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孝莊皇后有沒有下嫁多爾袞?史書上是怎麼記載的

清代歷史有許多謎團遺留至今尚未揭開, 其中以清宮四大謎案最為著名。 而在這些謎案中, 又數“太后下嫁”之謎最為民間津津樂道。 那麼, 歷史上究竟有無此事?“太后”到底為什麼要“下嫁”?後世各家由對此有什麼不同的解釋?下文我們就為大家簡單地做一個梳理與回顧。

“太后下嫁”謎案中的“太后”, 指的是清太宗皇太極之妃博爾濟吉特氏, 世祖順治皇帝福臨的生母, 諡號為孝莊文皇后, 後世常常稱之為“孝莊太后”, 這位太后是一位傑出的滿族女性政治家, 曾輔佐順治、康熙兩朝帝王 。 而在傳說中“下嫁”的物件就是當時權傾朝野的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 也是滿清王朝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多爾袞原本是皇太極的弟弟, 從倫理輩分上來說, 孝莊皇后算是多爾袞之兄嫂。 在中原漢文化的理念中, 兄嫂嫁給弟弟, 絕對是一件不合倫理也很不光彩的事。

正因為皇室出現了這樣的“醜聞”, 民間才對此事格外關注。

關於“太后下嫁”的事情, 正史上少有記載。 今天的我們可以看到《清實錄》與蔣良驥的《東華錄》等書中有多爾袞改稱“皇父”的記載。 當時的許多檔冊和文告中, 於抬寫皇上處, 一併抬寫攝政王, 而攝政王之上,

或冠以“皇叔父”, 或冠以“皇父”字樣。 不僅國內有此“蛛絲馬跡”, 國外也有記載可以映證。 朝鮮的《李朝實錄》仁祖二十七年(西元1649年)曾有“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這樣的稱呼, 說明當時已經有了去“叔”字改稱“皇父”的記載, 它間接地透露了多爾袞稱皇父“已為太上”與太后相對稱, 正是太后下嫁的一個旁證。

正史對此事雖然語焉不詳, 但野史關於這方面的記錄卻很多。 明末張煌言的《建夷宮詞》之一有雲:“上壽稱為和巹尊, 慈甯宮裡爛盈門, 春官昨進新儀注, 大禮恭逢太后婚。 ”清末才刊行的《蒼水詩集》有句雲“上壽稱為合巹樽, 慈甯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 大禮恭逢太后婚。 ”

學界對此也有一些解釋。 清史學者孟森曾著有《太后下嫁考實》一文, 認為“下嫁”一事絕不存在。 學者陳捷先則認為從滿文的檔案來看, 親屬稱謂必然置於人名之前, 在人名後加上親屬稱謂可能是類似官職的美稱。 明清史專家鄭天挺則就蓋有順治印璽文書來看, 認為上面的“叔父攝政父王”, 是一種對地位崇高之人的尊稱,

而不是真實親屬關係的證明。 胡適等對此案則保持懷疑態度。 有學者從民俗和民族史角度給出了解釋: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在漢化和封建化的過程當中都有不少原始習俗保留下來。 滿族入關以前的社會性質雖已由奴隸制迅速向封建制過渡, 但仍舊保留了不少女真人的原始習俗, 例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殘餘。 用這個觀點來看待“太后下嫁”, 即便是真實發生過, 也不足為奇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