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打完大勝仗,湘軍意氣風發,曾國藩卻對家人說:日子越窮越好

小玨說歷史——《曾國藩及湘軍》系列四十一 請勿轉載

對於家人, 曾國藩的要求從來都是節儉為本。 他在京城擔任一個普通翰林如此, 後來平步青雲當上侍郎之後也是如此。 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 那是曾氏還年輕, 而且沒有到地方走動, 更沒有擔任過生殺予奪的實權人物, 所以自命清高的孤傲做法而已。

然而, 當曾國藩執掌了十余萬人的湘軍, 手握國家重器時, 也同樣還是如此。 更為難得的是, 他不僅在逆境時如此, 在順境時也能居安思危, 不改初衷。

在湘軍剛剛從衡州誓師出發, 直奔前線之後, 接連吃了好幾個敗仗, 曾國藩甚至一度要跳河。 湖南官場人士更是牆倒眾人推, 紛紛彈劾, 幸好清廷正是用人之際, 以難得的耐心, 給予了曾國藩足夠的時間, 這才讓湘軍這把利器磨礪得鋒芒畢露。

湘軍吃到靖港慘敗的教訓後, 水陸並進, 攻下武昌、漢口重鎮,

從太平軍口中拔牙, 成就了當時驚世駭俗之舉。 同時, 曾國藩馬不停蹄的將湘軍分為三路, 直取長江下游地區。

這時候的軍事行動非常順利, 興國、大冶相繼收復, 水師奪取了重要關隘田家鎮, 又取得廣濟、黃梅等縣, 將九江城團團包圍。 九江是太平天國的又一個重要據點,

它不僅更靠近天京, 更是太平軍水師的一個大本營。

九江包圍圈的完成, 標誌著曾國藩的聲譽達到了第一個高峰。

但就是此時, 曾國藩給兄弟們的家書中, 仍然是千叮嚀萬囑咐。 這個時候, 他仍然是要將日子過得窮。 比如, 對於過年的安排,

曾國藩將錢托人帶回老家, 並且做了安排:

茲由魏蔭亭親家還鄉之便, 付去銀一百兩, 為家中卒歲之資, 以三分計之, 新屋人多, 取其二以供用, 老屋人少, 取其一以供用, 外五十兩一封, 以送親族各家, 即往年在京寄回之舊例也。

如果不是書信為憑,

外人很難想像, 以曾國藩當時的地位, 過年補貼家用, 才寄去了一百兩銀子。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 自己掌握當時中國最為強大的武裝組織, 又攻城掠地這麼猛, 隨便弄一點錢財回家, 都是輕輕鬆松的。 後來的曾國荃也是這麼做的, 他每攻下一城, 都在老家置辦田產, 攻破天京之後, 更是往湘鄉運送數之不盡的珍寶。

曾國藩雖然不是像海瑞、包拯那樣的清官, 但借助良好的理學思想和曾氏獨有的辯證觀, 也能做到不取軍餉分毫, 不奪百姓一厘。 他更是認為, 錢多並不是好事, 富足了以後, 子弟就會失去進取心, 也會滋生嬌生慣養、好吃懶做的惡習, 這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所以,曾國藩告誡幾位弟弟和子侄:家中卻不可過於寬裕;因處亂世,愈窮愈好。曾國藩就是因為看到了亂世之中,因錢而導致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情況比比皆是,由此吸取教訓,並不希望家庭過於富足,甚至越窮反而越是安全。

如果說曾國藩什麼都不貪,那還是不確切的,在同一封家書中,他就既謙虛,又得意的說:

我現在軍中聲名極好,所過災害處,百姓爆竹焚香跪迎,送酒米豬羊來犒軍者,絡繹不絕,以祖宗累世之厚德,使我一人食此隆報,享此榮名,寸心兢兢,且愧且慎。

由於太平軍的一些做法,深深傷害了佔領區的百姓,特別是知識份子,所以,號稱守衛儒家思想的曾國藩,能得到這些禮遇確實不足為奇。但曾國藩也很清醒,沒有心安理得的接受,而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所以,曾國藩得出了一個可能很多人不太會相信的結論:

現在但願官階不再進,虛名不再張,常葆此以無咎,即是持家守身之道,至軍事之成敗利鈍,此關乎國家之福,吾惟力盡人事,不敢存絲毫僥倖之心。

希望官階不再進,很多人覺得虛偽。當然不排除這是曾氏一時的心理狀態,作為湘軍主帥,要與洪秀全一爭天下,就需要更大的權力去動員更多的資源。曾國藩自始至終都掣肘于糧餉、人才,這些都是需要更高的官位元才能調動的。因此,並不能說他以前以後沒有想過升官發財,但至少在這一刻,在這封書信中,他以辯證法的角度闡述了官位、名聲有時候會成為家族禍端的道理。

參考資料:《清史稿》、《曾國藩日記》

所以,曾國藩告誡幾位弟弟和子侄:家中卻不可過於寬裕;因處亂世,愈窮愈好。曾國藩就是因為看到了亂世之中,因錢而導致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情況比比皆是,由此吸取教訓,並不希望家庭過於富足,甚至越窮反而越是安全。

如果說曾國藩什麼都不貪,那還是不確切的,在同一封家書中,他就既謙虛,又得意的說:

我現在軍中聲名極好,所過災害處,百姓爆竹焚香跪迎,送酒米豬羊來犒軍者,絡繹不絕,以祖宗累世之厚德,使我一人食此隆報,享此榮名,寸心兢兢,且愧且慎。

由於太平軍的一些做法,深深傷害了佔領區的百姓,特別是知識份子,所以,號稱守衛儒家思想的曾國藩,能得到這些禮遇確實不足為奇。但曾國藩也很清醒,沒有心安理得的接受,而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所以,曾國藩得出了一個可能很多人不太會相信的結論:

現在但願官階不再進,虛名不再張,常葆此以無咎,即是持家守身之道,至軍事之成敗利鈍,此關乎國家之福,吾惟力盡人事,不敢存絲毫僥倖之心。

希望官階不再進,很多人覺得虛偽。當然不排除這是曾氏一時的心理狀態,作為湘軍主帥,要與洪秀全一爭天下,就需要更大的權力去動員更多的資源。曾國藩自始至終都掣肘于糧餉、人才,這些都是需要更高的官位元才能調動的。因此,並不能說他以前以後沒有想過升官發財,但至少在這一刻,在這封書信中,他以辯證法的角度闡述了官位、名聲有時候會成為家族禍端的道理。

參考資料:《清史稿》、《曾國藩日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