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獨家:烏蘭察布黃旗海和官村鯽魚的故事 詳細記載黃旗海歷史上的榮辱興衰

土貴烏拉站原名官村站, 站址在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前旗土貴烏拉鎮, 建於1918年。 在察哈爾右翼前旗土貴烏拉鎮以北十公里處, 有一泓深藍色的水域, 東西長約20公里, 南北寬約9公里, 這便是當年以盛產鯽魚而聞名的黃旗海。 黃旗海, 蒙古語為昂蓋淖爾, 因在昔日的察哈爾正黃旗二蘇木境內, 故漢名稱黃旗海和二蘇木海。

黃旗海系在第三紀地殼斷裂運動中形成的斷陷盆地。

四周環繞低山、丘陵、臺地, 岸畔曾是平闊的草原, 近海蘆葦叢生, 水草豐美, 水鳥翔集, 牛羊成群, 是蒙古族世代繁衍生息的樂土, 也是察哈爾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據史料記載, 察哈爾部眾原是蒙古大汗的護衛軍, 或稱做大汗統領的“親軍”, 在蒙古文《成吉思汗箴言》中, 曾將“察哈爾”贊喻為大汗的護身“寶劍”和“盔甲”。 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嫡系子孫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落後, 為了鞏固汗權, 分封諸子領有各部, 逐漸形成察哈爾八部。 1634年, 察哈爾部林丹汗(成吉思汗第二十二世孫)兵敗病逝于青海草原, 整個蒙古盡被清朝統治, 原察哈爾八部被分建為八個劄薩克旗。 康熙十四年(1675年), 因林丹汗後裔起義反清, 平叛後, 康熙對察哈爾部甚為耽心,
便廢止察哈爾部的王公劄薩克旗制改為總管旗制, 將察哈爾編為左、右翼各四旗。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設都統駐張家口管轄察哈爾八旗。 聽完這段察哈爾蒙古族部落史, 大家可以想像這裡曾是一片令人留連忘返的地方, 它見證了察哈爾部蒙古族的興衰起落。 清代至民國年間, 其四周的牧地被大量墾植, 自然生態受到嚴重破壞。

解放前, 黃旗海所產的鯽魚美味可口, 享有盛名, 當時以“官村鯽魚”之名(官村即土貴烏拉的舊稱)通過京包線暢銷京津地區。 解放後, 黃旗海鯽魚每年大批地運往祖國各地, 年產量達到2400噸, 曾上過國宴, 執行過接待來自世界各地外賓的任務。 但在六十年代, 因水土流失, 海水污染, 黃旗海鹽鹼度逐年增高,

出現了嚴重的死魚現象, 到七十年代, 魚類瀕於絕跡。 近年來, 從青海運回14000條適於鹽湖生長的鰉魚, 放入黃旗海中, 1987年試捕幾網, 儘管捕獲魚數極度少, 但說明黃旗海的漁業仍有興旺的希望。

黃旗海的鯽魚曾極負盛名, 黃旗海畔富饒的牧場曾養育了世代的察哈爾兒女, 儘管如今的黃旗海已失去它昔日的風貌, 但它仍以“塞外聖潔明塘”之譽稱深深地埋在人們的心中。 遊人蕩舟水面, 仍可領略海天一色, 風物無邊的景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