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重運營而輕產品 新造車勢力的新玩法能行?

2018年, 是造車新勢力們產品集中落地的重要年份。 放在傳統車企, 一款好的產品下線, 成功已經有了七八成, 剩下的, 就是品牌行銷的錦上添花,

銷售管道的跟進發力。 但對於造車新勢力們而言, 產品下線之後, 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面。

因為不同于傳統車企的打法, 造車新勢力們想要玩出新花樣, 他們想重新定義用戶體驗, 探索新的用戶使用場景和新的商業運營模式。 在產品研發、製造、零部件供應方面, 都有傳統車企的現成標準可借鑒, 但如何帶來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則需要造車新勢力們自己摸索。 這條路看上去並不容易, 但造車新勢力們別無選擇。 否則, 作為一個全新品牌, 和傳統汽車品牌相比, 無論是品牌積澱還是產品研發製造能力都不佔優勢, 如何讓消費者為之買單?

汽車行業過去100多年的發展, 基本上是以產品為主導。 而造車新勢力們想要開啟的新時代,

用戶體驗、使用場景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車企的運營方式也將全面革新。 甚至有人大膽設想, 未來智慧電動車的時代, 汽車將和今天的手機等電子消費品一樣, 高度標準化、簡單化, 就是一個車身外殼加一套動力電池, 完全可以外包代工。 由此帶來的是, 產品不再是核心, 車企的重心應該放在運營上, 如何找到用戶, 如何用全新的商業模式維繫使用者, 才是最重要的。

重產品還是重運營?有限的資金投在哪一端更合適?這是擺在造車新勢力面前的一道選擇題。 就目前而言, 造車新勢力們大多選擇了產品, 他們想用高水準的汽車產品, 來證明自己的造車能力, 贏得投資者與市場的信賴。

造車已是低門檻的事了嗎?

未來的汽車是什麼樣的?有觀點認為, 未來的汽車將是高度標準化、集成化的, 就像今天的手機一樣, 智慧作業系統由少數幾家科技巨頭提供。 不同汽車品牌的差異主要在於給用戶提供的體驗不同, 基於此, 未來車企的業務重心應該放在運營上。 從近年的行業趨勢看, 造車的門檻確實在不斷降低。 尤其是電動車新貴特斯拉在2014年宣佈開放全部專利之後, 鼓舞了一批造車新軍加入。

前不久的媒體採訪中, 新近加盟的小鵬汽車副董事長兼總裁顧宏地就表示:“現在造電動汽車已經沒有什麼技術壁壘了, 可以採購很好的電池, 也能夠採購很好的電機, 五年之後電動車就像大眾化產品一樣, 幾乎誰都能造,

當然造車的效率和品質不一樣。 ”作為前摩根大通亞太區投行主席、投資圈的紅人, 顧宏地的看法很有代表性。 互聯網背景出身的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同樣認為:“總體來講, 電動汽車技術本身沒那麼高的門檻, 包括無人駕駛技術將來都沒那麼高門檻, 10年以後一個汽車公司如果不搞無人駕駛就像今天車上沒有ABS一樣, 新技術普及起來比想像中快, 這些都是地基性的東西。 ”

相較而言, 傳統車企背景的人士則認為, 造車沒有那麼容易, 汽車產業鏈條很長, 無論是研發還是供應鏈管理和生產製造, 造出高品質的量產車都絕非易事。 互聯網行業想要顛覆汽車行業只是偽命題。 比如近期在國際上大手筆“買買買”的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

就沒少公開批評互聯網造車的顛覆論, 認為互聯網與傳統造車融合才是出路。 就目前而言, 很難說哪一派的觀點更正確。 而且, 即便對於未來的預期不同, 兩派人士都認為, 做好產品才是根本。

李斌認為, 好的產品相當於樓的地基, 地基不穩肯定是要垮掉。 威馬汽車戰略規劃副總裁陸斌同樣認為:“產品是1, 想像的空間可以是100。 核心產品造不出, 其他都是耍流氓。 ”造車新勢力車和家最近停掉小車項目, 轉向中大型SUV產品的戰略調整同樣表明, 至少在現階段, 想以運營為重的路子走不通。 眾所周知, 車和家創始人李想是互聯網汽車顛覆派的堅定支持者, 車和家的SEV(SmartElectricVehicle)專案也是這一理念的積極實踐, 從小而美、沒有太多技術壁壘和門檻的小型電動車入手,主要用於共用汽車等全新的使用場景上,屬於從運營上嘗試突破的典型。

而蔚來、小鵬、威馬、愛馳億維、電咖等背景各異的造車新勢力們,都選擇重產品的路子,無論是從首款產品大多選擇SUV,向傳統汽車的消費熱點靠攏,還是紛紛從傳統車企高薪挖人死磕供應鏈與製造環節,都表明,目前在造車新勢力心目中,產品落地是他們的1號工程。不管造車門檻降得有多低,未來車企的業務鏈條中製造環節的地位下降多少,運營環節的地位提升到多高,但就目前而言,作為造車新勢力的一員,學會造車,拿出品質可靠的產品,始終是無法避免的入門課。否則,如何說服投資圈繼續給自己投錢?如何讓消費者接受自己?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管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們,造好車是根本。

運營是新造車企業高飛的翅膀?

對於汽車行業,互聯網造車也好,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也好,其根本就在於創造全新的用戶使用場景,帶來全新的使用者體驗和運營模式。否則,只是創造一個全新的汽車品牌,並沒有什麼意義,更何況,在中外品牌雲集、競爭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早已不再需要一個走傳統路徑的全新品牌。

而雲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慧、大資料等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年輕化以及消費理念的轉變,也讓全新的運營模式有了突破的可能。比如,基於APP,車企可以直接和消費者建立關聯,掌握一手的使用者資訊,基於大資料分析,車企可以精准瞭解消費者的用車場景和消費喜好等。

比如蔚來汽車認為,一個行業的變革就來自於體驗的變革,而體驗變革最核心的來自技術變化帶來的情感體驗提升,因此,蔚來汽車將從4個方面重新定義汽車用戶體驗。第一,車要好,這是基礎;第二,好的服務體驗。基於移動互聯網、基於新的技術,在這方面可以做很多變革。第三,DigitalTouchpoint。數位化的使用者連結。第四,BeyondtheCar。提供生活方式而非僅僅提供產品。

顧宏地在接受採訪時也認為,今後汽車製造環節的重要性會下降,車輛本身硬體差異不大,“區別就在於怎麼把軟體與硬體結合,怎麼為使用者提供智慧體驗。車的差異化完全在於對智慧的把握,你有什麼辦法讓智慧更快,資料的連接更加暢通。”陸斌同樣表示,在產品上,威馬與其他品牌產品不可避免會有重合,智慧導航、智慧充電、語音交互等誰家都會匹配,但在落地體驗上則可能差異不小。

而要重新定義用戶體驗,為用戶提供智慧化的買車用車服務,顯然需要更大的投入。但在憑藉產品本身基本不掙錢甚至虧損的情況下,打造這一系列服務,比如成本高昂的換電站,蔚來到底怎麼賺錢?而一個看不到盈利前景的企業,顯然是有問題的。不僅僅是蔚來一家,目前造車新勢力們未來藍圖中著重描繪的網約車移動出行、APP、人工智慧交互系統、充換電服務等等,都只是面孔含糊的“流量入口”等商機,難以看到清晰的盈利空間。

而且,智慧電動車只是剛開始起步,未來用戶使用場景並不明晰,一旦預測不准押錯方向,比如充電模式為主還是換電模式為主,對企業帶來的都是巨額的損失。還有,也是更重要的是,想要打造全新的用戶體驗,沒有現成的範本可借鑒,一切都靠自己摸索。李斌就多次表示,產品下線只是邁過第一道關,接下來最大的難點在於做好使用者服務。相較於研發、設計、供應鏈、製造等有標準可參考的領域,服務是一件沒有標準的事情,它更依賴於一個完整的體系。“光是對人員的培訓都是一個特別大的工程,服務體系的建立,比研發體系建立更具挑戰。”

造出一輛高品質的車,只是造車通關的第一步,更難的還在後面。重新定義使用者體驗,探索新的運營模式,是造車新勢力與傳統車企最大的不同之處,但也是困難最大的地方。這或許也是,為何目前眾多造車新勢力都把用戶APP作為核心賣點之一,畢竟這是最穩妥也是最基本的瞭解使用者、探索新運營模式的管道。

作者:經濟觀察報

從小而美、沒有太多技術壁壘和門檻的小型電動車入手,主要用於共用汽車等全新的使用場景上,屬於從運營上嘗試突破的典型。

而蔚來、小鵬、威馬、愛馳億維、電咖等背景各異的造車新勢力們,都選擇重產品的路子,無論是從首款產品大多選擇SUV,向傳統汽車的消費熱點靠攏,還是紛紛從傳統車企高薪挖人死磕供應鏈與製造環節,都表明,目前在造車新勢力心目中,產品落地是他們的1號工程。不管造車門檻降得有多低,未來車企的業務鏈條中製造環節的地位下降多少,運營環節的地位提升到多高,但就目前而言,作為造車新勢力的一員,學會造車,拿出品質可靠的產品,始終是無法避免的入門課。否則,如何說服投資圈繼續給自己投錢?如何讓消費者接受自己?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管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們,造好車是根本。

運營是新造車企業高飛的翅膀?

對於汽車行業,互聯網造車也好,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也好,其根本就在於創造全新的用戶使用場景,帶來全新的使用者體驗和運營模式。否則,只是創造一個全新的汽車品牌,並沒有什麼意義,更何況,在中外品牌雲集、競爭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早已不再需要一個走傳統路徑的全新品牌。

而雲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慧、大資料等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年輕化以及消費理念的轉變,也讓全新的運營模式有了突破的可能。比如,基於APP,車企可以直接和消費者建立關聯,掌握一手的使用者資訊,基於大資料分析,車企可以精准瞭解消費者的用車場景和消費喜好等。

比如蔚來汽車認為,一個行業的變革就來自於體驗的變革,而體驗變革最核心的來自技術變化帶來的情感體驗提升,因此,蔚來汽車將從4個方面重新定義汽車用戶體驗。第一,車要好,這是基礎;第二,好的服務體驗。基於移動互聯網、基於新的技術,在這方面可以做很多變革。第三,DigitalTouchpoint。數位化的使用者連結。第四,BeyondtheCar。提供生活方式而非僅僅提供產品。

顧宏地在接受採訪時也認為,今後汽車製造環節的重要性會下降,車輛本身硬體差異不大,“區別就在於怎麼把軟體與硬體結合,怎麼為使用者提供智慧體驗。車的差異化完全在於對智慧的把握,你有什麼辦法讓智慧更快,資料的連接更加暢通。”陸斌同樣表示,在產品上,威馬與其他品牌產品不可避免會有重合,智慧導航、智慧充電、語音交互等誰家都會匹配,但在落地體驗上則可能差異不小。

而要重新定義用戶體驗,為用戶提供智慧化的買車用車服務,顯然需要更大的投入。但在憑藉產品本身基本不掙錢甚至虧損的情況下,打造這一系列服務,比如成本高昂的換電站,蔚來到底怎麼賺錢?而一個看不到盈利前景的企業,顯然是有問題的。不僅僅是蔚來一家,目前造車新勢力們未來藍圖中著重描繪的網約車移動出行、APP、人工智慧交互系統、充換電服務等等,都只是面孔含糊的“流量入口”等商機,難以看到清晰的盈利空間。

而且,智慧電動車只是剛開始起步,未來用戶使用場景並不明晰,一旦預測不准押錯方向,比如充電模式為主還是換電模式為主,對企業帶來的都是巨額的損失。還有,也是更重要的是,想要打造全新的用戶體驗,沒有現成的範本可借鑒,一切都靠自己摸索。李斌就多次表示,產品下線只是邁過第一道關,接下來最大的難點在於做好使用者服務。相較於研發、設計、供應鏈、製造等有標準可參考的領域,服務是一件沒有標準的事情,它更依賴於一個完整的體系。“光是對人員的培訓都是一個特別大的工程,服務體系的建立,比研發體系建立更具挑戰。”

造出一輛高品質的車,只是造車通關的第一步,更難的還在後面。重新定義使用者體驗,探索新的運營模式,是造車新勢力與傳統車企最大的不同之處,但也是困難最大的地方。這或許也是,為何目前眾多造車新勢力都把用戶APP作為核心賣點之一,畢竟這是最穩妥也是最基本的瞭解使用者、探索新運營模式的管道。

作者:經濟觀察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