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備文有諸葛亮,武有五虎上將,為何蜀漢最先滅,此人一句話點出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三國時期, 動亂年代, 卻造就了一批亂世英雄。 一代梟雄劉備天生異相, 不可一世。 自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初出山門, 如魚得水大展抱負, 經數十年艱辛苦戰, 終於把風雨飄搖中的劉備集團發展成了強大的蜀國, 諸葛亮火燒博望坡, 草船借箭, 三氣周瑜, 智取荊州, 七擒孟獲等等, 足見其無與倫比的天才智慧, 可是為何二人結合在一起的蜀漢最先失敗那?

先說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 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 佔據荊、益兩州, 守住險要的地方, 西與南聯合安撫少數民族, 東聯合孫權, 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 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 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 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 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 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

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

但是偉人毛主席為認為諸葛亮必敗: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 安得不敗。 ”毛澤東之所以說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 是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了“待天下有變,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 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乍一看, 荊州、益州兩路出擊是一個頗有誘惑性的方案。 但毛澤東卻很清楚, 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 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 “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 關羽所鎮守的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 而且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 可以說, 蜀漢衰亡的禍根在於“隆中對”。

在說劉備, 劉備早年顛沛流離, 備嘗艱辛, 投靠過多個諸侯, 赤壁之戰時, 劉備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 趁勢奪取荊州, 而後進取益州奪取漢中, 勢力步入鼎盛期後, 志得意滿時原來的盟友孫權更直接投入曹魏陣營, 反水夾攻。 因此關羽覆滅, 荊州三郡丟失, 劉備復仇大軍又慘敗於夷陵, 前後折損兵馬十萬, 大將重臣和軍中骨幹無數, 桃園夢斷, 白帝啼血, 飲恨抱憾而終。

毛澤東曾多次談論劉備, 他認為劉備的優點主要於是善於用人, 善於團結各方人士。 所以千古奇才的諸葛亮棄劉表而跟從他, 萬人敵勇將關羽張飛趙雲對其不離不棄。 而缺點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志大才疏好感情用事;劉備不怎麼愛讀書, 喜歡狗馬、音樂、美衣服。 。 不愛說話, 能善待下人, 喜怒不形於色, 喜歡結交豪傑, 在許多問題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 關羽孤軍北伐, 雖然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于樊城,但東吳呂蒙以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劉備以為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趙雲等人勸阻,發兵討伐東吳,孫派遣使者前來請和,劉備都不許,結果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劉備感覺自己被陸遜在夷陵打敗是屈辱,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

二是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孫劉的矛盾是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正如趙雲所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但是還是大軍東征,最終導致兵敗身亡。

以微弱之兵而要強佔荊州這四戰之地,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戰略失誤。卻還以三國中最弱一方的身份硬要分兵守荊州,這已經為他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關羽性急,劉備性急,諸葛亮也性急,因為統一的願望太強烈了.他們不能等最終都以失敗結束。

雖然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于樊城,但東吳呂蒙以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劉備以為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趙雲等人勸阻,發兵討伐東吳,孫派遣使者前來請和,劉備都不許,結果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劉備感覺自己被陸遜在夷陵打敗是屈辱,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

二是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孫劉的矛盾是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正如趙雲所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但是還是大軍東征,最終導致兵敗身亡。

以微弱之兵而要強佔荊州這四戰之地,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戰略失誤。卻還以三國中最弱一方的身份硬要分兵守荊州,這已經為他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關羽性急,劉備性急,諸葛亮也性急,因為統一的願望太強烈了.他們不能等最終都以失敗結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