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保險業擴大開放,影響市場幾何

博鼇亞洲論壇上, 新任央行行長易綱在談到金融行業開放的幾大措施裡, 有四條提到保險:放寬人身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放開外資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估業務、放開保險外資經紀公司經營的範圍、年底前取消外資保險公司設立前需開設兩年代表處的要求。

從持股比例放鬆, 到業務範圍放開, 保險業開放進程正在提速。 那麼, 保險業的再開放, 對中國保險市場有哪些影響?外資又將以哪種方式進入?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 我國保險業的快速開放是在加入WTO之後。 在入世談判中, 我國承諾保險業過渡期為三年,

比其他金融行業提前兩年全面對外開放, 是開放力度較大的行業之一。 2001年, 國務院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 2003年, 基本取消外資保險業務地域限制, 同時允許外資非壽險公司設立獨資子公司。 2005年之後, 除合資壽險公司外方股比不得超過50%、外資財險公司不得經營法定保險以外, 在業務方面外資保險公司已享受國民待遇。 2012年, 正式向外資財險公司開放機動車交強險市場。

資料顯示, 2017年, 外資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140.06億元, 占市場份額的5.85%, 比去年同期增加0.76個百分點。 其中, 外資財產險公司市場份額較低, 外資財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06.39億元, 市場份額1.96%。 外資人壽保險公司市場份額相對較高,

外資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933.66億元, 市場份額佔有率為7.43%。 這意味著外資保險公司雖然數量不少, 但個體的規模普遍不大。 從業務構成來看, 中資和外資參股保險公司差別不大。 人身保險方面均以壽險為主, 財產保險均以車險為主。 可見, 外資保險公司在華發展的瓶頸不在於保險業務資格方面的受限, 而是市場份額較小。

外資這些年在國內發展的並不理想, 經營訴求的差異導致了大量的內耗, 在快速發展的中國市場, 外資保險沒有辦法適應現在的市場機制。 而在政策上, 針對中資、外資險企的監管政策也存在一些差別。 以外資獨資壽險公司友邦保險為例, 儘管其一直以穩健著稱, 但作為進入中國市場最早的外資保險公司,

友邦的經營風格一直受種種政策限制, 分公司數量多年來也增加緩慢。 這只外資壽險公司中的領頭羊, 其保費規模和行銷員數量都無法和中資壽險相比。

業內人士表示, 從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 中國壽險與財險市場已是寡頭壟斷市場, 幾家大型險企的市場地位與生存能力已足夠穩固, 外資很難撼動。 至少十到十五年之內, 這個行業的前十到二十名很難有根本性改變。 不過, 一、二線城市的競爭會更為激烈。 這對於消費者來說是有利的, 在競爭中會有更多選擇空間。 與中資保險公司相比, 外資公司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有更為全面扎實的風險管控、更理性務實的投資, 以及對於中高端消費者需求的更精准把握。

中國保險業規模已經夠大, 但是參照全球保險業的密度和深度, 以及中國14億總人口的基數, 中國保險業的體量還遠遠未到世界平均水準。 新一輪開放信號釋放之後, 外資股東很有可能進一步探索中國市場, 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 在健康、養老、巨災保險方面, 外資股東實力雄厚且有豐富的經驗, 會給國內保險市場帶來值得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面對前景巨大的中國保險市場, 市場份額並不大的外資會選擇哪種方式來分食蛋糕?在業內人士看來, 一是現有的合資企業中外資股東的持股比例會持續上升, 雖然近期監管層發佈了關於險企股權的管理辦法, 對單一股東的持股比例做出了三分之一的限制,

但外資股東並不受影響;另一種可能性是外資以設立新的市場主體的身份參與到中國的保險市場中來。

外資以哪種方式進入也與監管機構對於牌照的管控程度有關。 互聯網公司與國內保險公司聯姻可能會存在與原來業務的競爭關係, 所以互聯網公司和外資進行聯姻的可能性比較大。 目前市場已經出現這種風聲, 雙方的合作會給外資一個更快進入市場的機會, 其所掌握的資料更是能解決外資進入市場的一大難題。

不過, 經歷了國內保險業快速發展的十餘年後, 無論是外資保險對於中國市場的理解, 還是中國保險市場本身, 都進一步走向成熟, “國際保險巨頭+國內大型國有企業”已是現在和將來的常見搭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