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莆田:發現·記錄丨不能被忘卻的一代人

4月15日上午, 我懷著敬佩和感恩的心探訪了一個遠在四百多公里之外的閩北山區的邵武市城郊鄉山口村東升自然村, 這是一個如今喝著東圳水庫甘甜清冽東圳水的莆田人不能忘卻的一個移民村。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久聞未見的閩北莆田人移民村。

從市區開車出發, 開車二十幾分鐘就到了。 一下車,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排熟悉的集體厝, 莆田房屋的獨特土木結構融進閩北特有的灰磚灰瓦,

古樸整潔, 劈下的木條整齊的碼放在走廊上, 顯示著主人的勤勞和對生活的認真態度。 幾個老人家在下象棋, 嘰嘰呱呱的說著只有莆田人聽得懂的純正地瓜話, 一個正在喂雞的嬸娘聽到我用莆田話和她打招呼立即熱情地聊了起來, 一時間讓人忘記了這是異地他鄉, 恍惚是在莆田的某個鄉村角落, 頓時有了親切感。

我來到了親戚蔡阿嬤家, 今天她孫女訂婚, 來了許多親戚, 大家圍在一起喝茶嗑瓜子吃我帶來的枇杷橄欖, 因有邵武客人, 莆田話普通話混著說, 鄉音未改, 習俗未變, 一如莆田的樣子。 我很想瞭解當年遷移的歷史面貌, 73歲的蔡阿嬤不假思索如數家珍地說起那段遷徙邵武的故事。

1956年秋季, 莆田遭受特大水災, 南北洋被淹三天三夜……抗洪救災結束後, 莆田縣委、縣府下定決心“治理莆田命脈”, 作出修建東圳水庫的重大決策, 遷移農戶2885戶, 人口1.42萬人。 當時的遷移大部分遷往常太鎮境內的山上, 外遷出常太的有幾百戶。 其中遷居照車村的庫區移民有300多戶, 他們組成了向陽、五七自然村和東逕3個自然村。 遷離故土, 重建家園成為庫區移民的頭等大事。 當年, 勤勞智慧的庫區移民在向陽和五七自然村分別合建了三排土木結構的集體厝。 集體厝是合建的, 當初按人口分配, 很是擁擠。 後來, 因為人口眾多, 遷往照車村的庫區移民中有一百多戶又歷經第二次遷移, 遷至邵武山區。 餘下的200多戶, 從此便在這3排集體厝裡落地生根,
繁衍生息。

和阿嬤的交談中, 能感受到她們對故土深深的眷戀, 對於邵武的這些庫區移民來說, 1962年的第二次遷移既是他們忘不掉的一抹鄉愁, 也是他們開啟嶄新生活篇章的轉捩點。 1962年, 一批青壯年勞力先行帶著政府補貼的幾十塊錢,

還有帶著斧頭鐵鋸等工具, 來到邵武政府指定的也就是現在的東升村, 在一片荒地上伐木壘牆, 蓋起了如今看到的幾排集體厝。 1963年, 家屬孩子全部接過來, 開始新的生活, 白手起家, 開荒種田, 努力經營著自己的幸福生活。

如今, 半個世紀過去了, 享受美麗莆田的幸福生活的莆田人, 永遠也不要忘記曾經為了建設水庫而作出犧牲的這些遷離故土的庫區移民, 是他們舍小家顧大家的大愛精神成就了東圳水庫, 他們背井離鄉, 艱苦奮鬥, 承受如今難以想像的困難和險阻, 終於根紮在了他們的“第二故鄉”邵武繁衍生息。 今天我有幸走進邵武移民村, 傾聽這裡的庫區移民的鄉愁, 既欣慰又感動。

雖然歷經半個世紀, 看到健康樂觀至今勤耕不輟的蔡阿嬤, 而建於1962年的最具標誌性建築的幾排土木結構集體厝也依然基本保持著當年的建築結構,天空水洗過一樣的藍,映襯著集體厝,是莆田人勤勞勇敢堅韌智慧的象徵,集體厝是庫區移民的歷史見證,更將成為庫區移民的一抹鄉愁。

(陳志榮 《今日城廂》新媒體平臺出品)

而建於1962年的最具標誌性建築的幾排土木結構集體厝也依然基本保持著當年的建築結構,天空水洗過一樣的藍,映襯著集體厝,是莆田人勤勞勇敢堅韌智慧的象徵,集體厝是庫區移民的歷史見證,更將成為庫區移民的一抹鄉愁。

(陳志榮 《今日城廂》新媒體平臺出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