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群阿拉伯後裔,何以壟斷半個中國的“腳下生意”?

600年後, “丁老闆”們已佔據中國體育運動品牌的半壁江山。

文 / 華商韜略 熊劍輝

大宋年間, 一群阿拉伯人沿“海上絲路”漂到泉州。 這群阿拉伯爺們在中國開枝散葉,

孕育出賽典赤·贍思丁這位傑出元朝政治家(拜平章政事)。

元末明初, 江山易主, 贍思丁的後人流落到晉江陳埭。 他們隱姓埋名, 只求避禍, 又不忘先祖, 取其名尾音“丁”字為姓。 這成為今天福建晉江“丁氏”一族的由來。

600年後, “丁老闆”們佔據了中國體育運動品牌的半壁江山。

【1】

一條烏河將小鎮一分為二, 隔海與金門相望, 貧瘠的鹽鹼地使得“山上長石頭, 地裡種地瓜”……晉江陳埭鎮, 以前就是個窮得冒泡的地方。

偏偏這裡又激蕩著荷爾蒙過剩的蓬勃氣息:因為人多地少, 所以械鬥成風。 解放前, 陳埭兩村因爭水, 就能苦鬥兩代人、幹仗十五載;解放後, 又有“農業學大寨, 打架學陳埭”的說法。 當然, 如今的晉江, 唯有“中國武術之鄉”的美名。

“愛拼才會贏”正源自於此。 這麼猛的勁頭用來做生意, 有什麼買賣做不成?

1979年3月, 一位叫林土秋的陳埭村民無意間創造歷史。 他召集14位海內外親友, 湊錢辦了家鞋帽作坊, 敲出第一雙“晉江鞋”。 重要的是, 很快賺到了大錢。

十裡八鄉的鄉親們都驚著了。 “他能賺, 我也能!”制鞋聲“叮噹”就此響起, 鞋作坊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如此盛況, 竟惹得耐克在陳埭設了家代工廠。 但在1983年, 耐克代工廠出了批次品, 結果被工人們偷出來賣了。 耐克一氣之下, 放棄陳埭, 落戶莆田。

這事把拉板車的許景南給坑慘了。

這年, 他的身家性命都投進了為耐克配套的鞋材廠。 結果, 廠子建好了, 耐克卻跑了, 連技術工人都甩鍋給了他。

今天的許景南或許要感謝耐克的“背棄之恩”:耐克“跑路”後的第6年, 他創立的“匹克”, 如今成了“中國籃球裝備第一品牌”。

許景南叫苦不迭的這年, 靠種地、打魚、吹嗩呐過活的丁建通, 也湊了2000塊, 整了個鞋作坊, 還把“別克”汽車的牌子拿來用了好多年。 20年多後, 曾經“吹嗩呐的阿通”, 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榜”, 惹得通用汽車找上了門。 “別克”自然不能用了, 於是改叫361°, 公司交給了女婿丁伍號。

1987年,初中沒念完的丁水波剛好17歲。靠著賣冰棒攢的500塊,又在山上砍倒棵大樹、自製了張鞋台,丁水波和兩位拜把子兄弟創立了“三興”。丁水波狠勁十足,批發商一分錢沒給,他就敢把全部家當發到成都荷花池代銷,最終一炮而紅。但2018年初,一位阿裡碼農穿了丁水波造的鞋去相親,結果慘遭拒絕,轟動全國。這家公司,正是“特步”。

和丁水波同歲的丁世忠,17歲那年卻離開了晉江,背著父親手制的600雙鞋獨自到北京闖蕩。他一無所有,唯有少年的堅韌和銳氣,成功把晉江鞋擺進了富麗堂皇的王府井商場。4年後,少年大賺20萬榮歸故里,在三興鞋廠的河對岸開基創業,表示要“安安心心、踏踏實實”發展。誰也沒料到,彼時的“安踏”,會成長為中國第一的體育品牌。

起家時,大家全是一窮二白的泥腿子,誰也沒想到能做這麼大。

集體致富的背後,是臺灣乃至全球制鞋業向中國大陸實施的超大規模產業轉移。

這是一場延綿40年的超級趨勢,3000多家鞋服廠拔地而起,數百億計的運動鞋從此誕生。福建晉江,由此譜寫出“中國鞋都”的曠世傳奇。

【2】

90年代的晉江,堪稱“鞋都”的黃金時代。

國際買家蜂擁而至,海外訂單雪片飛舞。整體產業鏈更是高效完善:工廠差幾十萬個鞋扣、鞋帶?一個電話就送來。哪種鞋在市面暢銷,幾天內,它必定出現在“丁老闆”們的面前。

靠著這波代工潮,有人迅速完成了原始積累,有人則對此忿忿不平。畢竟,早年代工每雙還能賺上10-15元;但鞋廠越多、競價越烈,終於把代工利潤殺到僅有1-2元。

這是深植于晉江人血液中的“火拼性格”,“膽大騎龍騎虎,膽細騎貓騎兔”、“賣三占錢土豆也要做頭家”,哪怕拼得血流成河也絕不退縮。可惜這種慘烈內鬥,讓耐克、銳步等國際品牌大賺美元;晉江鞋的利潤,卻低得連匯率波動都抗不住。

憑什麼?

“漂”過北京、見過世面的丁世忠,早早認清了“代工沒前途,必須創品牌”的道理,畢竟國內市場比海外貼牌市場加起來還大。為此,安踏一邊代工攢錢糧,一邊創品牌開專賣店。看不懂的人說,安踏就是瞎折騰。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襲來,代工廠說倒就倒,丁世忠卻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安踏的生意歲月靜好,不安分的丁世忠卻決定再賭一把。

▲安踏簽下孔令輝一戰成名

1999年,丁世忠在家族會議上力排眾議,以80萬代言費簽下世界冠軍孔令輝,再豪擲300萬在央視體育頻道打廣告,把全年的利潤扔了個乾淨。2000年,孔令輝在悉尼奧運會勇奪男單冠軍、實現大滿貫,全國的經銷商奔著晉江湧來。當年,安踏橫掃中國,銷售額突破3億。

但在“丁老闆”們看來,安踏小丁不就請了個孔令輝嘛!誰還不會啊?一場轟轟烈烈的“造牌運動”,就此掀起。

金萊克請王楠,喜得龍就簽蔡振華;德爾惠請吳奇隆,貴人鳥就簽劉德華。到後來,周傑倫、郭富城、張柏芝、孫燕姿、TWINS、F4……國內外明星統統遭遇哄搶。巨星不夠用了,“求星若渴”的小鞋企甚至把二三流明星都搬了出來。

僅2003年,晉江就鞋業聘請了30多位明星代言,登陸央視搞“廣告轟炸”,把CCTV-5生生變成了“晉江頻道”。每年訂貨會上,代言明星更是到現場助陣,誰請的明星多、牌子大,誰就風光有面子。

這種“輸人不輸陣”、“砸錢才會贏”的奇特心理,在“造牌時代”顯得格外瘋狂。

安踏和德爾惠之間,就爆發過“周傑倫爭奪戰”。

2002年之前,德爾惠請“中國足球先生”宿茂臻代言,結果不溫不火。重挑代言人時,丁明亮發狠決定“要請就請最火的”,目標鎖定周傑倫,沒想到與安踏丁世忠撞在一起。

兩強相爭富者勝,周傑倫的代言費被抬至天價。但丁明亮最後決定以誠動人:他坦言與安踏有差距,但願意與周傑倫共成長。這番“表白”情真意切,雙方竟實現10年之久的長情合作,“德爾惠,on my way”的廣告詞從此紅遍大江南北。

“丁老闆”們表面上一擲千金,實際都在打腫臉充胖子。鞋企利潤微薄,天價代言費、廣告費不僅會耗光企業老本,有人甚至因此欠下“標會”巨債。

在閩粵民間,“標會”傳統由來已久。這種民間自發形成的融資組織,規模大的高達數億,融資卻無需抵押、全靠人品,年息高達30%,是中小鞋企的最愛。當年鞋都風雲初起,“標會”為扶助創業居功至偉。而在“造牌時代”,搶明星搶紅了眼的“丁老闆”還靠著“標會”加杠杆,自然成了no zuo no die的典範。

這是一段“開店就賺錢”的美好時光。然而好景不長,一連串的清算危機席捲而來。

【3】

轟轟烈烈的“造牌運動”,讓“丁老闆”們一時“明星在手,天下我有”。但2005年開始,銀根緊、用工荒、原材料漲價、歐美反傾銷、人民幣升值……一連串降維打擊接踵而來。

一位福建省府官員曾專程到晉江調研後表示:“我不知道這些鞋企的日子該怎麼過。”

“無欠債,不生意”,是典型的晉江特色。哪怕草根鞋企,也是無三角債不歡,一家倒下就“群死群傷”。所以晉江人做生意特能忍,“別人撐三天,我能撐四天”,倒下或跑路都不是候選項,那意味著信用喪盡,從此沒臉做人。

瘋狂苦撐兩年多,晉江鞋企還是從3000家死到只剩2300家。

2005年11月,鴻星爾克突然在新加坡主機板上市,成了茫茫苦海中的一盞明燈。

作為晉江第一家上市鞋企,鴻星爾克僅募資2億、市盈率7倍。無數人認為它“賤賣”了,但淒風苦雨時有了筆“保命錢”,鴻星爾克覺得——值!

這年國慶,安踏丁世忠也把財務顧問倪忠森叫來:“我想通了,我們要上市。”

晉江鞋企,家族運作、資金複雜、帳目灰色,非極度信賴之人不可染指。但作為1998年恒安集團登陸港交所的操盤手,倪忠森從來不是“外人”。2004年李寧上市後,倪忠森就在飯局上鼓動丁世忠上市,結果被拒絕了。

丁世忠不是信不過倪忠森,而是覺得安踏不缺錢,犯不著上市。

但精明過人的丁世忠,最終把上市的好處想透了:民營企業家族控制,只能越做越小;系統化運營、正規化上市,才能越做越大。很快,他在狂飆晉江話的高管會上警告親戚們:誰阻礙上市,誰下臺!

2007年7月10日,安踏在港交所輝煌上市,市值迅速飆至200億港元,成為全球第五的體育品牌。

大功告成,丁世忠轉手把倪忠森介紹給利郎王良星——他倆是“北漂”故交。此時,利郎已請好了一家財務公司,倪忠森入局後,前者很快被王良星踢出局。倪忠森果然不負眾望,利郎迅速成為“首家在港上市的內地男裝品牌”,壓過柒牌、勁霸一頭。

成功操盤安踏和利郎,讓倪忠森在“丁老闆”中間暴得大名,此後上市大單不斷。

“最務實”的晉江市政府也緊急行動起來。2006年底,市政府成立“上市辦”,市長李建輝(今莆田市長)親自掛帥,還從深交所挖來首席代表做輔導,把上市培訓辦得高朋滿座、場場爆滿。市政府還放出豪言:只要成功上市,政府重賞300萬以上“大紅包”。

熱愛“集體行動”的晉江鞋企,很快躁動起來。

2008年,特步在港交所上市,丁水波身家直上50億港元;2009年,喜得龍的林水盤敲響了納斯達克的鐘聲,站上人生巔峰;同年,匹克在香港成功上市……而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德國等國資本市場,也都閃耀著“丁老闆”們的身影。

今天,擁有40餘家上市公司的“晉江板塊”,已成為“中國鞋都”的產業名片。但讓人意外的是,上市不僅是蜜糖,還可能是砒霜。

【4】

2017年5月,晉江人民法院的一紙判決,宣告喜得龍破產的宿命。這個紅極一時、比肩安踏的品牌何以跌落,至今眾說紛紜。

2008年,喜得龍獲高盛入股,本想衝擊港交所,卻因涉嫌虛假借貸受阻;但在手眼通天的高盛操刀下,喜得龍於2009年借殼登陸納斯達克,林水盤即刻登上財富巔峰。

鉅資在手,豪情萬丈的林水盤先重金簽下40位職業經理人,又揚言5年開出10000家直營店。策馬奔騰下,7億融資,兩年敗光,2014年退市,2017年破產。敗落得如此“耿直”,有人認為恰是上市“惹的禍”。

上市的在哭泣,沒上市的更後悔。

喜得龍上市前,林水盤的姐夫、金萊克的丁志德,也正琢磨這事。2007年、2012年,金萊克兩次啟動上市,分別被金融危機、庫存危機打斷。但丁志德對上市的態度頗為“佛系”,畢竟那時金萊克年銷售額高達30億,不缺錢、不上市,似乎在親戚面前更有面子。

如今,金萊克不僅錯失了將品牌帶到新高度的歷史機遇,還有廈門市政府半賣半送的70畝土地。僅看當下廈門高漲的地價,足以把丁志德悔得肝腸寸斷。

最悲催的,則是苦求上市不能的德爾惠。

2007年,曾在“周傑倫爭奪戰”中勝出的德爾惠正籌備上市,卻突然惹出“財務造假、總監跳樓”的傳聞,不得已終止上市;更意外的是,2011年,創始人丁明亮罹患癌症、英年早逝,使德爾惠慘遭打擊,公司交由胞弟丁明爐執掌。

命運如此多舛,但命運絲毫沒有放手的意思。

2012年,德爾惠準備轉戰香港,地方政府依舊力主A股,好奪得國內“體育用品第一股”的“桂冠”。吃了回頭草的德爾惠,卻因在招股說明書中沒說清2007年“造假風波”,依然被認為不是一匹好馬。這麼一耽誤,德爾惠直接跌落“IPO堰塞湖”,徹底失去了上市機會。

7年上市路,德爾惠在謠言、噩耗、上市政策變化的反復蹂躪下,終於被龐大的上市費用拖得精疲力盡。2017年末,德爾惠因6億債務被抵押拍賣,等同破產,令人不勝唏噓。

不過,資本市場的成敗仍然是表像,晉江鞋企真正的生死大劫,是一場跨越10年的超級庫存危機。

【5】

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史上最偉大奧運會,讓所有體育品牌陷入不正常的極度亢奮。2010年,李甯超越愛迪達、成就中國第二大運動品牌的佳績,更把“愛拼才會贏”的“丁老闆”們刺激得熱血沸騰。剛剛或即將四處敲鐘的晉江鞋企重金在手,此時不拼更待何時?

安踏率先宣佈,2011年專賣店要突破“10000”家,營收要“衝擊百億”;特步、匹克、361°、喜得龍等迅速跟進“萬店計畫”。晉江頓時成了一部瘋狂運轉的造鞋機器:政府鼎力支持,官方隨時排名,比著誰有更多的廠、更多的店、更多的鞋。

實際上,連耐克、愛迪達、李寧公司也都沒hold住。結果2012年,中國所有的運動品牌——集體爆倉了!

很快,耐克、愛迪達啟動“清庫存模式”,通過網路電商和“工廠店”,加速向二三線城市傾銷,折扣力度高達3~4折;李寧公司則以18億鉅資“刮骨療毒”,以徹底清理管道庫存。

高端品牌重壓下,卡位中低端的晉江鞋,又遭到“假鞋之都”莆田、“北方鞋都”三台(隸屬河北保定)的低端夾擊。

這場庫存危機的規模究竟多大,晉江鞋企皆諱莫如深。有人調侃,晉江鞋多到足以大賣3年;歐洲戰略諮詢公司羅蘭貝格則大膽估算:這場超級庫存危機,貨值或超1000億。

覆巢之下,喜得龍、德爾惠、金萊克的命運成為某種必然。殘喘的某些鞋企,要麼向童裝童鞋、運動時尚轉型,要麼重回代工老路。庫存鞋更催生無數“工廠店”,以“打骨折”的姿態,流入鄉村乃至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市場。

2017年底,特步宣佈斥資1.5億、回購2015年前管道庫存的消息,意味著清庫存迎來收官之戰。消息一出,特步股價慘跌11%。但與掙扎破產的“晉江兄弟”們相比,特步2017年淨利潤僅降23%,已屬幸運。

庫存陰雲籠罩晉江10年,卻吹盡狂沙始到金,催生出中國體育品牌真正的王者——安踏。

【6】

2018年3月4日,美國三藩市NiceKicks鞋店前,上千球迷早早排起長龍,只為搶購限量版KT3-Rocco籃球鞋。令人驚喜的是,這雙轟動美國的球鞋竟由中國安踏打造,在業界引發震動。

安踏的態度傲嬌又欣喜:“不好意思,今天我們讓美國人排起了長隊。”

2017年,安踏的業績也著實驚豔:30.9億的淨利,佔據中國四大頂級運動品牌利潤總和的70%;49.4%的毛利率,令彪馬汗顏;旗下萬家門店熠熠生輝。強勁的業績刺激市值衝破1200億港元,讓安踏無可爭議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三的運動品牌。

慘烈的庫存危機下,安踏不但毫髮未損,還把潰敗的“晉江兄弟”的市場空間吞噬殆盡。安踏憑什麼?

一靠品牌遠見,二靠科研專利,三靠強大執行力。

作為晉江體育品牌老大,安踏的確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別人在忙代工,安踏已經押寶孔令輝;別人搶明星代言,安踏卻把錢砸進了CBA、NBA和中國奧會;別人追著贊助賽事,安踏又把FILA(斐樂)、KingKow(小笑牛)、Kolon Sport(可隆)等國際高端品牌收入囊中,構築起全球品牌矩陣。

實際上,生猛的安踏也曾被公然打臉。2005年,安踏贊助CBA後,要求球員穿安踏上場,竟遭球員集體抵制。丁世忠氣得幾宿沒睡,卻也明白是吃了科技水準不夠的虧,就此開始奮發圖強。

如今,安踏的科研投入成本比率為5.7%(中國第一),僅2017年研發投入就高達4.8億;建有全行業唯一的國家級運動科學實驗室和“腳型”資料庫,專利數量418項,並在美日韓建成全球設計中心。可見想讓美國球迷來搶購,沒兩把刷子是辦不到的。

但安踏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正是像“高壓鍋、榨汁機、絞肉機”一樣的丁世忠本人。

2012年庫存危機爆發時,安踏在“萬店計畫”中明顯沖得更遠,註定將陷入一場敗局。但丁世忠卻敏銳產生“不轉型就得死”的危機感。與別人不分好歹、蒙眼關店不同,丁世忠耗時兩年、走遍全國500個地級市,實地考察、精心剔除那些能力、坪效不佳的專賣店,再將經銷商統統接入安踏的ERP、SAP系統,實現對門店銷售資料的即時監測,將“批發訂貨”徹底轉型為“以銷定產”。

如此強悍的執行力,令安踏僅用兩年就走出危機,逆勢而上。

這令熱愛跟風的“丁老闆”們已無從模仿:收購國際品牌耗資巨大,科技研發非一日之功,精細管理、以銷定產更需極強的管理能力。以巡店為例,丁世忠和安踏高管們一天就要狂奔三四萬步,僅此一點,已無人能及。

歷經40年大浪淘沙,鞋都晉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最生動的一個縮影。連續24年名列福建縣域經濟總量第一、第17年躋身全國百強縣市前十,晉江的繁榮就是“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的寫照。

但放寬視野,即便中國在制鞋領域早已世界第一,即便晉江鞋比耐克鞋品質更好、價格更低,全世界消費者仍然不認可你的牌子。連安踏,也只能選擇收購國際品牌的“曲折路線”,戰略上雖然明智,卻更凸顯出中國製造的品牌軟肋。

打價格戰,越南鞋正冉冉興起;打品牌戰,歐美鞋仍領風騷。中國製造的渡劫飛升,不僅有中興這樣的缺“芯”之痛,還有晉江鞋這樣的品牌競爭力短板,急需彌補。

中國製造,路漫且長,千難萬阻,唯有創新。

好在,安踏們已經站在了全球品牌爭霸的競技場上。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1987年,初中沒念完的丁水波剛好17歲。靠著賣冰棒攢的500塊,又在山上砍倒棵大樹、自製了張鞋台,丁水波和兩位拜把子兄弟創立了“三興”。丁水波狠勁十足,批發商一分錢沒給,他就敢把全部家當發到成都荷花池代銷,最終一炮而紅。但2018年初,一位阿裡碼農穿了丁水波造的鞋去相親,結果慘遭拒絕,轟動全國。這家公司,正是“特步”。

和丁水波同歲的丁世忠,17歲那年卻離開了晉江,背著父親手制的600雙鞋獨自到北京闖蕩。他一無所有,唯有少年的堅韌和銳氣,成功把晉江鞋擺進了富麗堂皇的王府井商場。4年後,少年大賺20萬榮歸故里,在三興鞋廠的河對岸開基創業,表示要“安安心心、踏踏實實”發展。誰也沒料到,彼時的“安踏”,會成長為中國第一的體育品牌。

起家時,大家全是一窮二白的泥腿子,誰也沒想到能做這麼大。

集體致富的背後,是臺灣乃至全球制鞋業向中國大陸實施的超大規模產業轉移。

這是一場延綿40年的超級趨勢,3000多家鞋服廠拔地而起,數百億計的運動鞋從此誕生。福建晉江,由此譜寫出“中國鞋都”的曠世傳奇。

【2】

90年代的晉江,堪稱“鞋都”的黃金時代。

國際買家蜂擁而至,海外訂單雪片飛舞。整體產業鏈更是高效完善:工廠差幾十萬個鞋扣、鞋帶?一個電話就送來。哪種鞋在市面暢銷,幾天內,它必定出現在“丁老闆”們的面前。

靠著這波代工潮,有人迅速完成了原始積累,有人則對此忿忿不平。畢竟,早年代工每雙還能賺上10-15元;但鞋廠越多、競價越烈,終於把代工利潤殺到僅有1-2元。

這是深植于晉江人血液中的“火拼性格”,“膽大騎龍騎虎,膽細騎貓騎兔”、“賣三占錢土豆也要做頭家”,哪怕拼得血流成河也絕不退縮。可惜這種慘烈內鬥,讓耐克、銳步等國際品牌大賺美元;晉江鞋的利潤,卻低得連匯率波動都抗不住。

憑什麼?

“漂”過北京、見過世面的丁世忠,早早認清了“代工沒前途,必須創品牌”的道理,畢竟國內市場比海外貼牌市場加起來還大。為此,安踏一邊代工攢錢糧,一邊創品牌開專賣店。看不懂的人說,安踏就是瞎折騰。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襲來,代工廠說倒就倒,丁世忠卻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安踏的生意歲月靜好,不安分的丁世忠卻決定再賭一把。

▲安踏簽下孔令輝一戰成名

1999年,丁世忠在家族會議上力排眾議,以80萬代言費簽下世界冠軍孔令輝,再豪擲300萬在央視體育頻道打廣告,把全年的利潤扔了個乾淨。2000年,孔令輝在悉尼奧運會勇奪男單冠軍、實現大滿貫,全國的經銷商奔著晉江湧來。當年,安踏橫掃中國,銷售額突破3億。

但在“丁老闆”們看來,安踏小丁不就請了個孔令輝嘛!誰還不會啊?一場轟轟烈烈的“造牌運動”,就此掀起。

金萊克請王楠,喜得龍就簽蔡振華;德爾惠請吳奇隆,貴人鳥就簽劉德華。到後來,周傑倫、郭富城、張柏芝、孫燕姿、TWINS、F4……國內外明星統統遭遇哄搶。巨星不夠用了,“求星若渴”的小鞋企甚至把二三流明星都搬了出來。

僅2003年,晉江就鞋業聘請了30多位明星代言,登陸央視搞“廣告轟炸”,把CCTV-5生生變成了“晉江頻道”。每年訂貨會上,代言明星更是到現場助陣,誰請的明星多、牌子大,誰就風光有面子。

這種“輸人不輸陣”、“砸錢才會贏”的奇特心理,在“造牌時代”顯得格外瘋狂。

安踏和德爾惠之間,就爆發過“周傑倫爭奪戰”。

2002年之前,德爾惠請“中國足球先生”宿茂臻代言,結果不溫不火。重挑代言人時,丁明亮發狠決定“要請就請最火的”,目標鎖定周傑倫,沒想到與安踏丁世忠撞在一起。

兩強相爭富者勝,周傑倫的代言費被抬至天價。但丁明亮最後決定以誠動人:他坦言與安踏有差距,但願意與周傑倫共成長。這番“表白”情真意切,雙方竟實現10年之久的長情合作,“德爾惠,on my way”的廣告詞從此紅遍大江南北。

“丁老闆”們表面上一擲千金,實際都在打腫臉充胖子。鞋企利潤微薄,天價代言費、廣告費不僅會耗光企業老本,有人甚至因此欠下“標會”巨債。

在閩粵民間,“標會”傳統由來已久。這種民間自發形成的融資組織,規模大的高達數億,融資卻無需抵押、全靠人品,年息高達30%,是中小鞋企的最愛。當年鞋都風雲初起,“標會”為扶助創業居功至偉。而在“造牌時代”,搶明星搶紅了眼的“丁老闆”還靠著“標會”加杠杆,自然成了no zuo no die的典範。

這是一段“開店就賺錢”的美好時光。然而好景不長,一連串的清算危機席捲而來。

【3】

轟轟烈烈的“造牌運動”,讓“丁老闆”們一時“明星在手,天下我有”。但2005年開始,銀根緊、用工荒、原材料漲價、歐美反傾銷、人民幣升值……一連串降維打擊接踵而來。

一位福建省府官員曾專程到晉江調研後表示:“我不知道這些鞋企的日子該怎麼過。”

“無欠債,不生意”,是典型的晉江特色。哪怕草根鞋企,也是無三角債不歡,一家倒下就“群死群傷”。所以晉江人做生意特能忍,“別人撐三天,我能撐四天”,倒下或跑路都不是候選項,那意味著信用喪盡,從此沒臉做人。

瘋狂苦撐兩年多,晉江鞋企還是從3000家死到只剩2300家。

2005年11月,鴻星爾克突然在新加坡主機板上市,成了茫茫苦海中的一盞明燈。

作為晉江第一家上市鞋企,鴻星爾克僅募資2億、市盈率7倍。無數人認為它“賤賣”了,但淒風苦雨時有了筆“保命錢”,鴻星爾克覺得——值!

這年國慶,安踏丁世忠也把財務顧問倪忠森叫來:“我想通了,我們要上市。”

晉江鞋企,家族運作、資金複雜、帳目灰色,非極度信賴之人不可染指。但作為1998年恒安集團登陸港交所的操盤手,倪忠森從來不是“外人”。2004年李寧上市後,倪忠森就在飯局上鼓動丁世忠上市,結果被拒絕了。

丁世忠不是信不過倪忠森,而是覺得安踏不缺錢,犯不著上市。

但精明過人的丁世忠,最終把上市的好處想透了:民營企業家族控制,只能越做越小;系統化運營、正規化上市,才能越做越大。很快,他在狂飆晉江話的高管會上警告親戚們:誰阻礙上市,誰下臺!

2007年7月10日,安踏在港交所輝煌上市,市值迅速飆至200億港元,成為全球第五的體育品牌。

大功告成,丁世忠轉手把倪忠森介紹給利郎王良星——他倆是“北漂”故交。此時,利郎已請好了一家財務公司,倪忠森入局後,前者很快被王良星踢出局。倪忠森果然不負眾望,利郎迅速成為“首家在港上市的內地男裝品牌”,壓過柒牌、勁霸一頭。

成功操盤安踏和利郎,讓倪忠森在“丁老闆”中間暴得大名,此後上市大單不斷。

“最務實”的晉江市政府也緊急行動起來。2006年底,市政府成立“上市辦”,市長李建輝(今莆田市長)親自掛帥,還從深交所挖來首席代表做輔導,把上市培訓辦得高朋滿座、場場爆滿。市政府還放出豪言:只要成功上市,政府重賞300萬以上“大紅包”。

熱愛“集體行動”的晉江鞋企,很快躁動起來。

2008年,特步在港交所上市,丁水波身家直上50億港元;2009年,喜得龍的林水盤敲響了納斯達克的鐘聲,站上人生巔峰;同年,匹克在香港成功上市……而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德國等國資本市場,也都閃耀著“丁老闆”們的身影。

今天,擁有40餘家上市公司的“晉江板塊”,已成為“中國鞋都”的產業名片。但讓人意外的是,上市不僅是蜜糖,還可能是砒霜。

【4】

2017年5月,晉江人民法院的一紙判決,宣告喜得龍破產的宿命。這個紅極一時、比肩安踏的品牌何以跌落,至今眾說紛紜。

2008年,喜得龍獲高盛入股,本想衝擊港交所,卻因涉嫌虛假借貸受阻;但在手眼通天的高盛操刀下,喜得龍於2009年借殼登陸納斯達克,林水盤即刻登上財富巔峰。

鉅資在手,豪情萬丈的林水盤先重金簽下40位職業經理人,又揚言5年開出10000家直營店。策馬奔騰下,7億融資,兩年敗光,2014年退市,2017年破產。敗落得如此“耿直”,有人認為恰是上市“惹的禍”。

上市的在哭泣,沒上市的更後悔。

喜得龍上市前,林水盤的姐夫、金萊克的丁志德,也正琢磨這事。2007年、2012年,金萊克兩次啟動上市,分別被金融危機、庫存危機打斷。但丁志德對上市的態度頗為“佛系”,畢竟那時金萊克年銷售額高達30億,不缺錢、不上市,似乎在親戚面前更有面子。

如今,金萊克不僅錯失了將品牌帶到新高度的歷史機遇,還有廈門市政府半賣半送的70畝土地。僅看當下廈門高漲的地價,足以把丁志德悔得肝腸寸斷。

最悲催的,則是苦求上市不能的德爾惠。

2007年,曾在“周傑倫爭奪戰”中勝出的德爾惠正籌備上市,卻突然惹出“財務造假、總監跳樓”的傳聞,不得已終止上市;更意外的是,2011年,創始人丁明亮罹患癌症、英年早逝,使德爾惠慘遭打擊,公司交由胞弟丁明爐執掌。

命運如此多舛,但命運絲毫沒有放手的意思。

2012年,德爾惠準備轉戰香港,地方政府依舊力主A股,好奪得國內“體育用品第一股”的“桂冠”。吃了回頭草的德爾惠,卻因在招股說明書中沒說清2007年“造假風波”,依然被認為不是一匹好馬。這麼一耽誤,德爾惠直接跌落“IPO堰塞湖”,徹底失去了上市機會。

7年上市路,德爾惠在謠言、噩耗、上市政策變化的反復蹂躪下,終於被龐大的上市費用拖得精疲力盡。2017年末,德爾惠因6億債務被抵押拍賣,等同破產,令人不勝唏噓。

不過,資本市場的成敗仍然是表像,晉江鞋企真正的生死大劫,是一場跨越10年的超級庫存危機。

【5】

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史上最偉大奧運會,讓所有體育品牌陷入不正常的極度亢奮。2010年,李甯超越愛迪達、成就中國第二大運動品牌的佳績,更把“愛拼才會贏”的“丁老闆”們刺激得熱血沸騰。剛剛或即將四處敲鐘的晉江鞋企重金在手,此時不拼更待何時?

安踏率先宣佈,2011年專賣店要突破“10000”家,營收要“衝擊百億”;特步、匹克、361°、喜得龍等迅速跟進“萬店計畫”。晉江頓時成了一部瘋狂運轉的造鞋機器:政府鼎力支持,官方隨時排名,比著誰有更多的廠、更多的店、更多的鞋。

實際上,連耐克、愛迪達、李寧公司也都沒hold住。結果2012年,中國所有的運動品牌——集體爆倉了!

很快,耐克、愛迪達啟動“清庫存模式”,通過網路電商和“工廠店”,加速向二三線城市傾銷,折扣力度高達3~4折;李寧公司則以18億鉅資“刮骨療毒”,以徹底清理管道庫存。

高端品牌重壓下,卡位中低端的晉江鞋,又遭到“假鞋之都”莆田、“北方鞋都”三台(隸屬河北保定)的低端夾擊。

這場庫存危機的規模究竟多大,晉江鞋企皆諱莫如深。有人調侃,晉江鞋多到足以大賣3年;歐洲戰略諮詢公司羅蘭貝格則大膽估算:這場超級庫存危機,貨值或超1000億。

覆巢之下,喜得龍、德爾惠、金萊克的命運成為某種必然。殘喘的某些鞋企,要麼向童裝童鞋、運動時尚轉型,要麼重回代工老路。庫存鞋更催生無數“工廠店”,以“打骨折”的姿態,流入鄉村乃至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市場。

2017年底,特步宣佈斥資1.5億、回購2015年前管道庫存的消息,意味著清庫存迎來收官之戰。消息一出,特步股價慘跌11%。但與掙扎破產的“晉江兄弟”們相比,特步2017年淨利潤僅降23%,已屬幸運。

庫存陰雲籠罩晉江10年,卻吹盡狂沙始到金,催生出中國體育品牌真正的王者——安踏。

【6】

2018年3月4日,美國三藩市NiceKicks鞋店前,上千球迷早早排起長龍,只為搶購限量版KT3-Rocco籃球鞋。令人驚喜的是,這雙轟動美國的球鞋竟由中國安踏打造,在業界引發震動。

安踏的態度傲嬌又欣喜:“不好意思,今天我們讓美國人排起了長隊。”

2017年,安踏的業績也著實驚豔:30.9億的淨利,佔據中國四大頂級運動品牌利潤總和的70%;49.4%的毛利率,令彪馬汗顏;旗下萬家門店熠熠生輝。強勁的業績刺激市值衝破1200億港元,讓安踏無可爭議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三的運動品牌。

慘烈的庫存危機下,安踏不但毫髮未損,還把潰敗的“晉江兄弟”的市場空間吞噬殆盡。安踏憑什麼?

一靠品牌遠見,二靠科研專利,三靠強大執行力。

作為晉江體育品牌老大,安踏的確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別人在忙代工,安踏已經押寶孔令輝;別人搶明星代言,安踏卻把錢砸進了CBA、NBA和中國奧會;別人追著贊助賽事,安踏又把FILA(斐樂)、KingKow(小笑牛)、Kolon Sport(可隆)等國際高端品牌收入囊中,構築起全球品牌矩陣。

實際上,生猛的安踏也曾被公然打臉。2005年,安踏贊助CBA後,要求球員穿安踏上場,竟遭球員集體抵制。丁世忠氣得幾宿沒睡,卻也明白是吃了科技水準不夠的虧,就此開始奮發圖強。

如今,安踏的科研投入成本比率為5.7%(中國第一),僅2017年研發投入就高達4.8億;建有全行業唯一的國家級運動科學實驗室和“腳型”資料庫,專利數量418項,並在美日韓建成全球設計中心。可見想讓美國球迷來搶購,沒兩把刷子是辦不到的。

但安踏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正是像“高壓鍋、榨汁機、絞肉機”一樣的丁世忠本人。

2012年庫存危機爆發時,安踏在“萬店計畫”中明顯沖得更遠,註定將陷入一場敗局。但丁世忠卻敏銳產生“不轉型就得死”的危機感。與別人不分好歹、蒙眼關店不同,丁世忠耗時兩年、走遍全國500個地級市,實地考察、精心剔除那些能力、坪效不佳的專賣店,再將經銷商統統接入安踏的ERP、SAP系統,實現對門店銷售資料的即時監測,將“批發訂貨”徹底轉型為“以銷定產”。

如此強悍的執行力,令安踏僅用兩年就走出危機,逆勢而上。

這令熱愛跟風的“丁老闆”們已無從模仿:收購國際品牌耗資巨大,科技研發非一日之功,精細管理、以銷定產更需極強的管理能力。以巡店為例,丁世忠和安踏高管們一天就要狂奔三四萬步,僅此一點,已無人能及。

歷經40年大浪淘沙,鞋都晉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最生動的一個縮影。連續24年名列福建縣域經濟總量第一、第17年躋身全國百強縣市前十,晉江的繁榮就是“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的寫照。

但放寬視野,即便中國在制鞋領域早已世界第一,即便晉江鞋比耐克鞋品質更好、價格更低,全世界消費者仍然不認可你的牌子。連安踏,也只能選擇收購國際品牌的“曲折路線”,戰略上雖然明智,卻更凸顯出中國製造的品牌軟肋。

打價格戰,越南鞋正冉冉興起;打品牌戰,歐美鞋仍領風騷。中國製造的渡劫飛升,不僅有中興這樣的缺“芯”之痛,還有晉江鞋這樣的品牌競爭力短板,急需彌補。

中國製造,路漫且長,千難萬阻,唯有創新。

好在,安踏們已經站在了全球品牌爭霸的競技場上。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