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賞讀/善起於贊,惡止於懲!

​曾幾何時, 讚揚與懲罰一直都是教育中不言的基本教育方法。 在中國古代英明的將領總是善用獎罰分明的方法來激勵、規範將士。

然而, 在中國教育發展的過程中, 由於獨生子女人群突然集中地出現在了一個社會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的特殊歷史時期, 使得教育者開始出現迷惘無所是從的特殊困境。

有人提出對學生應當只讚揚不懲罰, 應當只鼓勵不批評。 這一理論的代表就是周宏的“賞識教育”。 這一教育理論曾風靡一時, 其實周宏也曾提到“賞識教育”與“挫折教育”是不相背離的掌心與掌背的關係, 卻由於周婷婷(周宏的女兒)是一個聾啞兒, (其挫折的成分, 已然天生註定。 )於是周宏片面過分宣揚賞識的作用,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對懲戒的作用隻字不提。 這種片面強調賞識的作用, 與現在普遍存在的過分注重鼓勵, 排斥懲戒的普遍社會教育心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但是, 社會上也有一種截然相反的論調, 認為沒有懲罰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我們過多的鼓勵是導致現在的孩子們桀驁不馴, 不接受批評, 不能面對失敗的主要原因。 於是為了針對賞識教育的弊端, 又去強調懲罰的作用, 而對賞識的作用進行貶低。

小編認為, 這兩種論調都是片面而不完整的。 善起於贊, 惡止於懲。 這不是獨立的兩句話, 而是不可分割, 也不能互相背離的整體。 沒有善起於贊, 惡便不能止於懲。 沒有惡止於懲, 善也不能起於贊。 孩子的心靈就像一片田野, 在上面種植莊稼與清除雜草是應當都去做的兩件事。 這樣的道理不必過多說明。 我們也可以觀察我們身邊, 從沒有被批評過的孩子,

和從沒有被誇獎過的孩子都不能表現出健康的心理品質。


​然而, 贊與懲的運用, 卻應當針對教育物件特點的不同而分先後。 為何要分先後?對於缺點明顯多過優點, 經常挨駡, 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優點的孩子來說, 則當先贊而後懲。 教育者面對的不是一道道數學題,

說只要邏輯正確就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教育著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心靈, 心靈有時開放而有時則封閉。

一個隻知道自己有缺點, 不知道自己有優點的孩子, 他的心靈是封閉的, 這時就需要通過教育者發現他的優點、閃光點來打開他的心靈, 他才會願意接受你的教育, 而後懲戒才能夠產生清除雜草作用。

相反, 對於一個在讚揚聲中長大的, 感覺天生優越的孩子來說, 則應當先懲而後贊。 也許他確實有很多的優點, 然而當他已經都知道這些的時候, 讚揚已經沒有作用, 只能增加他的虛榮心。 對於這樣的孩子應當針對他的缺點, 通過現實給以嚴厲的懲罰, 讓他明白自身的缺點所在。

當他經歷了現實的磨練和心靈的成長之後, 再把讚揚還給他, 他才會更加珍惜, 也才會更清醒的認識自己。

一句無心的讚揚可能點亮一個人生命的航燈, 一次及時的懲戒可能將懸崖邊上的人拉回, 我們不能片面去強調其一者的作用而去貶低另一者。

另外, 沒有缺點的人和沒有優點的人一樣, 都絕對是稀有動物。 我們生活中的人應當都是缺點和優點並存的人, 我們在教育中, 不應當執著於贊, 也不應當執著於懲, 只有明白贊與懲的價值, 並正確運用才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這需要智慧, 也需要敏銳的洞察力, 是教科書永遠無法教會你的東西, 唯有不段追求自身的提高才能達到。

最後, 小編覺得, 教育應當是平實的、自然的, 我們不能每天都想著怎樣用一句讚揚點亮一個學生的生命,也不能每天想著怎樣通過懲戒讓一個人痛改前非。每天都大喜大悲的過日子誰都受不了,贊與懲的運用應當趁時、趁勢,應當謹慎。說到底它們都只是教育的初級手段,高級的教育是對心靈的觸及和對智慧的啟迪,這不是贊與懲能夠做到的事情。


我們不能每天都想著怎樣用一句讚揚點亮一個學生的生命,也不能每天想著怎樣通過懲戒讓一個人痛改前非。每天都大喜大悲的過日子誰都受不了,贊與懲的運用應當趁時、趁勢,應當謹慎。說到底它們都只是教育的初級手段,高級的教育是對心靈的觸及和對智慧的啟迪,這不是贊與懲能夠做到的事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