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徐庶立誓不為曹操出一謀獻一計,是真的嗎?別被騙了,真相不簡單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410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熟讀漢末三國史, 我們就會發現, 演義中很多被後人歌頌, 被譽為義士的人,

其實都是被羅貫中美化過的結果, 真實歷史上的他們, 完全是另一番面目。 例如原屬曹操, 後歸屬呂布的陳宮, 演義中稱, 他見曹操錯殺呂伯奢一家後, 又說“寧教我負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負我”, 這才選擇了離開。 然而真實歷史上, 他是在為曹操留守後方的時候, 主動迎呂布入兗州, 在曹操的背後狠狠的捅了一刀。

再如陶謙, 演義中是一個仁厚的長者, 真實歷史上卻坑過曹操、公孫瓚、劉備三位諸侯, 對其治下的百姓更是多有壓迫。 這些在之前的文章中都有詳細的說明, 不再贅述。 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 也是這樣一個人物, 只不過真實的他, 只令人唏噓, 不該遭人詬病罷了。 這個人是誰呢?

他不是別人, 正是徐庶。 說起徐庶, 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了這樣一句歇後語, 即“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這一歇後語的出處, 是《三國演義》中, 徐庶為劉備效力一段時間後, 引起了曹操陣營的注意, 於是程昱命人接走了徐庶的母親, 並以徐庶之名義, 把徐庶騙到了曹營。 當他要離開劉備的時候, 曾說“縱使曹操相逼 , 庶亦終身不設一謀。 ”而縱觀整部演義, 他也算是做到了這一點, 因此被後人讚譽。 那麼真實歷史上的他, 真的不曾為曹操出謀劃策嗎?

說到此處, 也許有人會說, 雖然真實歷史上, 徐庶在長阪坡之戰後才離開, 但的確是因為母親被俘才被近離開, 而且史料中並沒有記載, 他在曹魏陣營的作為, 應該是如演義中那般, 在曹營出工不出力吧?其實不然, 小編認為理由如下。

一、雖然徐母被俘, 但他是自主離開, 並非被曹操挾迫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獲庶母。 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 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 方寸亂矣, 無益於事, 請從此別。 ’遂詣曹公。 ”意思是說, 長阪坡之戰後, 徐庶的母親被曹軍俘獲, 他向劉備辭別說, 我本想與你一起成就霸業, 可是現在我的母親被曹軍俘虜, 根本靜不下心想這些事情, 給你幫不上什麼忙了,讓我離開吧。得到劉備的允許之後,他便離開了劉備,並加入了曹魏陣營。

其實這種情況下,如果徐庶真的不想為曹操效力,他完全可以選擇找到母親之後,進行隱居,或者做些其他安排,並不一定,非要加入曹魏陣營。可是他卻主動投奔曹操了。《魏略》中對此事的記載,更是只有一句話,“及荊州內附,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與韜俱來北。”意思是說,劉備取荊州無望之後,諸葛亮依舊追隨劉備,徐庶卻與石韜,即石廣元一起,離開劉備,加入了曹魏陣營。也就是說,徐庶投奔曹操,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自願的,而非被迫的。

二、他並未對劉備許諾,劉備也沒有對他的離開有什麼表示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不難得知,徐庶離開劉備的時候,並沒有許諾說,加入曹營之後,不為曹操設一謀。劉備這樣一個求賢若渴,又最善收買人心的人,也沒有任何不舍或挽留的表示——他既沒有對徐庶捉手而別,也沒有“涕泣曰:‘恨不能與君共成大事也’”,更沒有出言挽留。可見劉備明白,當時自己新敗,看似已陷入了絕境,有人離開是必然的,而徐庶就是其中之一,只不過他母親的被俘,給他提供了一個完美的藉口而已。

三、他在曹魏的官職

《三國志》注引《魏略》曰:“至黃初中,韜仕曆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禦史中丞。”意思是說,曹魏建國之後,與徐庶一起北上的石韜,擔任過郡太守、典農校尉等職,徐庶(徐庶原名徐福,魏略中按其本名記載)則擔任過右中郎將、禦史中丞等職。雖然徐庶的官職不算太高,卻也不算低。試想,如果他真的在曹魏陣營出工不出力,曹操和曹丕會留他嗎?就算勉強因為他的名聲,留他性命,那麼這兩位梟雄,會提拔他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而諸葛亮北伐時,一句“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也可以看出,徐庶並非一直忠於劉備,堅持不為曹操效力。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雖然真實歷史上的徐庶,曾經是一個行俠仗義的俠客,之後棄武從文,成為了一個頂尖謀士,他沒有背叛過人,也沒有做過什麼令人詬病的事情,但是他並非忠於漢室或忠於劉備的義士,“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一歇後語,只與演義有關,而無史實無關,正如“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一樣。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三國演義》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給你幫不上什麼忙了,讓我離開吧。得到劉備的允許之後,他便離開了劉備,並加入了曹魏陣營。

其實這種情況下,如果徐庶真的不想為曹操效力,他完全可以選擇找到母親之後,進行隱居,或者做些其他安排,並不一定,非要加入曹魏陣營。可是他卻主動投奔曹操了。《魏略》中對此事的記載,更是只有一句話,“及荊州內附,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與韜俱來北。”意思是說,劉備取荊州無望之後,諸葛亮依舊追隨劉備,徐庶卻與石韜,即石廣元一起,離開劉備,加入了曹魏陣營。也就是說,徐庶投奔曹操,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自願的,而非被迫的。

二、他並未對劉備許諾,劉備也沒有對他的離開有什麼表示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不難得知,徐庶離開劉備的時候,並沒有許諾說,加入曹營之後,不為曹操設一謀。劉備這樣一個求賢若渴,又最善收買人心的人,也沒有任何不舍或挽留的表示——他既沒有對徐庶捉手而別,也沒有“涕泣曰:‘恨不能與君共成大事也’”,更沒有出言挽留。可見劉備明白,當時自己新敗,看似已陷入了絕境,有人離開是必然的,而徐庶就是其中之一,只不過他母親的被俘,給他提供了一個完美的藉口而已。

三、他在曹魏的官職

《三國志》注引《魏略》曰:“至黃初中,韜仕曆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禦史中丞。”意思是說,曹魏建國之後,與徐庶一起北上的石韜,擔任過郡太守、典農校尉等職,徐庶(徐庶原名徐福,魏略中按其本名記載)則擔任過右中郎將、禦史中丞等職。雖然徐庶的官職不算太高,卻也不算低。試想,如果他真的在曹魏陣營出工不出力,曹操和曹丕會留他嗎?就算勉強因為他的名聲,留他性命,那麼這兩位梟雄,會提拔他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而諸葛亮北伐時,一句“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也可以看出,徐庶並非一直忠於劉備,堅持不為曹操效力。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雖然真實歷史上的徐庶,曾經是一個行俠仗義的俠客,之後棄武從文,成為了一個頂尖謀士,他沒有背叛過人,也沒有做過什麼令人詬病的事情,但是他並非忠於漢室或忠於劉備的義士,“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一歇後語,只與演義有關,而無史實無關,正如“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一樣。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三國演義》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