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在強國環伺中,普魯士為什麼能統一德國?

在奧地利看來, 德意志邦聯中的普魯士, 絕對是一個難惹的刺頭。 這個起初面積不大的國家, 卻擁有想要統一整個聯盟的野心。 要知道, 當時的德意志邦聯, 雖然表面看是各個邦國之間各地鬆散的獨立, 但在它們背後, 又常常有大國的身影。

漢諾威背後是英國, 荷爾斯泰背後是丹麥。 奧地利自身也是邦聯內的強勁對手。 可正是在這種強國環伺的夾縫中, 普魯士統一了德國, 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 這跟普魯士在德意志邦聯中所取得經濟地位有很大關係。 這個經濟地位對外一個標準便是, 普魯士在奧地利以外, 聯合起其他小邦國, 建立了一套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德意志關稅同盟。 這是一個非常有殺傷力的做法, 它在德意志邦聯中自然而然的劃分出了兩個經濟區域, 普魯士的, 奧地利的。 奧地利被孤立起來。

當時, 這個過程並不容易。 普魯士既要馴服加入關稅同盟中的小邦國,

又要應對奧地利的反擊。 只不過, 奧地利的反應確實不快, 又比較保守。 奧地利是一個既想讓自己在德意志邦聯佔據領導者的位置, 卻不願意與它們統一的國家。

再加上奧地利國內的工業家們對於建立關稅同盟並不感興趣, 擔心會因為其他德意志邦國的競爭, 影響自己的生存。 所以, 奧地利推行的政策, 並不讓其他邦國感到滿意。 相反, 他們對於普魯士推行的自由貿易, 都願意歡迎。

而在這套關稅同盟內, 普魯士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並且進一步拉開了同奧地利的差距。

對內, 普魯士也開始進行了多番變革。 在農業上, 普魯士創辦了大量農業學校, 農業協會等機構, 幫助傳播農業支持, 提高農業技術, 增加耕地面積, 採用機械農業, 普魯士的農業進入一個快速轉型發展的時期, 糧食產量快速提高。 普魯士甚至有了“世界燒酒廠中心”的稱號。 而農業的進步, 又同時帶給普魯士工業發展的基礎。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 普魯士敏銳的察覺到機遇的降臨。

他們效仿英國, 開始在國內促進新工藝的發展, 以及新技術的進步。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 加大了對新工業教育的投入力度。 這不僅可以更好的在普魯士國內傳播新的工業知識, 更能培育人才。

僅十五年時間, 普魯士的機器織布機的數量翻了三倍, 同時, 手工織布機的數量下降了三倍。 這一升一降之間, 代表了德國科技、經濟實力的增長。

正如英國財政大臣, 經濟學家凱恩斯所言:“德意志帝國與其說建立在血與鐵上, 不如說是建立在煤和鐵上更真實些。 ”

以經濟、科技實力為基礎, 普魯士的軍事才能得以更好的發展。 這個繼承自歐洲條頓騎士團的國家, 對於軍隊的建設, 有一套不同於他人的獨到看法。 普魯士是一個全民皆兵的邦國, 他們通過短期速成訓練的方式, 讓平民也有了一定的軍事基礎。 同時, 普魯士又通過軍隊的改革, 增加了常備軍的數量。 伏爾泰曾評價道:“普魯士不是一個擁有軍隊的國家, 而是一個擁有國家的軍隊。 ”

同時,借助德國工業和經濟實力發展起來的克虜伯公司,成了一個製造鋼鐵和槍炮的軍火大公司。這讓德國有了足夠精良的軍事裝備。對鐵路的投入,也讓德國擁有更加快速的戰爭動員能力,釋放軍隊的潛能。

普魯士統一,既有實力的優勢,更有戰爭的勝利。普魯士和威廉一世這對鐵杆搭檔的領導,讓普魯士贏下了三場戰爭,完成了統一的過程。期間俾斯麥種種外交手段,至今仍是經典。

而在這三場戰爭的背後,則是德意志民族對於統一的渴求。在拿破崙征服這片土地時,就激起了德意志反抗的民族情感。在潛在的意識裡,他們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德國,而不是分裂的德國。

早在德意志邦聯還沒有成立的1808年,費希特就出版了那本著名的《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這本書的出版,對於德意志民族而言,則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時間。在1859年,更是成立了德意志民族協會。

這些事情背後洋溢的情緒,對後來俾斯麥後來統一德國,起到了催化劑般的作用。普魯士邦國內的容克階級對於統一,也鼎力支持。

而在德意志邦國內部,有許多人也在為德國的統一搖旗呐喊。他們當中,有不少是科學家、文學家、經濟學家等。他們在普通大眾有極高的地位和權威,他們觀點變得有極強的說服力。

所以在與法國、丹麥的戰爭中,德意志邦聯中的這種民族主義情緒,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普魯士渴求統一。奧地利卻希望借助目前四分五裂的狀態,維持自身的絕對地位。人心向背,由此可見。

不過,在普魯士與奧地利正式交戰前,這種情況卻略微有些不同。普魯士與奧地利的戰爭,更像是兄弟之間的戰爭。而俾斯麥後來讓奧地利主動挑起戰爭,也是與此有關。不過,它們之間在德意志邦聯中,為了爭奪霸權,早已經無法並存,戰爭難以避免。

所以,普魯士能夠統一德國,既有自身的奮鬥,更離不開歷史的進程。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頭條號: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同時,借助德國工業和經濟實力發展起來的克虜伯公司,成了一個製造鋼鐵和槍炮的軍火大公司。這讓德國有了足夠精良的軍事裝備。對鐵路的投入,也讓德國擁有更加快速的戰爭動員能力,釋放軍隊的潛能。

普魯士統一,既有實力的優勢,更有戰爭的勝利。普魯士和威廉一世這對鐵杆搭檔的領導,讓普魯士贏下了三場戰爭,完成了統一的過程。期間俾斯麥種種外交手段,至今仍是經典。

而在這三場戰爭的背後,則是德意志民族對於統一的渴求。在拿破崙征服這片土地時,就激起了德意志反抗的民族情感。在潛在的意識裡,他們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德國,而不是分裂的德國。

早在德意志邦聯還沒有成立的1808年,費希特就出版了那本著名的《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這本書的出版,對於德意志民族而言,則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時間。在1859年,更是成立了德意志民族協會。

這些事情背後洋溢的情緒,對後來俾斯麥後來統一德國,起到了催化劑般的作用。普魯士邦國內的容克階級對於統一,也鼎力支持。

而在德意志邦國內部,有許多人也在為德國的統一搖旗呐喊。他們當中,有不少是科學家、文學家、經濟學家等。他們在普通大眾有極高的地位和權威,他們觀點變得有極強的說服力。

所以在與法國、丹麥的戰爭中,德意志邦聯中的這種民族主義情緒,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普魯士渴求統一。奧地利卻希望借助目前四分五裂的狀態,維持自身的絕對地位。人心向背,由此可見。

不過,在普魯士與奧地利正式交戰前,這種情況卻略微有些不同。普魯士與奧地利的戰爭,更像是兄弟之間的戰爭。而俾斯麥後來讓奧地利主動挑起戰爭,也是與此有關。不過,它們之間在德意志邦聯中,為了爭奪霸權,早已經無法並存,戰爭難以避免。

所以,普魯士能夠統一德國,既有自身的奮鬥,更離不開歷史的進程。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頭條號: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