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為什麼我說衝動消費才是正確的買車方式

偶然看過一個帖子。 一位大哥某天在停車場遇到一輛林肯MKZ, 由於MKZ外觀很美、很特別, 並且比較少見, 大哥當場就被種了草。 但這位哥並不是個汽車愛好者, 彼時也不知道MKZ這款車, 只認得出車頭的林肯標誌, 憑著對豪華品牌的固有思維, 他誤以為眼前這輛車又是一款買不起的高級豪車。

但“喜歡”這種事是控制不住的, 大哥不死心, 回家後百度了一下後, 驚奇地發現MKZ的售價完全在自己能承受的水準之內, 於是二話不說, 幾天後直接去4S店訂了輛頂配車, 並在隨後的一年半中與他的愛車一同愉快地飛馳了5萬公里, 大團圓結局。

誠然, 用理性的視角來看, 在同價位內林肯MKZ怎麼說算不上最佳選項。 但這位大哥簡略到甚至不值得發篇帖子的購車歷程令我心生敬佩。 “千金難買我樂意”是一句高層次的人生哲學, 眼前這輛車讓我動了心, 任你其他車再怎麼好, 再怎麼有性價比, 關我屁事?

很多人把買車這件事想得太過複雜, 於是他們整天在網上對比來對比去。 但事實上, 一個奧卡姆剃刀定律就能解決絕大部分購車難題。

那麼啥是奧卡姆剃刀定律?這個道理由14世紀英國邏輯學家奧卡姆提出, 內容概括為:避重趨輕、避繁逐簡、以簡禦實、避虛就實, “如無必要, 勿增實體”是其核心思想, 用人話說就是“簡單有效原理”。 有不少人買了某款車的理由簡單到有些搞笑, 例如“我就喜歡XXX這款車的輪轂”、“XXX這車內飾異味小”、“XXX車型最近折扣很大”, 甚至於“這車4S店就在我家樓下”云云。

這些理由看起來好像沒走腦子, 但個人覺得, 真正把購車一事參透了的人才會以如此簡單粗暴的方式將車提回家。

前些天逛車展, 在一個媒體展臺上看到一條搞笑小視頻:男扮女裝的“女主”跟自己的侄子說“我想買輛馬蘭灰色的車”, 侄子回應她一長串天花亂墜的大道理, “這車性價比高好、動力強勁、靜電噴塗¥@%&¥#¥#%!……”, “女主”一氣之下大呼“我就喜歡個馬蘭灰色, 你跟我說這些沒用的幹啥?我自己到車展上去找一輛!”這條專業汽車媒體制作的小視頻用娛樂的方式發牢騷, 順帶自黑了一把的同時, 也間接演繹了奧卡姆剃刀定律:同一款車,車評人的推薦理由可能是“平順、安靜”;車迷的推薦理由可能是“技術先進、情懷滿值”,而真正讓人掏腰包的或許真就是“其他車沒有這樣的顏色”。

曾經有位車企高管說過一句話:沒有什麼商品像汽車一樣,製造起來如此複雜,使用起來卻如此簡單。從使用層面來講,所有汽車都是一樣的:踩油門、轉方向盤。同價位車之間從來不是好與劣的區別,而是甜與鹹的區別,定下預算,接下來要做的基本只是選個口味而已。

人們買車不是為了做測評,絕大多數人買車都是用來代步上下班,買車後的新鮮感褪去,手中的方向盤就會像每天上班的路一樣索然無味。當然也有不少人把車想得很複雜,每個部分都拆分出來考量、對比。這些人大致分為這麼幾類:愛好推的、工作逼的、沒事閑的。

留意網上、或身邊那些如衝動消費一樣買車的人,你會發現他們當中後悔的並不多,畢竟私家車說到底只是個生活工具,沒有多少本質上的區別,也沒那麼多人會為其花太多心思。而那些抱著所謂理性思維購車,比來比去猶猶豫豫的人,也不是個個都選到了最滿意的產品。就像相親,婚前條件合適門當戶對,婚後沒幾年過不下去的案例也並不罕見。

所以個人覺得,買車時不妨感性一點。一輛車開不了幾十年,何必弄那麼麻煩呢。

也間接演繹了奧卡姆剃刀定律:同一款車,車評人的推薦理由可能是“平順、安靜”;車迷的推薦理由可能是“技術先進、情懷滿值”,而真正讓人掏腰包的或許真就是“其他車沒有這樣的顏色”。

曾經有位車企高管說過一句話:沒有什麼商品像汽車一樣,製造起來如此複雜,使用起來卻如此簡單。從使用層面來講,所有汽車都是一樣的:踩油門、轉方向盤。同價位車之間從來不是好與劣的區別,而是甜與鹹的區別,定下預算,接下來要做的基本只是選個口味而已。

人們買車不是為了做測評,絕大多數人買車都是用來代步上下班,買車後的新鮮感褪去,手中的方向盤就會像每天上班的路一樣索然無味。當然也有不少人把車想得很複雜,每個部分都拆分出來考量、對比。這些人大致分為這麼幾類:愛好推的、工作逼的、沒事閑的。

留意網上、或身邊那些如衝動消費一樣買車的人,你會發現他們當中後悔的並不多,畢竟私家車說到底只是個生活工具,沒有多少本質上的區別,也沒那麼多人會為其花太多心思。而那些抱著所謂理性思維購車,比來比去猶猶豫豫的人,也不是個個都選到了最滿意的產品。就像相親,婚前條件合適門當戶對,婚後沒幾年過不下去的案例也並不罕見。

所以個人覺得,買車時不妨感性一點。一輛車開不了幾十年,何必弄那麼麻煩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