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梁廣英:會通河陽谷段

京杭大運河的會通河陽谷段全長約有19公里, 南起金堤閘至阿城下閘北1公里處, 該段河道內有四個水工遺址, 分別是:荊門上閘、荊門下閘、阿城上閘、阿城下閘。

會通河的開通使運河船隻南往淮河而駛向江南杭州, 北通臨清入衛河直達北京, 京杭運河至此全部貫通, 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縱貫南北的黃金通道。 聊城運河段是古代會通河的一部分, 流經聊城市下轄的陽穀縣、東昌府區、臨清市,

全長97.5公里。 元朝, 特別是明清時期, 會通河一直是南糧北運以及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自古有“南有蘇杭, 北有臨張”之稱, 可見, 臨清和陽谷張秋在當時運河上的重要地位。

會通河陽谷段位於陽穀縣域的東部, 南起張秋鎮金堤閘, 向北過阿城, 經七級崔莊流入東昌府區, 全長約29.75公里。 開鑿於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 該河段上接濟寧的濟州河, 下通臨清的衛河。 由於歷史上該段運河由於水量不足, 運河河道南高北低, 落差較大, 因此在張秋、阿城、七級三個碼頭分別建有荊門、阿城、七級上下閘, 以節制水源, 調節水位, 保證漕船暢通和停泊。

陽穀縣河段通航功能的強盛時期始於明永樂九年(1411年),

當時河寬三丈三尺, 河深一丈三尺。 後為調節運河水位, 明景泰四年(1453年), 由都察院左僉都禦使徐有貞主持開挖了廣濟渠(今金堤河張秋至濮陽段), 引黃河與沁河水濟運, 在張秋建通源閘以節渲。 咸豐五年(1855年), 黃河于河南蘭考決口改道北流, 于張秋南匯流穿運河, 奪大清河道入海。 黃河改道的衝擊, 造成運河堤岸損壞, 河道淤塞, 運河漕運開始衰敗。 後經長年泥沙淤積, 黃河河道逐漸抬高, 運河在張秋終被斬斷, 並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接清政府詔令停運。 在其正常通航時期, 船舶往來, 商旅輻輳, 給陽穀帶來了綿延元、明、清三代六個多世紀的興旺與繁榮。

京杭大運河給陽穀縣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這些遺存,

成片區密集分佈, 集中而全面地反映了運河流域古文化特定的社會形成。 例如:張秋山西會館和被稱為華北五大佛教寺院之一的阿城海會寺、具有明顯清代民居風格的張秋陳家大院、祭拜玉皇大帝的張秋城隍廟、紀念懲惡濟善濟公式傳奇人物任風子而修建的任風子墓、反映明清商鋪建築風格和繁榮景象的阿城鎮剪子巷, 以及掛劍台、戊已山等。

京杭大運河孕育了豐富燦爛的陽谷歷史文化。 陽谷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運河的開通使陽谷的農耕文化與運河所帶來的商業文化有機融合, 促進了陽谷文化的空前繁榮, 孕育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陽谷運河文化。

明萬曆年間, 被譽為中國莎士比亞的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 留下了《雀兒行》《陽谷助田主人宗祈雨》等著名詩詞。 春秋時期吳國延陵王季劄掛劍徐君墓歷史事件在當地廣為流傳, 文學家李東陽、戲曲家、文學家屠隆等由此而撰寫的詩詞以五體十三碑的形式保存至今。 反映梁山英雄好漢的世界名著《水滸》的故事就傳播于運河興盛時期, 並對其成書起到了直接的促進作用。同時,佛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也於明清時期先後傳入,不僅對當地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且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運河文化。另外,還有反映民俗風情、富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張秋木版年畫、藍印花布、運河民謠等。這些都充分反映了運河興盛時期陽谷運河文化的繁榮景象,代表了運河文化的地方特色。

作者:梁廣英 山東省聊城市

(本文為“大運河沿線八省市社科聯+北京市網信辦”聯合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集發佈活動來稿。)

並對其成書起到了直接的促進作用。同時,佛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也於明清時期先後傳入,不僅對當地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且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運河文化。另外,還有反映民俗風情、富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張秋木版年畫、藍印花布、運河民謠等。這些都充分反映了運河興盛時期陽谷運河文化的繁榮景象,代表了運河文化的地方特色。

作者:梁廣英 山東省聊城市

(本文為“大運河沿線八省市社科聯+北京市網信辦”聯合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集發佈活動來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