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馬友友在達特茅斯學院:文化、理解和生存

4月4日週三下午4點, 近900人聚集在達特茅斯學院的斯波爾丁禮堂(Spaulding Auditorium), 為的就是聆聽著名大提琴手, 也是17次格萊美獎得主馬友友的公開演講。 此次馬友友的演講主題是“文化、理解和生存(Culture, Understanding, and Survival)”。

馬友友出生于法國巴黎, 從小就開始學習大提琴。 7歲時, 他與全家一起移民美國, 在美國得到了許多寶貴的演出機會, 白宮、卡耐基音樂廳等都留下了他完美的演奏。 早年他就讀於著名的茱莉亞學院, 但在畢業之前, 他就退學, 轉而去哈佛大學攻讀了人類學專業。 最終, 他取得了哈佛大學人類學學士學位, 哈佛大學在1991年還授予了他榮譽博士的學位。

作為達特茅斯學院的蒙哥馬利院士, 馬友友在演講之初首先感謝了音樂教授Arthur R. Virgin, 感謝他幫忙組建絲綢之路樂團, 讓一群來自中亞、東亞以及西方的音樂家們能夠一起創作根植于傳統音樂的新時代音樂。

在整場演講中, 馬友友都在講述自己的個人回憶以及他個人的哲學觀察。 馬友友認為, 發明是客觀分析和直覺思維的結合。 在他演奏巴羅克作曲家的兩部短片之前, 他表示“沒有人比巴赫做的更好。 ”演奏時, 現場螢幕上投放的是馬友友親自描繪的手繪圖, 圖中分別顯示了不同的高音和低音。 這個不同的高低音分別代表了“鬥爭和負擔”, 高音將低音拉升, 給音樂帶來希望。

在馬友友心中, 這顯然是一個音樂構圖上的奇跡。 從四歲開始學習演奏大提琴, 馬友友作為一名年輕的音樂家, 從小就過分擔心演奏的完美程度, 在練習的過程中犧牲了很多的個人感情。 然而成長至今, 他早已不將生活的重心放在完美的演奏中, 而是以另一位著名大提琴手Pablo Casals的名言作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標杆,

這句名言就是:“人類第一、音樂家第二、大提琴第三(a human being first, a musician second, and a cellist third)。 ”

在此次達特茅斯學院的演講中, 馬友友還談到了文化、經濟和政治的交集, 他擔心不同的意見會被整個世界分散淘汰, 而我們文明的生存正是取決於人們是否能夠將所謂“邊緣”的思想融入主流。 馬友友說“我們需要邊緣-中心的動盪, 如果你處於中心, 那麼你要確保自己一直對邊緣的思想持開放的態度。 只有這樣, 你才能將他人的思想真正的融入到自己的思想當中去”。

馬友友演講過後, 第二天絲綢之路樂團的演奏門票也被搶購一空。 在接下來的一周裡, 絲綢之路樂團的成員們用大部分時間參觀了達特茅斯學院的大學課程。

對於不瞭解絲綢之路樂團的讀者, 小編在這裡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樂團。 這個樂團是由馬友友在1998年組建的, 他將多個國家的音樂家集合在一起, 共同創作演繹了一首又一首的新的音樂作品。

想要瞭解達特茅斯學院的更多資訊, 或者想要通過美國大學申請進入達特茅斯學院, 請聯繫美國留學仲介機構續航教育的專業顧問老師。

【獨家稿件聲明】本文為美國續航教育原創, 未經授權, 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如需轉載, 請與美國續航教育聯繫;經許可後轉載務必請注明出處, 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