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父母問答」孩子發脾氣打人如何辦?

第一, 接納孩子的情緒。 兒童, 尤其是低齡幼兒都是情緒誠實的。 他們傷心就哭, 開心就笑, 哭就哭得驚天動地, 笑也笑得地動山搖。 純真, 直接, 誠實是他們情緒的寫照。 那麼作為母親, 或其他養護人就要創造一個情緒安全的環境, 來接納孩子的情緒, 給他充分的安全感。

同時, 大人不能只接納孩子的“好”情緒, 諸如傷心, 憤怒, 害怕等“壞”情緒也應該平靜地接納。 把孩子的情緒當作信使, 父母需要看到情緒背後的需求, 尤其是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

承認孩子的情緒就是最好的接納。 尤其是兩歲齡的孩子, 語言能力還不足以讓他充分表達自己。

那麼, 媽媽可以這樣說:“寶寶, 媽媽看到你很生氣。 ”這樣既承認了孩子的憤怒, 也幫助孩子識別了情緒。

同時, 媽媽可以給寶寶一個擁抱, 深情地看著孩子說:“媽媽愛寶寶。 ”也許, 孩子一開始還是對抗的, 甚至是拒絕的, 請媽媽一定堅持全心全意地接納。

第二, 提供憤怒選擇輪。 孩子有權生氣, 有權憤怒。 要知道憤怒也是一種內在的力量。 其實, 真正讓父母們擔憂的是不恰當的情緒表達方式。 我們不希望孩子在憤怒的時候選擇傷害別人或者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宣洩情緒。 孩子憤怒的時候, 我們可以試試給孩子提供一個憤怒選擇輪。

在提供選項的時候, 要特別注意正面語言的使用。 很多父母會反復說:“不要打媽媽。 不能踢櫃子。 不可以扔東西。 ”諸如此類否定的語言, 然而孩子仍然“屢教不改”, 無動於衷。

其實, 這類語言並沒有清楚地表達父母的要求, 孩子也並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 同時, “不能, 不要, 不可以”這樣的否定指令本身就會讓孩子覺得受挫,

被阻止, 被打擊。 這與正面管教所提倡的“孩子只有感覺好才能做得好。 ”的理念背道而馳。

媽媽可以說:“寶寶, 你很生氣。 你可以用力跺腳, 可以使勁拍打沙發靠墊, 可以大聲地哭……”總之, 媽媽提供的是既對寶寶安全, 也對環境安全的選項。

媽媽不必過分追究孩子“打媽媽”這件事, 應更多地關注孩子學會恰當的發洩方式。 同時, 在整個過程中一定注意“和善與堅定”同行。 不動搖, 不對抗, 也不妥協。

第三, 花時間訓練。 這個工具不是針對“寶寶打媽媽”這件事, 而是透過這件事中寶寶的情緒, 我們可以想像出一個兩歲的寶寶經常會有些不被大人理解的“搗亂”行為。 例如, 到處扔東西, 打翻東西, 不分地方地塗鴉, 還有就像我的這位朋友說的, 她家寶寶喜歡把正在吃的食物四處亂吐等等。

表面上看來, 這些行為確實令人很惱火。 但是, 正如之前分析的那樣, 孩子的行為要結合其年齡特點來看。 這些行為如果是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做的, 那麼我們就要深究其習慣養成問題了。 但是, 正處於探索世界的兩歲寶寶出現以上行為,

就值得被原諒了。

儘管這些都是適齡行為, 但的的確確也給周圍環境或大人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父母可以採取“花時間訓練”的策略, 進行針對性地引導。

例如, 父母不希望孩子亂扔東西, 那麼一方面要保證每件物品都有合適的歸屬地, 另一方面就要親自帶著寶寶一件一件地把扔出去的東西“送回家”,這就是訓練他如何收拾物品。

至於“送回家”的過程,我們可以遊戲化。比如,“寶寶,你是希望像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地把小球送回家呢?還是像小老虎一樣嗷嗚嗷嗚地把它送回家呢?”這樣使訓練的過程有趣又輕鬆,也使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引導。

此外,父母不要期待寶寶一教就會哦。每種生活技能的訓練都需要花時間,同時,每次只訓練一種技能,這就是所謂的“baby step”(小步慢走)。

每個孩子的行為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或周圍的人“索愛”,雖然有時候他們採取的行為方式是不當的。

因此,來自孩子的每個挑戰行為,我們都可以理解為其成長的生命密碼。看到其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並選擇合適、恰當的方法破解孩子的行為密碼,父母就不會有難以搞定的娃。

本文作者 | 如月

尊重原創,感謝原創,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隨時聯繫做刪除處理。

另一方面就要親自帶著寶寶一件一件地把扔出去的東西“送回家”,這就是訓練他如何收拾物品。

至於“送回家”的過程,我們可以遊戲化。比如,“寶寶,你是希望像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地把小球送回家呢?還是像小老虎一樣嗷嗚嗷嗚地把它送回家呢?”這樣使訓練的過程有趣又輕鬆,也使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引導。

此外,父母不要期待寶寶一教就會哦。每種生活技能的訓練都需要花時間,同時,每次只訓練一種技能,這就是所謂的“baby step”(小步慢走)。

每個孩子的行為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或周圍的人“索愛”,雖然有時候他們採取的行為方式是不當的。

因此,來自孩子的每個挑戰行為,我們都可以理解為其成長的生命密碼。看到其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並選擇合適、恰當的方法破解孩子的行為密碼,父母就不會有難以搞定的娃。

本文作者 | 如月

尊重原創,感謝原創,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隨時聯繫做刪除處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