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亮劍》李雲龍獨立團3600顆手榴彈炸鬼子,是否合理?

電視劇《亮劍》中, 李雲龍獨立團3600顆手榴彈炸鬼子, 在物資匱乏的抗戰年代是否合理?


看過《亮劍》的朋友都知道, 李雲龍有這樣一個經典戰例:李家坡之戰,

用土工突進的辦法接近山崎大隊防禦陣地, 將全團手榴彈集中到一營, 人手十顆, 雨點般的手榴彈把山崎大隊炸懵了, 最終將其全殲。 那麼問題來了, 在物資匱乏的抗戰年代, 對於彈藥奇缺的八路軍來說, 用3600顆手榴彈消滅區區幾百人, 是否合理?

"七·七事變"以後,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 在當時, 八路軍彈藥的來源, 繳獲占70%, 根據地自產占10%, 國民黨部隊送20%。 因此, 才有“沒有槍沒有炮, 敵人給我們造”的說法。 雖然殲滅日軍不容易, 但是殲滅偽軍比較容易, 所以繳獲主要還是主要來源於偽軍。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配發了部分彈藥, 但數量很少, 而且八路軍的槍械口徑很雜亂, 繳獲的日式步槍數量也很有限。

因此, 八路軍的武器彈藥來源, 開始第一是收集國民黨潰兵遺留的武器彈藥。 第二是收集民間私藏的武器彈藥。 然後有了本錢, 有了根據地, 再自己製造一部分武器, 主要是子彈和手榴彈、地雷等等。 例如, 柳溝兵工廠全稱為“十八集團軍軍工部柳溝兵工廠”, 對外稱“柳溝鐵廠”, 代號“焦作”。 它是戰爭年代人民軍隊手榴彈、地雷、炮彈和迫擊炮、麻尾彈等武器裝備的重要補給基地, 是華北敵後軍事工業的一面旗幟。

當時, 手榴彈在八路軍內部已經不算是緊俏貨了。 手榴彈其實就是個大炮仗, 對手工藝的依賴性很強, 只要拉弦能聽個響, 管它炸幾片, 運氣好能放倒一兩個就行。 抗戰時期用翻砂法制作手榴彈, 一個砂箱可制四枚, 一個人就能供應一個連的量。

因為相比較子彈來說手榴彈更容易生產。 1941年11月, 八路軍軍工部在根據地給太行各縣武委會主任、民兵隊長講述地雷製造和爆破知識, 開展“人人會造雷, 家家有地雷”的爆破運動, 柳溝鐵廠製造雷管供應群眾。 在反“掃蕩”中, 廠裡的技師還幫助民兵創制了榆木槍和各種地雷, 山溝溝裡的“鐵西瓜”讓敵人聞風喪膽。 當時, 兵工廠技師石成玉原來是一個小爐匠, 經過不斷摸索, 他在柳溝兵工廠研究出了一種適應山地作戰的手榴彈——麻尾彈, 這種手榴彈由白生鐵鑄成, 沒有手柄, 彈尾部系有麻皮, 從山岡上往山溝裡投擲時, 彈尾的麻皮飄在上面, 彈頭始終向下, 落地時一觸即炸, 避免了空中爆炸的弱點。
在多次山地戰鬥中都發揮了很大作用。

由此推斷, 《亮劍》中李雲龍獨立團3600顆手榴彈炸鬼子, 在物資匱乏的抗戰年代還是合理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