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探訪西康③|大小金川:曾有紅軍扶持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

從瑪律康到金川, 只能靠一大早的大巴車前往。 在中國西南山區, 汽車常常要在連綿的山中反復爬坡環繞, 地圖上看起來很近的地方卻要走很久。 山間的路都是狹窄的兩車道, 夏天要小心泥石流滑坡, 冬天要當心降雪路滑, 一路上看到不少山下的車輛殘骸。

我發現, 暈車的大多是藏族女性。 一個當地朋友解釋說, 因為山區的藏族女性很少出遠門, 又不像男性習慣騎馬顛簸, 更不會服用暈車藥。

在原先的西康地區, 大小金川可以說是最具有革命回憶的地方。 紅軍經過這裡時, 與當地人關係頗為密切,

也留下了革命的思想。 今天紅色旅遊成為這裡重要的文化產業。

金川清真寺

金川是一座山中小城。 地勢較高的山上是老街區(那片街區就叫做老街), 靠近大渡河邊的山下則是新街區。 商業街和居民區主要在新街區, 重要的歷史遺跡都在老街一帶。 在這些歷史遺跡中, 我首先去的是一座清真寺。

四川本地穆斯林介紹, 伊斯蘭教主要傳播於四川的東部地區, 在四川西部地區則集中于北面靠近青海的松潘, 那裡曾是穆斯林馬幫的重要城市。 還有南面的西昌, 那裡的穆斯林來自明朝初年的平叛戰爭。 在川西中間地帶, 穆斯林分佈不多, 主要散居在漢族居住的地區。

在金川, 我住在縣政府旁邊的商業街區附近。 南面街上有一家清真牛肉麵館,

是四川本地回族開的, 除了麵條還賣抄手, 這是西北回族的麵館裡不會有的食物。 在店主指示下, 我一路找到了金川清真寺。 金川清真寺在一處山崗上, 俯瞰著下方的河流和道路, 周圍建築牆高而巷子路窄, 易守難攻。 這座清真寺建於清朝乾隆年間, 最初來到此地的穆斯林都是來鎮壓大小金川藏族土司叛亂的陝西籍回族軍人, 戰爭結束後, 留守定居下來, 就修建了清真寺。

金川清真寺。 本文圖片除特殊標注外, 均由作者拍攝。

我到清真寺的時候, 阿訇不在, 阿訇的妻子接待了我, 讓我自己隨意參觀。 這座清真寺並不是最初的老建築, 經歷過多次修復, 如今不僅有宗教用途, 也是愛國主義革命教育的重要場所。

紅色古寺的牌匾

走進清真寺院裡, 右側房子一樓是革命教育展示館, 左側房子是清真寺的大殿。 大殿門口掛著一塊大牌匾“紅色古寺”, 牆面上掛著“四川省綏靖縣回民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遺址”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三軍綏靖回民獨立連連部遺址”兩塊牌子。 清真寺大殿一樓是革命陳列館, 禮拜殿在二樓。

遺址標牌

金川清真寺是紅軍長征在金川的重要遺跡。 1935年紅軍經過時, 在這裡建立了綏靖回民蘇維埃政府(綏靖是金川當時的名字), 蘇維埃主席和副主席正是這座金川清真寺的兩位阿訇肖福禎和周學民。 他們加入了紅軍, 在清真寺集會上宣傳共產主義革命思想。 因此, 革命勝利後, 金川清真寺受到了格外關注, 政府出資進行了修葺, 也有高層官員前來參觀。

金川清真寺內的革命教育展示館, 雖然簡陋, 展品卻很豐富。 地上有四根雕工精美的木柱,柱頭刻花,下方是花瓣座。這是多次翻修之後,清真寺大門房架唯一保存下來的裝飾吊托。此外,陳列館中還有若干塊年代不遠的匾額,牆壁上貼著清真寺內歷任宗教人士的照片和履歷,其中有一位虎竣丞阿訇,在1960年代將“毛澤東選集”翻譯成阿拉伯文。

據阿訇的妻子介紹,如今金川地區大概有三千多回族穆斯林,也有少數漢族和藏族皈依伊斯蘭教。但金川清真寺所在的老街周圍主要居住漢族,回族大多散居在各地,週五主麻集會來的人並不多。阿訇因為要負責周圍各個鄉鎮村的宗教事務,也常常不在清真寺內。

有意思的是,這座縣城裡,曾有紅軍扶持的兩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並行,一個是以金川清真寺為中心的綏靖回民蘇維埃,另一處是不遠處的“格勒得沙共和國”。

“格勒得沙”是嘉絨藏語中“藏族人民”的意思。1935年紅四軍來到金川時,成立了這個藏族蘇維埃政權,隸屬于中華蘇維埃西北聯邦政府,這是藏族歷史上第一個人民革命政權,也是中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革命政權。

離開清真寺往山上走,道路變得開闊。這片街區曾經是格勒得沙共和國的政府機關舊址,可以看到當時的國家藥店、國家商店、中共大金省委、西北聯邦政府舊址和格勒得沙共和國中央革命政府舊址等遺址。

西北聯邦政府

紅軍扶持下的這兩個地方少數民族政權只存續了一年多,隨著紅軍北上就解散了。從金川的歷史,可以看出當時西康面臨的複雜局勢。紅軍過境時,發佈了一系列針對回番夷(番指藏族,夷指彝族)各族的告示。小說《塵埃落定》也提及,對“紅色漢人”與“白色漢人”之爭,藏地土司們也有著各自的權衡與盤算。

小金的鐵索橋

離開金川行進到小金,這是一座繁榮的山城,繁華程度甚至遠勝州府瑪律康。在小金,我要去尋找一個老照片裡的地方。

1939年,孫明經(編注:孫明經是一位攝影師和紀錄片導演,1939年,孫明經加入中英庚款川康科學考察團,進行地理人文考察,拍攝了8部影片。)跟隨西康科學考察團來到小金時,拍攝了一張照片,是當地的一座鐵索橋——三關橋(金川、小金、丹巴三地交匯處)。三關橋的一個特徵是,兩邊的橋頭堡是不同的建築樣式,橋北邊是西方哥特式石頭牌樓,橋南邊是東方漢式木質亭台。這座橋代表了跨文化的西學東漸,是那個時代的社會改造理想。

孫明經拍攝的三關橋

現在的三關橋

三關橋在離小金縣城略偏一點的地方。三關橋修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是當時的小金天主堂捐款修建的,橋體由11根鐵索組成,上面鋪設木板。兩邊的橋頭堡上,漢式一邊刻著“魚鑰閑關”,西式一邊刻著“靈芝鎖江”,兩邊石刻互相對著,西式橋頭堡側面另有石刻“關鍵”二字。

這座三關橋保存非常完好,與老照片上幾乎一樣,而且還在使用。

不過,小金當地目前最有名的橋不是這裡,而是縣城東北面的猛固橋和馬鞍橋。後者因紅軍強渡而成為紅色景點。猛固橋和馬鞍橋已不再使用,橋面上只有鐵索,上面纏繞著經幡,橋頭掛著“禁止上橋”的告示牌。

猛固橋和馬鞍橋的橋頭堡比較簡陋,石頭有一定破損,大體形態依然保持原貌。其中馬鞍橋橋頭在一處高地上,旁邊有一座佛教白塔,保存相對更好,對面橋頭堡刻著“伏龍”二字。猛固橋就在大路邊,北岸拱門洞上刻著“猛固”二字,對面門洞刻著“長平”二字,橋旁邊還有紀念猛固橋戰鬥的石碑。

現在的猛固橋

小金的清真寺和天主堂

從馬鞍橋和猛固橋返回小金縣城,路上經過一個叫營盤街的地方,聽名字似乎和軍隊有關。這裡就是小金的穆斯林聚居區。和金川一樣,小金的穆斯林祖先也是陝西籍回族軍人,戰後被賜予土地定居於此。營盤街上有一座老舊的清真寺,是傳統中式建築。在1933年和1989年兩次強烈地震之後,清真寺受到嚴重的損壞,顯得很破舊,經歷過多次重修,部分建築目前還在繼續修復中。

小金清真寺

小金清真寺的阿訇是西昌人。他介紹說,這座清真寺是嘉慶年間修建的,之前有一座小寺是乾隆年間修建,拆除後建了現在這座寺。但很多歷史文物在“文革”中毀壞,目前保存完好的是兩塊清朝光緒皇帝年間的重建碑,此外在回族墓園中還有一些石刻。營盤街附近居住的回族穆斯林超過小金全縣的60%,也有少數漢族和藏族因通婚而入教。

這座小金清真寺是目前小金縣唯一的清真寺。建築兩重天井佈局,大門有三開間。原本門口有大小石獅子各一對兒,“文革”時被毀壞。現存建築為懸山屋頂,穿鬥式結構,屋頂繪有花色的卷棚,覆蓋瓦當。進入大門後,二門正中是“清真寺”三個字的匾額。原本有過廳通向大殿,門口還有石鹿,後來均消失了。

清真寺大殿正中,有若干塊匾額,為清代各地回族軍官贈送,匾額上還寫著他們的官職。這也說明,小金清真寺從建立之初,就在回族軍官群體中有很特別的地位。“真空妙有”是清代建威將軍周文喜與兒子周天受等五人所掛,“功參造化”是四川提督軍門馬維騏所掛,“維持戡定”是湖北提督江長貴所掛,“聖德洋溢”是漢中鎮總兵陳天柱所掛。而最早的一塊匾額可以追溯到乾隆五十一年,上面寫著“獨一無二”。

比起仍在使用的清真寺,小金天主堂已成為舊址。這裡是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會師的遺址,也就是小金會議的地點。教堂雖保存完好,建築上的十字架依然存在,也有修葺痕跡,但已經不再使用,被鎖在小金縣黨委院內。小金天主堂後面是一小塊廣場,當地人在這裡聊天帶孩子玩,從這裡能看到河灘上正在修建的巨大橋基建築。在更遠處的山坡上,是一面紅旗樣式的紀念牌,紀念紅軍在這裡會師。

小金天主堂

在大小金川,我並沒有找到更多西康遺跡,紅軍長征的遺跡卻有不少。不同民族的不同政治派別參與其中,讓意識形態超越了民族界限。在近現代國家的變革中,沒有一個民族和地區能成為平靜的孤島。

離開小金,經過丹巴向南,從阿壩州進入甘孜州,就到了原西康省曾經的省會康定,也是整個川邊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

地上有四根雕工精美的木柱,柱頭刻花,下方是花瓣座。這是多次翻修之後,清真寺大門房架唯一保存下來的裝飾吊托。此外,陳列館中還有若干塊年代不遠的匾額,牆壁上貼著清真寺內歷任宗教人士的照片和履歷,其中有一位虎竣丞阿訇,在1960年代將“毛澤東選集”翻譯成阿拉伯文。

據阿訇的妻子介紹,如今金川地區大概有三千多回族穆斯林,也有少數漢族和藏族皈依伊斯蘭教。但金川清真寺所在的老街周圍主要居住漢族,回族大多散居在各地,週五主麻集會來的人並不多。阿訇因為要負責周圍各個鄉鎮村的宗教事務,也常常不在清真寺內。

有意思的是,這座縣城裡,曾有紅軍扶持的兩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並行,一個是以金川清真寺為中心的綏靖回民蘇維埃,另一處是不遠處的“格勒得沙共和國”。

“格勒得沙”是嘉絨藏語中“藏族人民”的意思。1935年紅四軍來到金川時,成立了這個藏族蘇維埃政權,隸屬于中華蘇維埃西北聯邦政府,這是藏族歷史上第一個人民革命政權,也是中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革命政權。

離開清真寺往山上走,道路變得開闊。這片街區曾經是格勒得沙共和國的政府機關舊址,可以看到當時的國家藥店、國家商店、中共大金省委、西北聯邦政府舊址和格勒得沙共和國中央革命政府舊址等遺址。

西北聯邦政府

紅軍扶持下的這兩個地方少數民族政權只存續了一年多,隨著紅軍北上就解散了。從金川的歷史,可以看出當時西康面臨的複雜局勢。紅軍過境時,發佈了一系列針對回番夷(番指藏族,夷指彝族)各族的告示。小說《塵埃落定》也提及,對“紅色漢人”與“白色漢人”之爭,藏地土司們也有著各自的權衡與盤算。

小金的鐵索橋

離開金川行進到小金,這是一座繁榮的山城,繁華程度甚至遠勝州府瑪律康。在小金,我要去尋找一個老照片裡的地方。

1939年,孫明經(編注:孫明經是一位攝影師和紀錄片導演,1939年,孫明經加入中英庚款川康科學考察團,進行地理人文考察,拍攝了8部影片。)跟隨西康科學考察團來到小金時,拍攝了一張照片,是當地的一座鐵索橋——三關橋(金川、小金、丹巴三地交匯處)。三關橋的一個特徵是,兩邊的橋頭堡是不同的建築樣式,橋北邊是西方哥特式石頭牌樓,橋南邊是東方漢式木質亭台。這座橋代表了跨文化的西學東漸,是那個時代的社會改造理想。

孫明經拍攝的三關橋

現在的三關橋

三關橋在離小金縣城略偏一點的地方。三關橋修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是當時的小金天主堂捐款修建的,橋體由11根鐵索組成,上面鋪設木板。兩邊的橋頭堡上,漢式一邊刻著“魚鑰閑關”,西式一邊刻著“靈芝鎖江”,兩邊石刻互相對著,西式橋頭堡側面另有石刻“關鍵”二字。

這座三關橋保存非常完好,與老照片上幾乎一樣,而且還在使用。

不過,小金當地目前最有名的橋不是這裡,而是縣城東北面的猛固橋和馬鞍橋。後者因紅軍強渡而成為紅色景點。猛固橋和馬鞍橋已不再使用,橋面上只有鐵索,上面纏繞著經幡,橋頭掛著“禁止上橋”的告示牌。

猛固橋和馬鞍橋的橋頭堡比較簡陋,石頭有一定破損,大體形態依然保持原貌。其中馬鞍橋橋頭在一處高地上,旁邊有一座佛教白塔,保存相對更好,對面橋頭堡刻著“伏龍”二字。猛固橋就在大路邊,北岸拱門洞上刻著“猛固”二字,對面門洞刻著“長平”二字,橋旁邊還有紀念猛固橋戰鬥的石碑。

現在的猛固橋

小金的清真寺和天主堂

從馬鞍橋和猛固橋返回小金縣城,路上經過一個叫營盤街的地方,聽名字似乎和軍隊有關。這裡就是小金的穆斯林聚居區。和金川一樣,小金的穆斯林祖先也是陝西籍回族軍人,戰後被賜予土地定居於此。營盤街上有一座老舊的清真寺,是傳統中式建築。在1933年和1989年兩次強烈地震之後,清真寺受到嚴重的損壞,顯得很破舊,經歷過多次重修,部分建築目前還在繼續修復中。

小金清真寺

小金清真寺的阿訇是西昌人。他介紹說,這座清真寺是嘉慶年間修建的,之前有一座小寺是乾隆年間修建,拆除後建了現在這座寺。但很多歷史文物在“文革”中毀壞,目前保存完好的是兩塊清朝光緒皇帝年間的重建碑,此外在回族墓園中還有一些石刻。營盤街附近居住的回族穆斯林超過小金全縣的60%,也有少數漢族和藏族因通婚而入教。

這座小金清真寺是目前小金縣唯一的清真寺。建築兩重天井佈局,大門有三開間。原本門口有大小石獅子各一對兒,“文革”時被毀壞。現存建築為懸山屋頂,穿鬥式結構,屋頂繪有花色的卷棚,覆蓋瓦當。進入大門後,二門正中是“清真寺”三個字的匾額。原本有過廳通向大殿,門口還有石鹿,後來均消失了。

清真寺大殿正中,有若干塊匾額,為清代各地回族軍官贈送,匾額上還寫著他們的官職。這也說明,小金清真寺從建立之初,就在回族軍官群體中有很特別的地位。“真空妙有”是清代建威將軍周文喜與兒子周天受等五人所掛,“功參造化”是四川提督軍門馬維騏所掛,“維持戡定”是湖北提督江長貴所掛,“聖德洋溢”是漢中鎮總兵陳天柱所掛。而最早的一塊匾額可以追溯到乾隆五十一年,上面寫著“獨一無二”。

比起仍在使用的清真寺,小金天主堂已成為舊址。這裡是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會師的遺址,也就是小金會議的地點。教堂雖保存完好,建築上的十字架依然存在,也有修葺痕跡,但已經不再使用,被鎖在小金縣黨委院內。小金天主堂後面是一小塊廣場,當地人在這裡聊天帶孩子玩,從這裡能看到河灘上正在修建的巨大橋基建築。在更遠處的山坡上,是一面紅旗樣式的紀念牌,紀念紅軍在這裡會師。

小金天主堂

在大小金川,我並沒有找到更多西康遺跡,紅軍長征的遺跡卻有不少。不同民族的不同政治派別參與其中,讓意識形態超越了民族界限。在近現代國家的變革中,沒有一個民族和地區能成為平靜的孤島。

離開小金,經過丹巴向南,從阿壩州進入甘孜州,就到了原西康省曾經的省會康定,也是整個川邊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