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琉璃之城,去年的四月

原文@Wolfgang 載於中讀App

去年四月初去了一趟香港。

對於我這種, 只要是給過我美好記憶的地點, 一定會提筆記錄的人, 為何將香港擱置了一年?

臉書日復一日提醒我一年前的故事, 看著照片中的他們, 想著他們最近都在哪, 一個小時就過去了。

四天三夜的香港, 最後一天的晚宴, 我們去了上海會所, 晚餐吃到一半, 馬家輝來找陳芳明, 大家都跑出去照相了, 我沒吃飽據守原地, 只聽中文大學一教授看著我們笑, 對他的學生說, “他們應該會覺得不真實吧?”

學生回:“他們現在估計處於暈眩狀態。 ”

回旅館的大巴上,

大家坐在一起熱烈地閒聊。 誰也不曾想到, 四天前自己可能還是個最普通的學生, 現在居然跟兩岸三地大名鼎鼎的作家學者坐在了一起。 即便見了仍舊還是一個普通的學生, 但是不妨礙大家做夢的。

對我來講, 它是一場太過親切的招待, 事無巨細,

整個香港都把你捧在手心裡, 中文大學舉著自己的山頭供養你, 這樣的一種榮幸。

遇到這樣的時刻我也會想, 想起作家那句不吉利的擔憂:“黃金昔時, 空前絕後的青春之歌。 那個神秘的至福時刻在經歷當時, 便如沙金從掌縫漏去, 讓人痛惜嚎啕。 ”

後來發現, 每一次這樣的擔憂都是多餘的。 在此之後, 我還會遇到更好的時光, 經歷美好的人事, 這每一次湧生的擔憂, 只是代表著我們對當下的珍惜。

LU

後來發現, 我跟她的緣分是最長的。

到達香港機場, 剛一坐在等待的人群裡, 她就笑著跟我說:“你是黃婷吧, 我在臉書上看過你的照片。 ”

第一個印象是吃驚, 第二個印象是這女孩真白。

入住中文大學的雅禮賓館, 我們分在了一起。 小小一間房間, 開窗就是海, 窄窄兩張床, 隔一道容身的小道。

我們各自躺在床上, 聊天到深夜。

每天早上, 她隔十分鐘叫我一次, 只是她喊人的聲音實在太溫柔, 導致我十分鐘便忽略一次。 常常是到集合的時間我才驚醒, 慌慌張張地隨著她下樓。

她是很早醒的,

我模糊記得五點多醒來看她亮著手機螢幕, 問她怎麼了, 說是心悸。

一直以來這個女孩子就這樣衝衝沖的, 一個人跑遍世界各個角落, 過著同齡人難以奢想生活的一個原因, 是她的勇敢。

認識她之前, 她已經將足跡踏遍亞洲、歐洲、俄羅斯。 認識她以後,

她又獨身去了高加索。 我相信我知道的只是局部, 還有更多她未在筆下提及的地方, 滋養著她。

她去高加索的那幾天, 一有空我就去她的公眾號, 看她是否更了新。 想來估計是旅途飽滿她沒時間寫, 我翻看著她過去的文章, 震撼於她腳下的山河。

我卻更喜歡她結束一段漫長而瘋狂的旅行回杭州家中時, 筆下的從容, 剔透得一塌糊塗。

“過往時光裡所有不想面對的自我責任感和未來的選擇, 在將逝的季節裡逐漸變得柔和, 南山路的梧桐樹又是一年繁盛的綠, 即將到來的初夏好像給全新的生活提供了最好的選項, 什麼都不用擔心。

睡前讀物從黑塞長期“傷感的個人主義”換成聶魯達的“沉默明亮如燈”, 由自以為是的深刻向真實的淺顯過度, 不知道算不算另一種形式的成長。此刻胃裡不再打結,仍在空中懸停,但不畏康莊大道。

我在想,我們漫長人生中所歷經的或惴惴不安或氣定神閑的成千上萬次折疊,為的無非是茫茫宇宙和時空中唯一的相遇。”

現在她正在澳大利亞等待冬天,不知下一次消息傳來,她又找了些什麼新的樂子。

我卻始終記得到達賓館那一天,暮色剛起,我們卸完行李後各自躺在床上想著事,小小窗扉開著,夕陽打來海上的光,我們彼此不說一句話。

Lilian

這個女孩滿足了所有我對港姐的想像。

問題是太美了,第一次見面時是在餐廳,走過來落座的她會讓我想起某種帶著維多利亞氣息的混血兒。

主要是她還非常和善,笑起來迷人又乾淨,沒有半點彆扭。她就像林徽因筆下的鐘綠,一出場力就俘獲了全部人的心。

於是我和LU把她拐到了我們宿舍,談天說地順便觀賞下她的美顏。

她的普通話是我認識的香港人裡最好的。她說畢業後就會離開香港,也許來內地,也許去古巴,她想當一名志工。

我流覽了她的臉書,發現她在某一刻寫了篇爆文,探討生死。我知道這一代的香港人傾注了太多心力在探討生存的空間以及空間裡夾存的意義,然而她的文風是恬淡溫柔的。

“為什麼想活”,她寫到,看了那麼多我只記得一句,“我想幫人。”

後來我看到了她早期的文字,喜歡的。是一個對自己的才華和美貌不自知的女孩子,或者某種程度上,並不以此為榮,便也沒了傲。

「但L沒有想到,她每次失去的髮絲,竟為她帶來了什麼。生命從來如此公平,這邊重了,那邊就輕,不偏不倚、不增不滅。她是這樣地美麗而偏激,溫柔又暴烈,靈動但沉寂。沒有人瞭解過她,沒有人能瞭解她,她似乎活在霧裡面,只能看見卻抓不住,甚至能聽到有人暗暗囁嚅:她是霧。都沒有人知道,但她的確是個多夢的人。

一個多夢的人的生命到底是這樣的,瘋狂、媚艷,沒有閃閃生光,但黑得耀眼。L的念頭許多都來自夢,不僅是髮,譬如某些生命裡的大計劃,夢到了就要做,從沒有遲疑。這些夢時許不在睡眠中萌動,有時在浴室,洗澡或排泄,有時在課室,更多在車上。火車、小巴,噢還有船,L最愛的角落,都是她有夢的角落。

朋友說他喜歡L的率性,但他並不知道L的遲疑遍佈了所有沒有夢的角落,即使在有夢的地方,背後其實也有過後悔與懊惱的,當夢醒的時候。L有時為此難過,但多夢的人似乎必須承受這種失落,美幻背後永遠有殘忍,無一例外。」

現在她在環遊世界。偶爾在微信上發一些照片和遊記,好像曬黑了,不過沒關係,她愛的是三毛。

Potter

她看起來太乖了。臉盤大方,明眸皓齒,笑起來嘴巴咧得大大的,那種名門閨秀的長相。

所以我們的相處一開始是相敬如賓的。

直到那天彼此發現說,噢~我們戴了一樣的珍珠耳釘。

有一天晚上我提議偷溜出去玩,看起來很乖的她,是呼應得最快的。

於是我和她,還有一個嗨起來最專業的LU,再帶上兩男生(其中一位蘇才子後來成為LU的男朋友,這是後話咱不提)一起去了維多利亞港。

維多利亞港口旁立著一架自動販賣機,碼著滿滿一排俗稱“香港大麻”的維它檸檬茶。也許是港口的風太大,也許是“大麻”的力度太強,嗑完一瓶後,她立即化身最嗨的話癆。

在北外念大三的她一直說自己是學渣,而且還不是謙虛的意思,是真心覺得自己很沒出息的那種語氣。

嗑完一瓶“大麻”的她看著倚在欄杆上的我們說:“跟你們這些學霸在一起玩,我挺有壓力的。真的。”

我很想一腳給她踹下港口,也是真的。

她是文學翻譯組的亞軍,冠軍從缺。EC筆法清麗脫俗,韻律精巧,很有種京都之風,如果你可以想像有人能把英語文學翻譯成日本俳句的味道。

她在台下是那麼低調,鬧起來還有那麼點瘋,可是當她一上臺發言,你就會立刻被她的大方吸引,舉手投足間的沉穩,優雅的神采,你知道她肯定有著溫厚的家世涵養,那種名門之後的貴氣。

雖然一結束她就自在地癱在了我們床上,聲稱自己最大的樂趣是塗各種指甲油。

“我從小到大沒談過戀愛,現在我只想談戀愛”,踢掉腳上的鞋子,她翻了個身,“你們兩個給我個戀愛的建議好嗎?”

“你們北外不是應該有很多優質的帥哥嗎?”

“並沒有。北外的男生不知道為什麼都那麼矮,而且各各都穿著一件校服款的運動褲,你好不容易看到迎面走來一個打扮帥點的,果然,港臺的。”

我們大笑。

其實她那位優秀的師兄(另一位同去港口的男生)是很喜歡她的,我們都看得出來。那男生是學同傳的人物,北外中的矯矯者,不懂是不是因為在京待太久,聽他講話像聽相聲。

餐桌上,幾個男生大談文史哲。他回應得最大聲:“咳,可不是!”“噯!沒錯!”“嘿,那鐵定的!”……

每一句回應都是滿滿的茶館味,我們只管端著個豌偷笑。

那一次維多利亞港同遊,至今想起來都會覺得珍貴。走在海邊,她突然說:“aurora小姐,你知道你的名字在希臘怎麼念嗎?”

“ohoha”她師兄突然接,她嗯嗯點頭。

我白了他們一眼,“你們怎麼不叫我喔嘿呦?”

“這不是喔吼哈比較可愛?”

離開香港那一天,我們五個人一起吃了早餐。我是第一個前往機場的人,他們送我到中大的地鐵口。

“我給你寫了紙條的,可是忘帶了。”她有些沮喪。

“沒關係沒關係。下次去北京找你玩。”

等到了機場,微信裡收到她傳來的一張照片,原來她又跑到賓館裡找紙條了。

這圖片我一直留著,後來便是四月答辯的日子,我論文的前言非常難譯,想了想便找她幫忙。

她二話不說便接了(不,她說自己的CE像屎一樣),最後給了我一份非常精細的答案,我很喜歡。

《女書》成了優秀畢業論文,又在中讀上賣了錢,我都還沒來得及感謝她,可以解讀為我害羞,就在這裡感謝她吧。

那一次香港行還有好多朋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獎無數的L,文筆融合了蘇童的潮濕和余華的力氣,卻是一個理著蘑菇頭的萌妹子。知性大氣的復旦女神Adell,正在尼泊爾徒步的M……因為相處不多不敢成篇,生怕我寫出的印象跟他們不符,但我一直記得他們。

我們在那一次香港之旅達到了學生時代的巔峰嗎?我們是否真如那個中大學生所說,目眩神離處於暈眩狀態?不是的,我們都很清醒。

此後還會有很多神秘的至福時刻,但是只有這一次是跟這群人。這一次是整個香港為我們祝福的時刻,你寫的那些不知命運如何的東西,正有人耐心地捧在手裡,把你叫到面前告訴你,我們喜歡你,還希望你繼續堅持。

不知道算不算另一種形式的成長。此刻胃裡不再打結,仍在空中懸停,但不畏康莊大道。

我在想,我們漫長人生中所歷經的或惴惴不安或氣定神閑的成千上萬次折疊,為的無非是茫茫宇宙和時空中唯一的相遇。”

現在她正在澳大利亞等待冬天,不知下一次消息傳來,她又找了些什麼新的樂子。

我卻始終記得到達賓館那一天,暮色剛起,我們卸完行李後各自躺在床上想著事,小小窗扉開著,夕陽打來海上的光,我們彼此不說一句話。

Lilian

這個女孩滿足了所有我對港姐的想像。

問題是太美了,第一次見面時是在餐廳,走過來落座的她會讓我想起某種帶著維多利亞氣息的混血兒。

主要是她還非常和善,笑起來迷人又乾淨,沒有半點彆扭。她就像林徽因筆下的鐘綠,一出場力就俘獲了全部人的心。

於是我和LU把她拐到了我們宿舍,談天說地順便觀賞下她的美顏。

她的普通話是我認識的香港人裡最好的。她說畢業後就會離開香港,也許來內地,也許去古巴,她想當一名志工。

我流覽了她的臉書,發現她在某一刻寫了篇爆文,探討生死。我知道這一代的香港人傾注了太多心力在探討生存的空間以及空間裡夾存的意義,然而她的文風是恬淡溫柔的。

“為什麼想活”,她寫到,看了那麼多我只記得一句,“我想幫人。”

後來我看到了她早期的文字,喜歡的。是一個對自己的才華和美貌不自知的女孩子,或者某種程度上,並不以此為榮,便也沒了傲。

「但L沒有想到,她每次失去的髮絲,竟為她帶來了什麼。生命從來如此公平,這邊重了,那邊就輕,不偏不倚、不增不滅。她是這樣地美麗而偏激,溫柔又暴烈,靈動但沉寂。沒有人瞭解過她,沒有人能瞭解她,她似乎活在霧裡面,只能看見卻抓不住,甚至能聽到有人暗暗囁嚅:她是霧。都沒有人知道,但她的確是個多夢的人。

一個多夢的人的生命到底是這樣的,瘋狂、媚艷,沒有閃閃生光,但黑得耀眼。L的念頭許多都來自夢,不僅是髮,譬如某些生命裡的大計劃,夢到了就要做,從沒有遲疑。這些夢時許不在睡眠中萌動,有時在浴室,洗澡或排泄,有時在課室,更多在車上。火車、小巴,噢還有船,L最愛的角落,都是她有夢的角落。

朋友說他喜歡L的率性,但他並不知道L的遲疑遍佈了所有沒有夢的角落,即使在有夢的地方,背後其實也有過後悔與懊惱的,當夢醒的時候。L有時為此難過,但多夢的人似乎必須承受這種失落,美幻背後永遠有殘忍,無一例外。」

現在她在環遊世界。偶爾在微信上發一些照片和遊記,好像曬黑了,不過沒關係,她愛的是三毛。

Potter

她看起來太乖了。臉盤大方,明眸皓齒,笑起來嘴巴咧得大大的,那種名門閨秀的長相。

所以我們的相處一開始是相敬如賓的。

直到那天彼此發現說,噢~我們戴了一樣的珍珠耳釘。

有一天晚上我提議偷溜出去玩,看起來很乖的她,是呼應得最快的。

於是我和她,還有一個嗨起來最專業的LU,再帶上兩男生(其中一位蘇才子後來成為LU的男朋友,這是後話咱不提)一起去了維多利亞港。

維多利亞港口旁立著一架自動販賣機,碼著滿滿一排俗稱“香港大麻”的維它檸檬茶。也許是港口的風太大,也許是“大麻”的力度太強,嗑完一瓶後,她立即化身最嗨的話癆。

在北外念大三的她一直說自己是學渣,而且還不是謙虛的意思,是真心覺得自己很沒出息的那種語氣。

嗑完一瓶“大麻”的她看著倚在欄杆上的我們說:“跟你們這些學霸在一起玩,我挺有壓力的。真的。”

我很想一腳給她踹下港口,也是真的。

她是文學翻譯組的亞軍,冠軍從缺。EC筆法清麗脫俗,韻律精巧,很有種京都之風,如果你可以想像有人能把英語文學翻譯成日本俳句的味道。

她在台下是那麼低調,鬧起來還有那麼點瘋,可是當她一上臺發言,你就會立刻被她的大方吸引,舉手投足間的沉穩,優雅的神采,你知道她肯定有著溫厚的家世涵養,那種名門之後的貴氣。

雖然一結束她就自在地癱在了我們床上,聲稱自己最大的樂趣是塗各種指甲油。

“我從小到大沒談過戀愛,現在我只想談戀愛”,踢掉腳上的鞋子,她翻了個身,“你們兩個給我個戀愛的建議好嗎?”

“你們北外不是應該有很多優質的帥哥嗎?”

“並沒有。北外的男生不知道為什麼都那麼矮,而且各各都穿著一件校服款的運動褲,你好不容易看到迎面走來一個打扮帥點的,果然,港臺的。”

我們大笑。

其實她那位優秀的師兄(另一位同去港口的男生)是很喜歡她的,我們都看得出來。那男生是學同傳的人物,北外中的矯矯者,不懂是不是因為在京待太久,聽他講話像聽相聲。

餐桌上,幾個男生大談文史哲。他回應得最大聲:“咳,可不是!”“噯!沒錯!”“嘿,那鐵定的!”……

每一句回應都是滿滿的茶館味,我們只管端著個豌偷笑。

那一次維多利亞港同遊,至今想起來都會覺得珍貴。走在海邊,她突然說:“aurora小姐,你知道你的名字在希臘怎麼念嗎?”

“ohoha”她師兄突然接,她嗯嗯點頭。

我白了他們一眼,“你們怎麼不叫我喔嘿呦?”

“這不是喔吼哈比較可愛?”

離開香港那一天,我們五個人一起吃了早餐。我是第一個前往機場的人,他們送我到中大的地鐵口。

“我給你寫了紙條的,可是忘帶了。”她有些沮喪。

“沒關係沒關係。下次去北京找你玩。”

等到了機場,微信裡收到她傳來的一張照片,原來她又跑到賓館裡找紙條了。

這圖片我一直留著,後來便是四月答辯的日子,我論文的前言非常難譯,想了想便找她幫忙。

她二話不說便接了(不,她說自己的CE像屎一樣),最後給了我一份非常精細的答案,我很喜歡。

《女書》成了優秀畢業論文,又在中讀上賣了錢,我都還沒來得及感謝她,可以解讀為我害羞,就在這裡感謝她吧。

那一次香港行還有好多朋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獎無數的L,文筆融合了蘇童的潮濕和余華的力氣,卻是一個理著蘑菇頭的萌妹子。知性大氣的復旦女神Adell,正在尼泊爾徒步的M……因為相處不多不敢成篇,生怕我寫出的印象跟他們不符,但我一直記得他們。

我們在那一次香港之旅達到了學生時代的巔峰嗎?我們是否真如那個中大學生所說,目眩神離處於暈眩狀態?不是的,我們都很清醒。

此後還會有很多神秘的至福時刻,但是只有這一次是跟這群人。這一次是整個香港為我們祝福的時刻,你寫的那些不知命運如何的東西,正有人耐心地捧在手裡,把你叫到面前告訴你,我們喜歡你,還希望你繼續堅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