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南湖以南丨百花從聲

南湖以南【外一篇】

文/走昭

我從來沒有喜歡過這個地方。 冬天太冷夏天太熱, 盛夏時校園總是散發惡臭, 和平時做實驗用的硫化氫一個味兒——那是南湖裡成片翻肚皮的魚發出來的味道。

在一年四季中為數不多的幾個好天氣裡, 放學後我總喜歡坐在南湖邊的椅子上托著腮發呆。 燦爛而又萎靡的夕陽落在南湖後面的場景也真是美, 偶爾湖面上還會有一艘漁船經過, 意境就全在裡面了。

大學四年裡我都沒什麼朋友——有人熱情, 有人生性冷淡, 這些倒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也不分對錯。

沒什麼朋友也不怎麼愛學習, 我大多數時間都是獨自在圖書館度過, 圖書館雙子塔七樓南的外國小說、八樓北的中國文學都被我看得差不多了, 實在閑得發慌也會試試寫文投稿, 主要目的是掙點零花錢——也沒多少, 夠看次話劇音樂會就行。

大二那年我的生活發生了點兒變化, 因為我養了一隻兔子。

那只兔子是我養過的唯一的一隻寵物, 我的媽媽是名醫生, 絕大多數醫生都有潔癖, 所以從小到大都沒有被允許過養寵物。 大二時也是一次偶然, 經過校門口的菜市場時看見幾隻羸弱的小兔子蹲在籠子裡瑟瑟發抖,

我就想, 不如我帶一隻回去?反正菜市場就在校門口, 不想養了再送回去。 於是我就有了阿丁灰灰——我買的, 跟我姓。 阿丁灰灰全身灰色, 眼睛是暗棕色的, 和人的差不多, 我總覺得紅眼兔子比較可怕, 因為專業原因, 做了太多紅眼兔子的實驗:我們用木板強硬掰開它們的嘴喂入有機磷農藥, 看見它們不斷抽搐, 瞳孔放大, 再順著耳朵注射解磷定和阿托品解毒……儘管被救回來, 這些兔子也還是奄奄一息, 最終為了讓它們少受點兒罪還是會順著耳朵注射空氣針, 它們兩腿一蹬, 死了。 剛開始的時候, 我總是不明白這些實驗到底有什麼意義, 有時真想在實驗室大喊一聲:好了好了, 我們知道阿托品是M受體阻斷劑了, 它不會讓兔子這麼快死掉!住手別再做了!當然這些都只是內心戲,
我遠遠沒有那麼勇敢, 只是做實驗時堅決不碰兔子罷了, 可能同組同學以為我懶惰, 我也從來不會解釋。

買了阿丁灰灰以後才發現, 兔子其實收拾起來蠻麻煩, 它們的排泄物真的很臭。

每天打掃衛生的都是我, 儘管我是蠻邋遢的人, 但是對於灰灰還算有耐心。 灰灰把我所有毛拖鞋都當成了衛生間, 我還給它買了一個挺豪華的籠子, 沒想到過了兩個月就胖得塞不下了, 沒錯, 真的胖得就像球形了。 它每頓飯食量巨大。 大概是一碗兔糧, 一顆大包菜, 一根胡蘿蔔。 於是每天晚上從圖書館回來我就有一項雷打不動的新任務:去菜市場。 週末, 我會把它藏在書包裡帶到外面草坪上, 我坐在草坪上看書, 它就在那兒低頭吃草。 有時候它吃得太專注, 猛然一抬頭發現離我好遠, 立馬蹬起小腿朝我的方向跑來, 鑽到我懷裡。 想來它是非常信任我的吧。 有時我們倆坐在草坪, 會有很多人過來圍觀灰灰, 看著它比我受歡迎多了, 我也會在一旁偷偷地樂。

我很喜歡蜷腿抱著它,看書也好,看劇也好,或者在寫實驗報告。每次它心滿意足地趴在我腿上閉著眼睛打盹兒,摸著它的輕輕起伏的背,有一種質感,生命的質感。

有它了以後,坐在南湖邊發呆時我總喜歡帶著它。記得有次突然刮起了大風,是那種很不真切、呼呼刮的大風。灰灰鑽到了我的外套裡。我想起朱生豪的那句“風和日暖,令人永遠願意活下去”。

後來接近校慶了,貼出通知每個宿舍都要抽查,如果發現寵物或者電器就要沒收,通報批評。我很害怕我的灰灰被宿管發現,然後送到藥學院,被大家冠冕堂皇地折磨致死。猶豫了很多天,想過很多怎麼防止灰灰被發現的方法。最後和宿舍姑娘商量,先送到她家,過了這個風頭我再接回來。

可是校慶結束後,我再也沒有提這個事情了。她也沒有。我想,是因為我太懦弱,還是不夠喜歡它?還是嫌它太髒,吃得太多?我沒有再提過要它回來的事情。儘管無數次我都想問,它怎麼樣了?

過了兩年,我們馬上畢業了,一次臥談會我終於忍不住問了出來。宿舍女生說,灰灰到他們家生活了半年,後來誰都嫌它太髒,把它關到一個沒有人的屋子裡,大概是餓死了吧。然後大家沉默了一下,再也沒有說到這個話題。

又過去了兩三年,每次想到它我還是覺得很愧疚很難受。生而為人,真的對不起。某天晚上,我夢見了灰灰,它變成了大四時候和我非常要好的學妹。我知道她就是灰灰。她系著圍裙拿著鏟子,在做飯,她對我笑著說:“你回來了。”我點頭,很安心的感覺。夢裡我想,她最終是原諒我了吧。

我很想念灰灰,對不起。

如今大學畢業也有四年了,我無數次夢見過江城的瓢潑大雨。有時我閉上眼睛,還是會回到大學食堂,面前一盤粥,傍晚有雷雨。被無邊無際待打發的時光壓得抬不起頭。我摒棄那時候的時光和自己,但並不能否認它(她)的存在。人人都記得王小波那句“想要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然而它的後半句卻總被故意忽略:“人一天天老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錘的牛一樣。”

畢業後我也回去過江城兩次,從前我一回江城就心裡悶,不願意逗留,多一秒鐘都是煎熬,這也並不誇張,我並不討厭這裡,近鄉情怯,我是害怕。

江城,有太多飽含情感的回憶了,埋藏在心裡,久了成了我的心病。“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不願也不敢輕易碰觸。我懷疑這裡的一切,我也相信這裡的一切。

然而四年來只明白了一個道理:多思是優點,但多心則是缺點。懷疑並非全無必要,但猜疑則是越少越好。敏感需要稱讚,但過分敏感則會使人脆弱。是。不關乎誰多誰少,在於是否畫地為牢,過度關注自己在幻想裡遊移。敏感如同麻痹,量少它是精神的保護劑,是某種靈感的刺激體,越於常態便是孤僻。有些東西就在眼前,你看不到的其實也不一定沒有。比如愛,比如關心。生如逆旅,不進則退,有時候人沒有選擇。所以無論外面風景如何,天氣如何,心裡的那扇窗,還是要打開來。因為只有這樣,生命最初的那一點光,才能慢慢地照耀進來。

你得要承認,這沒什麼可害羞的——人的確是需要互相依偎的,但這個依偎的物件是無所謂的。

有的時候是人,有的時候是兔子。

有的時候什麼都不是,只是吊在驢子前面的蘿蔔,空心的湯糰,畫出來的餅。然而這就夠了,正是這些念想教會我們成長與堅強。

十五年後

小茗是五年級時轉到我們班的。十五年後她才告訴我,那時她剛從農村學校來到城市學校感覺很不適應,覺得城裡小朋友會瞧不起他們,她給我講至今還記得第一天入學的時候,班裡那些調皮男生接了盆髒水放到門框上面,她一開門渾身都被淋濕了,同學們哈哈大笑,她可真是討厭城裡的小孩子啊。

老師讓小茗和我坐,我倆成了同桌。她是個非常內向少言的女孩子,學習刻苦認真,自尊心也很強。九十年代《哈利·波特》剛出中文版的時候,我是班裡第一個擁有全套書的人,同學們都在排隊問我借書,我給她,她卻覺得不好看,說裡面人名太複雜啦記不住。課間我拉著她和同學們一起跳皮筋、打沙包,我們放學了也不立刻回家,有時去胡同裡老奶奶開的店吃可能不太衛生的麻辣土豆片,有時坐在我家社區石凳上寫完作業,再各自回家。

那時可沒有網路也沒有智慧手機,我們最高級的娛樂設備就是複讀機了,媽媽買來讓我學習用,我們會錄下來自己唱歌的聲音,再放出來聽。至今我仍記得學會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是周傑倫《可愛女人》。年幼時家鄉風沙很大,刮起風來天灰濛濛的,到處都是髒的,白色校服穿著出門走一圈就變成黃色了,洗頭時都能有半盆沙子。但每次社區門口又挖水管道了我們卻很開心,因為到處都是柔軟的鬆土,小夥伴們從家裡接來一罐自來水倒在土裡和成稀泥,捏成不同形狀的小動物。童年的日子似乎漫長得無邊無際,誰也不會想像有一天,我們真的會長大。

有一次小茗邀請我去她家裡,她家有一個溫棚,我們在這裡摘了一天的小番茄,第二天我把這件事寫成作文,老師讓我在班裡念了這篇文章,下課後同學們都圍在我們桌子旁邊說也想去小茗家玩兒。

我還欠了小茗一個人情,六年級時我是護旗手,有一天忘記戴紅領巾了,小茗把她的借給我,而那天是六年級學生給一年級小朋友戴紅領巾的日子,她沒有紅領巾只能在底下坐著,羡慕地望著臺上的同學們,她因為這個事遺憾了好幾天。

小學畢業時候我非常難過,指著媽媽藏在抽屜最深處的金戒指說可不可以把這個送給小茗——為此媽媽笑了我好久,年幼的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只知道這是很珍貴的東西,我想把它送給她。最後戒指當然沒有送成,我把我所有的漂亮信紙、塑膠書皮——那已經是我當時擁有的最好的東西了,全部送給了小茗……

——其實這些事兒都是小茗後來告訴我的,我已經不大記得了。我們讀初中時不在一個學校,我也經常寫信給她。她說有一次我們校車經過她學校時,我還探出頭來大喊她的名字。讀高中後我們就沒有了對方的消息,那時彼此有的唯一聯繫方式就是家裡的固定電話,如果搬家了就真的失去聯繫。

再次聯繫上她,是十五年後,也就是一周前。那天晚上我在家,有人給我媽媽打電話問我的聯繫方式,媽媽一頭霧水地把電話給我。她說了名字,問我還記得她嗎?我興奮地說,我當然記得啦!問她是怎麼有我媽媽的電話,她說現在在小學當老師,有天看見學生家長髮了一個“最美醫生”的投票連結,我媽媽也在競選。她點進去看一眼就認出來我媽媽——小時候她也就去過我們家兩三次,居然還記得我媽媽的模樣!於是她拜託學生家長打聽到了我媽媽的電話。我倆在電話兩頭只顧著傻笑著卻不知道說什麼,因為想說的太多了。她停頓了一會兒說:“你小學時借給我的《朝花夕拾》我還留著呢,下次見面還給你啊。”隔了十五年也不知道對方長成了怎樣的模樣呢?是不是小時候我們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彼此加了微信,聊了幾句就說第二天下班後一起見面吃個飯吧。

十五年原來對一個人模樣也沒有改變太多啊。見面了我說:“如果我們在馬路上相遇也許我還能認出你來,你就是比以前稍微胖了點。”她說我的神情也沒有太大改變,就是以前假小子的模樣,現在頭髮也留長了。小茗穿著職業裝,白襯衫黑裙子,她剛下班,給我講班裡淘氣可愛的三年級學生,因為快到教師節了今天一人送了一隻康乃馨給她。講昨晚一個小女生八點還沒回到家,把她急得飯也沒吃到處去找,原來小女孩因為不寫作業被數學老師“請家長”了所以害怕回去,小茗找到了女生又帶她吃完晚飯再送回家裡。她給我講這個調皮的小女生真“了不得”,和六年級學生打架也一點兒不怕,語氣充滿無奈和寵溺。

她說這麼多年一直沒忘記想要找我,有一次打聽到我初中的校友,問了我的聯繫方式——激動地打電話過去居然是個男生,那是個和我同校同名的學生。她說甚至想過要去《等著我》找我——“你知道《等著我》嗎?”她問我,我搖搖頭,她撇撇嘴說:“看來學霸不看電視啊,《等著我》是個尋親節目,我真的想過去這裡找你,又怕你早不記得我那就尷尬了……”我笑著說,怎麼可能會忘記你呢。內心卻非常感動,被人惦記十幾年的緣分,我知道不多,也非常珍惜。

那天晚上我們吃完飯,走到即將分別的路口聊了很久,旁邊的奶茶店在放《星語心願》,明明是二十一世紀了,卻還有一點繾綣的舊去的九十年代的溫柔與悲。小店那一點點光,就像是燈塔與孤島。她給我講高一時曾因為一些小事被老師冤枉,老師當著全班同學面訓斥了她一節課,她自尊心極強不認錯也不申辯,心裡卻難過得想要從樓上跳下去。“這些都是我十五歲時想要告訴你的事情,沒想到過了這麼久才能給你說。”還好我們最終沒有錯過彼此,或早或晚也許沒有那麼重要,再次相遇就夠了。當時分開時我們還是十二歲金釵之年的小姑娘,如今再次相見,我們都快要結婚了。我半開玩笑說,等以後我有小孩子了就送到你們班呀,她說好呀,等過一陣你在大學裡教書了我也要去旁聽。當時十二歲時的我們能想到今天的模樣嗎?以這種方式再次相遇,再次走入對方的生活?我想起曾經看過的小故事,一個女記者問霍金說,世界上什麼東西感動過你?霍金說是遙遠的相似性。他說,遙遠就是真實,好多互相瞭解的人離得很遠,不知道對方。誰都知道,人生來孤獨,也只有自己可以完成一生的旅途,運氣好會碰到一些有趣善良的人,並肩同行,讓旅程更加豐富多彩,但大部分人還是會慢慢偏離你成長的路線,即使不舍也要祝願彼此前途似錦。其實我家和小茗家就隔了兩個街區,兜兜轉轉這麼多年才重逢,這種相似性最終能夠回到起點,這是生命對我們非常神奇的饋贈。

現在的社區裡,已經很少能見到孩子們打沙包、跳皮筋的身影了,可能是電子設備多了,這種原始簡單的娛樂方式已經漸漸被人們遺忘、淘汰。有些人和事在生活中忽然消失了。其實不是忽然,是一直的猶疑終於有了決定。就像炎熱夏天裡的一場暴雨一樣,可能早有徵兆。契機來的時候,就是雲層撐不住雨點的時候。你被淋濕了,你猝不及防,來不及問為什麼。伍迪·艾倫說:一些人只是被雨淋濕,但也有一些人感受雨。我常常想起九十年代末尾,新世紀就要來了,就算那時我還年幼,也有一種深刻的恍惚感。時間好像一艘巨大的貨輪邊裂解邊撞向對岸,而被承載的人們不斷往下拋棄行李。我也混在人群中,把從未來帶回的許多東西,帶著期待地拋棄在上個世紀。

我在外地上了八年學,如今再回到這個城市。家鄉綠化很好,植被比讀書所在的南方還要茂盛,城市與燈火被隔在遠處,像懸在半空似的。沙塵暴當然也沒有了,防沙置林效果看來真不錯,也許比我晚幾年出生的小孩子,對沙塵暴是一點兒印象也沒有了吧。我倒是也不羡慕他們,那種灰頭土臉的驕縱野蠻,經歷些也是好的。人就是這樣奇怪呀,小時候所痛恨的灰暗,長大了卻也開始懷念。

初秋的小城氣候非常宜人,風在夜裡會變得涼,緩慢。讓人不言不語,卻想寫盡所有溫柔事。“這次不會再弄丟你了。”

——選自《散文》201803

《散文》

以“表達你的發現”為理念的《散文》,是中國創辦最早、發行量最大、影響最廣的專業散文期刊,三十餘年來以其“格高、境闊、文潔、意新”的格調品位和“敬重名家、扶掖新人”的編輯理念,對中國的文學創作、批評、出版領域,乃至文化和語文教育領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散文》被讀者和作者譽為“漢語文學的園中之園”、具有“中國文學的巔峰筆意和思想之美”。除自身讀者外,《散文》也被文摘類刊物和綜合時尚類刊物高度關注。

更多好書

歡迎關注

百花文藝

微信搜索:baihuawenyi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輕鬆訂閱《散文》

↓↓↓

我也會在一旁偷偷地樂。

我很喜歡蜷腿抱著它,看書也好,看劇也好,或者在寫實驗報告。每次它心滿意足地趴在我腿上閉著眼睛打盹兒,摸著它的輕輕起伏的背,有一種質感,生命的質感。

有它了以後,坐在南湖邊發呆時我總喜歡帶著它。記得有次突然刮起了大風,是那種很不真切、呼呼刮的大風。灰灰鑽到了我的外套裡。我想起朱生豪的那句“風和日暖,令人永遠願意活下去”。

後來接近校慶了,貼出通知每個宿舍都要抽查,如果發現寵物或者電器就要沒收,通報批評。我很害怕我的灰灰被宿管發現,然後送到藥學院,被大家冠冕堂皇地折磨致死。猶豫了很多天,想過很多怎麼防止灰灰被發現的方法。最後和宿舍姑娘商量,先送到她家,過了這個風頭我再接回來。

可是校慶結束後,我再也沒有提這個事情了。她也沒有。我想,是因為我太懦弱,還是不夠喜歡它?還是嫌它太髒,吃得太多?我沒有再提過要它回來的事情。儘管無數次我都想問,它怎麼樣了?

過了兩年,我們馬上畢業了,一次臥談會我終於忍不住問了出來。宿舍女生說,灰灰到他們家生活了半年,後來誰都嫌它太髒,把它關到一個沒有人的屋子裡,大概是餓死了吧。然後大家沉默了一下,再也沒有說到這個話題。

又過去了兩三年,每次想到它我還是覺得很愧疚很難受。生而為人,真的對不起。某天晚上,我夢見了灰灰,它變成了大四時候和我非常要好的學妹。我知道她就是灰灰。她系著圍裙拿著鏟子,在做飯,她對我笑著說:“你回來了。”我點頭,很安心的感覺。夢裡我想,她最終是原諒我了吧。

我很想念灰灰,對不起。

如今大學畢業也有四年了,我無數次夢見過江城的瓢潑大雨。有時我閉上眼睛,還是會回到大學食堂,面前一盤粥,傍晚有雷雨。被無邊無際待打發的時光壓得抬不起頭。我摒棄那時候的時光和自己,但並不能否認它(她)的存在。人人都記得王小波那句“想要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然而它的後半句卻總被故意忽略:“人一天天老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錘的牛一樣。”

畢業後我也回去過江城兩次,從前我一回江城就心裡悶,不願意逗留,多一秒鐘都是煎熬,這也並不誇張,我並不討厭這裡,近鄉情怯,我是害怕。

江城,有太多飽含情感的回憶了,埋藏在心裡,久了成了我的心病。“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不願也不敢輕易碰觸。我懷疑這裡的一切,我也相信這裡的一切。

然而四年來只明白了一個道理:多思是優點,但多心則是缺點。懷疑並非全無必要,但猜疑則是越少越好。敏感需要稱讚,但過分敏感則會使人脆弱。是。不關乎誰多誰少,在於是否畫地為牢,過度關注自己在幻想裡遊移。敏感如同麻痹,量少它是精神的保護劑,是某種靈感的刺激體,越於常態便是孤僻。有些東西就在眼前,你看不到的其實也不一定沒有。比如愛,比如關心。生如逆旅,不進則退,有時候人沒有選擇。所以無論外面風景如何,天氣如何,心裡的那扇窗,還是要打開來。因為只有這樣,生命最初的那一點光,才能慢慢地照耀進來。

你得要承認,這沒什麼可害羞的——人的確是需要互相依偎的,但這個依偎的物件是無所謂的。

有的時候是人,有的時候是兔子。

有的時候什麼都不是,只是吊在驢子前面的蘿蔔,空心的湯糰,畫出來的餅。然而這就夠了,正是這些念想教會我們成長與堅強。

十五年後

小茗是五年級時轉到我們班的。十五年後她才告訴我,那時她剛從農村學校來到城市學校感覺很不適應,覺得城裡小朋友會瞧不起他們,她給我講至今還記得第一天入學的時候,班裡那些調皮男生接了盆髒水放到門框上面,她一開門渾身都被淋濕了,同學們哈哈大笑,她可真是討厭城裡的小孩子啊。

老師讓小茗和我坐,我倆成了同桌。她是個非常內向少言的女孩子,學習刻苦認真,自尊心也很強。九十年代《哈利·波特》剛出中文版的時候,我是班裡第一個擁有全套書的人,同學們都在排隊問我借書,我給她,她卻覺得不好看,說裡面人名太複雜啦記不住。課間我拉著她和同學們一起跳皮筋、打沙包,我們放學了也不立刻回家,有時去胡同裡老奶奶開的店吃可能不太衛生的麻辣土豆片,有時坐在我家社區石凳上寫完作業,再各自回家。

那時可沒有網路也沒有智慧手機,我們最高級的娛樂設備就是複讀機了,媽媽買來讓我學習用,我們會錄下來自己唱歌的聲音,再放出來聽。至今我仍記得學會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是周傑倫《可愛女人》。年幼時家鄉風沙很大,刮起風來天灰濛濛的,到處都是髒的,白色校服穿著出門走一圈就變成黃色了,洗頭時都能有半盆沙子。但每次社區門口又挖水管道了我們卻很開心,因為到處都是柔軟的鬆土,小夥伴們從家裡接來一罐自來水倒在土裡和成稀泥,捏成不同形狀的小動物。童年的日子似乎漫長得無邊無際,誰也不會想像有一天,我們真的會長大。

有一次小茗邀請我去她家裡,她家有一個溫棚,我們在這裡摘了一天的小番茄,第二天我把這件事寫成作文,老師讓我在班裡念了這篇文章,下課後同學們都圍在我們桌子旁邊說也想去小茗家玩兒。

我還欠了小茗一個人情,六年級時我是護旗手,有一天忘記戴紅領巾了,小茗把她的借給我,而那天是六年級學生給一年級小朋友戴紅領巾的日子,她沒有紅領巾只能在底下坐著,羡慕地望著臺上的同學們,她因為這個事遺憾了好幾天。

小學畢業時候我非常難過,指著媽媽藏在抽屜最深處的金戒指說可不可以把這個送給小茗——為此媽媽笑了我好久,年幼的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只知道這是很珍貴的東西,我想把它送給她。最後戒指當然沒有送成,我把我所有的漂亮信紙、塑膠書皮——那已經是我當時擁有的最好的東西了,全部送給了小茗……

——其實這些事兒都是小茗後來告訴我的,我已經不大記得了。我們讀初中時不在一個學校,我也經常寫信給她。她說有一次我們校車經過她學校時,我還探出頭來大喊她的名字。讀高中後我們就沒有了對方的消息,那時彼此有的唯一聯繫方式就是家裡的固定電話,如果搬家了就真的失去聯繫。

再次聯繫上她,是十五年後,也就是一周前。那天晚上我在家,有人給我媽媽打電話問我的聯繫方式,媽媽一頭霧水地把電話給我。她說了名字,問我還記得她嗎?我興奮地說,我當然記得啦!問她是怎麼有我媽媽的電話,她說現在在小學當老師,有天看見學生家長髮了一個“最美醫生”的投票連結,我媽媽也在競選。她點進去看一眼就認出來我媽媽——小時候她也就去過我們家兩三次,居然還記得我媽媽的模樣!於是她拜託學生家長打聽到了我媽媽的電話。我倆在電話兩頭只顧著傻笑著卻不知道說什麼,因為想說的太多了。她停頓了一會兒說:“你小學時借給我的《朝花夕拾》我還留著呢,下次見面還給你啊。”隔了十五年也不知道對方長成了怎樣的模樣呢?是不是小時候我們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彼此加了微信,聊了幾句就說第二天下班後一起見面吃個飯吧。

十五年原來對一個人模樣也沒有改變太多啊。見面了我說:“如果我們在馬路上相遇也許我還能認出你來,你就是比以前稍微胖了點。”她說我的神情也沒有太大改變,就是以前假小子的模樣,現在頭髮也留長了。小茗穿著職業裝,白襯衫黑裙子,她剛下班,給我講班裡淘氣可愛的三年級學生,因為快到教師節了今天一人送了一隻康乃馨給她。講昨晚一個小女生八點還沒回到家,把她急得飯也沒吃到處去找,原來小女孩因為不寫作業被數學老師“請家長”了所以害怕回去,小茗找到了女生又帶她吃完晚飯再送回家裡。她給我講這個調皮的小女生真“了不得”,和六年級學生打架也一點兒不怕,語氣充滿無奈和寵溺。

她說這麼多年一直沒忘記想要找我,有一次打聽到我初中的校友,問了我的聯繫方式——激動地打電話過去居然是個男生,那是個和我同校同名的學生。她說甚至想過要去《等著我》找我——“你知道《等著我》嗎?”她問我,我搖搖頭,她撇撇嘴說:“看來學霸不看電視啊,《等著我》是個尋親節目,我真的想過去這裡找你,又怕你早不記得我那就尷尬了……”我笑著說,怎麼可能會忘記你呢。內心卻非常感動,被人惦記十幾年的緣分,我知道不多,也非常珍惜。

那天晚上我們吃完飯,走到即將分別的路口聊了很久,旁邊的奶茶店在放《星語心願》,明明是二十一世紀了,卻還有一點繾綣的舊去的九十年代的溫柔與悲。小店那一點點光,就像是燈塔與孤島。她給我講高一時曾因為一些小事被老師冤枉,老師當著全班同學面訓斥了她一節課,她自尊心極強不認錯也不申辯,心裡卻難過得想要從樓上跳下去。“這些都是我十五歲時想要告訴你的事情,沒想到過了這麼久才能給你說。”還好我們最終沒有錯過彼此,或早或晚也許沒有那麼重要,再次相遇就夠了。當時分開時我們還是十二歲金釵之年的小姑娘,如今再次相見,我們都快要結婚了。我半開玩笑說,等以後我有小孩子了就送到你們班呀,她說好呀,等過一陣你在大學裡教書了我也要去旁聽。當時十二歲時的我們能想到今天的模樣嗎?以這種方式再次相遇,再次走入對方的生活?我想起曾經看過的小故事,一個女記者問霍金說,世界上什麼東西感動過你?霍金說是遙遠的相似性。他說,遙遠就是真實,好多互相瞭解的人離得很遠,不知道對方。誰都知道,人生來孤獨,也只有自己可以完成一生的旅途,運氣好會碰到一些有趣善良的人,並肩同行,讓旅程更加豐富多彩,但大部分人還是會慢慢偏離你成長的路線,即使不舍也要祝願彼此前途似錦。其實我家和小茗家就隔了兩個街區,兜兜轉轉這麼多年才重逢,這種相似性最終能夠回到起點,這是生命對我們非常神奇的饋贈。

現在的社區裡,已經很少能見到孩子們打沙包、跳皮筋的身影了,可能是電子設備多了,這種原始簡單的娛樂方式已經漸漸被人們遺忘、淘汰。有些人和事在生活中忽然消失了。其實不是忽然,是一直的猶疑終於有了決定。就像炎熱夏天裡的一場暴雨一樣,可能早有徵兆。契機來的時候,就是雲層撐不住雨點的時候。你被淋濕了,你猝不及防,來不及問為什麼。伍迪·艾倫說:一些人只是被雨淋濕,但也有一些人感受雨。我常常想起九十年代末尾,新世紀就要來了,就算那時我還年幼,也有一種深刻的恍惚感。時間好像一艘巨大的貨輪邊裂解邊撞向對岸,而被承載的人們不斷往下拋棄行李。我也混在人群中,把從未來帶回的許多東西,帶著期待地拋棄在上個世紀。

我在外地上了八年學,如今再回到這個城市。家鄉綠化很好,植被比讀書所在的南方還要茂盛,城市與燈火被隔在遠處,像懸在半空似的。沙塵暴當然也沒有了,防沙置林效果看來真不錯,也許比我晚幾年出生的小孩子,對沙塵暴是一點兒印象也沒有了吧。我倒是也不羡慕他們,那種灰頭土臉的驕縱野蠻,經歷些也是好的。人就是這樣奇怪呀,小時候所痛恨的灰暗,長大了卻也開始懷念。

初秋的小城氣候非常宜人,風在夜裡會變得涼,緩慢。讓人不言不語,卻想寫盡所有溫柔事。“這次不會再弄丟你了。”

——選自《散文》201803

《散文》

以“表達你的發現”為理念的《散文》,是中國創辦最早、發行量最大、影響最廣的專業散文期刊,三十餘年來以其“格高、境闊、文潔、意新”的格調品位和“敬重名家、扶掖新人”的編輯理念,對中國的文學創作、批評、出版領域,乃至文化和語文教育領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散文》被讀者和作者譽為“漢語文學的園中之園”、具有“中國文學的巔峰筆意和思想之美”。除自身讀者外,《散文》也被文摘類刊物和綜合時尚類刊物高度關注。

更多好書

歡迎關注

百花文藝

微信搜索:baihuawenyi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輕鬆訂閱《散文》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