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台海作歹70年,全靠四代“陽字艦”

說起臺灣這個所謂的“中華民國國軍”的海上力量, 當代的年輕朋友們可能都會想到什麼“成功”級“康定”級“濟陽”級之類的護衛艦, 說起驅逐艦那就直接升級到“紀德”級小航母。 比起當下的解放軍海軍, 這些東西那真是令人嫌棄, 按照施佬自己的話說, 那就是除了肚子裡的LM2500之外, 基本就沒有可取之處了。

成功級別的不說, 燃氣輪機還是很好的嘛

但是在二十多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 對岸海軍可是曾經擁有過亞洲第二大規模的驅護艦隊, 而其中的主力, 就是施佬一直很感興趣的“陽字型大小”驅逐艦。

照片裡這幾艘, 已經是台軍最後的“武進三型”之後的陽字型大小了

說起這個“陽字型大小”的定義, 其實是比較討厭的, 因為實際上台軍絕大多數的驅逐艦的艦名都以“陽”字命名, 所以在“紀德”級以前實際上“陽字型大小”就是指台軍的驅逐艦, 但是對於我們平時特指的“陽字型大小”來說, 他的範圍又沒有那麼廣。 就好像你說解放軍的登陸艦都是“山字型大小”, 有沒有錯呢?好像也對, 但是彆扭不彆扭呢?反正施佬是覺得相當彆扭。

“山字型大小”登陸艦……這像話麼

大致來說, 台軍的“陽字型大小”驅逐艦前後可以分成4批。

第一批是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的日償艦, 也就是中國代表去抽籤摸來的那一批中噸位較大的一些。 這其中最有名的肯定是“祥瑞”的“雪風”, 也就是後來的“丹陽”艦, 另一艘比較大的是“汾陽”, 前身是秋月級的;剩下的幾艘中, “信陽”“衡陽”“華陽”“惠陽”等4艘則是弱雞的丁型驅逐艦 “瀋陽”則是1922年建造的古董“峰風”級“波風”號。

“丹陽”的前世很祥瑞, 自己倒是……很一般

因為後來國民黨很快就接收了美援, 因此這批日艦雖然沒有棄之不用, 但因為缺少備件, 而且性能也不行, 特別是艦上沒有空調, 因此不招台軍待見。

之前曾在這些老艦上服役的台軍艦長就回憶過, 這些艦在分配油漆的時候都要少給一些, 以至於往往需要艦長“據理力爭”才能從軍需官那裡足額申領。

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 大概就是這批陽字型大小的面貌

第二批陽字型大小確實是美援, 但是數量只有4艘,分別為“洛陽”“漢陽”“咸陽”“南陽”四艘,在1954-1959年期間移交台軍。這四艘中前兩艘是本森級,後兩艘是格裡夫斯級,都是美國二戰前設計建造的驅逐艦,至於移交的時間點和型號水準,一看就是簽了美台共同防禦條約之後,美國為了平衡50年代解放軍“四大金剛”的四艘驅逐艦而送給臺灣的。

“四大陽字”,別說這個舷號14的“洛陽”雖然號不吉利,倒是最後也沒有什麼大事

和解放軍的“四大金剛”一樣,這“四大陽字”也是這一時期台軍的頭等主力,無論人員配置、官兵待遇都是臺灣第一流的。由於這些“大艦”實際上歸屬援台的美軍司令部指揮,台軍在運用這些艦艇時往往相當保守,除了示威性的巡邏和作為前出部隊的接應或者後援,這些大艦幾乎不會用於一線作戰任務——這一時期的解放軍在運用“四大金剛”時也有類似的考慮。

“四大金剛”也是在人民海軍中受盡優待的戰艦

這其中“咸陽”的經歷比較特殊,因為台軍的“咸陽”實際上對應了三艘格裡夫斯級驅逐艦,第一艘“咸陽”在用了15年之後,在1970年觸礁,拖回來一看沒法用了,於是乾脆放棄服役了,而恰好1969年,另一艘租借給日本自衛隊服役的格裡夫斯級期滿交還,於是直接被送給台軍“頂”了“咸陽”的坑,名字嘛也叫“咸陽”,然後這船用了兩年就不行了,只能又由美國人“頂”了第二艘自衛隊還回來的驅逐艦,還叫“咸陽”。因為當時艦艇觸礁這樣的事情也是嚴格保密的,因此在外人看來,“咸陽”並沒有什麼事兒,只是進行了改裝,因此在面貌上有所不同。

最後一艘“咸陽”在服役末年,還被改成這樣客串了一把日本“出雲”號巡洋艦

這批陽字型大小是型號多樣、來源多樣、改裝方式也多樣

這批艦回到臺灣之後,台軍一方面對其艦體結構和鍋爐輪機進行了徹底的檢修和延壽,另一方面也積極對其進行延壽,這才有了後來的所謂“精裝艦”和武進1/2/3號現代化改進計畫,也有了施佬接下去可以胡謅的內容。

武進到武進三號的時候,其實已經算是二戰驅逐艦改裝的巔峰了

至於第四批陽字型大小,其實就是所謂的“濟陽”級巡防艦,即美國最早租借、後來乾脆賣給臺灣的8艘“諾克斯”級護衛艦,因為艦名全部帶“陽”,因此勉強也算得上陽字型大小,但大部分人在提期他們的時候都不會將其歸納為“陽字型大小”,而是單獨稱呼為“濟陽”級。

連驅逐艦也不是也好意思叫“陽字型大小”?

作為台軍水面艦艇部隊的主力,這四批陽字型大小的發展幾乎就是臺灣海軍的發展史,而第三批,也就是進行了大規模現代化改裝升級的這批陽字型大小的改進,則可以看做是上世紀80年代臺灣自主推進海軍現代化的標誌。無怪乎台軍在自己的軍史介紹中,把陽字型大小及其升級稱作“一代艦”,作為台軍水面艦艇發展的起點。

在整個80-90年代初的解放軍對台作戰想定中,這二十多艘“陽字型大小”是海面上最大的敵人

從這個角度看,要弄清臺灣海軍的技術發展,就得從這一批複雜的“陽字型大小”開始講起。

但是數量只有4艘,分別為“洛陽”“漢陽”“咸陽”“南陽”四艘,在1954-1959年期間移交台軍。這四艘中前兩艘是本森級,後兩艘是格裡夫斯級,都是美國二戰前設計建造的驅逐艦,至於移交的時間點和型號水準,一看就是簽了美台共同防禦條約之後,美國為了平衡50年代解放軍“四大金剛”的四艘驅逐艦而送給臺灣的。

“四大陽字”,別說這個舷號14的“洛陽”雖然號不吉利,倒是最後也沒有什麼大事

和解放軍的“四大金剛”一樣,這“四大陽字”也是這一時期台軍的頭等主力,無論人員配置、官兵待遇都是臺灣第一流的。由於這些“大艦”實際上歸屬援台的美軍司令部指揮,台軍在運用這些艦艇時往往相當保守,除了示威性的巡邏和作為前出部隊的接應或者後援,這些大艦幾乎不會用於一線作戰任務——這一時期的解放軍在運用“四大金剛”時也有類似的考慮。

“四大金剛”也是在人民海軍中受盡優待的戰艦

這其中“咸陽”的經歷比較特殊,因為台軍的“咸陽”實際上對應了三艘格裡夫斯級驅逐艦,第一艘“咸陽”在用了15年之後,在1970年觸礁,拖回來一看沒法用了,於是乾脆放棄服役了,而恰好1969年,另一艘租借給日本自衛隊服役的格裡夫斯級期滿交還,於是直接被送給台軍“頂”了“咸陽”的坑,名字嘛也叫“咸陽”,然後這船用了兩年就不行了,只能又由美國人“頂”了第二艘自衛隊還回來的驅逐艦,還叫“咸陽”。因為當時艦艇觸礁這樣的事情也是嚴格保密的,因此在外人看來,“咸陽”並沒有什麼事兒,只是進行了改裝,因此在面貌上有所不同。

最後一艘“咸陽”在服役末年,還被改成這樣客串了一把日本“出雲”號巡洋艦

這批陽字型大小是型號多樣、來源多樣、改裝方式也多樣

這批艦回到臺灣之後,台軍一方面對其艦體結構和鍋爐輪機進行了徹底的檢修和延壽,另一方面也積極對其進行延壽,這才有了後來的所謂“精裝艦”和武進1/2/3號現代化改進計畫,也有了施佬接下去可以胡謅的內容。

武進到武進三號的時候,其實已經算是二戰驅逐艦改裝的巔峰了

至於第四批陽字型大小,其實就是所謂的“濟陽”級巡防艦,即美國最早租借、後來乾脆賣給臺灣的8艘“諾克斯”級護衛艦,因為艦名全部帶“陽”,因此勉強也算得上陽字型大小,但大部分人在提期他們的時候都不會將其歸納為“陽字型大小”,而是單獨稱呼為“濟陽”級。

連驅逐艦也不是也好意思叫“陽字型大小”?

作為台軍水面艦艇部隊的主力,這四批陽字型大小的發展幾乎就是臺灣海軍的發展史,而第三批,也就是進行了大規模現代化改裝升級的這批陽字型大小的改進,則可以看做是上世紀80年代臺灣自主推進海軍現代化的標誌。無怪乎台軍在自己的軍史介紹中,把陽字型大小及其升級稱作“一代艦”,作為台軍水面艦艇發展的起點。

在整個80-90年代初的解放軍對台作戰想定中,這二十多艘“陽字型大小”是海面上最大的敵人

從這個角度看,要弄清臺灣海軍的技術發展,就得從這一批複雜的“陽字型大小”開始講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