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老行當——修鐘錶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老行當——修鐘錶

網路圖片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戴手錶的人大多數是國家幹部, 年輕人要是戴一塊手錶,

總喜歡將襯衫袖子卷得高高的, 鋥亮的手錶在人眼前晃來晃去, 讓人心生妒意。 於是, 手錶成了奢侈品, 成了一個人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同時成就了修鐘錶這個老行當。

網路圖片

中國修表業所供奉的祖師爺是義大利人利瑪竇, 這一點非常富有中西交流的“第三種文化”的意味。

西洋鐘錶何時進入中國?最可靠的說法是在明代, 在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的前後。 很多文獻都記述了明嘉靖年間, 歐洲與我國已有了廣泛的貿易往來, 精巧的歐洲鐘錶由此進入中國。 在利瑪竇獻給皇帝的禮品中, 鐘錶是重要的一項。 此後至清朝四百多年間, 西洋鐘錶都是時髦、奢侈的貴族用品。

網路圖片

鐘錶進口多了, 鐘錶修理技術也成了特殊行業。 這些師傅最初從德國請來, 在內務府供奉, 修皇室鐘錶, 吃皇家俸祿。 乾隆年間, 修表技術傳入民間, 有人開始以修鐘錶為業。 道光年間, 德國商人在上海開設專門負責銷售和維修的鐘錶店, 獲利甚豐。 光緒年間, 寧波“二妙春”鐘錶店遷至上海, 開辦了著名的“亨得利”鐘錶店, 不幾年, 亨得利先後在京、津等大城市又開設數家分店, 為鐘錶的推廣、維修培養了大批人才。

網路圖片

鐘錶匠戲稱自己幹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行當。 一塊手錶裡面有200多個精密配件, 有的比芝麻還小, 打個噴嚏也許會瞬間消失。 因此, 修表時必須緊閉一隻眼, 另一隻眼夾一個放大鏡, 時間一長, 鐘錶匠眼睛會變成一大一小。

過去, 在商場門口或鬧市街口很容易找到修鐘錶店, 店面很簡單, 一個四方桌, 桌子上放著玻璃櫃, 裡面掛著兩三排修好的手錶:有浪琴、梅花、英納格、大羅馬、歐米茄等外國名表,

也有國產上海、鑽石、寶石花、東風、鐘山表。 桌子有若干個抽屜, 每個抽屜裡裝著修理工具和各個不同品牌鐘錶小配件。 每天清晨, 鐘錶匠捧個白瓷小茶壺, 悠閒地坐在四方桌面前, 先檢查時鐘, 聽聽響聲, 手執油壺, 在鐘的關鍵部位滴點油。 修表則要戴上放大鏡, 旋開表蓋, 拿起鑷子, 平心靜氣地把零件一個個拆下來, 整齊地排列到一張白紙上, 用120號汽油、精緻的小刷, 初洗、精洗, 然後放到白紙上或真空玻璃罩內, 小心翼翼地晾乾。

網路圖片

傳統鐘錶修理技術包括“粘、補、焊、駁、種”五法,碰到名貴手錶需要維修,鐘錶匠會當著顧客的面旋開後蓋,細看表中的遊絲。高超的鐘錶匠能把亂成一團、直徑只有四分之一髮絲粗細的手錶遊絲,盤整得又圓又平。鐘錶修好後,他們一般不急於讓顧客取走,而是放在玻璃櫃裡觀察幾天,在確定鐘錶行走準確後才收取修理費。

電子錶的興起對機械表市場構成極大的衝擊,如今誰有耐心去維修,舊式鐘錶修理業逐漸從人們視線中消逝,鐘錶匠被卡在時間的某個齒輪裡,鐘錶店那段輝煌永遠留在了老一代人的記憶裡。

網路圖片

傳統鐘錶修理技術包括“粘、補、焊、駁、種”五法,碰到名貴手錶需要維修,鐘錶匠會當著顧客的面旋開後蓋,細看表中的遊絲。高超的鐘錶匠能把亂成一團、直徑只有四分之一髮絲粗細的手錶遊絲,盤整得又圓又平。鐘錶修好後,他們一般不急於讓顧客取走,而是放在玻璃櫃裡觀察幾天,在確定鐘錶行走準確後才收取修理費。

電子錶的興起對機械表市場構成極大的衝擊,如今誰有耐心去維修,舊式鐘錶修理業逐漸從人們視線中消逝,鐘錶匠被卡在時間的某個齒輪裡,鐘錶店那段輝煌永遠留在了老一代人的記憶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