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離華麗蛻變有多遠?新能源車企混戰引擔憂

新能源汽車之戰繼續蔓延至2018北京車展, 比亞迪、捷豹、蔚來等車企的無聲較量又將拉開帷幕。 很顯然, 進軍國內市場的海外勢力也好,

轉戰新能源的傳統車企也好, 造車新勢力也好, 都難免受雙積分政策影響, 加快了搶佔市場的步伐。

當下, 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邁入了“後補貼時代”, 積分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在這樣的形勢下, 車企要麼在燃油車尾氣排放量減少上做文章, 要麼就將重心向新能源車型製造上偏移。 長遠來看, 後者是一條顯性可持續發展道路。

當然, 新能源汽車也不是說造就造, 說能“上天”就能一步登頂的。 至少, 2018北京車展各路人馬來勢洶洶就說明了, 新能源汽車這個視窗, 誰都想分一杯羹。

狹路相逢“技”者勝。 面對補貼退坡, “如何不靠補貼而存”的話題引起了熱議。 這相當於, 新能源汽車長久以來最大的賣點之一正在消失, 製造和銷售成本會進一步升高。

那麼, 補貼退場的反面意味著什麼呢?

要麼蛻變, 要麼湮滅。 總有人覺得,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正火的時候調整補貼不亞於“折翼”之傷。 但是, 若想羽翼豐滿就無法走捷徑, 安於補貼而忽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優化對行業來說無異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曾經, 業內人士還認為, 造車新勢力的誕生將成為盤活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鯰魚”。 他們可能催化技術高地的搶佔, 資本的爭奪, 輿論的風向等一系列碰撞。 毫無疑問, “鯰魚效應”確實讓更多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新應用實踐走上了台前。

然而, 業內人士現在卻開始擔憂, 短兵相接之後, “鯰魚”似乎有了向“沙丁魚”轉變的跡象。 同質化現象嚴重正在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新面臨的挑戰和危機,

什麼樣的未來能夠引導車企層層突破發展桎梏呢?

中高端新能源汽車是時候形成國產品牌競爭力了。 相較直接“高端”定位的特斯拉, 其實國內新能源汽車中並沒有這樣的品牌力量支撐中高端國產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這也是為什麼, 創新力量被看得尤為重要, 激發市場競爭活力成為焦點。

性能加持永遠是產品強大的表現, 從補貼退坡開始, 我國新能源汽車就應該意識到, 降本提質刻不容緩。 雙積分政策的落實更是倒逼車企用“芯”“智”造的另一道催命符, 一個非生即死的命題擺在了面前, 品牌鑄熔勢在必行。

這種緊迫感在部分新能源車企開始接觸當下最火爆的“區塊鏈”技術之際達到了巔峰,

這將是一場真正的技術與技術的純碰撞。 誰能跟上時代的潮流, 摸准未來發展的脈絡, 才能獲得市場青睞。

智慧化、資訊化、綠色化——全球汽車產業瞄準的方向, 新能源汽車其實有著高起點站位的先決條件。 包括目前走在技術前沿的區塊鏈技術, 都可能成為新能源車企率先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 關鍵在於, 是選擇閉門造車, 還是創贏未來。

說再多不如做更多, 觀風向不如引潮流。 創新的價值就在於此, 技術的魅力永不衰竭, 新能源汽車, 誰能在品牌混戰中真正完成華麗轉身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