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朝為什麼滅亡於崇禎之手?康熙總結出四點原因

1644年春天, 以崇禎皇帝自縊于煤山為標誌, 享國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滅亡。

明朝是中國繼漢朝、唐朝、宋朝之後的又一個黃金時期。 276年間, 一共創造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成化新風”“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7個盛世, 遠遠多於清朝(2個), 也多於漢朝(6個)。 甚至到了崇禎皇帝即位之初, 整個國家還能夠維繫正常運轉, 雖有內憂外患, 但不足以造成致命傷口。

崇禎皇帝的治理很糟糕嗎?似乎也不是。 崇禎皇帝是明朝少有幾個可以稱得上“勤政”的皇帝之一。 堪稱夙夜在公、宵衣旰食。 他也並不像其他亡國之君那樣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

他勤儉節約, 穿著打補丁的衣服, 連肉都捨不得吃。 他並不貪圖女色, 後宮除了周皇后外只有3個妃子。

但是, 短短17年後, 明朝這艘巨大的船舶就觸礁沉沒, 空留千古遺恨。

明朝為什麼滅亡于崇禎皇帝之手?一個巨大的問號擺在無數後人面前。

無數人試著進行解釋, 答案層出不窮。

多年以後, 清朝皇帝康熙皇帝, 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釋。

1684年, 康熙皇帝第一次南下巡行, 來到江甯(今南京市), 見到經歷風雨滄桑、早已破敗不堪的明朝皇宮時, 不由感慨萬千, 揮筆寫下《過金陵論》。 在這篇文章中, 康熙皇帝指出:“萬曆之後, 政事漸弛, 宦寺朋黨, 交相構陷。 門戶日分而士氣流漓, 賦斂日繁而民心渙散。 闖賊以烏合之眾, 手燕京, 宗社不守;馬、阮以囂偽之級沒, 託名恢復, 僅快私仇。 使明艱難創造之基業, 未三百年而為丘墟, 良可悲夫!”

《東華錄》記載, 1591年, 康熙皇帝再次說:“崇禎之誅除閹黨, 極為善政, 但謂明之亡于太監, 則朕誅不以為然。 明末朋黨紛爭, 在廷諸臣臵封疆稷於度外, 惟以門戶勝負為念.不待智者知其亡。 ”

康熙皇帝在《宋高宗父母之仇終身不雪論》中, 以南宋為由頭, 再次提及明朝滅亡的原因:“明朝引南宋講和之非, 始終不悟, 歸罪兵部尚書陳新甲為秦檜, 棄市示眾。 發天下兵迎戰, 如袁崇煥、毛文龍、洪承疇、祖大壽、唐通、吳三桂,

前後千餘員, 凡出關者, 非死即降, 靡有孑遺。 財賦因之已竭, 人心隨而思亂。 百萬雄兵, 盡沒東海, 億兆窮民, 罹于邊戍。 元氣盡傷於關東, 闖賊蜂起於隴西。 賊至京師, 文武逃散, 無一死於難者, 豈非當日不主議和者乎?”

後來, 康熙皇帝在《講筵緒論》中, 第四次解釋明朝滅亡的原因:“後世亦有無關大失德而隕複其家國者, 如明崇禎年間是也。 皆由臣子背公徇私, 處言路者交易是非, 淆亂可否, 曾無實心體國之人, 故至此耳。 ?”

通過這四次解釋, 我們很清晰地看到, 康熙皇帝為明朝滅亡總結了四點原因。

一是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的沉重打擊, 攻破北京, 給了明朝致命一擊。 二是明朝的大臣們陷於朋黨之爭, 內耗不休。 三是明朝吸取南宋的教訓, 拒絕與清廷議和, 然而幾十年遼東戰爭讓明朝損兵折將、大傷元氣。 四是朝廷賦稅太重, 使得朝廷失去了民眾的支持。

對於崇禎皇帝本人, 康熙皇帝並沒有更多苛責, 認為他沒有大的失德。

對於明朝滅亡的教訓, 清廷很好地進行了吸收。 清廷入關後,迅速廢除了崇禎朝的“三餉”,減輕民眾負擔,安撫百姓。為了避免朋黨之爭,清廷嚴禁太監干政,並削弱了文人大臣的權力,收歸於皇帝一人。因此,有清一代,是沒有朋黨之爭的。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聖祖禦制文集》】

清廷入關後,迅速廢除了崇禎朝的“三餉”,減輕民眾負擔,安撫百姓。為了避免朋黨之爭,清廷嚴禁太監干政,並削弱了文人大臣的權力,收歸於皇帝一人。因此,有清一代,是沒有朋黨之爭的。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聖祖禦制文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