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不懂得放手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各位媽媽, 如果給你一天假期, 讓你放下孩子, 忘掉家庭, 擁有一天完完全全只屬於自己的時間, 去做任何當媽媽時想做卻沒有時間去做的事。

你願意嗎?

有這樣一個廣告片:

記錄一個媽媽從懷孕到生孩子的過程。

從懷胎十月到孩子咿咿呀呀, 做營養餐、哄孩子吃 飯、陪孩子玩耍、等孩子睡覺, 每分每秒都和孩子待在一起, 完全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等老公和孩子睡了才能擠出一點時間回復朋友的邀約。

生日的時候, 老公問她有什麼生日願望, 她的願望是:“我想要放假, 一天不當媽媽。 ”

老公欣然接受了這個願望, 答應自己帶一天孩子, 並且做好約定:一整天我不會給你打電話, 你也不許打電話查崗, 享受自己的時間就好了。 她還是不放心:有什麼事一定要打給我, 孩子離不開我的。

於是, 她像重獲新生一樣, 開始了自己的一天, 她開車到處散心, 去做spa, 去高檔西餐廳就餐, 夜晚一個人在星級酒店休息。 只是她在這個過程中, 總是不斷翻看手機, 不停發消息:

“你有乖乖讓爸爸幫你洗澡嗎?”

“你有乖乖喝奶嗎?”

“你有乖乖睡覺嗎?”

她翻來覆去, 寢食難安。

於是, 她最終沒有完整度過這一天, 連夜從酒店驅車匆忙趕回了家, 結束了這一天。

回到家時, 她看到孩子和爸爸在已經安然睡著了。

這一整天本應該是她的悠閒假期, 可是卻被她過的兵荒馬亂。

她預想中終於大松一口氣去享受生活的場景並沒有出現, 她的心沒有跟著她的身體外出, 而是時時刻刻懸在家裡的孩子身上。

反而是老公, 遵守了約定, 在照顧孩子的一天裡沒有出現什麼狀況也沒有打電話打擾她, 孩子吃飯、洗澡、睡覺像往常一樣。

在這個父母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的時代, 多數父母明白了要想孩子健康長大, 不光要父母物質上的滿足, 還要精神上的時刻參與與陪伴。

同事說起孩子開始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 她從前一天就開始緊張, 為孩子準備書包, 備好新衣服。 到了第二天正式開學, 她像唐僧一樣叮囑孩子:“寶寶, 這是你第一天上學, 學校和幼稚園不一樣, 那裡會有嚴厲的老師和很多小朋友, 到了學校會看不到媽媽。 你上課要認真聽講, 要多交朋友, 乖乖聽老師的話, 聽見了嗎?”

小寶聽完點點頭, 就開始催媽媽把他送學校, 怕第一天上學就遲到。

“遲到了, 老師會生氣的!”

同事聽了心咯噔一下, 腦子裡就開始幻想小寶被老師批評的畫面, 憂心忡忡的把小寶終於送進了新校園, 一步三回頭才去上班。

她一整天都心神不寧的, 一直盯著手機看, 要麼就是轉頭問我, “也不知道小寶上學第一天會怎麼樣?”

“他上課要是聽不懂老師批評他怎麼辦?”

“小寶從來沒有離開過我,會不會有人欺負他?”

“學校的飯他吃不習慣,我不喂他他吃不下去怎麼辦?”

她就像祥林嫂念叨了一整天,工作都快進行不下去,下班時間剛到,就扛起包跑去學校接孩子了。

只是後來她告訴我,她一整天惴惴不安為小寶設計的場景都沒有發生,當她看到小寶背著書包和剛交的小朋友玩玩鬧鬧從學校出來跑向她的時候,她甚至有些失落。

“原來小寶也不是離不開我啊。”

大學的時候,同宿舍舍友從中國非常南方的城市來到北方上學,她的性格就像只小鳥,每天都快樂自由。

但是她告訴我,她以前不是這樣的,高中之前的日子每天都過得非常壓抑,從小到大她沒有離開過家一天,與媽媽朝夕相對,媽媽為她打點好一切,上學的時候每天要回家吃飯,放學就得立刻回家盯著她寫作業,到了高中出去玩要彙報,失去很多與朋友揮灑青春的機會。甚至為她規劃好了以後的人生,考上本市的大學,結婚生子,就這麼過一輩子。

她不甘心,於是用了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考上了北方一所有名的大學。

“每天激勵著我的,就是幻想離開媽媽的日子是什麼樣的。”她的夢想堅定又簡單,拿著行李上飛機的那刻,她的心早就飛了,可是她的媽媽看著她不停流眼淚,哭得非常悲傷。

“我知道我這樣會讓媽媽傷心,但是我不走,痛苦的就會是我自己。”

於是,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孩子真的離不開我們嗎?

我們以為的時刻陪伴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嗎?

高品質陪伴不是低品質陪著

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對於3-11歲的孩子,父母參與度過低的陪伴,反而會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

比如孩子在玩積木,你在玩手機,你以為這是在盡職盡責的陪伴,其實不然, 孩子並沒有從父母這裡得到對他玩積木這件事的回饋,父母只是簡單的陪孩子待在一個空間,這就是參與度過低的無效陪伴。這種陪伴不但不會讓孩子產生幸福感,反而會有一種被家長監視著玩遊戲的壓力。孩子的內心是脆弱的,如果家長對孩子正在做的事不表示認同和回應,他會覺得被冷落,久而久之產生壓抑感。

積極回應,與孩子多互動,哪怕工作過忙,陪伴時間不夠多,也會和孩子建立流動的愛,把低品質的陪著變成高品質的陪伴。

孩子不是附屬品,孩子會厭煩

總有人說,我們中國的孩子不夠獨立,從小就像小皇帝和小公主一樣寵著,吃不了苦。但是有沒有人想過,正是由於中國家長慣性的大包大攬,才使孩子形成了這種依賴模式。

上學書包太重媽媽主動幫忙背,放學大批家長隊伍在學校門口待命車接車送,家長們總以為這是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

但或許有時候,你以為的關懷備至,其實只感動了自己。

孩子不是家長自我感動表現關愛的附屬品,當孩子方方面面都被無微不至的關心擠壓時,孩子只會感到厭煩,你也會因為孩子的不理解感到委屈和心累。

適當留白,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教育學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我看到的東西我忘記了,我背過的東西也忘記了,只有我親身經歷的事情,我才能學到自己心裡。

孩子第一次摔倒,你立刻扶他起來又揉又抱,他就會忘記在哪裡摔倒。

孩子第一次獨自做手工作業,你立刻幫他掃清所有障礙,下一次他還是不會做。

孩子第一次出遠門,你怕他走丟立刻收拾行李陪他一起去,他就永遠學不會自己飛翔。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獨立離不開媽媽,根本就是媽媽離不開孩子!

曾經看過這樣一篇文章:

-1歲,你在我肚子裡。我撫摸著高高隆起的肚皮,感受你在我肚子裡拳打腳踢的胎動。

0歲,你出生了。粉紅色的你嚎啕大哭著從我的身體裡被拎出來。第一次見面,我竟然感動得有些想掉眼淚。

1歲,記得你第一次叫媽媽,我激動了好幾天,恨不得向全世界分享。

3歲,你第一天上幼稚園,我把你送到幼稚園門口,你揮揮手對我說再見。老師說你在幼稚園沒有哭,我說寶貝你真棒,心中卻有酸溜溜的難舍。

6歲,你上小學第一天回來就宣佈:“今天開始我要自己睡,因為我長大了!”我沒想過,這是再一次分離的開始。直到後來你會盼著去學校,因為你對我說:“在家真無聊,沒有朋友一起玩。”

8歲,你第一次出遊沒有我陪在身邊,我為你準備好書包,囑咐你一定要注意安全,心急如焚等到校車從郊區開回來,接到你的第一句話卻是:“媽媽,原來和小夥伴一起郊遊比和爸爸媽媽郊遊有趣。”

10歲,你終於適應了小學生活,每天都比昨天長大一點點,懂事一點點,會幫助我做力所能及的事,卻再也不會像以前一樣抱著我撒嬌,我想親親你的小臉,最後卻只能改為伸手摸摸你毛茸茸的腦袋。

還有句話說:我心安處是吾兒。

媽媽對孩子的骨血之親,沒有什麼能替代,當媽媽後,心裡眼裡就只有孩子,想每分每秒記錄他成長的瞬間。孩子每長大一天,就預示著離我們會越來越遠,總是想抓住孩子還小的這段時光,讓時間慢一點,和孩子更親近一點。

但孩子總要獨自長大,總有一天會離開,就像手中的沙,抓的越緊,越會從指縫溜走,不如學會放手,讓孩子自由生長。

擇學堂微信平臺(zexuetang_com),一個嚴肅的教育平臺。共用最前沿的教育資訊,最實用的學習方法,最走心的童書產品,最優質的學習課程。

“也不知道小寶上學第一天會怎麼樣?”

“他上課要是聽不懂老師批評他怎麼辦?”

“小寶從來沒有離開過我,會不會有人欺負他?”

“學校的飯他吃不習慣,我不喂他他吃不下去怎麼辦?”

她就像祥林嫂念叨了一整天,工作都快進行不下去,下班時間剛到,就扛起包跑去學校接孩子了。

只是後來她告訴我,她一整天惴惴不安為小寶設計的場景都沒有發生,當她看到小寶背著書包和剛交的小朋友玩玩鬧鬧從學校出來跑向她的時候,她甚至有些失落。

“原來小寶也不是離不開我啊。”

大學的時候,同宿舍舍友從中國非常南方的城市來到北方上學,她的性格就像只小鳥,每天都快樂自由。

但是她告訴我,她以前不是這樣的,高中之前的日子每天都過得非常壓抑,從小到大她沒有離開過家一天,與媽媽朝夕相對,媽媽為她打點好一切,上學的時候每天要回家吃飯,放學就得立刻回家盯著她寫作業,到了高中出去玩要彙報,失去很多與朋友揮灑青春的機會。甚至為她規劃好了以後的人生,考上本市的大學,結婚生子,就這麼過一輩子。

她不甘心,於是用了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考上了北方一所有名的大學。

“每天激勵著我的,就是幻想離開媽媽的日子是什麼樣的。”她的夢想堅定又簡單,拿著行李上飛機的那刻,她的心早就飛了,可是她的媽媽看著她不停流眼淚,哭得非常悲傷。

“我知道我這樣會讓媽媽傷心,但是我不走,痛苦的就會是我自己。”

於是,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孩子真的離不開我們嗎?

我們以為的時刻陪伴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嗎?

高品質陪伴不是低品質陪著

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對於3-11歲的孩子,父母參與度過低的陪伴,反而會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

比如孩子在玩積木,你在玩手機,你以為這是在盡職盡責的陪伴,其實不然, 孩子並沒有從父母這裡得到對他玩積木這件事的回饋,父母只是簡單的陪孩子待在一個空間,這就是參與度過低的無效陪伴。這種陪伴不但不會讓孩子產生幸福感,反而會有一種被家長監視著玩遊戲的壓力。孩子的內心是脆弱的,如果家長對孩子正在做的事不表示認同和回應,他會覺得被冷落,久而久之產生壓抑感。

積極回應,與孩子多互動,哪怕工作過忙,陪伴時間不夠多,也會和孩子建立流動的愛,把低品質的陪著變成高品質的陪伴。

孩子不是附屬品,孩子會厭煩

總有人說,我們中國的孩子不夠獨立,從小就像小皇帝和小公主一樣寵著,吃不了苦。但是有沒有人想過,正是由於中國家長慣性的大包大攬,才使孩子形成了這種依賴模式。

上學書包太重媽媽主動幫忙背,放學大批家長隊伍在學校門口待命車接車送,家長們總以為這是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

但或許有時候,你以為的關懷備至,其實只感動了自己。

孩子不是家長自我感動表現關愛的附屬品,當孩子方方面面都被無微不至的關心擠壓時,孩子只會感到厭煩,你也會因為孩子的不理解感到委屈和心累。

適當留白,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教育學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我看到的東西我忘記了,我背過的東西也忘記了,只有我親身經歷的事情,我才能學到自己心裡。

孩子第一次摔倒,你立刻扶他起來又揉又抱,他就會忘記在哪裡摔倒。

孩子第一次獨自做手工作業,你立刻幫他掃清所有障礙,下一次他還是不會做。

孩子第一次出遠門,你怕他走丟立刻收拾行李陪他一起去,他就永遠學不會自己飛翔。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獨立離不開媽媽,根本就是媽媽離不開孩子!

曾經看過這樣一篇文章:

-1歲,你在我肚子裡。我撫摸著高高隆起的肚皮,感受你在我肚子裡拳打腳踢的胎動。

0歲,你出生了。粉紅色的你嚎啕大哭著從我的身體裡被拎出來。第一次見面,我竟然感動得有些想掉眼淚。

1歲,記得你第一次叫媽媽,我激動了好幾天,恨不得向全世界分享。

3歲,你第一天上幼稚園,我把你送到幼稚園門口,你揮揮手對我說再見。老師說你在幼稚園沒有哭,我說寶貝你真棒,心中卻有酸溜溜的難舍。

6歲,你上小學第一天回來就宣佈:“今天開始我要自己睡,因為我長大了!”我沒想過,這是再一次分離的開始。直到後來你會盼著去學校,因為你對我說:“在家真無聊,沒有朋友一起玩。”

8歲,你第一次出遊沒有我陪在身邊,我為你準備好書包,囑咐你一定要注意安全,心急如焚等到校車從郊區開回來,接到你的第一句話卻是:“媽媽,原來和小夥伴一起郊遊比和爸爸媽媽郊遊有趣。”

10歲,你終於適應了小學生活,每天都比昨天長大一點點,懂事一點點,會幫助我做力所能及的事,卻再也不會像以前一樣抱著我撒嬌,我想親親你的小臉,最後卻只能改為伸手摸摸你毛茸茸的腦袋。

還有句話說:我心安處是吾兒。

媽媽對孩子的骨血之親,沒有什麼能替代,當媽媽後,心裡眼裡就只有孩子,想每分每秒記錄他成長的瞬間。孩子每長大一天,就預示著離我們會越來越遠,總是想抓住孩子還小的這段時光,讓時間慢一點,和孩子更親近一點。

但孩子總要獨自長大,總有一天會離開,就像手中的沙,抓的越緊,越會從指縫溜走,不如學會放手,讓孩子自由生長。

擇學堂微信平臺(zexuetang_com),一個嚴肅的教育平臺。共用最前沿的教育資訊,最實用的學習方法,最走心的童書產品,最優質的學習課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