為的幾個測試實驗室,光測試設施的投資比錘子這樣的廠商的總投資還要高,你說這些錢會白花麼?儘管小米還能保持在第五左右的位置,但雷軍剛剛宣佈的綜合淨利潤不會超過5%不管是不是話術,其實潛臺詞都是不會花大價錢研發或者廣告。所以小米的優勢實際上並不在手機,而是中國市場之外的海外市場和手機之外的配件市場,這些都是魅族所不具有的。小米現在的策略是把手機做入口,賣家電也好,賣廣告也好,反正我就是低毛利,把你們這些低端機死死壓住不能翻身,我想這也是總結了2016發佈會年失利的經驗帶來的。就算挑戰中高端無望,但是小米絕不會放棄自己的基本紅米盤。

而在整個大環境開始下滑的今天,互相爭搶份額會成為一個主旋律,所以定位有重合廠商勢必會有摩擦,比如金立沒有打下來拍照市場,卻把基本盤政商市場也丟了,而安全定位也面臨著更多品牌的挑戰。小眾品牌份額暴增的可能性其實已經很小了,守住自己的基本盤不下滑就是第一,其次就是學習小米把手機做入口開展其他業務也是一個好辦法。聰明的羅永浩不就開始做空氣淨化器了麼,可惜更聰明的老天爺把霧霾給治了,這其實也是命。市場永遠是提前佈局才有機會,跟風最後往往是在山頂站崗。

手機行業會不會有技術性大革新不好說,但就算有,也不是普通廠商能玩的了,比如這次華為P20 pro的1/1.7英寸的萊卡三攝大底,一是自己花了很多錢研發,二是至少有8-10個月以上的獨佔。靠供應鏈技術打天下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了,至於靠供應鏈技術編什麼“黑科技”耍猴的行銷也一去不返了,技術行業最終的勝負手還是回到了科技上。想繼續忽悠下去只能去開更低級的市場,而一旦這些市場也開始消費升級,那就又會重複今天的故事。

魅族的滑落並不可惜,作坊式的工廠轉型工業化大生產還是有很多關需要過,如果這兩年魅族堅持自己的小眾精品不起量,品牌勢能建立起來之後再去衝擊底層市場沒准還真有機會。不過歷史不能假使,但也沒必要惋惜。

推薦閱讀:

技術無罪時代結束了,你還得有價值觀

醫者難醫己,藍標為什麼做不好自己的公關?

韭菜經濟學--致富的本質是交換還是收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