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陸遜是江東名將,謀略出眾,為何搞死關羽破壞吳蜀聯盟?原因簡單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411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西元219年, 對劉備麾下的大將關羽而言, 是人生的巔峰, 這一年他被剛剛自立為漢中王的劉備,

拜為前將軍, 並獲得了假節鉞的權力;這一年他發動襄樊之戰, 圍曹仁、降於禁、斬龐德, 戰績斐然;這一年他威震華夏, 嚇得曹操想要遷都。 可西元219年, 對於關羽而言, 而是絕對的低谷, 這一年他被魏將徐晃全面擊潰;這一年他被糜芳和傅士仁背叛, 無路可退;這一年他失了荊州;這一年他敗走敗城, 被無名小卒馬忠擒殺。

關羽威名赫赫, 他的威風家喻戶曉, 自然不必多說。 至於他的敗亡, 有人認為, 是他過於大意, 自食惡果。 有人認為他以一己之力, 面對了曹魏和江東十余員名將和頂尖謀士, 非戰之罪。 拋開他為什麼會敗不說, 如果單說他的死亡, 僅於一個人有關, 那就是陸遜。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曹魏擊敗關羽之後, 並沒有往死裡追殺, 所以關羽之死, 與曹魏沒有關係。 而江東方面, 孫權雖然下達了攻打荊州的命令, 卻沒有說具體要怎麼做;呂蒙雖然有心與關羽一戰, 卻無奈病重, 甚至退回了後方。 這個時候, 陸遜出手了。

他接替了呂蒙的位置, 並給關羽寫信, 一番吹捧之後, 又點明了吳蜀的聯盟關係, 讓關羽放心的將後背交給自己。 當時的關羽發動襄樊之戰, 前線兵力本就不足, 曾數度讓劉封和孟達出兵相助, 也遭到了拒絕。 聽完陸遜之言, 又得知呂蒙已經退往後方之後, 他便將留守的兩萬多兵馬, 前部開往了前線,

讓東吳幾乎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南郡、公安等地。 若非他, 東吳想取得這樣的戰果, 並不輕鬆, 關羽也不至於面對無路可退, 無城可守的絕境, 更不會有後面的敗走麥城, 被馬忠擒殺等事。

說到此處, 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 那就是陸遜作為江東四英傑之一,

智計超群, 謀略過人, 應該不是目光短淺之輩, 他為什麼非常置關羽於死地, 破壞吳蜀聯盟呢?對此, 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吳蜀聯盟早已名存實亡

雖然自赤壁之戰開始, 江東和劉備陣營便一直以盟友的身份自居。 但是最初孫權商議與劉備共取益州, 劉備不許,結果東吳與曹魏開戰,並向其求援時,他自己卻發動了入川之戰,聯盟出現裂痕;之後東吳派呂蒙取長沙等三郡,劉備親率大軍與其對峙,雙方關係緊張;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孫權的官方身份,卻還是劉備為其表封的將軍職位,名義上孫權幾乎變成了劉備的下屬。這等情況下,所謂的聯盟早就不存在了,陸遜沒必要尊守。

二、陸遜本身並不認可三分天下

在江東,一直存在著兩分天下和三分天下的分歧,兩分天下一說,是周瑜提出來的,意為滅掉劉備,與曹操爭雄;三分天下則是魯肅堅持的,他原想與劉表共抗曹操,後來劉表去世,劉琮降敵,他曾選擇了劉備作為盟友。從陸遜的表現來看,他應該是更認可兩分天下之說,否則的話,夷陵之戰的時候,他不會把劉備完全打殘,幾首置劉備於死地。這樣看來,他坑死關羽,好像並沒有什麼不對。

三、戰爭勢在必得,消耗蜀漢力量,減小己方損失

另外,就算拋開這些大的因素不談,既然孫權下達了攻打荊州的命令,那麼江東勢力與劉備陣營便站在了對立面上。那麼,作為一員將領,他便應該考慮戰爭本身,考慮如何損耗對方的力量,保存己方力量。如此看來,他坑殺關羽誓在必行。另外,他深知東吳拿下荊州之後,劉備一定不會善罷甘休,兩方勢力之間必然還會有一場爭奪戰,那麼他設計除掉關羽,也算是未雨綢繆了。

四、自己建功立業

因為陸遜在襄樊之戰時,才嶄露頭角,在很多人的認知中,他是一員年輕的小將,其實不然,陸遜生於西元183年,到了西元219年的時候,他已經年近不惑了。而且孫權掌權不久,他便已經前來投奔,彼時已經有近十年的資歷了,可是懷有大才的他,卻一直在擔任地方官職,或者討伐叛亂,沒有什麼太過出彩的表現。機會都是自己創造和把握的,於是呂蒙受命攻打荊州之前,他主動前去拜訪並獻計,得到了呂蒙的舉薦,從而被委以重任,最終官至丞相。而在當時,他想要一舉成名,最好的辦法,便是設計除掉關羽。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江東名將陸遜,之所以會獻計除掉關羽,並非是因為目光短淺,不顧吳蜀聯盟。他之所以這樣做,既是因為所謂的盟友關係,早已名存實亡,也與當時的形勢有關。而除了這些原因之外,他不認可天下三分之勢,以及想要建立功名的決心,也是他必須置關羽於死地的理由。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劉備不許,結果東吳與曹魏開戰,並向其求援時,他自己卻發動了入川之戰,聯盟出現裂痕;之後東吳派呂蒙取長沙等三郡,劉備親率大軍與其對峙,雙方關係緊張;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孫權的官方身份,卻還是劉備為其表封的將軍職位,名義上孫權幾乎變成了劉備的下屬。這等情況下,所謂的聯盟早就不存在了,陸遜沒必要尊守。

二、陸遜本身並不認可三分天下

在江東,一直存在著兩分天下和三分天下的分歧,兩分天下一說,是周瑜提出來的,意為滅掉劉備,與曹操爭雄;三分天下則是魯肅堅持的,他原想與劉表共抗曹操,後來劉表去世,劉琮降敵,他曾選擇了劉備作為盟友。從陸遜的表現來看,他應該是更認可兩分天下之說,否則的話,夷陵之戰的時候,他不會把劉備完全打殘,幾首置劉備於死地。這樣看來,他坑死關羽,好像並沒有什麼不對。

三、戰爭勢在必得,消耗蜀漢力量,減小己方損失

另外,就算拋開這些大的因素不談,既然孫權下達了攻打荊州的命令,那麼江東勢力與劉備陣營便站在了對立面上。那麼,作為一員將領,他便應該考慮戰爭本身,考慮如何損耗對方的力量,保存己方力量。如此看來,他坑殺關羽誓在必行。另外,他深知東吳拿下荊州之後,劉備一定不會善罷甘休,兩方勢力之間必然還會有一場爭奪戰,那麼他設計除掉關羽,也算是未雨綢繆了。

四、自己建功立業

因為陸遜在襄樊之戰時,才嶄露頭角,在很多人的認知中,他是一員年輕的小將,其實不然,陸遜生於西元183年,到了西元219年的時候,他已經年近不惑了。而且孫權掌權不久,他便已經前來投奔,彼時已經有近十年的資歷了,可是懷有大才的他,卻一直在擔任地方官職,或者討伐叛亂,沒有什麼太過出彩的表現。機會都是自己創造和把握的,於是呂蒙受命攻打荊州之前,他主動前去拜訪並獻計,得到了呂蒙的舉薦,從而被委以重任,最終官至丞相。而在當時,他想要一舉成名,最好的辦法,便是設計除掉關羽。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江東名將陸遜,之所以會獻計除掉關羽,並非是因為目光短淺,不顧吳蜀聯盟。他之所以這樣做,既是因為所謂的盟友關係,早已名存實亡,也與當時的形勢有關。而除了這些原因之外,他不認可天下三分之勢,以及想要建立功名的決心,也是他必須置關羽於死地的理由。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