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二十多歲自稱“寶寶”?或患有“彼得潘綜合征”

如今,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裝嫩”, 常對別人自稱“寶寶”。 如果只是為了開個玩笑, 這樣做也無可厚非, 但如果沉浸在“自己是寶寶”的幻想中, 那就要警惕是否患有一種被稱為“彼得潘綜合征”的心理疾病了。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 “彼得潘綜合征”到底是什麼?

一名小朋友在書店裡挑選自己喜愛看的書(劉占昆/中國新聞網)

據《齊魯晚報》報導, 上世紀初, 蘇格蘭小說家詹姆斯·巴厘創造了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小飛俠彼得潘”, 後來, 心理學上就多了一種疾病叫“彼得潘綜合征”, 用於特指懼怕成年社會競爭、渴望回到兒童世界的成年人。 東方網介紹, 成年人面對社會的劇烈競爭和殘酷傾軋,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裝嫩”, 行事帶有孩子氣, 渴望回歸到孩子的世界。 但這種心態如果發展到極端, 就會沉溺於自己的幻想, 拒絕長大。 這種心理的極端形式被稱為“彼得潘綜合征”,

被定性為一種心理疾病。

杭州市第七醫院心理專家朱長江在接受《錢江晚報》採訪時介紹, “彼得潘綜合征”, 在醫學上被稱為“成熟障礙”。 說的就是那些從二十好幾到四十掛零的人, 喜歡裝嫩, 拒絕長大, 渴望回歸到孩子的世界。 美國精神病學家埃裡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難群體”的概念。 後來, 美國心理學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這一群體:“這類人渴望永遠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願成為父母。 ”這些彼得潘們很愛玩, 很好相處, 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點, 如優柔寡斷、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絕等, 因此他們的行為與年齡很不相稱。

那麼, 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心理呢?“彼得潘綜合征是由家庭教育環境造成的”,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博士王英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介紹, 有些家長會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讓他們肩負起責任, 但這種想法會讓孩子以為生活永遠只是由玩具、零食和遊樂場組成的。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非常依賴別人, 習慣於讓別人來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同時又以自我為中心, 任性而又自戀, 長大後他們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中的彼得潘。 這種病症難以用藥物治癒, 唯一的辦法是接受心理治療。 而幫助患者擺脫彼得潘綜合征的最好辦法是迫使他面對現實。 要讓他知道:“沒人有義務承擔你所應擔負的責任, 你要是不去銀行交費, 沒人會幫你交……”(董子一)

本文由中國科學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卜勇進行科學性把關。

蔔勇, 中國科學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學學士, 中國科學院認知科學博士,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後, 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健康、環保、水利、節能、氣象、人工智慧、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等。

(責編:張希、姚欣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