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中印合作的亞洲與全球性意義

文/ 林民旺

加速崛起的印度

印度GDP增長率於2015年首次超過中國, 間隔一年之後, 2017年又再次略高於中國。 按照IMF的預測, 2018年印度經濟將增長7.4%, 2019年增長7.8%, 可能繼續維持略高於中國的增長率。 這樣的表現讓印度總理莫迪“信心百倍”。 2018年2月, 莫迪總理參加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時稱, 到2025年, 印度經濟規模將達到5萬億美元。 這就意味著, 屆時印度經濟總量將在當前規模的基礎上實現翻番。

印度是否具備這樣的經濟發展潛力?是否可能成為世界下一個經濟增長極?或許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來觀察, 可以把這兩個問題看得更清楚。

▲印度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成就顯著。

冷戰後的印度崛起, 其光輝一直被掩蓋在“中國奇跡”之下。 從橫向上比較, 1991年印度開啟經濟改革時, 經濟總量排在世界第16位, 此時中國排在第9位。 到2008年爆發世界金融危機時, 印度排在世界第12名, 中國上升為第3名。

到2017年底, 印度經濟總量達到2.4萬億美元, 排在世界第7位, 僅略低於英國和法國(二者都是2.4萬億美元左右的經濟總量)。 考慮到印度近年來的經濟增速高於英法, 相信很快就可以位列世界第5位。 看得出, 印度正處在加速崛起的進程, 正在由地區性經濟強國朝著世界性大國邁進。

從縱向上看, 印度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成就同樣顯著。 1950~1991年印度GDP年均增長率維持在2%~3%之間, 1991年以後達到年均6%。 2004年以後, 印度更是保持在年均8%的增長率。 近年來, 全球經濟復蘇乏力, 但是印度在主要經濟體中仍舊是“風景這邊獨好”。 從人均GDP增長率上看, 1992~2007年印度人均GDP平均增長率達到7.2%, 2008~2017年下降至5.8%。 即便如此, 如果印度能一直保持這種增速, 人均GDP每12年能實現翻一番。

經濟改革到位

從GDP的角度來看, 目前中國是印度的5倍, 人均GDP則是印度的4.6倍。 2016年印度GDP達到2.256萬億美元, 與2005年中國的GDP總量幾乎相等。 印度同美國、中國和日本也都有很大的差距。 這也就意味著, 印度目前的經濟體量仍舊較小, 經濟發展的潛力仍未釋放, 隨著印度經濟改革沿著正確路徑發展, 經濟增長的空間依舊很大。

而當前莫迪政府的經濟改革, 可以說找到了經濟長期發展的優勢與問題所在, 提出的對策一是大力提升印度製造業發展, 改變以服務業為核心的經濟模式, 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二是建設“數字”印度, 通過“智慧城市”等計畫促進印度經濟和社會轉型;三是增加政府收入, 推行廢鈔令和商品服務稅改革, 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時促進國內市場統合。

▲2014年, 印度總理莫迪因為許諾進行社會和經濟深化改革而當選。 3年半過後, 莫迪依然受民眾歡迎。

儘管很多改革措施仍有爭議, 但是國際社會對莫迪政府改革給予了積極評價。 2017年11月, 國際著名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正式上調了印度的主權信用評級,

這是13年來的首次上調。 世界銀行則在2017年10月公佈的《2018全球經商環境報告》中, 將印度排名提升30位, 排在了第100位。 正因為如此, 對於印度經濟的發展前景, 國際社會普遍看好。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IMF的報告都一致預測, 到2030年, 印度將會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中印合作意義深遠

同中國的崛起一樣, 印度的經濟發展同樣具有世界性意義。 而中印兩國的經濟對接, 則更加具有世界性的影響。

正是基於印度經濟發展前景, 中國積極尋求擴大與印度的經濟合作。 2013年5月, 李克強總理將印度作為首訪的第一站, 他在印度的演講中大力呼籲中印要形成兩大市場的互補對接。

▲2013年5月2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印度總理辛格在印度新德里舉行會談。

“中印兩國的市場同為極具潛力的市場,總人口超過25億,如果每人換1部手機,全球IT製造商的訂單就會爆滿。兩國產業的互補性也很強,印度在資訊軟體、生物製藥等方面具有優勢,中國在機電輕紡、新興產業等領域發展較快;印度正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在這方面經驗豐富。中印兩大市場的對接可以產生‘1+1>2’的疊加效應,既有利於兩國經濟持續發展,也能為全球經濟注入新的動力”。

也正是在這次訪問中,兩國明確了市場對接互補的新途徑,除了要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還要開展產業園區和鐵路等方面的大專案合作,同時雙方還倡議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加強邊境貿易,推動形成更大的市場和發展合力。

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首次訪問印度時,再次定位了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即中印兩國要做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引領增長的合作夥伴和戰略協作的全球夥伴,將兩國關係發展的重心聚焦在“經濟合作”。他明確指出,“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印度被稱為‘世界辦公室’,雙方應該加強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而中印經濟合作與對接的世界意義,則體現在“打造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生產基地、最具吸引力的消費市場和最具牽引力的增長引擎”方面。

簡言之,中印自身的發展就足以為世界經濟增長和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貢獻,而中印兩個經濟體的合作更是能影響整個亞洲的繁榮與振興。中印成為地區發展快車,不僅能帶動地區各國發展,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和互聯互通建設,更是為整個地區的和平、穩定、繁榮貢獻力量。

而從全球層面上說,更緊密的中印經濟合作,將具有世界性的政治影響。“中印一個聲音說話,全世界都會傾聽;中印攜手合作,全世界都會關注”。同樣,中印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崛起,能夠在廣泛的全球性問題上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提供選擇方案,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網路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上為發展中國家代言,真正推動建設一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本文作者林民旺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以中印為方法 以世界為目的

From China and India

to the world as a whole

中印對話網站:www.chinaindiadialogue.com

本文為《中印對話》獨家稿件,歡迎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我們。

▲2013年5月2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印度總理辛格在印度新德里舉行會談。

“中印兩國的市場同為極具潛力的市場,總人口超過25億,如果每人換1部手機,全球IT製造商的訂單就會爆滿。兩國產業的互補性也很強,印度在資訊軟體、生物製藥等方面具有優勢,中國在機電輕紡、新興產業等領域發展較快;印度正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在這方面經驗豐富。中印兩大市場的對接可以產生‘1+1>2’的疊加效應,既有利於兩國經濟持續發展,也能為全球經濟注入新的動力”。

也正是在這次訪問中,兩國明確了市場對接互補的新途徑,除了要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還要開展產業園區和鐵路等方面的大專案合作,同時雙方還倡議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加強邊境貿易,推動形成更大的市場和發展合力。

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首次訪問印度時,再次定位了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即中印兩國要做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引領增長的合作夥伴和戰略協作的全球夥伴,將兩國關係發展的重心聚焦在“經濟合作”。他明確指出,“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印度被稱為‘世界辦公室’,雙方應該加強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而中印經濟合作與對接的世界意義,則體現在“打造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生產基地、最具吸引力的消費市場和最具牽引力的增長引擎”方面。

簡言之,中印自身的發展就足以為世界經濟增長和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貢獻,而中印兩個經濟體的合作更是能影響整個亞洲的繁榮與振興。中印成為地區發展快車,不僅能帶動地區各國發展,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和互聯互通建設,更是為整個地區的和平、穩定、繁榮貢獻力量。

而從全球層面上說,更緊密的中印經濟合作,將具有世界性的政治影響。“中印一個聲音說話,全世界都會傾聽;中印攜手合作,全世界都會關注”。同樣,中印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崛起,能夠在廣泛的全球性問題上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提供選擇方案,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網路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上為發展中國家代言,真正推動建設一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本文作者林民旺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以中印為方法 以世界為目的

From China and India

to the world as a whole

中印對話網站:www.chinaindiadialogue.com

本文為《中印對話》獨家稿件,歡迎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