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青春片的界限與作為媒介的青年

懇請您點擊右上角, 訂閱“媒介之變”的頭條號。

趙宜

即使在2013年至2016年的3年間呈現出了極強的可複製性, 懷舊青春片的繁衍方式依然不同於類型電影的開放式特徵,

而是具有明確界限的。 這條界線, 正是80後青年的生命歷程以及他們與歷史、社會、文化結構相遭遇時的短暫瞬間。 由是, 理解懷舊青春片的理路, 也應當遵循80後青年的現實與文化境遇而展開, 並由此建立起作為“最能夠反映社會變化的本質特徵”[13]的青年與大眾媒介之間的聯繫。

如果我們認可青年參與到社會與文化的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認可青年文化與社會本身的相互反映, 就應該認識到青年本身對電影的書寫所產生的互文性和建構作用, 這其中既包含了特定社會歷史語境下青年銀幕形象的表現, 也涉及到青年文化如何參與電影的敘事, 甚至改變電影的外部生存環境。

這就要求在一種媒介交互論的視角下, 把青年本身看作一種開放的文本, 並使其參與到對電影的批評當中。

當下青春與懷舊書寫雖然明顯地體現出了符號消費的資本邏輯, 但是青年本身卻並不僅僅是被動的消費者, 而同時也是創造者。 這種青年與大眾媒介之間的互動關係成為認識當下青年文化現象的基礎, 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 80後青年文化的終結, 也可以看作一種反應、方法和策略的懷舊青春片的終結。 而隨著90後青年的成長並且正在或即將遭遇的現實與文化問題, 懷舊青春片也註定要讓位給另一批青年的另一種反應、方法和策略。

參考文獻:

[1]青春片紮堆口碑票房雙沒落 “IP+小鮮肉”難挽頹勢[EB/OL].(2016-09-24)[2017-06-20].http://money.163.com/16/0924/02/C1MPH0RT002580S6.html.

[2]張慧瑜.青春片需要多種可能性[N].人民日報, 2014-12-26(21).

[3]趙靜蓉.想像的文化記憶——論懷舊的審美心理[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2).

[4]趙靜蓉.懷舊:一種永遠的文化鄉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53.

[5]張宏邦.“懷舊文化”的哲學反思與批判[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14(4).

[6]周志強.青春片的新懷舊美學[J].南京社會科學, 2015(4):121.

[7]周志強.這個時代的“青春戀物癖”[J].藝術廣角, 2015(3):7.

[8]胡小武.青春“歎老”何以形成?何以成型?[J].中國青年研究, 2014(1):5-7.

[9]權福軍.青春的別樣體驗——青年“歎老”現象的敘事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 2014(1):81.

[10]周志強.青春片新懷舊:卑戀與“多語性失語症”[J].文藝研究, 2015(10):6.

[11]中國觀影人群年輕化 觀眾4年“小了”4歲[EB/OL].(2013-06-19)[2017-05-10].http:∥news.mtime.com/2013/06/19/1513531.html.

[12]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M].周曉虹, 周怡, 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7.

[13]HALL S, JEFFERSON T.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M].London:Routledge,2006:27.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