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資料院建設者剪影——資料院四周年系列報導終篇

[編者按] 3月17日, 北京城在那天迎來了2018年的第一次降水, 微雨微雪, 給沉謐且悠遠的清華園帶來了獨特的美。

4月4日, 北京人一天內經歷了雨、雪和冰雹。

天氣、環境就是這樣, 時而年復一年, 周而復始, 時而跌宕起伏, 出人意料。 對資料院的採訪已完成, 組稿也幾近尾聲, 我不忍用哪一篇為數據院的四年畫個句號。 因為, 資料院的故事還在繼續, 還會發展, 還會變化。 還是讓我用人物剪影集的方式, 記錄他們不忘初心的奮鬥, 記錄資料院的過去, 現在和未來。

俞士綸:公司裡產生的大學者

(資料科學研究院院長)

系列報導中俞院長的身影並不多, 但誰都知道他是資料院的一杆大旗。 看看他的簡歷:

1978年斯坦福大學EE博士;1982年紐約大學MBA學位。

早期任職於IBM公司, 是首批進入IBM公司沃森實驗室的華人, 曾獲多個IBM獎項和專利, 是IBM公司擁有專利最多的人之一。 離開IBM後, 俞院長完成了從公司內學者到學院派教授的華麗轉身, 獲聘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特聘主任教授。 用“著作等身、成就頗豐”來形容俞院長是再恰當不過了。 先後出版過多部書籍, 發表過850以上學術文章, 擁有300項以上的專利。 俞院長是Fellow of the ACM and the IEEE, 多次任重大學術會議的主席或聯席主席,

曾任ACM和IEEE學術分支雜誌的Editor-in-Chief。 是資料採擷界的名人。

2011年起任清華大學軟體學院客座教授, 並與國內中科院等多家單位有廣泛聯繫。 根據學校對資料院的定位, 推動跨領域合作, 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公司裡產生的學者俞士綸教授做資料院院長當之無愧。

雖不是全時在清華工作, 俞院長每次回國的日程都是滿滿的:聽取資料院、各大資料研究中心及各位RONG教授的工作報告, 為資料院的工作把握大方向, 參加高端學術會議, 走訪國內合作大學, 帶研究生……大資料專案的學生更是期盼著院長接待日, 近距離向俞院長請教。

若問俞院長為什麼對清華情有獨鍾, 我透露一個小秘密:俞院長是“清二代”, 而且還是北京清華的“清二代”喲。

王建民:辛勤耕耘, 不負眾望

(資料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2016年, 清華大學與多家著名學術機構、著名公司聯合, 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 負責建設“大資料系統軟體國家工程實驗室”, 我們的王院長是清華核心團隊中的核心人物。

北京大學電腦軟體畢業後, 王院長就讀清華大學, 師從孫家廣院士並獲得電腦科學與技術工學博士;1995年加入清華大學電腦系, 2002年進入清華大學軟體學院。 現任軟體學院院長。

研究領域為大資料與知識工程, 大規模平行計算模型, 過程與行為資料分析與度量理論, 非結構化資料管理技術與系統, 產品生命週期管理技術與系統。 2008年以來發表(錄用)學術論文120餘篇;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19項。

1998、2014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4、排名1)。 2013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並入選國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計畫。

王院長在大資料軟體系統領域耕耘多年, 並聚焦產業應用, 在工業大資料領域裡可以說是無人不曉。 擔綱“國家工程實驗室”後, 王院長更是厚積薄發,成為了氣象,環保,交通等多個領域應用的基礎支撐。王院長所代表的清華人耕耘的沃土讓更多的人更好地成長。

在資料院,王院長也是頭銜最多的人。他是資料院管委會的副主任,教指委的成員,副院長,還是授課老師之一。王院長是資料院唯一有“編制”的人,是唯一可以代表資料院對外簽合同的人,也是唯一不從資料院拿工資的資料院領導。

帶著學校領導的信任和重托,帶著對數據院創新的包容與理解,王院長默默地伴隨著、支援著資料院走過了四個春夏秋冬。

個子不高,肩膀結實,承擔著家、國重擔。

薛婭菲:資料院的第一個員工

(資料科學研究院合作發展部前總監)

北京爺們兒遇到北京大妞,薛婭菲的面試和入職都快成了段子。侃完了從國際到國內,從清華到資料院的形勢之後,執行副院長候選人韓亦舜(那時還沒有正式任命)甩來一句話:回家讀本書吧。讀完,還想跟著我幹,電我。三天后,再見面,韓院長給她起了個與“大數據”對仗的微信昵稱:“小數點”。

薛婭菲曾經是典型的文科女,也是小資吃貨。只是在資料院的三年半裡,活活給磨練成理工“男”。也是,跨學科的資料院裡必須是跨學科的人嘛。從採編、翻譯、校對、運維開始,她的“兵”越來越多,她的職能也越來越多。職業規劃,心理輔導,人事招聘,……這還不算,當得了演講嘉賓,當得了論壇主持,當得了活動策劃。組織實施能幹、前臺調屏能幹、後臺調音能幹。這就是傳說中的“上得了廳堂,下得去廚房,打得過流氓”嗎?

“那薛婭菲為什麼離職?”,“唉,女大不中留呀”韓院長歎息中帶著不舍。薛婭菲為追逐愛情離開資料院去了上海。據說,她對韓院長有個承諾,等結婚生子的人生大事完成後,她還回北京效力資料院。“我不指望。這樣一個事業心強的孩子,結婚的大事剛實現,在上海又幹起了一番事業。等她生完孩子回來,我怕是要退休了。”

韓院長對薛婭菲好,“就算是被他‘訓’哭,我還是願意跟著他幹。”薛婭菲對資料院也好,早就著手人才梯隊建設,不但培養出了第二代,第三代“小數點”,也把我招募到韓院長麾下。

網紅薛婭菲的故事反正說也說不完,就先到這裡。薛婭菲的愛情故事一樣傳奇,只是不在本次系列報導的內容範圍之內,想聽八卦的請單獨與我聯繫。

黎成權: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陽的光輝

(資料科學研究院首席架構師)

我第一次見到黎成權時,看著他拖著行李箱忙忙而來,又匆匆而去。“他趕著去青海的飛機。”韓亦舜向我解釋道,“成權不容易啊。”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韓亦舜情緒的波動。

當時清華醫學研究資料平臺的建設正如火如荼開展。“他踏實、肯幹、有才華,一心想著的都是怎樣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我今天看他情緒不對,一遍遍問才知道他家裡老人生了病,但是這段時間他一直都沒提過。我今天說讓他取消去青海的行程,但是他很堅持。”韓亦舜說道。

“家裡的事情我都安排好了。那時候平臺的建設正是最關鍵的時候,不能因為我一個人耽誤。”黎成權輕描淡寫道,“無非就是自己累點,男子漢,小CASE。”

2014年9月,清華長庚醫院和資料院正式簽約,“醫工結合”正從紙上走進現實。在未來雙方將依託長庚醫院現有較好的資訊化基礎和資料積累,融合清華大學在資料科學領域頂尖的科研能力和技術積澱,共同開發部署清華醫學研究資料平臺,首期將重點開展單中心多病種的資料科研工作。而黎成權就是這件事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成權哥話不多,但句句都是金口玉言,答應的事情都是能做到的。對人相當挑剔的韓院長對成權哥的評價是:“智商情商都高的人”。資料院自建的幾個資料平臺,都是黎成權和他的團隊實施的。

放棄高薪、不計報酬,成權哥心裡有團火。“開心嗎?”我問。“開心啊!這件事情前所未有!” 然而他的情緒倏地一轉。“有時候也不開心”,成權哥半開玩笑的說,“專心做,不多說,就是行勝於言啊。”隨後他就不多說了。我理解他的心情。這個時代想要靠情懷做點什麼事兒還是挺難的,清華人就都有這種特質,踏實勤奮。於是我用兩個無比俗套的詞安慰道:“加油!”

付蕾蕾:掌握平衡的女孩子

(資料科學研究院綜合管理部總監)

也許你在校內見過她的身影——一個騎乘電平衡車的女孩子。加速減速,拐彎平衡,行進自如,資料院無人能出其右。

她在蘇世民學院工作過一段時間,對學校的“文化”瞭解多一些。加入資料院後,表現出很好的溝通技巧。用她自己的“柔”平衡韓院長的“剛”,多次完成任務,還在校內結交了不少朋友。

別人對她的評價:小姑娘挺機靈,挺執著。

她對自己的要求:“不要膽怯,不要退縮,不要停頓。不努力,什麼都沒有。努力才有希望。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

羅國榮:倔強的代名詞

(資料科學研究院教學管理部總監)

說起羅老師的倔強,資料院數第一,敢和韓院長吵架。但韓院長對她的評價是:“強的可愛,強的真誠。”

她耿直,率真。總是帶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愈挫愈勇。羅老師的口頭禪是:“我就不信這件事情我做不好。”

她不認可的事情,誰說都沒有用;她一旦認可,領了任務,就要把事情盡全力做好。

“你的努力最終能轉化到別人身上,讓他們變得更好,當然會投入感情。去年教師節的時候,我來到辦公室看到桌子上放著四束康乃馨,當時眼淚就掉下來了。我不是教課的老師,學生們這樣做我很觸動。”

鄭路:在探索中探索

(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資料院大資料項目目授課老師代表,資料院RONG教授)

開新課對鄭路老師風險很大。創新機制沒有理順,新課內容不被接受時,還可能影響他的晉升。但他還是接下了這個任務。

“參與跨學科的教學平臺建設工作,特別是實踐環節,學界和企業界的思想碰撞,我覺得對同學對老師,都是一個非常大的收穫。”

大資料項目目持續火爆,對每一位老師都是考驗。“擴容,擴容,擴容”,每當開學初,鄭老師為代表的項目授課老師,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個詞。

這些授專案課老師們,普遍教學與科研任務都很重,還投身到大資料教育來探索,除了為他點贊,還是點贊,點贊。

李鵬輝:路上的“陪伴者”

(研究生院專碩辦副主任,大資料能力提升專案籌畫者代表)

李鵬輝老師為資料院的能力提升專案沒少操心。資料院成立前他和研究生院的幾位老師參與了調研、策劃和設計,十分清楚資料院成立的初衷。在過去的四年裡,也一直在幫助數研院“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資料院初創期間,很多許可權都沒有,參與者也沒有教學管理經驗。李老師不僅為資料院出主意,想辦法,手把手地教;有時還親自擔負起一些管理工作。

採訪時,李老師常說,發現問題咱們改,事情還是要往前推。大概,李老師對資料院的貢獻可以說是:時而引領,時而推動。

劉政:對的事情就全力去做

(教育指導委員會代表,SAS軟體研究開發(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

2014年11月26日,“清華大資料產業聯合會(籌)”成立大會,“應用·創新”公開講系列座第一講就是SAS軟體研究開發(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政講的。從那時起,劉總和資料院就有了不解之緣。

劉總對清華對數據院一直在默默地堅定地做貢獻:所謂默默,不計名,不圖報。所謂堅定,遇到困難百折不撓。被推舉為教指委主任後,更是如此。

不但為清華爭取了軟體捐贈,還為清華爭取了最大的許可權,最新的模組;義務給清華開設資料分析課程;還在出國公務期間,為清華尋找國際合作的夥伴。

“資料院做的嘗試我認為對,就願意盡全力幫。”

趙錫海:有共識,攜手前行

(醫學院副教授,資料院RONG教授,校內科研教師代表)

趙錫海老師是清華大學編制人員裡為數不多可以合法行醫的人,專業醫學影像,是那種“不管外在美醜,只盼內部健全”的人。與資料院緣起影像。

“心情忐忑去和韓院長商量支持北京市的項目,沒想到一拍即合。不僅是錢,更是理念。”

正是因為理念上有共識,在推動“醫工結合”的道路上,趙老師沒少説明數據院。從老師、同學,到朋友,韓院長拜會過的醫生、院長、科主任、大專家有一半都是趙老師介紹的。

方向對,路難行,有共識,攜手前行。趙老師用另外的方式在認可資料院,説明資料院。

胡繼業:小企業也有大資料

(北京創智信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優秀企業導師”代表)

“清華的學生太棒了。” 每每提及資料院大資料專案的學生在他那裡實習,胡總就讚賞有加。

胡總的企業聚焦運營商基站的蓄電池運維,是典型的“小企業,大資料”。參加了幾次數據院的活動,發現資料院正在尋找“真資料,真問題”,就參加了實踐專案的課題篩選。入選後,便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地課程導師一起指導學生實踐,“企業有付出,更有收穫。確實是雙贏。”

胡總所代表的一批資料院優秀企業導師,帶著學生解決真實問題。學生學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感覺很有成就感。

據說,胡總正在想把問題繼續深入探究,做成創業專案,留住學生。

王明哲:一點也不像90後的90後

(清華大學大資料能力提升專案學生、資料派研究部部長)

我與王明哲的第一次相見在清華大學偉倫樓。在資料派研究部的一次例會上。資料派研究部的來源,我曾經在《薛婭菲I從零到一,行則將至》這篇文章中詳細講述,而王明哲就是研究部的部長。

高效、有序、不拖遝,是王明哲在工作中,也是在學習上的態度。帶領著校內外同學參加與大資料相關的比賽、通過分析企業給到的資料搞實踐、還帶著同學們進行知識梳理,每一條線都明朗有序,難怪薛婭菲直呼“明哲就是對的時間遇到的那個對的人”。

終於來到了最後一個篇幅

韓亦舜:一個倔強的天蠍座“老頭”

(資料科學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我覺得短短幾百字,很難全面且完整地講述韓院長的故事。所以在每個人採訪接近尾聲的時候,我都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三個詞評價韓院長,你會選擇什麼?”令我非常意想不到的是,幾乎大家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

他正直,他堅毅,他充滿激情。

我再補充一個,他是天蠍座(which means 腹黑且記仇)。

13個人,13個故事,然而這只是資料院建設者剪影的一部分。還有更多的人在默默地付出,源源不斷地支援著資料院,為她的發展保駕護航。感謝大家的付出,萬事終有盡頭,但我們相信人的故事會一直延續。

時光荏苒,在系列報導終稿時,我想起了一個著名的句式,斗膽借用到這裡:“愛一個人,送他去資料院吧。恨一個人,也送他去資料院吧。”

寫在資料院四周年系列報導最後

林語堂先生曾在《蘇東坡傳》中提到,蘇軾身上有種魔力使得無數中國讀書人為之傾倒。“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那種魔力源自憂患來臨之時,一笑置之的胸懷。之所以提到蘇軾,是因為在來到資料院之前,通過各種資料,我腦海裡呈現出的關於資料院的樣子大概就像上面寫的。大家都是“跨界高手”,都是“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有情懷、想得開。

然而與大家一同走過近半年的時間後,我發現這個團隊呈現出來的是與蘇軾齊名的另一位宋代詞人—辛棄疾。既是書生,又是勇士。同樣地,既有“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細膩感性,也具備“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萬丈豪情。令人欽佩,令人感動。

雖然一半山,行路難,但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信念”,看到了夾縫中求創新的勇氣,看到了四年的酸甜苦辣、竹苞茂松,也看到了四年的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據院四周年系列報導回顧: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寫在資料院成立四周年之際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資料院四周年系列報導之科研篇

萬事皆起於微,教學尤是——資料院四周年系列報導之教學篇

清華大資料,365天我們持續在發聲—資料院四周年系列報導傳播篇

王院長更是厚積薄發,成為了氣象,環保,交通等多個領域應用的基礎支撐。王院長所代表的清華人耕耘的沃土讓更多的人更好地成長。

在資料院,王院長也是頭銜最多的人。他是資料院管委會的副主任,教指委的成員,副院長,還是授課老師之一。王院長是資料院唯一有“編制”的人,是唯一可以代表資料院對外簽合同的人,也是唯一不從資料院拿工資的資料院領導。

帶著學校領導的信任和重托,帶著對數據院創新的包容與理解,王院長默默地伴隨著、支援著資料院走過了四個春夏秋冬。

個子不高,肩膀結實,承擔著家、國重擔。

薛婭菲:資料院的第一個員工

(資料科學研究院合作發展部前總監)

北京爺們兒遇到北京大妞,薛婭菲的面試和入職都快成了段子。侃完了從國際到國內,從清華到資料院的形勢之後,執行副院長候選人韓亦舜(那時還沒有正式任命)甩來一句話:回家讀本書吧。讀完,還想跟著我幹,電我。三天后,再見面,韓院長給她起了個與“大數據”對仗的微信昵稱:“小數點”。

薛婭菲曾經是典型的文科女,也是小資吃貨。只是在資料院的三年半裡,活活給磨練成理工“男”。也是,跨學科的資料院裡必須是跨學科的人嘛。從採編、翻譯、校對、運維開始,她的“兵”越來越多,她的職能也越來越多。職業規劃,心理輔導,人事招聘,……這還不算,當得了演講嘉賓,當得了論壇主持,當得了活動策劃。組織實施能幹、前臺調屏能幹、後臺調音能幹。這就是傳說中的“上得了廳堂,下得去廚房,打得過流氓”嗎?

“那薛婭菲為什麼離職?”,“唉,女大不中留呀”韓院長歎息中帶著不舍。薛婭菲為追逐愛情離開資料院去了上海。據說,她對韓院長有個承諾,等結婚生子的人生大事完成後,她還回北京效力資料院。“我不指望。這樣一個事業心強的孩子,結婚的大事剛實現,在上海又幹起了一番事業。等她生完孩子回來,我怕是要退休了。”

韓院長對薛婭菲好,“就算是被他‘訓’哭,我還是願意跟著他幹。”薛婭菲對資料院也好,早就著手人才梯隊建設,不但培養出了第二代,第三代“小數點”,也把我招募到韓院長麾下。

網紅薛婭菲的故事反正說也說不完,就先到這裡。薛婭菲的愛情故事一樣傳奇,只是不在本次系列報導的內容範圍之內,想聽八卦的請單獨與我聯繫。

黎成權: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陽的光輝

(資料科學研究院首席架構師)

我第一次見到黎成權時,看著他拖著行李箱忙忙而來,又匆匆而去。“他趕著去青海的飛機。”韓亦舜向我解釋道,“成權不容易啊。”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韓亦舜情緒的波動。

當時清華醫學研究資料平臺的建設正如火如荼開展。“他踏實、肯幹、有才華,一心想著的都是怎樣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我今天看他情緒不對,一遍遍問才知道他家裡老人生了病,但是這段時間他一直都沒提過。我今天說讓他取消去青海的行程,但是他很堅持。”韓亦舜說道。

“家裡的事情我都安排好了。那時候平臺的建設正是最關鍵的時候,不能因為我一個人耽誤。”黎成權輕描淡寫道,“無非就是自己累點,男子漢,小CASE。”

2014年9月,清華長庚醫院和資料院正式簽約,“醫工結合”正從紙上走進現實。在未來雙方將依託長庚醫院現有較好的資訊化基礎和資料積累,融合清華大學在資料科學領域頂尖的科研能力和技術積澱,共同開發部署清華醫學研究資料平臺,首期將重點開展單中心多病種的資料科研工作。而黎成權就是這件事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成權哥話不多,但句句都是金口玉言,答應的事情都是能做到的。對人相當挑剔的韓院長對成權哥的評價是:“智商情商都高的人”。資料院自建的幾個資料平臺,都是黎成權和他的團隊實施的。

放棄高薪、不計報酬,成權哥心裡有團火。“開心嗎?”我問。“開心啊!這件事情前所未有!” 然而他的情緒倏地一轉。“有時候也不開心”,成權哥半開玩笑的說,“專心做,不多說,就是行勝於言啊。”隨後他就不多說了。我理解他的心情。這個時代想要靠情懷做點什麼事兒還是挺難的,清華人就都有這種特質,踏實勤奮。於是我用兩個無比俗套的詞安慰道:“加油!”

付蕾蕾:掌握平衡的女孩子

(資料科學研究院綜合管理部總監)

也許你在校內見過她的身影——一個騎乘電平衡車的女孩子。加速減速,拐彎平衡,行進自如,資料院無人能出其右。

她在蘇世民學院工作過一段時間,對學校的“文化”瞭解多一些。加入資料院後,表現出很好的溝通技巧。用她自己的“柔”平衡韓院長的“剛”,多次完成任務,還在校內結交了不少朋友。

別人對她的評價:小姑娘挺機靈,挺執著。

她對自己的要求:“不要膽怯,不要退縮,不要停頓。不努力,什麼都沒有。努力才有希望。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

羅國榮:倔強的代名詞

(資料科學研究院教學管理部總監)

說起羅老師的倔強,資料院數第一,敢和韓院長吵架。但韓院長對她的評價是:“強的可愛,強的真誠。”

她耿直,率真。總是帶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愈挫愈勇。羅老師的口頭禪是:“我就不信這件事情我做不好。”

她不認可的事情,誰說都沒有用;她一旦認可,領了任務,就要把事情盡全力做好。

“你的努力最終能轉化到別人身上,讓他們變得更好,當然會投入感情。去年教師節的時候,我來到辦公室看到桌子上放著四束康乃馨,當時眼淚就掉下來了。我不是教課的老師,學生們這樣做我很觸動。”

鄭路:在探索中探索

(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資料院大資料項目目授課老師代表,資料院RONG教授)

開新課對鄭路老師風險很大。創新機制沒有理順,新課內容不被接受時,還可能影響他的晉升。但他還是接下了這個任務。

“參與跨學科的教學平臺建設工作,特別是實踐環節,學界和企業界的思想碰撞,我覺得對同學對老師,都是一個非常大的收穫。”

大資料項目目持續火爆,對每一位老師都是考驗。“擴容,擴容,擴容”,每當開學初,鄭老師為代表的項目授課老師,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個詞。

這些授專案課老師們,普遍教學與科研任務都很重,還投身到大資料教育來探索,除了為他點贊,還是點贊,點贊。

李鵬輝:路上的“陪伴者”

(研究生院專碩辦副主任,大資料能力提升專案籌畫者代表)

李鵬輝老師為資料院的能力提升專案沒少操心。資料院成立前他和研究生院的幾位老師參與了調研、策劃和設計,十分清楚資料院成立的初衷。在過去的四年裡,也一直在幫助數研院“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資料院初創期間,很多許可權都沒有,參與者也沒有教學管理經驗。李老師不僅為資料院出主意,想辦法,手把手地教;有時還親自擔負起一些管理工作。

採訪時,李老師常說,發現問題咱們改,事情還是要往前推。大概,李老師對資料院的貢獻可以說是:時而引領,時而推動。

劉政:對的事情就全力去做

(教育指導委員會代表,SAS軟體研究開發(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

2014年11月26日,“清華大資料產業聯合會(籌)”成立大會,“應用·創新”公開講系列座第一講就是SAS軟體研究開發(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政講的。從那時起,劉總和資料院就有了不解之緣。

劉總對清華對數據院一直在默默地堅定地做貢獻:所謂默默,不計名,不圖報。所謂堅定,遇到困難百折不撓。被推舉為教指委主任後,更是如此。

不但為清華爭取了軟體捐贈,還為清華爭取了最大的許可權,最新的模組;義務給清華開設資料分析課程;還在出國公務期間,為清華尋找國際合作的夥伴。

“資料院做的嘗試我認為對,就願意盡全力幫。”

趙錫海:有共識,攜手前行

(醫學院副教授,資料院RONG教授,校內科研教師代表)

趙錫海老師是清華大學編制人員裡為數不多可以合法行醫的人,專業醫學影像,是那種“不管外在美醜,只盼內部健全”的人。與資料院緣起影像。

“心情忐忑去和韓院長商量支持北京市的項目,沒想到一拍即合。不僅是錢,更是理念。”

正是因為理念上有共識,在推動“醫工結合”的道路上,趙老師沒少説明數據院。從老師、同學,到朋友,韓院長拜會過的醫生、院長、科主任、大專家有一半都是趙老師介紹的。

方向對,路難行,有共識,攜手前行。趙老師用另外的方式在認可資料院,説明資料院。

胡繼業:小企業也有大資料

(北京創智信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優秀企業導師”代表)

“清華的學生太棒了。” 每每提及資料院大資料專案的學生在他那裡實習,胡總就讚賞有加。

胡總的企業聚焦運營商基站的蓄電池運維,是典型的“小企業,大資料”。參加了幾次數據院的活動,發現資料院正在尋找“真資料,真問題”,就參加了實踐專案的課題篩選。入選後,便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地課程導師一起指導學生實踐,“企業有付出,更有收穫。確實是雙贏。”

胡總所代表的一批資料院優秀企業導師,帶著學生解決真實問題。學生學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感覺很有成就感。

據說,胡總正在想把問題繼續深入探究,做成創業專案,留住學生。

王明哲:一點也不像90後的90後

(清華大學大資料能力提升專案學生、資料派研究部部長)

我與王明哲的第一次相見在清華大學偉倫樓。在資料派研究部的一次例會上。資料派研究部的來源,我曾經在《薛婭菲I從零到一,行則將至》這篇文章中詳細講述,而王明哲就是研究部的部長。

高效、有序、不拖遝,是王明哲在工作中,也是在學習上的態度。帶領著校內外同學參加與大資料相關的比賽、通過分析企業給到的資料搞實踐、還帶著同學們進行知識梳理,每一條線都明朗有序,難怪薛婭菲直呼“明哲就是對的時間遇到的那個對的人”。

終於來到了最後一個篇幅

韓亦舜:一個倔強的天蠍座“老頭”

(資料科學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我覺得短短幾百字,很難全面且完整地講述韓院長的故事。所以在每個人採訪接近尾聲的時候,我都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三個詞評價韓院長,你會選擇什麼?”令我非常意想不到的是,幾乎大家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

他正直,他堅毅,他充滿激情。

我再補充一個,他是天蠍座(which means 腹黑且記仇)。

13個人,13個故事,然而這只是資料院建設者剪影的一部分。還有更多的人在默默地付出,源源不斷地支援著資料院,為她的發展保駕護航。感謝大家的付出,萬事終有盡頭,但我們相信人的故事會一直延續。

時光荏苒,在系列報導終稿時,我想起了一個著名的句式,斗膽借用到這裡:“愛一個人,送他去資料院吧。恨一個人,也送他去資料院吧。”

寫在資料院四周年系列報導最後

林語堂先生曾在《蘇東坡傳》中提到,蘇軾身上有種魔力使得無數中國讀書人為之傾倒。“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那種魔力源自憂患來臨之時,一笑置之的胸懷。之所以提到蘇軾,是因為在來到資料院之前,通過各種資料,我腦海裡呈現出的關於資料院的樣子大概就像上面寫的。大家都是“跨界高手”,都是“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有情懷、想得開。

然而與大家一同走過近半年的時間後,我發現這個團隊呈現出來的是與蘇軾齊名的另一位宋代詞人—辛棄疾。既是書生,又是勇士。同樣地,既有“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細膩感性,也具備“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萬丈豪情。令人欽佩,令人感動。

雖然一半山,行路難,但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信念”,看到了夾縫中求創新的勇氣,看到了四年的酸甜苦辣、竹苞茂松,也看到了四年的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據院四周年系列報導回顧: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寫在資料院成立四周年之際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資料院四周年系列報導之科研篇

萬事皆起於微,教學尤是——資料院四周年系列報導之教學篇

清華大資料,365天我們持續在發聲—資料院四周年系列報導傳播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