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美學者對比中美“大國海軍”之路:中國海軍“夢幻開局”

參考消息網4月29日報導香港《亞洲時報》網站4月9日刊載哈靈頓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分校歷史教授阿爾弗雷德·麥科伊題為《中國和美國是如何產生新的大國海軍競爭的》的文章稱, 一種大國競爭一直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悄悄進行。 美中兩國的海軍正在調整軍艦的部署, 建立海軍基地, 就好像它們是地緣政治棋盤上的諸多卒子。

美國逐漸崛起為太平洋大國

文章稱, 隨著美國在19世紀90年代發展海軍, 從而崛起為全球大國, 時任海軍戰爭學院院長的馬漢船長指出, 華盛頓必須建立一支戰鬥艦隊, 並奪取能夠控制周圍航道的島嶼堡壘,

特別是在太平洋地區。 由於部分地受到馬漢學說的影響, 喬治·杜威海軍上將的中隊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擊沉了西班牙艦隊, 奪取了菲律賓群島中的馬尼拉灣這一重要港口。

然而1905年, 日本在對馬海峽對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所取得的驚人勝利突然顯示出,

美國當時擁有的從巴拿馬延伸到菲律賓的細長的基地鏈條的脆弱性。

文章稱, 在日本帝國海軍的壓力下, 華盛頓不久就放棄了在西太平洋的大量海軍駐軍計畫。 一年之內, 希歐多爾·羅斯福總統就把美國駐該地區的最後一艘海軍戰列艦撤走, 然後授權建造一個新的太平洋堡壘, 不是在遙遠的馬尼拉灣, 而是在夏威夷的珍珠港。 他堅持認為, “菲律賓構成我們唯一致命的弱點。 ”

當一戰結束時凡爾賽公約把西太平洋上的密克羅尼西亞交給日本的時候, 從珍珠港向馬尼拉灣如果派遣任何艦隊在戰時都變得很成問題, 因而使菲律賓實際上無法防守。

文章稱, 部分地正是由於這一原因,

所以1941年年中, 美國戰爭部長亨利·史汀生決定, 被名副其實地命名為“飛行堡壘”的B-17轟炸機將是能夠對抗日本海軍控制西太平洋的神奇武器, 於是他把這些新型飛機當中的35架派往馬尼拉。

然而, 史汀生的戰略是產生了一種帝國幻想, 使得這些飛機當中的大多數註定在二戰初期在太平洋上遭到日本戰鬥機的毀滅, 使得麥克亞瑟將軍的陸軍在菲律賓的巴丹慘敗。

文章稱, 美國在戰後佔領日本期間, 獲得了從該國北部的三澤空軍基地延伸至南部的佐世保海軍基地的一百多處軍事設施。 憑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 沖繩島有32處正在使用的美國設施, 占該島總面積的大約20%。

然而, 由於這場全球戰爭期間, 轟炸機的航程延長了兩倍, 所以美國戰爭部於1943年決定, 該國的戰後防務需要在菲律賓保留前沿基地。 這種野心於1947年得到全面實現, 因為這個新獨立的共和國簽訂了軍事基地協定, 授予美國對23處軍事設施, 包括第七艦隊未來的蘇比克灣母港和馬尼拉附近的大型克拉克空軍基地的99年租約。

文章介紹, 1951年亞洲爆發冷戰時, 華盛頓與日本、韓國、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締結了共同防禦協定, 使得太平洋沿岸地區成為美國在戰略上主宰歐亞大陸的東方根基。 到1955年, 位於日本和菲律賓的早期飛地已經被融入到450處海外基地組成的全球網路之中。 建立這些基地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把廣袤的歐亞大陸一分為二的鐵幕背後的中蘇陣營。

在研究600年來歐亞大陸一個個帝國的興衰之後, 牛津大學歷史學家約翰·達爾文得出結論說, 華盛頓通過成為“在歐亞大陸兩端”——在西面通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聯盟, 在東面通過這四個共同安全條約——成為控制戰略樞紐的第一個大國, “在空前規模上”建立起“龐大的帝國”。

此外,在冷戰後期幾十年裡,美國海軍完成了對歐亞大陸的包圍,於1971年接管了英國在巴林的舊基地,後來又在迭戈加西亞島斥資數十億美元建立了用於空軍和海軍巡邏的位於印度洋核心地帶的一處基地。

文章稱,在這些遍佈歐亞大陸的眾多基地中,太平洋沿岸地區的基地在冷戰期間及其前後尤其具有戰略重要性。作為保衛一個大陸(北美洲)和控制另一個大陸(亞洲)之間的地緣政治支點,太平洋沿岸地區一直是華盛頓為了拓展和保持全球實力所做出的一個世紀之久的努力之中的重點。

文章認為,冷戰結束後,由於華盛頓的精英們沉醉于自己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領導人的角色,所以歐亞大陸激烈的地緣政治鬥爭的大師、前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警告說,只有在廣袤的歐亞大陸的東端不以可能會使“美國被從自己的沿海基地驅逐出去”的方式實現統一的情況下,美國才能維護自己的全球實力。他以某種先見性斷言,否則,“美國的一個潛在的對手就可能在某個時刻出現。”

文章稱,事實上,這些“離岸基地”的弱化已經於1991年開始。正是在這一年,蘇聯解體,菲律賓拒絕延長美國第七艦隊在蘇比克灣的基地的租約。

文章稱,當美國海軍的拖船把蘇比克灣的浮式幹船塢拖回珍珠港時,菲律賓承擔起了本國防務的全部責任,但實際上並未將更多的資金投入空中或海軍之中。

同時,美國海軍也遭受了自己的衰落,其水面戰艦和攻擊潛艇從1990年到1996年減少了40%。在此後的二十年裡,海軍的太平洋態勢進一步削弱,因為海軍部署的重點轉移到中東戰爭,海軍的總體規模又縮小了20%(減少到僅僅271艘軍艦),在範圍不斷擴大的部署壓力下,船員人力出現緊張,因而使第七艦隊無法應對中國的挑戰。

中國海軍開局不容小覷

文章認為,在多年來表面順從華盛頓有關全球的規則之後,中國最近在中亞地區和亞洲大陸周邊海域的行動顯示出一項分為兩個階段的戰略。這項戰略如果成功,就會削弱美國全球力量的持久性。首先,中國正在花費1萬億美元建立一個由新的鐵路、高速公路、石油與天然氣管道組成的橫貫大陸的巨大網路,從而控制歐亞大陸的廣袤資源,作為推動其崛起為世界大國努力的經濟引擎。

同時,中國正在建立一支藍水海軍,並在阿拉伯和南中國海建立其第一批海外基地。正如北京在2015年的白皮書中指出的那樣,“必須突破重陸輕海的傳統思維。……建設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現代海上軍事力量結構。”

文章介紹,雖然中國所考慮的力量將無法與美國海軍的全球影響力競爭,但中國看來決心要主導亞洲海域的一個很重要的弧形地帶,從非洲之角跨越印度洋,一直到朝鮮半島。

文章稱,北京建設海外基地的活動於2011年悄然開始,當時它開始投資近2.5億美元,將巴基斯坦瓜達爾這個阿拉伯海岸邊的沉睡漁村改造成距離波斯灣入口處只有600公里的一個現代商業港口。4年後,中國再次投入460億美元,建設由公路、鐵路和從中國西部延伸至3200公里到達現已現代化的瓜達爾港的管道組成的中巴經濟走廊。

同年,中國開始在非洲之角的吉布地建立重要的軍事設施,並於2017年8月在那裡開設第一個官方海外基地,使中國海軍得以進入石油儲量豐富的阿拉伯海。與此同時,位於印度洋中部的斯里蘭卡把漢班托塔這個具有戰略重要性的港口讓給中國,從而償還了拖欠中國的十億美元債務,也使該港口今後有可能用於軍事用途。

文章稱,從2014年4月開始,北京在自己的海南島上把龍坡海軍基地擴建成供四艘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使用的母港。中國還在未經宣佈情況下開始在有爭議的南沙群島上建造7個人工島嶼,以修建軍用機場和未來的錨地。

在短短4年內,北京的挖泥船組成的無敵艦隊就從海底挖出無數噸沙子,慢慢地把這些極簡的珊瑚礁和環礁轉變成活躍的軍事基地。

文章認為,雖然戰鬥機和潛艇是中國參與南中國海競爭的開局中的卒子,但北京希望有朝一日起碼利用日益壯大的航母艦隊遏制(即使不是徹底挫敗)華盛頓。

文章介紹,在1998年從烏克蘭收購一艘未竣工的蘇聯庫茲涅佐夫級航母后,大連海軍造船廠將這艘航母生銹的船身加以改裝,並於2012年使之作為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下水。這艘船的船身已有30年歷史。這把年紀在通常情況下會使這艘軍艦確定無疑地被扔進廢鐵堆裡。雖然它並不具有作戰能力,但卻是訓練中國第一代海軍飛行員在汪洋大海上的起伏不定的甲板上使飛速行駛的噴氣機著陸的平臺。

文章稱,與改裝第一艘航母所需的十五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連造船廠僅用了五年時間就從龍骨開始建造了能夠進行全面作戰的得到很大改進的第二艘航母。

由於訓練、技術進步和施工的節奏加快,所以到2030年,中國應該擁有足夠的航空母艦,以確保南中國海成為五角大樓所說的“中國湖泊”。

文章稱,這種航母是持續一場持續不斷的海軍發展中的先鋒。這一發展過程到2017年已經使中國獲得了由320艘軍艦組成的現代海軍。這些戰艦得到了陸基導彈、噴氣式戰鬥機和監視衛星組成的全球系統的支援。其目前的反艦彈道導彈射程為4000公里,因此能夠打擊西太平洋任何地方的美國海軍艦艇。

文章介紹,北京在掌握飛行速度高達每小時8000公里的高超音速導彈的迅速發展的技術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從而使這種進展不可能停止。通過每年建造兩艘新的潛艇,中國已經擁有了57艘潛艇組成的艦隊,既包括柴電動力,也包括核動力潛艇,這些潛艇的數量據推測很快就會達到80艘。其4艘核潛艇當中每一艘都攜帶可以打擊美國西部任何地方的12枚彈道導彈。此外,北京還使數十艘兩栖艦艇和海岸護衛艦下水,從而使其海軍能夠主導本國海域。

據美國海軍情報局報告,在短短五年內,中國“就將完成”從20世紀90年代的沿海力量向能夠實施“持續不斷的藍水作戰”以及能夠執行包括全面作戰的“全球範圍的多重任務”的現代海軍的“轉型”。換言之,中國正在打造控制從東中國海到南中國海的“內海”的未來實力。在此過程中,它將在70年內成為在太平洋海域挑戰美國海軍霸權的第一個強國。

美國謹慎應對“中國挑戰”

文章認為,在2009年上臺後,美國總統奧巴馬得出結論,即中國的崛起是一種“嚴重威脅”,因而制定了加以應對的地緣政治戰略。

首先,他提倡建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組織。這項有12個國家參加的商業協定將引導世界40%的對美貿易。然後2014年3月,他在對澳大利亞議會發表的演講中宣佈了“亞洲支點”的軍事戰略,在帝汶海的達爾文市的一個基地部署了整整一個營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個月後,美國駐菲律賓大使與該國簽訂了一項有關加強防務合作的協議,從而使美軍得以部署在菲律賓的五個基地。

文章稱,奧巴馬把日本的現有的設施與蘇比克灣、達爾文和新加坡的海軍基地的使用權相結合,重建了美國在亞洲瀕海地區的軍事飛地鏈條。為充分利用這些設施,五角大樓開始計畫“到2020年在太平洋地區對自己的60%的海軍力量實施前沿部署”,並啟動了第一次在南中國海的定期“航行自由”巡邏,作為對中國海軍的挑戰,甚至派遣全副武裝的航母打擊群進入該海域。

然而,特朗普總統在就職後卻立即廢除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由於在大中東地區的無休止的“反恐戰爭”的繼續,所以海軍力量向太平洋地區的轉移速度放緩。更廣泛而言,特朗普政府單邊主義的、美國優先的外交政策損害了與支撐美國太平洋防線的四個盟國即日本、韓國、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的關係。

文章認為,正如白宮最近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所反映,白宮看來沒有能力把握歐亞大陸的地緣戰略重要性,或者制定部署其不斷擴充的軍事力量來遏制中國崛起的有效計畫。

文章稱,特朗普政府新的7000億美元防務預算將撥款到2023年為止為美國海軍建造46艘新艦艇(總數為326艘)。但正如白宮最近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所反映,白宮看來沒有能力把握歐亞大陸的地緣戰略重要性,或者制定部署其不斷擴充的軍事力量來遏制中國崛起的有效計畫。行政當局在宣佈奧巴馬的“亞洲支點”戰略壽終正寢之後,卻提出了自己的建立在四個被認為類似的民主國家——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美國——組成的無效聯盟基礎上的“自由與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

文章稱,雖然特朗普跌跌撞撞地頻頻陷入一場又一場外交政策危機,但他的海軍將領們銘記馬漢的戰略格言,因而敏銳地意識到美國維持帝國實力所需的地緣政治條件,一直明確表示自己在維護美國實力方面的決心。

文章介紹,事實上,中國海軍的擴軍以及俄羅斯潛艇艦隊方面的進展,使得美國海軍實現了根本性的戰略轉變,從針對伊朗等地區強國的有限作戰轉變到全面的戰備狀態,以“重新參與大國競爭”。

文章稱,在2017年對美軍進行全面戰略評估後,美國海軍作戰參謀長約翰·理查森上將報告說,中國“日益壯大和現代化的艦隊”正在使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傳統優勢“縮小”。他警告說:“競爭已經開始,速度是決定因素。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贏者通吃。我們必須擺脫感到安逸或者沾沾自喜的任何遺跡。”

在與此同時對美國海軍的水面力量的評估中,其司令員湯瑪斯·羅登中將宣佈了“一個海上力量的新時代”,以及從“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出發重返“大國競爭的動態關係”。他還說,對於任何可能的海軍攻擊,都必須用能夠“造成嚴重損害、迫使敵方停止敵對行動的分散式殺傷能力”加以應對。

文章稱,這位海軍上將借助于馬漢船長的幽靈警告說:“從歐洲到亞洲,歷史都充滿了一個個崛起為全球大國、但結果卻由於缺乏海上力量而衰落的國家的故事。”

21世紀大國競爭或將加劇

文章認為,正如這種言論所顯示,南中國海已經有海軍競爭的不斷加快的頻率。剛剛上個月,在航行自由巡邏長時間停頓之後,特朗普政府派遣了擁有5000名水手和90架飛機的全副武裝陣容的超級航母“卡爾·文森”號橫渡南中國海,對越南進行了象徵性訪問。

文章稱,短短三周後,衛星圖像就捕捉到一場“海上力量大規模展示”,因為由包括航母遼寧艦在內的大約40艘中國軍艦組成的艦隊以橫跨數英里的編隊穿越同一海域。

反對者對中國的挑戰不屑一顧,他們可能會提醒我們注意,中國海軍只在“七海”中的兩個海域活動,與美國海軍穩健的全球態勢相比仍顯不足。然而,中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日益崛起的勢力,對我們的世界秩序卻產生了深遠的地緣戰略影響。

文章認為,在一連串的後果中,中國在這些重要海域的未來主導地位都將影響美國在太平洋沿岸地區的地位,打破它對歐亞大陸這一軸端的控制。

文章稱,就像布熱津斯基曾經警告過的那樣,華盛頓如果不能控制歐亞大陸,就很可能意味著其全球霸權的終結。

此外,在冷戰後期幾十年裡,美國海軍完成了對歐亞大陸的包圍,於1971年接管了英國在巴林的舊基地,後來又在迭戈加西亞島斥資數十億美元建立了用於空軍和海軍巡邏的位於印度洋核心地帶的一處基地。

文章稱,在這些遍佈歐亞大陸的眾多基地中,太平洋沿岸地區的基地在冷戰期間及其前後尤其具有戰略重要性。作為保衛一個大陸(北美洲)和控制另一個大陸(亞洲)之間的地緣政治支點,太平洋沿岸地區一直是華盛頓為了拓展和保持全球實力所做出的一個世紀之久的努力之中的重點。

文章認為,冷戰結束後,由於華盛頓的精英們沉醉于自己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領導人的角色,所以歐亞大陸激烈的地緣政治鬥爭的大師、前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警告說,只有在廣袤的歐亞大陸的東端不以可能會使“美國被從自己的沿海基地驅逐出去”的方式實現統一的情況下,美國才能維護自己的全球實力。他以某種先見性斷言,否則,“美國的一個潛在的對手就可能在某個時刻出現。”

文章稱,事實上,這些“離岸基地”的弱化已經於1991年開始。正是在這一年,蘇聯解體,菲律賓拒絕延長美國第七艦隊在蘇比克灣的基地的租約。

文章稱,當美國海軍的拖船把蘇比克灣的浮式幹船塢拖回珍珠港時,菲律賓承擔起了本國防務的全部責任,但實際上並未將更多的資金投入空中或海軍之中。

同時,美國海軍也遭受了自己的衰落,其水面戰艦和攻擊潛艇從1990年到1996年減少了40%。在此後的二十年裡,海軍的太平洋態勢進一步削弱,因為海軍部署的重點轉移到中東戰爭,海軍的總體規模又縮小了20%(減少到僅僅271艘軍艦),在範圍不斷擴大的部署壓力下,船員人力出現緊張,因而使第七艦隊無法應對中國的挑戰。

中國海軍開局不容小覷

文章認為,在多年來表面順從華盛頓有關全球的規則之後,中國最近在中亞地區和亞洲大陸周邊海域的行動顯示出一項分為兩個階段的戰略。這項戰略如果成功,就會削弱美國全球力量的持久性。首先,中國正在花費1萬億美元建立一個由新的鐵路、高速公路、石油與天然氣管道組成的橫貫大陸的巨大網路,從而控制歐亞大陸的廣袤資源,作為推動其崛起為世界大國努力的經濟引擎。

同時,中國正在建立一支藍水海軍,並在阿拉伯和南中國海建立其第一批海外基地。正如北京在2015年的白皮書中指出的那樣,“必須突破重陸輕海的傳統思維。……建設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現代海上軍事力量結構。”

文章介紹,雖然中國所考慮的力量將無法與美國海軍的全球影響力競爭,但中國看來決心要主導亞洲海域的一個很重要的弧形地帶,從非洲之角跨越印度洋,一直到朝鮮半島。

文章稱,北京建設海外基地的活動於2011年悄然開始,當時它開始投資近2.5億美元,將巴基斯坦瓜達爾這個阿拉伯海岸邊的沉睡漁村改造成距離波斯灣入口處只有600公里的一個現代商業港口。4年後,中國再次投入460億美元,建設由公路、鐵路和從中國西部延伸至3200公里到達現已現代化的瓜達爾港的管道組成的中巴經濟走廊。

同年,中國開始在非洲之角的吉布地建立重要的軍事設施,並於2017年8月在那裡開設第一個官方海外基地,使中國海軍得以進入石油儲量豐富的阿拉伯海。與此同時,位於印度洋中部的斯里蘭卡把漢班托塔這個具有戰略重要性的港口讓給中國,從而償還了拖欠中國的十億美元債務,也使該港口今後有可能用於軍事用途。

文章稱,從2014年4月開始,北京在自己的海南島上把龍坡海軍基地擴建成供四艘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使用的母港。中國還在未經宣佈情況下開始在有爭議的南沙群島上建造7個人工島嶼,以修建軍用機場和未來的錨地。

在短短4年內,北京的挖泥船組成的無敵艦隊就從海底挖出無數噸沙子,慢慢地把這些極簡的珊瑚礁和環礁轉變成活躍的軍事基地。

文章認為,雖然戰鬥機和潛艇是中國參與南中國海競爭的開局中的卒子,但北京希望有朝一日起碼利用日益壯大的航母艦隊遏制(即使不是徹底挫敗)華盛頓。

文章介紹,在1998年從烏克蘭收購一艘未竣工的蘇聯庫茲涅佐夫級航母后,大連海軍造船廠將這艘航母生銹的船身加以改裝,並於2012年使之作為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下水。這艘船的船身已有30年歷史。這把年紀在通常情況下會使這艘軍艦確定無疑地被扔進廢鐵堆裡。雖然它並不具有作戰能力,但卻是訓練中國第一代海軍飛行員在汪洋大海上的起伏不定的甲板上使飛速行駛的噴氣機著陸的平臺。

文章稱,與改裝第一艘航母所需的十五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連造船廠僅用了五年時間就從龍骨開始建造了能夠進行全面作戰的得到很大改進的第二艘航母。

由於訓練、技術進步和施工的節奏加快,所以到2030年,中國應該擁有足夠的航空母艦,以確保南中國海成為五角大樓所說的“中國湖泊”。

文章稱,這種航母是持續一場持續不斷的海軍發展中的先鋒。這一發展過程到2017年已經使中國獲得了由320艘軍艦組成的現代海軍。這些戰艦得到了陸基導彈、噴氣式戰鬥機和監視衛星組成的全球系統的支援。其目前的反艦彈道導彈射程為4000公里,因此能夠打擊西太平洋任何地方的美國海軍艦艇。

文章介紹,北京在掌握飛行速度高達每小時8000公里的高超音速導彈的迅速發展的技術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從而使這種進展不可能停止。通過每年建造兩艘新的潛艇,中國已經擁有了57艘潛艇組成的艦隊,既包括柴電動力,也包括核動力潛艇,這些潛艇的數量據推測很快就會達到80艘。其4艘核潛艇當中每一艘都攜帶可以打擊美國西部任何地方的12枚彈道導彈。此外,北京還使數十艘兩栖艦艇和海岸護衛艦下水,從而使其海軍能夠主導本國海域。

據美國海軍情報局報告,在短短五年內,中國“就將完成”從20世紀90年代的沿海力量向能夠實施“持續不斷的藍水作戰”以及能夠執行包括全面作戰的“全球範圍的多重任務”的現代海軍的“轉型”。換言之,中國正在打造控制從東中國海到南中國海的“內海”的未來實力。在此過程中,它將在70年內成為在太平洋海域挑戰美國海軍霸權的第一個強國。

美國謹慎應對“中國挑戰”

文章認為,在2009年上臺後,美國總統奧巴馬得出結論,即中國的崛起是一種“嚴重威脅”,因而制定了加以應對的地緣政治戰略。

首先,他提倡建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組織。這項有12個國家參加的商業協定將引導世界40%的對美貿易。然後2014年3月,他在對澳大利亞議會發表的演講中宣佈了“亞洲支點”的軍事戰略,在帝汶海的達爾文市的一個基地部署了整整一個營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個月後,美國駐菲律賓大使與該國簽訂了一項有關加強防務合作的協議,從而使美軍得以部署在菲律賓的五個基地。

文章稱,奧巴馬把日本的現有的設施與蘇比克灣、達爾文和新加坡的海軍基地的使用權相結合,重建了美國在亞洲瀕海地區的軍事飛地鏈條。為充分利用這些設施,五角大樓開始計畫“到2020年在太平洋地區對自己的60%的海軍力量實施前沿部署”,並啟動了第一次在南中國海的定期“航行自由”巡邏,作為對中國海軍的挑戰,甚至派遣全副武裝的航母打擊群進入該海域。

然而,特朗普總統在就職後卻立即廢除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由於在大中東地區的無休止的“反恐戰爭”的繼續,所以海軍力量向太平洋地區的轉移速度放緩。更廣泛而言,特朗普政府單邊主義的、美國優先的外交政策損害了與支撐美國太平洋防線的四個盟國即日本、韓國、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的關係。

文章認為,正如白宮最近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所反映,白宮看來沒有能力把握歐亞大陸的地緣戰略重要性,或者制定部署其不斷擴充的軍事力量來遏制中國崛起的有效計畫。

文章稱,特朗普政府新的7000億美元防務預算將撥款到2023年為止為美國海軍建造46艘新艦艇(總數為326艘)。但正如白宮最近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所反映,白宮看來沒有能力把握歐亞大陸的地緣戰略重要性,或者制定部署其不斷擴充的軍事力量來遏制中國崛起的有效計畫。行政當局在宣佈奧巴馬的“亞洲支點”戰略壽終正寢之後,卻提出了自己的建立在四個被認為類似的民主國家——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美國——組成的無效聯盟基礎上的“自由與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

文章稱,雖然特朗普跌跌撞撞地頻頻陷入一場又一場外交政策危機,但他的海軍將領們銘記馬漢的戰略格言,因而敏銳地意識到美國維持帝國實力所需的地緣政治條件,一直明確表示自己在維護美國實力方面的決心。

文章介紹,事實上,中國海軍的擴軍以及俄羅斯潛艇艦隊方面的進展,使得美國海軍實現了根本性的戰略轉變,從針對伊朗等地區強國的有限作戰轉變到全面的戰備狀態,以“重新參與大國競爭”。

文章稱,在2017年對美軍進行全面戰略評估後,美國海軍作戰參謀長約翰·理查森上將報告說,中國“日益壯大和現代化的艦隊”正在使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傳統優勢“縮小”。他警告說:“競爭已經開始,速度是決定因素。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贏者通吃。我們必須擺脫感到安逸或者沾沾自喜的任何遺跡。”

在與此同時對美國海軍的水面力量的評估中,其司令員湯瑪斯·羅登中將宣佈了“一個海上力量的新時代”,以及從“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出發重返“大國競爭的動態關係”。他還說,對於任何可能的海軍攻擊,都必須用能夠“造成嚴重損害、迫使敵方停止敵對行動的分散式殺傷能力”加以應對。

文章稱,這位海軍上將借助于馬漢船長的幽靈警告說:“從歐洲到亞洲,歷史都充滿了一個個崛起為全球大國、但結果卻由於缺乏海上力量而衰落的國家的故事。”

21世紀大國競爭或將加劇

文章認為,正如這種言論所顯示,南中國海已經有海軍競爭的不斷加快的頻率。剛剛上個月,在航行自由巡邏長時間停頓之後,特朗普政府派遣了擁有5000名水手和90架飛機的全副武裝陣容的超級航母“卡爾·文森”號橫渡南中國海,對越南進行了象徵性訪問。

文章稱,短短三周後,衛星圖像就捕捉到一場“海上力量大規模展示”,因為由包括航母遼寧艦在內的大約40艘中國軍艦組成的艦隊以橫跨數英里的編隊穿越同一海域。

反對者對中國的挑戰不屑一顧,他們可能會提醒我們注意,中國海軍只在“七海”中的兩個海域活動,與美國海軍穩健的全球態勢相比仍顯不足。然而,中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日益崛起的勢力,對我們的世界秩序卻產生了深遠的地緣戰略影響。

文章認為,在一連串的後果中,中國在這些重要海域的未來主導地位都將影響美國在太平洋沿岸地區的地位,打破它對歐亞大陸這一軸端的控制。

文章稱,就像布熱津斯基曾經警告過的那樣,華盛頓如果不能控制歐亞大陸,就很可能意味著其全球霸權的終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