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豐縣宋樓鎮畢樓村:鐵血考驗、書香浸潤、人傑地靈的小村莊……

圖文:程守忠

村莊, 對於每一個人而言, 都是一張無法刪除的存儲卡, 也是孕育每個人生命的母體, 那盤涉及你我生命的胎衣, 就是我們對家鄉剪不斷理還亂的斑駁記憶。

這一條通往畢樓、名不見經傳的小路, 到底承載多少人的足跡!畢樓村的親人們, 務本小學的師生們, 劉秀英、師忠誠、常念久、蘇先國……歲月不老, 大家與這座浸潤書香的村莊永遠共存。

村子西邊的池塘裡, 小荷才露尖尖角。

水中的倒影, 似沉澱的歷史, 拂開經年的塵封, 一切都會鮮活起來。 一座村莊的歷史放在時代的大潮中, 可能微不足道, 但是, 風雲際會的瞬間, 永遠不會老去。

老樹滄桑, 新栽的幼樹, 也攜帶著這方熱土的密碼。 老樹新枝, 令人感動;幼苗初長, 一路春風。

油菜結莢果了, 頂花還有;梧桐花花開荼蘼, 與恬淡的鄉村和諧共存。 在我們的眼裡, 鄉村就是這樣;正像冰山的一角露出海面, 龐大的根基隱藏了。 敬畏之心, 油然而生。

漂亮的民居樓房, 掩映在桃林、銀杏樹、梧桐樹之間, 靜默而美好。 70多年前, 這裡曾經是血與火的戰場。 八路軍湖西軍分區十二團, 與前來進犯的日寇, 進行了殊死的搏殺。 沒有當時的腥風血雨, 就沒有今天的太平盛世。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嶄新大氣的門樓, 貼有“福”的民居, 讓我們為這個和平而繁榮的時代謳歌吧。

六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坐在牆根下。他們是一段時代的見證者,祝福老人家,大家是畢樓村的根基。

一條似曾相識的巷口,通往遠方。如果跟著水泥路前行,能觸摸到村莊的肋骨嗎?從此村走出的人們,回望來路,能不熱淚盈眶嗎?生我養我的村莊,永遠停留在我最柔軟的心間。

明媚的陽光下,拖拉機、做工的小夥子,行走的背影,是這所村莊最鮮活的元素。

我騎行了好多村莊,幾乎都遇到過滄桑不堪的大榆樹。楊柳青年畫中帶著紅兜兜的兒童,抱著一尾金色大鯉魚,寓意“年年有餘”,村莊的大榆樹,也是這種寓意嗎?大樹,老家的守望者。樹高千尺,尚且葉落歸根。

錯落有致的民居,還有當年的樣子嗎?透出了溫馨的氣息,似母親溫暖的手。

好漂亮的門樓啊!遠方的遊子,多年後,你來到村莊,可能有強烈的陌生感,但看到這老式的門樓,你的記憶就閃電般的復蘇了。你一定感慨萬千,眼裡蓄滿淚水。

老家的小徑,很接地氣,不能缺少自由自在的野草和各類樹木。在季春的時節,分外精神。

老家的房前屋後,就是一首散文詩。

熟悉嗎?這條落滿樹影的水泥路。像不像一首歌?樹影就是音符,小路就是托起音符的五線。

老家,此時還是花的世界。

孩子們放學回家了。他們還會唱“:小嘛小兒郎/背著那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那風雨狂/只怕先生罵我懶喲/沒有學問那無顏見爹娘……可是咱們不能忘記這首老歌,歲月就是一首老歌!

村民自辦的商店,如果門裡壘一個青磚櫃檯,可不就是當年老家的“代銷點”。買大粒鹽、煤油、洋糖、火柴、臭胰子……你忘記了嗎?

老先生是不簡單,開的是沃夫特授權店。

整潔的巷口,惟有野草不怯生。

開著電動三輪車的大媽好親切,多像咱們的老母親!

老人們坐在店鋪前打撲克,生意和娛樂,兩不誤。

老伯坐在馬紮子上,向我笑。我很感動,老家人的笑容是發自內心的,不含任何虛假的做作。

漂亮的民居。

這一條小路,你還認識嗎?

曾經的畢樓小學撤銷了,原址成為綜合服務中心。令人有點傷感,我們知道自己是從哪一所學校畢業的,卻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學校了!

日新月異,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但願老舊的物件,不要消失太快: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年輕帥氣的衛生室醫生。

這裡曾是徐州市畢樓水文站,而今,水文站撤銷了,成為農戶的家。這,將是一個永遠的美好紀念。

主人很熱情,而這條看家狗,對於我的造訪很惱火。

煙火人間,是最親切的。媽媽也是這樣晾曬洗過的衣物。

衣物上,必然留存蒜香。那是老家的味道,如果我要留在村子裡吃飯,一定得有雞蛋蒜!

房主正在給紅薯芽子澆水。大家不會不記得生產隊裡的紅薯窖吧,開春後,要在能燒火提高溫度的紅薯炕上,席紅薯芽子。親切啊,就是紅薯炕變形了,但它的魅力不變!

水文站,一個時代的標誌。

老房子、圓盤鋸、蝴蝶蘭、梧桐樹。

你見過木質的窗戶欞嗎?那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可愛的鄉村小路。

一直往北走,是去畢樓戰役烈士陵園的路。

松柏為你們長青,油菜花為你們開放,桃樹為你們綠葉。你們是共和國的功臣。

陵園旁邊的果園。

一位大姐,正在烈士陵園南邊的地裡撒化肥,準備耕作。

微型耕作機器。

問了村民,原畢樓中學的原址,就在烈士陵園南邊。我順著田間小路去尋找,卻誤入一塊麥田裡。一口壓水井藏在裡面,令我欣喜。多少年沒有用過壓水井了,而這一口還在用。大家都不陌生吧?

畢樓村後,嶄新的民居房。

畢樓中學具體原址我還是模糊,就去這家農戶詢問。原來他們是原宋樓中學校長張伯華的遠房叔嬸。他們原來在陝北生活,後來搬回老家來。嬸子是陝北人,非常熱情,給我指點當年學校的舊址。

往日的畢樓中學蕩然無存。嬸子說,在此取土時,挖出過不少磚瓦。您是畢樓中學畢業的嗎?如果是,這一切就不會消失,畢樓中學的精神不滅!

每一棵老樹,都值得尊敬。

老房子,落滿梧桐花,仿佛是經年的歲月。

順著這條路,我出了畢樓村。聽村民介紹,已經退休的原畢樓小學的謝老師,在他的地裡勞作,但願我能找到他,聽一聽畢樓村的歲月變遷。

天隨人願!謝老師的地裡,遍植楓樹和蒜等一些農作物。他向我介紹了畢樓中學的變遷:當年,豐縣就有兩所學校。一所,就是如今豐縣實驗小學的前身——從本小學,一所就在畢樓村——務本小學。劉秀英校長在先,師忠誠校長在後,先後辦起來初中和高中,當時許多名師下放到此,像常念久老師、蘇先國老師等等,學校可謂蒸蒸日上。師校長才氣很高,分別為兒子們取名:師東,師方,師紅。當時,曾經為徐州市常務副市長的李榮啟,也在此做教師。

謝老師種植的麵條棵,收穫了種子,下年再種;而曾經的歲月,離我們越來越遠。

謝老師栽種的楓樹苗。

隨後,我跟隨他去路西,拜訪了閆明永先生。他是李寨中學的副校長,瞭解一些畢樓戰役的事。他說,日本兵雖然兇殘,而且武器裝備精良,畢樓戰役,還是打死日本兵八九人。一名日軍士兵嚇破了膽,逃跑藏在小集村的秫秸垛裡,被兒童團長李愛斌抓獲。李愛斌,李雙樓村人,在李寨做過教師,1995年退休,今年大約83——85歲吧。

日子會老,而歷史永存!

離開了這座英雄的、書香浸潤的鄉村,我騎車去了宋樓鎮烈士陵園,在“畢樓戰役烈士紀念碑”前,深深鞠躬。我們不能忘記為共和國灑下熱血的先烈們,我們不能忽略一個看似普通的村莊。

七十多年前,八路軍湖西軍分區十二團,在這裡與日寇進行浴血奮戰,浩然之氣與日月共存;豐縣最早的小學,只有兩座,一座是如今豐縣實驗小學的前身——從本小學,另一座就是坐落此地的務本小學;這裡曾經小學、初中、高中並存,書香浸潤,人傑地靈……讓我們一起走進豐縣宋樓鎮畢樓村吧……

六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坐在牆根下。他們是一段時代的見證者,祝福老人家,大家是畢樓村的根基。

一條似曾相識的巷口,通往遠方。如果跟著水泥路前行,能觸摸到村莊的肋骨嗎?從此村走出的人們,回望來路,能不熱淚盈眶嗎?生我養我的村莊,永遠停留在我最柔軟的心間。

明媚的陽光下,拖拉機、做工的小夥子,行走的背影,是這所村莊最鮮活的元素。

我騎行了好多村莊,幾乎都遇到過滄桑不堪的大榆樹。楊柳青年畫中帶著紅兜兜的兒童,抱著一尾金色大鯉魚,寓意“年年有餘”,村莊的大榆樹,也是這種寓意嗎?大樹,老家的守望者。樹高千尺,尚且葉落歸根。

錯落有致的民居,還有當年的樣子嗎?透出了溫馨的氣息,似母親溫暖的手。

好漂亮的門樓啊!遠方的遊子,多年後,你來到村莊,可能有強烈的陌生感,但看到這老式的門樓,你的記憶就閃電般的復蘇了。你一定感慨萬千,眼裡蓄滿淚水。

老家的小徑,很接地氣,不能缺少自由自在的野草和各類樹木。在季春的時節,分外精神。

老家的房前屋後,就是一首散文詩。

熟悉嗎?這條落滿樹影的水泥路。像不像一首歌?樹影就是音符,小路就是托起音符的五線。

老家,此時還是花的世界。

孩子們放學回家了。他們還會唱“:小嘛小兒郎/背著那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那風雨狂/只怕先生罵我懶喲/沒有學問那無顏見爹娘……可是咱們不能忘記這首老歌,歲月就是一首老歌!

村民自辦的商店,如果門裡壘一個青磚櫃檯,可不就是當年老家的“代銷點”。買大粒鹽、煤油、洋糖、火柴、臭胰子……你忘記了嗎?

老先生是不簡單,開的是沃夫特授權店。

整潔的巷口,惟有野草不怯生。

開著電動三輪車的大媽好親切,多像咱們的老母親!

老人們坐在店鋪前打撲克,生意和娛樂,兩不誤。

老伯坐在馬紮子上,向我笑。我很感動,老家人的笑容是發自內心的,不含任何虛假的做作。

漂亮的民居。

這一條小路,你還認識嗎?

曾經的畢樓小學撤銷了,原址成為綜合服務中心。令人有點傷感,我們知道自己是從哪一所學校畢業的,卻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學校了!

日新月異,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但願老舊的物件,不要消失太快: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年輕帥氣的衛生室醫生。

這裡曾是徐州市畢樓水文站,而今,水文站撤銷了,成為農戶的家。這,將是一個永遠的美好紀念。

主人很熱情,而這條看家狗,對於我的造訪很惱火。

煙火人間,是最親切的。媽媽也是這樣晾曬洗過的衣物。

衣物上,必然留存蒜香。那是老家的味道,如果我要留在村子裡吃飯,一定得有雞蛋蒜!

房主正在給紅薯芽子澆水。大家不會不記得生產隊裡的紅薯窖吧,開春後,要在能燒火提高溫度的紅薯炕上,席紅薯芽子。親切啊,就是紅薯炕變形了,但它的魅力不變!

水文站,一個時代的標誌。

老房子、圓盤鋸、蝴蝶蘭、梧桐樹。

你見過木質的窗戶欞嗎?那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可愛的鄉村小路。

一直往北走,是去畢樓戰役烈士陵園的路。

松柏為你們長青,油菜花為你們開放,桃樹為你們綠葉。你們是共和國的功臣。

陵園旁邊的果園。

一位大姐,正在烈士陵園南邊的地裡撒化肥,準備耕作。

微型耕作機器。

問了村民,原畢樓中學的原址,就在烈士陵園南邊。我順著田間小路去尋找,卻誤入一塊麥田裡。一口壓水井藏在裡面,令我欣喜。多少年沒有用過壓水井了,而這一口還在用。大家都不陌生吧?

畢樓村後,嶄新的民居房。

畢樓中學具體原址我還是模糊,就去這家農戶詢問。原來他們是原宋樓中學校長張伯華的遠房叔嬸。他們原來在陝北生活,後來搬回老家來。嬸子是陝北人,非常熱情,給我指點當年學校的舊址。

往日的畢樓中學蕩然無存。嬸子說,在此取土時,挖出過不少磚瓦。您是畢樓中學畢業的嗎?如果是,這一切就不會消失,畢樓中學的精神不滅!

每一棵老樹,都值得尊敬。

老房子,落滿梧桐花,仿佛是經年的歲月。

順著這條路,我出了畢樓村。聽村民介紹,已經退休的原畢樓小學的謝老師,在他的地裡勞作,但願我能找到他,聽一聽畢樓村的歲月變遷。

天隨人願!謝老師的地裡,遍植楓樹和蒜等一些農作物。他向我介紹了畢樓中學的變遷:當年,豐縣就有兩所學校。一所,就是如今豐縣實驗小學的前身——從本小學,一所就在畢樓村——務本小學。劉秀英校長在先,師忠誠校長在後,先後辦起來初中和高中,當時許多名師下放到此,像常念久老師、蘇先國老師等等,學校可謂蒸蒸日上。師校長才氣很高,分別為兒子們取名:師東,師方,師紅。當時,曾經為徐州市常務副市長的李榮啟,也在此做教師。

謝老師種植的麵條棵,收穫了種子,下年再種;而曾經的歲月,離我們越來越遠。

謝老師栽種的楓樹苗。

隨後,我跟隨他去路西,拜訪了閆明永先生。他是李寨中學的副校長,瞭解一些畢樓戰役的事。他說,日本兵雖然兇殘,而且武器裝備精良,畢樓戰役,還是打死日本兵八九人。一名日軍士兵嚇破了膽,逃跑藏在小集村的秫秸垛裡,被兒童團長李愛斌抓獲。李愛斌,李雙樓村人,在李寨做過教師,1995年退休,今年大約83——85歲吧。

日子會老,而歷史永存!

離開了這座英雄的、書香浸潤的鄉村,我騎車去了宋樓鎮烈士陵園,在“畢樓戰役烈士紀念碑”前,深深鞠躬。我們不能忘記為共和國灑下熱血的先烈們,我們不能忽略一個看似普通的村莊。

七十多年前,八路軍湖西軍分區十二團,在這裡與日寇進行浴血奮戰,浩然之氣與日月共存;豐縣最早的小學,只有兩座,一座是如今豐縣實驗小學的前身——從本小學,另一座就是坐落此地的務本小學;這裡曾經小學、初中、高中並存,書香浸潤,人傑地靈……讓我們一起走進豐縣宋樓鎮畢樓村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