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這部動畫用了27位動畫師,製作了1097個木偶,歷經4年多拍攝完成

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條電影

小壹擼貓, 壹哥吸狗。

就寵物這一點而言, 壹哥和小壹的價值觀世界觀看起來可謂截然相反了。

因為一起共事,

表面上不能表現太僵, 所以我們倆會不約而同地將話題引向電影。

但作為典型的文藝青年, 小壹和壹哥為數不多的幾個共同點之一, 就是都喜歡一位電影男神——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on)。

對觀眾來說, 形容他的作品只有一個字配得上——美。

全方位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美,

美到窒息, 美到驚豔。

為此, 他還有兩個廣為人知的外號——美學大師, 對稱構圖狂魔。

至今為止執導的九部長篇作品中, 對色彩的大膽運用和及其鮮明的個人審美風格, 都讓人印象深刻。

這麼說吧, 一部電影你只要撇一眼, 就能知道是不是出自他手。

《穿越大吉嶺》中, 他用黃綠藍, 創作了一副復古風格滿滿的油畫,

《月升王國》中, 黃綠和淡粉, 將溫暖舒適傳達到了視覺,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潑墨畫一樣的氣韻, 給人性填充了色彩,

還有提到他就不得不提的《布達佩斯大飯店》, 滿屏的粉紅, 賦予了電影童話世界般的少女感——

用他自己的話說, 他的電影只不過“將現實世界移動了五度”。

何止五度, 簡直顛覆。

新片《犬之島》也是一樣一樣的。

可壹哥今天不是想聊構圖,我想說的是:韋斯·安德森作品的成功,其實更大程度上則取決於他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個性——較真。

他的較真,不僅逼死自己,還能逼死劇組。

拿《布達佩斯大飯店》來說,有一個鏡頭告訴我們古斯塔夫的情人——D夫人去世的消息,通過一張訃告。

你知道這張寫滿字的訃告是怎麼來的嗎?韋斯·安德森自己寫的。

不止訃告,整張報紙的所有內容,都是他的親筆,從封面到內頁,從頭條到中縫……僅僅是“選擇合適的字體”這一項工程,他就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最後呈現的效果是這樣——

劇組也未能倖免,所有韋斯·安德森的道具師,都應該慶倖自己還能活到今天。

電影中有一個紅色的MENDL'S的蛋糕盒,裡面有一塊小蛋糕,這塊蛋糕絕不是什麼假的道具,是知名點心設計師格羅斯曼為電影私人訂制的:

為了達到好的效果,點心師做了——1000個。

律師維爾莫懷裡有只貓咪,之後墜樓死了。

以安德森的尿性,是應該弄死一隻萌翻天的喵星人充當屍體嗎?別怕,這個屍體是假貓咪,是道具師米勒精心製作的,材料包括紙板和毛皮。

為什麼不用真貓咪?他不是心疼貓,而是一會嫌棄貓屍體位不對,一會嫌棄血濺得太少,一會又吐槽貓的體型。

即便用的假貓,道具師也反復修改了很多次。

而上圖這個鏡頭,在電影中只有短短一秒。

較真,對於安德森的同事來說絕對是缺點,可之于我們觀眾,卻是難得的福音。

這種福音,在他的新片《犬之島》中也得到了完美展示。

如果沒記錯,這應該是韋斯·安德森第一部在國內公映的電影,恰逢狗年,加上壹哥又是鐵杆粉絲,不得不看。

先來讀幾個數字:

《犬之島》是一部定格動畫電影,片長101分鐘、動用了27位動畫師和10位助理、搭了240套佈景、製作了1097個木偶道具、一周拍3分鐘、歷經4年多拍攝完成。

安德森對電影品質的要求已經到了偏執和強迫症的地步。

這次栽跟頭的,是配音師。

和其他定格動畫的“先製作畫面再配音”不同,《犬之島》首先給配音演員錄音,然後根據配音的發音和口型,再去製作每一幀畫面裡木偶的口型。

為什麼這麼麻煩?原因只有一個:真實感。

定格動畫沒有普通動畫片“動作捕捉”技術的加持,所以根據配音演員真實的表演去配畫面,是最貼近“動作捕捉”效果的。

所以,當你看到電影令人驚異的呈現效果,當你得知柏林電影節破例歷史上首次以動畫電影(《犬之島》)開幕的時候,也就不那麼令人奇怪了。

更不用說它占了整個電影節半壁江山的配音陣容——愛德華諾頓,“老白”布萊恩克蘭斯頓,寡姐,蒂爾達斯文頓,比爾默瑞……

還不包括山田孝之、松田龍平、松田翔太飾演的科學家路人甲乙丙……

說完製作,說故事。

(以下內容存在劇透,謹慎閱讀喲~)

韋斯·安德森的電影,總是關乎尋找與成長,並充滿了溫情與和解,喚起觀眾關於童真和美好的兒時記憶。

可《犬之島》,卻是一部不那麼“韋斯·安德森”的電影,

這部電影,壹哥看完的第一感覺竟然是——少兒不宜。

其實,電影本身也是一個看似溫馨治癒的故事,故事背景設定在20年之後的未來日本社會。

在虛構的城市“希崎”中,狗狗數量激增,犬流感肆虐。

小林市長簽訂了市長令,將所有的狗狗全部流放到一座“垃圾島”上去,小島的名字也相應變成了“犬之島”。

五位主狗——名叫Rex、King、Duke、Boss和Chief的五隻狗狗就生活在這裡。他們抱團流浪,靠在垃圾山中找食物生存下去。

有一天,一個叫阿塔利的小男孩架飛機在犬之島失事,五位主狗救了他。

而在希崎,市長小林卻不惜一切手段要消滅全部的狗,留學生Tracy作為愛狗派,也在密謀策劃著一場狗狗起義。

表面上,《犬之島》秉承安德森的個人風格,通過雙線敘事延續著一個溫馨的成長小故事,並在結尾迎來了大團圓結局,

可在壹哥眼裡,電影想要表達的,卻與它的美背道而馳。

安德森似乎想通過《犬之島》的美,向我們道出世間最醜陋陰暗的那些事。

戰爭,首當其衝。

表面的隱喻應該有不少觀眾看得出來,電影中不止一次地出現街景的長鏡展示,暗灰色的城市中有一座紅色圓頂建築格外亮眼——

它的建築風格,和廣島市的原爆圓頂屋幾乎一模一樣。

原爆圓頂屋是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建築殘骸,因原子彈爆風從上方垂直落下部分得以倖存,1996年已被列為世界遺址,並視為世界永久和平的標誌。

小男孩駕駛的飛機失事後,墜落在犬之島上,升起了一團蘑菇雲。

而1945年美國投到廣島的第一顆原子彈,名字就叫“小男孩(little boy)”。

聯繫到希崎和另一個挨核彈的長崎城市名的相近,安德森幾乎將對戰爭的隱喻擺上了檯面。

垃圾島嶼上頹廢凜冽的末日氣息和以往浪漫柔美的佈景也大相徑庭。

在《犬之島》的設定中,遠古的小林時代,“犬”的形象並不完全是“動物”,只不過是和人類一樣的其他種族,或者,是“敵人”。

漫長的歷史發展後,犬類迎來了種族的繁盛,雖然依附於人類,卻讓人類群體感到不安。

於是,希崎市長小林以“投毒”的方式傳播犬瘟,製造恐慌,發起隔離所有犬類的民粹運動。

這種“莫須有”的方式,是不是看著很眼熟?是的,熟悉歷史就會發現,許多戰爭正是強者以類似的方式,尋找由頭對弱者發起侵略。

《犬之島》中,滅絕狗狗用的是“芥末毒氣”,是為了讓人聯想到日軍侵華用到的“芥子氣”嗎?

如果將狗狗換成猶太人或者亞美尼亞人甚至是1937年的南京市民呢?

細思恐極。

接下來,是強權。

小林市長的故事線再直白不過。他搞個人崇拜,因一己好惡投毒製造恐慌,妄圖滅絕犬類種族,他以暗殺的方式排除異己,用造謠愚弄公眾,是影片中“強權”兩字的注解。

除了這條明線,犬與犬之間形式上的民主,背後也有強權和霸淩的影子。

阿塔利墜落在犬之島時,Rex帶著其他三隻狗宣誓效忠,而Chief則直截了當拒絕。

之後的決定,基本是以Rex為核心的“say aye”小幫派說了算,所謂投票只不過是走個形式,真正有反抗精神的Chief根本沒有提意見做決定的資格。

人與犬之前的權力關係,則更讓觀眾感覺不適:小男孩阿塔利看似是狗狗們的救星,實則是他們頭頂的隱形強權者。

Rex四隻狗效忠他的時候,阿塔利用收音機放出了軍國主義音樂,然後說了一句日語,因為沒有翻譯,可能大多數觀眾並不知道說了什麼,壹哥懂點日語,恰好知道:

“從現在開始,你們就是我的狗了。”

聽到這句話時,壹哥整個人都不好了,你很難想像這樣的話從一個十四歲的孩子口中說出。

閃回的段落中,不少觀眾因為一個鏡頭感動——

我卻絲毫感動不起來,這難道不是阿塔利以強權者的姿態,宣佈我對你擁有絕對控制權的時刻嗎?

所謂的人犬感情及成長,很大一部分都建立在發號施令和執行命令的基礎上,Chief作為唯一的反抗者,經過泡泡浴和狗狗脆的威逼利誘,也選擇了服從。

似乎只有依附於強權,弱者的價值才會有所體現。

狗片的情感關係,從親人變成了主僕。這也正是安德森的老辣之處:看似溫馨,實則冷酷。

人與人,也有。

影片最後,阿塔利上位,小林失勢。整個城市從討厭狗一夜之間變得喜歡狗,阿塔利可以憑藉一己之力立法保護狗的安全——

他其實和小林並沒有本質區別。

這個方面看,《犬之島》不像大多數影評人所說的那樣溫暖和治癒,而是徹頭徹尾的悲劇。

許多觀眾用“虎頭蛇尾”來形容《犬之島》,壹哥倒覺得結尾很好。

“功臣”點點一家被軟禁在狗狗神廟下,一日三餐,看不出家庭的溫馨和喜悅。

小林良心發現改變初衷,還捐了一顆腎給阿塔利。

你覺得在韋斯·安德森的電影裡,人物動機的轉變會像喝涼水一般輕鬆嗎?

你忘記小林背對觀眾那兩次邪惡的喘氣了嗎?

我更願意相信,結尾小林的轉變,其實是裝的,之後還有無限細思極恐的留白。

不得不承認,因為故事風格的改變和過多的隱喻,讓《犬之島》顯得不那麼“韋斯·安德森”,但《犬之島》仍然是今年最好的電影之一——它用最偉大的童稚,牽出了最沉重的社會問題。

敢於跳出舒適區,去探索電影更廣闊的人文空間,這樣的韋斯·安德森,值得影迷去喜歡,去追隨,甚至去信仰。

可壹哥今天不是想聊構圖,我想說的是:韋斯·安德森作品的成功,其實更大程度上則取決於他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個性——較真。

他的較真,不僅逼死自己,還能逼死劇組。

拿《布達佩斯大飯店》來說,有一個鏡頭告訴我們古斯塔夫的情人——D夫人去世的消息,通過一張訃告。

你知道這張寫滿字的訃告是怎麼來的嗎?韋斯·安德森自己寫的。

不止訃告,整張報紙的所有內容,都是他的親筆,從封面到內頁,從頭條到中縫……僅僅是“選擇合適的字體”這一項工程,他就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最後呈現的效果是這樣——

劇組也未能倖免,所有韋斯·安德森的道具師,都應該慶倖自己還能活到今天。

電影中有一個紅色的MENDL'S的蛋糕盒,裡面有一塊小蛋糕,這塊蛋糕絕不是什麼假的道具,是知名點心設計師格羅斯曼為電影私人訂制的:

為了達到好的效果,點心師做了——1000個。

律師維爾莫懷裡有只貓咪,之後墜樓死了。

以安德森的尿性,是應該弄死一隻萌翻天的喵星人充當屍體嗎?別怕,這個屍體是假貓咪,是道具師米勒精心製作的,材料包括紙板和毛皮。

為什麼不用真貓咪?他不是心疼貓,而是一會嫌棄貓屍體位不對,一會嫌棄血濺得太少,一會又吐槽貓的體型。

即便用的假貓,道具師也反復修改了很多次。

而上圖這個鏡頭,在電影中只有短短一秒。

較真,對於安德森的同事來說絕對是缺點,可之于我們觀眾,卻是難得的福音。

這種福音,在他的新片《犬之島》中也得到了完美展示。

如果沒記錯,這應該是韋斯·安德森第一部在國內公映的電影,恰逢狗年,加上壹哥又是鐵杆粉絲,不得不看。

先來讀幾個數字:

《犬之島》是一部定格動畫電影,片長101分鐘、動用了27位動畫師和10位助理、搭了240套佈景、製作了1097個木偶道具、一周拍3分鐘、歷經4年多拍攝完成。

安德森對電影品質的要求已經到了偏執和強迫症的地步。

這次栽跟頭的,是配音師。

和其他定格動畫的“先製作畫面再配音”不同,《犬之島》首先給配音演員錄音,然後根據配音的發音和口型,再去製作每一幀畫面裡木偶的口型。

為什麼這麼麻煩?原因只有一個:真實感。

定格動畫沒有普通動畫片“動作捕捉”技術的加持,所以根據配音演員真實的表演去配畫面,是最貼近“動作捕捉”效果的。

所以,當你看到電影令人驚異的呈現效果,當你得知柏林電影節破例歷史上首次以動畫電影(《犬之島》)開幕的時候,也就不那麼令人奇怪了。

更不用說它占了整個電影節半壁江山的配音陣容——愛德華諾頓,“老白”布萊恩克蘭斯頓,寡姐,蒂爾達斯文頓,比爾默瑞……

還不包括山田孝之、松田龍平、松田翔太飾演的科學家路人甲乙丙……

說完製作,說故事。

(以下內容存在劇透,謹慎閱讀喲~)

韋斯·安德森的電影,總是關乎尋找與成長,並充滿了溫情與和解,喚起觀眾關於童真和美好的兒時記憶。

可《犬之島》,卻是一部不那麼“韋斯·安德森”的電影,

這部電影,壹哥看完的第一感覺竟然是——少兒不宜。

其實,電影本身也是一個看似溫馨治癒的故事,故事背景設定在20年之後的未來日本社會。

在虛構的城市“希崎”中,狗狗數量激增,犬流感肆虐。

小林市長簽訂了市長令,將所有的狗狗全部流放到一座“垃圾島”上去,小島的名字也相應變成了“犬之島”。

五位主狗——名叫Rex、King、Duke、Boss和Chief的五隻狗狗就生活在這裡。他們抱團流浪,靠在垃圾山中找食物生存下去。

有一天,一個叫阿塔利的小男孩架飛機在犬之島失事,五位主狗救了他。

而在希崎,市長小林卻不惜一切手段要消滅全部的狗,留學生Tracy作為愛狗派,也在密謀策劃著一場狗狗起義。

表面上,《犬之島》秉承安德森的個人風格,通過雙線敘事延續著一個溫馨的成長小故事,並在結尾迎來了大團圓結局,

可在壹哥眼裡,電影想要表達的,卻與它的美背道而馳。

安德森似乎想通過《犬之島》的美,向我們道出世間最醜陋陰暗的那些事。

戰爭,首當其衝。

表面的隱喻應該有不少觀眾看得出來,電影中不止一次地出現街景的長鏡展示,暗灰色的城市中有一座紅色圓頂建築格外亮眼——

它的建築風格,和廣島市的原爆圓頂屋幾乎一模一樣。

原爆圓頂屋是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建築殘骸,因原子彈爆風從上方垂直落下部分得以倖存,1996年已被列為世界遺址,並視為世界永久和平的標誌。

小男孩駕駛的飛機失事後,墜落在犬之島上,升起了一團蘑菇雲。

而1945年美國投到廣島的第一顆原子彈,名字就叫“小男孩(little boy)”。

聯繫到希崎和另一個挨核彈的長崎城市名的相近,安德森幾乎將對戰爭的隱喻擺上了檯面。

垃圾島嶼上頹廢凜冽的末日氣息和以往浪漫柔美的佈景也大相徑庭。

在《犬之島》的設定中,遠古的小林時代,“犬”的形象並不完全是“動物”,只不過是和人類一樣的其他種族,或者,是“敵人”。

漫長的歷史發展後,犬類迎來了種族的繁盛,雖然依附於人類,卻讓人類群體感到不安。

於是,希崎市長小林以“投毒”的方式傳播犬瘟,製造恐慌,發起隔離所有犬類的民粹運動。

這種“莫須有”的方式,是不是看著很眼熟?是的,熟悉歷史就會發現,許多戰爭正是強者以類似的方式,尋找由頭對弱者發起侵略。

《犬之島》中,滅絕狗狗用的是“芥末毒氣”,是為了讓人聯想到日軍侵華用到的“芥子氣”嗎?

如果將狗狗換成猶太人或者亞美尼亞人甚至是1937年的南京市民呢?

細思恐極。

接下來,是強權。

小林市長的故事線再直白不過。他搞個人崇拜,因一己好惡投毒製造恐慌,妄圖滅絕犬類種族,他以暗殺的方式排除異己,用造謠愚弄公眾,是影片中“強權”兩字的注解。

除了這條明線,犬與犬之間形式上的民主,背後也有強權和霸淩的影子。

阿塔利墜落在犬之島時,Rex帶著其他三隻狗宣誓效忠,而Chief則直截了當拒絕。

之後的決定,基本是以Rex為核心的“say aye”小幫派說了算,所謂投票只不過是走個形式,真正有反抗精神的Chief根本沒有提意見做決定的資格。

人與犬之前的權力關係,則更讓觀眾感覺不適:小男孩阿塔利看似是狗狗們的救星,實則是他們頭頂的隱形強權者。

Rex四隻狗效忠他的時候,阿塔利用收音機放出了軍國主義音樂,然後說了一句日語,因為沒有翻譯,可能大多數觀眾並不知道說了什麼,壹哥懂點日語,恰好知道:

“從現在開始,你們就是我的狗了。”

聽到這句話時,壹哥整個人都不好了,你很難想像這樣的話從一個十四歲的孩子口中說出。

閃回的段落中,不少觀眾因為一個鏡頭感動——

我卻絲毫感動不起來,這難道不是阿塔利以強權者的姿態,宣佈我對你擁有絕對控制權的時刻嗎?

所謂的人犬感情及成長,很大一部分都建立在發號施令和執行命令的基礎上,Chief作為唯一的反抗者,經過泡泡浴和狗狗脆的威逼利誘,也選擇了服從。

似乎只有依附於強權,弱者的價值才會有所體現。

狗片的情感關係,從親人變成了主僕。這也正是安德森的老辣之處:看似溫馨,實則冷酷。

人與人,也有。

影片最後,阿塔利上位,小林失勢。整個城市從討厭狗一夜之間變得喜歡狗,阿塔利可以憑藉一己之力立法保護狗的安全——

他其實和小林並沒有本質區別。

這個方面看,《犬之島》不像大多數影評人所說的那樣溫暖和治癒,而是徹頭徹尾的悲劇。

許多觀眾用“虎頭蛇尾”來形容《犬之島》,壹哥倒覺得結尾很好。

“功臣”點點一家被軟禁在狗狗神廟下,一日三餐,看不出家庭的溫馨和喜悅。

小林良心發現改變初衷,還捐了一顆腎給阿塔利。

你覺得在韋斯·安德森的電影裡,人物動機的轉變會像喝涼水一般輕鬆嗎?

你忘記小林背對觀眾那兩次邪惡的喘氣了嗎?

我更願意相信,結尾小林的轉變,其實是裝的,之後還有無限細思極恐的留白。

不得不承認,因為故事風格的改變和過多的隱喻,讓《犬之島》顯得不那麼“韋斯·安德森”,但《犬之島》仍然是今年最好的電影之一——它用最偉大的童稚,牽出了最沉重的社會問題。

敢於跳出舒適區,去探索電影更廣闊的人文空間,這樣的韋斯·安德森,值得影迷去喜歡,去追隨,甚至去信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