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世上已無陳忠實,白鹿原上現白鹿

♩~♫~♪~♬

他, 將文學理想, 視為平生最高理想;

他, 曾生活在大樹下, 但同時認識到:“大樹底下好乘涼, 但同時大樹底下也不長草”, 從大樹底下掙扎走出來,

才見識到陽光的美好。

一部《白鹿原》, 足以讓他即使生命流逝, “依然在世間”。

2016年4月29日, 沒有等到五月的到來, 陳忠實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人間最美的四月天。

01

關於文學, “你懂個錘子!”

1991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五, 他畫完最後一個標點——省略號的第六個圓點的時候, 兩隻眼睛突然一片黑暗, 腦子裡一片空白, 陷入一種無知覺狀態, 背靠沙發閉著眼睛, 有淚水沁出……

歷時四年, 一部巨著就這樣誕生, 一經發表, 一度形成“洛陽紙貴”的現象, 但這是後話。 剛完成這部巨著時, 他還拿捏不准, 不知道這樣的作品能不能, 允許不允許被發表出來。

雖然這部小說所描寫的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個封建宗族社會的變革, 但其實在白鹿原白、鹿兩個家族的歷史上, 展示的卻是那個變革的大時代整個中國底層即農村的真實狀態, 揭示了宗法制社會和家族文化的演變軌跡, 思考的是整個民族國家的命運。 因此, 《白鹿原》的存在才更有意義, 或許正因意識到這一點, 當其還未出版時, 完稿後的陳忠實有這樣的想法:“我在當時審時度勢,

要不要拿出來;待到什麼時候文藝政策再放寬了, 拿出來也不遲。 ”

1992年, 鄧小平南巡, 陳在廣播中聽到其講話, 記住了“思想要解放一點, 膽子要再大一點”兩句話, 遂決定當即出版。

《白鹿原》問世後, 他名聲大噪, 完成此書時, 他已到知天命之年, 可以說, 他是帶著一種生命的緊迫感寫這不書的。 他曾說過, 如果此生寫不出一本能墊棺作枕的書, 那就真的太失敗了, 無疑, 《白鹿原》的成功算是達成了他的這個願望。

一個人, 把文學, 看得比他的生命還要重。

1992年3月25日,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到西安取稿的時候, 陳忠實寫到在交出文稿的那一刻, “突然湧到口邊一句話:我連生命都交給你倆了”——只是沒有說出來。

作為一個作家的陳忠實, 其生命的完整性, 在他自己看來, 就體現在《白鹿原》完成的那一刻。

有次, 一位高官居高臨下的說他, 你在《白鹿原》之後咋再不寫啦?你要體驗生活嘛, 要學習講話精神要深入群眾嘛什麼什麼的一大套官話。

陳忠實只回復了一句話:你懂個錘子!

1992年11月21日, 陳忠實送別路遙:“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事實, 無論這個事實多麼殘酷以至至今仍不能被理智所接納, 這就是, 一顆璀璨的星從中國的天宇間隕落了!一顆智慧的頭顱終止了異常活躍異常深刻也異常痛苦的思維……”

同樣, 這句話也可以送給他。

02

從生活體驗到生命體驗

《白鹿原》出版前,他在陝西文學界號稱“小柳青”。1959年,在西安18中讀初三時,對柳青這位陝西籍老作家的代表作《創業史》,陳忠實“深愛之情超過能讀到的一切文學作品”,甚至於,“上五七幹校時,他的背包裡除了《毛選》就是一本《創業史》”。“可以說,直到80年代初,陳忠實的作品從語言到藝術品位元都還沒有離開柳青的影響。”

“陳忠實寫作初期的最大特點是,農村日常的種種色色,在他筆下尤顯逼真,充滿了強烈的美感。”李星說。

早期,他主攻短篇小說。1973年,時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雜誌編輯的何啟治來西安組稿,在讀了陳忠實的短篇小說《接班以後》之後,當即斷定,這一作者極熟悉農村生活。但他眼下的任務是組長篇小說,深知社裡“絕不會為一個新入行的作家發中短篇”。希望陳忠實能寫出一部長篇出來。他推辭,“這事好比老虎吃天”,“根本沒動過長篇寫作的念頭”。

自這時起,何啟治不止一次跟他提過這件事,但都沒有回應,雖然當時很長一段時間,也在《當代》發過不少作品,但都不太滿意。

1982年,陳忠實第一本小說集《鄉村》問世,他從西安郊區文化館進入省作協專業創作組,成為專業作家,這才壯起膽給何啟治寄去第一部中篇小說《初夏》。

何記得,那部小說歷時3年,重寫4次,1984年在《當代》上發表。多年以後,他還直言原稿不忍卒讀,燒了扔了罷了。但這一次,“鍛煉了我駕馭較大規模、較多人物和多重線索的能力,完成了從較為單純的短篇小說結構到中篇小說結構形式的過渡。”

1986年,《藍袍先生》創作完成。可以說,是這部小說為後來寫《白鹿原》打下了基礎,開了一個好頭。

電視劇《白鹿原》劇照

他說,構思“藍袍先生”的家庭背景時,他在1949年前的記憶閘門一點點撬開:那一時代的鄉村生活結構和社會形態。光憑浮光掠影,顯然不夠。“我選擇藍田、咸甯、長安3縣,查閱當地縣誌,也就誘發了《白鹿原》的創作欲望。”

“我在解析藍袍先生的精神歷程時,也在透視自己的精神禁錮與心靈盲點。”這一點,可以說是他提出的作家該有的生命體驗的一個重要體現。在《從生活體驗到生命體驗》中,他寫道:

從生活體驗進入到生命體驗,對作家來說,如同生命形態蠶繭裡的“蠶蛹”羽化成“飛蛾”,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心靈和思想的自由,有了心靈和思想的自由,“蠶蛹”才能羽化成“飛蛾”。“生活體驗”更多地指一種主體的外在的生活經驗,“生命體驗”則指生命內在的心理體驗、情感體驗以及思想昇華。

03

《白鹿原》,中國式的欲望

“電影打出標語,田小娥是中國式的欲望。不光是她,中國式的欲望是一群白鹿原上人的欲望。裡面還有白嘉軒、鹿子霖,他們都有各自的生存欲望。”

多年來,從話劇、電視劇、舞臺劇到電影,各種改編、改造《白鹿原》的藝術實踐也在不斷豐富這本小說的內涵。

話劇《白鹿原》

白鹿原是一部浩蕩的英雄史,也是女人的反抗史,它雖不是女性反抗史中最濃墨重彩,慷慨悲壯的一筆,但一定是最光亮閃耀的一筆。她們是男權社會中不屈反抗的女性先驅,她們在封建愚昧的白鹿原上敲響了鼓點,並在封建的祠堂裡震盪,迴響,經久不衰。

在小說裡,“愛與性”成了他構思時再三琢磨的命題。他刻意給自己寫下兩張提示性的紙條,一是針對性描寫的:“不回避,撕開寫,不作誘餌”;另一張是寫到田小娥被公公鹿三用梭鏢鋼刃從後心捅進,她回過頭來,百味雜陳地喚了一聲“大呀”時,他頓感兩眼一黑。睜開眼,順手在紙條上寫下“生的痛苦,活的痛苦,死的痛苦”。

電影《白鹿原》劇照

電影《白鹿原》劇照

電影《白鹿原》的導演王全安表示:“情色是《白鹿原》的封面,也許大家都沾沾自喜要翻開這個情色的時候,就打開了我們這一扇歷史的門,我覺得這個其實是陳忠實的睿智。當你們把《白鹿原》看完以後,我敢說大家對這個情色的感覺跟之前就不一樣了,那是一份關於歷史的沉甸甸的情色。當然,如果整個歷史都能夠講得像情色那麼吸引人,那其實會是一個更好的《白鹿原》。不管怎樣,情色是一定要碰的,不碰情色,碰《白鹿原》幹什麼? ”

“當習慣了幾千年的意識崩塌了,然後我們就失去了方向”,白鹿兩家的後代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作為族長的白嘉軒,在面對很多事情之時,也會手足無措。

生命以痛吻這世間的每個人,卻也給所有人注入了滿心的欲望,為了生的欲望,這種欲望是為了個人,更是為了家族,乃至民族。

電影《白鹿原》劇照

電視劇《白鹿原》劇照

看似總是腰板很直的白嘉軒,不過是道貌岸然,白家的興旺不過是白嘉軒陰謀著占了鹿家的福分,所以黑娃後來回到村子,就是先把他那腰板打折。但正像陳忠實在談到電影《白鹿原》時說的,電影以田小娥的中國式欲望為宣傳,其實,何止田小娥呢?白嘉軒為了家族的延綿,鹿子霖為著官運的亨達,白靈出於對民族的希望而煥發的革命情懷,和田小娥對於能和愛的人吃一口饃、好好活著的生存欲望,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而這種人性的欲望,才是促使社會變革的原動力。

04

“不問收穫,但問耕耘”

對於這句話,陳老有這樣一層解釋:只說自己想說的話,儘量不說自己不想說的話。用一句民間俗語來概括:自己的頭由自己搖。對於我這樣經歷的中國人,能意識到自己的頭由自己來搖,既是人生立世的啟蒙,也是自己活人成事的基本之點。這句蘊含著哲理也蘊含著民間智慧的諺語,啟示我努力地體驗社會和人生,然後發出自己的聲音,且不管它宏大或微渺,只求是自己的就足以心地踏實了。

作為一個作家,他活得真,不去避諱名利和金錢,但同時認為,名利、金錢必定是與你的實力有關係的,“作家寫小說是給讀者看的,喜歡讀你的小說的讀者多了,作家不可避免地就出名了,知名度也就高了。你寫的小說讀者不喜歡,或者讀者很少,知名度自然就小,這是很自然的事,合乎情理的事。”

“作家靠作品贏得讀者,也體現自己的創造價值。作家依靠自己的作品造成了在讀者中間的知名度,是順理成章的,不僅無可指責,而且應該得到鼓勵。中國早應該多出幾位享有盛名的作家,像托爾斯泰之於俄羅斯,歌德之於德意志,瑪律克斯之於拉美,魯迅之於中國,已經不是個人的名譽的事,而是一個民族的財富和驕傲。”

不得不說,這也是個人生命體悟的另一種反映,從帶著”小柳青“這樣的稱號,一直到後來真正是他自己,不管是從認識世界上,作品風格和語言上,真正成為自己,是件並不容易的事。

所有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優秀的作品,也不是簡簡單單地在寫作的那幾年就完成的,確切來說,一部優秀的作品,幾乎要耗盡一個人一生的大半精力,且不說長達四五年的寫作時間,加上早期積累,靈感突現,前期構思,這一步步走下來,個中辛酸和付出不是一兩句話就能概括的完的。比如路遙,在完成《平凡的世界》之後的抱頭痛哭,及至陳老完成《白鹿原》之後的眼中沁出淚來,所投入進去的,不光是看得見的時間和精力,還有更多靈魂深處的東西,我想,這正是這些作品的精魂所在。

所以,很能理解在那個官員問他怎麼不再創作了時,他脫口而出的那句“你懂個錘子!”

列夫·托爾斯泰在他的文學劄記中說:“人一生的幸福,是能為人類寫一部書。”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陳忠實的《白鹿原》當然也屬於“為人類寫(的)一部書”。

賈平凹說:正如有哲人說過,在這個宇宙裡,生命是不息的,當每一個人的一世進入其中,它就活在了整體,活在了無限,而不僅僅是一個家庭、一份工作、一份情思裡。任何一個人的去世,如果說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失去,是我們的一部分失去,但那僅僅是帶走了一部分病毒、疼痛和恐懼,生命依然不息。

更何況陳忠實有他的《白鹿原》。他依然在世間。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轉載請與後臺聯繫。

| 愛上小鎮 |

Ai shang xiao zhen

◼︎◼︎◼︎

▼或點擊閱讀原文,得《白鹿原》

02

從生活體驗到生命體驗

《白鹿原》出版前,他在陝西文學界號稱“小柳青”。1959年,在西安18中讀初三時,對柳青這位陝西籍老作家的代表作《創業史》,陳忠實“深愛之情超過能讀到的一切文學作品”,甚至於,“上五七幹校時,他的背包裡除了《毛選》就是一本《創業史》”。“可以說,直到80年代初,陳忠實的作品從語言到藝術品位元都還沒有離開柳青的影響。”

“陳忠實寫作初期的最大特點是,農村日常的種種色色,在他筆下尤顯逼真,充滿了強烈的美感。”李星說。

早期,他主攻短篇小說。1973年,時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雜誌編輯的何啟治來西安組稿,在讀了陳忠實的短篇小說《接班以後》之後,當即斷定,這一作者極熟悉農村生活。但他眼下的任務是組長篇小說,深知社裡“絕不會為一個新入行的作家發中短篇”。希望陳忠實能寫出一部長篇出來。他推辭,“這事好比老虎吃天”,“根本沒動過長篇寫作的念頭”。

自這時起,何啟治不止一次跟他提過這件事,但都沒有回應,雖然當時很長一段時間,也在《當代》發過不少作品,但都不太滿意。

1982年,陳忠實第一本小說集《鄉村》問世,他從西安郊區文化館進入省作協專業創作組,成為專業作家,這才壯起膽給何啟治寄去第一部中篇小說《初夏》。

何記得,那部小說歷時3年,重寫4次,1984年在《當代》上發表。多年以後,他還直言原稿不忍卒讀,燒了扔了罷了。但這一次,“鍛煉了我駕馭較大規模、較多人物和多重線索的能力,完成了從較為單純的短篇小說結構到中篇小說結構形式的過渡。”

1986年,《藍袍先生》創作完成。可以說,是這部小說為後來寫《白鹿原》打下了基礎,開了一個好頭。

電視劇《白鹿原》劇照

他說,構思“藍袍先生”的家庭背景時,他在1949年前的記憶閘門一點點撬開:那一時代的鄉村生活結構和社會形態。光憑浮光掠影,顯然不夠。“我選擇藍田、咸甯、長安3縣,查閱當地縣誌,也就誘發了《白鹿原》的創作欲望。”

“我在解析藍袍先生的精神歷程時,也在透視自己的精神禁錮與心靈盲點。”這一點,可以說是他提出的作家該有的生命體驗的一個重要體現。在《從生活體驗到生命體驗》中,他寫道:

從生活體驗進入到生命體驗,對作家來說,如同生命形態蠶繭裡的“蠶蛹”羽化成“飛蛾”,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心靈和思想的自由,有了心靈和思想的自由,“蠶蛹”才能羽化成“飛蛾”。“生活體驗”更多地指一種主體的外在的生活經驗,“生命體驗”則指生命內在的心理體驗、情感體驗以及思想昇華。

03

《白鹿原》,中國式的欲望

“電影打出標語,田小娥是中國式的欲望。不光是她,中國式的欲望是一群白鹿原上人的欲望。裡面還有白嘉軒、鹿子霖,他們都有各自的生存欲望。”

多年來,從話劇、電視劇、舞臺劇到電影,各種改編、改造《白鹿原》的藝術實踐也在不斷豐富這本小說的內涵。

話劇《白鹿原》

白鹿原是一部浩蕩的英雄史,也是女人的反抗史,它雖不是女性反抗史中最濃墨重彩,慷慨悲壯的一筆,但一定是最光亮閃耀的一筆。她們是男權社會中不屈反抗的女性先驅,她們在封建愚昧的白鹿原上敲響了鼓點,並在封建的祠堂裡震盪,迴響,經久不衰。

在小說裡,“愛與性”成了他構思時再三琢磨的命題。他刻意給自己寫下兩張提示性的紙條,一是針對性描寫的:“不回避,撕開寫,不作誘餌”;另一張是寫到田小娥被公公鹿三用梭鏢鋼刃從後心捅進,她回過頭來,百味雜陳地喚了一聲“大呀”時,他頓感兩眼一黑。睜開眼,順手在紙條上寫下“生的痛苦,活的痛苦,死的痛苦”。

電影《白鹿原》劇照

電影《白鹿原》劇照

電影《白鹿原》的導演王全安表示:“情色是《白鹿原》的封面,也許大家都沾沾自喜要翻開這個情色的時候,就打開了我們這一扇歷史的門,我覺得這個其實是陳忠實的睿智。當你們把《白鹿原》看完以後,我敢說大家對這個情色的感覺跟之前就不一樣了,那是一份關於歷史的沉甸甸的情色。當然,如果整個歷史都能夠講得像情色那麼吸引人,那其實會是一個更好的《白鹿原》。不管怎樣,情色是一定要碰的,不碰情色,碰《白鹿原》幹什麼? ”

“當習慣了幾千年的意識崩塌了,然後我們就失去了方向”,白鹿兩家的後代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作為族長的白嘉軒,在面對很多事情之時,也會手足無措。

生命以痛吻這世間的每個人,卻也給所有人注入了滿心的欲望,為了生的欲望,這種欲望是為了個人,更是為了家族,乃至民族。

電影《白鹿原》劇照

電視劇《白鹿原》劇照

看似總是腰板很直的白嘉軒,不過是道貌岸然,白家的興旺不過是白嘉軒陰謀著占了鹿家的福分,所以黑娃後來回到村子,就是先把他那腰板打折。但正像陳忠實在談到電影《白鹿原》時說的,電影以田小娥的中國式欲望為宣傳,其實,何止田小娥呢?白嘉軒為了家族的延綿,鹿子霖為著官運的亨達,白靈出於對民族的希望而煥發的革命情懷,和田小娥對於能和愛的人吃一口饃、好好活著的生存欲望,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而這種人性的欲望,才是促使社會變革的原動力。

04

“不問收穫,但問耕耘”

對於這句話,陳老有這樣一層解釋:只說自己想說的話,儘量不說自己不想說的話。用一句民間俗語來概括:自己的頭由自己搖。對於我這樣經歷的中國人,能意識到自己的頭由自己來搖,既是人生立世的啟蒙,也是自己活人成事的基本之點。這句蘊含著哲理也蘊含著民間智慧的諺語,啟示我努力地體驗社會和人生,然後發出自己的聲音,且不管它宏大或微渺,只求是自己的就足以心地踏實了。

作為一個作家,他活得真,不去避諱名利和金錢,但同時認為,名利、金錢必定是與你的實力有關係的,“作家寫小說是給讀者看的,喜歡讀你的小說的讀者多了,作家不可避免地就出名了,知名度也就高了。你寫的小說讀者不喜歡,或者讀者很少,知名度自然就小,這是很自然的事,合乎情理的事。”

“作家靠作品贏得讀者,也體現自己的創造價值。作家依靠自己的作品造成了在讀者中間的知名度,是順理成章的,不僅無可指責,而且應該得到鼓勵。中國早應該多出幾位享有盛名的作家,像托爾斯泰之於俄羅斯,歌德之於德意志,瑪律克斯之於拉美,魯迅之於中國,已經不是個人的名譽的事,而是一個民族的財富和驕傲。”

不得不說,這也是個人生命體悟的另一種反映,從帶著”小柳青“這樣的稱號,一直到後來真正是他自己,不管是從認識世界上,作品風格和語言上,真正成為自己,是件並不容易的事。

所有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優秀的作品,也不是簡簡單單地在寫作的那幾年就完成的,確切來說,一部優秀的作品,幾乎要耗盡一個人一生的大半精力,且不說長達四五年的寫作時間,加上早期積累,靈感突現,前期構思,這一步步走下來,個中辛酸和付出不是一兩句話就能概括的完的。比如路遙,在完成《平凡的世界》之後的抱頭痛哭,及至陳老完成《白鹿原》之後的眼中沁出淚來,所投入進去的,不光是看得見的時間和精力,還有更多靈魂深處的東西,我想,這正是這些作品的精魂所在。

所以,很能理解在那個官員問他怎麼不再創作了時,他脫口而出的那句“你懂個錘子!”

列夫·托爾斯泰在他的文學劄記中說:“人一生的幸福,是能為人類寫一部書。”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陳忠實的《白鹿原》當然也屬於“為人類寫(的)一部書”。

賈平凹說:正如有哲人說過,在這個宇宙裡,生命是不息的,當每一個人的一世進入其中,它就活在了整體,活在了無限,而不僅僅是一個家庭、一份工作、一份情思裡。任何一個人的去世,如果說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失去,是我們的一部分失去,但那僅僅是帶走了一部分病毒、疼痛和恐懼,生命依然不息。

更何況陳忠實有他的《白鹿原》。他依然在世間。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轉載請與後臺聯繫。

| 愛上小鎮 |

Ai shang xiao zhen

◼︎◼︎◼︎

▼或點擊閱讀原文,得《白鹿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