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臺灣近代化之父劉銘傳,從通緝要犯到一品大官遺骨六次遷移

2011年4月12日, 清代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遺骨安葬儀式在合肥市肥西縣大潛山劉銘傳墓園舉行, 因為各種原因曾遷移六次的劉銘傳遺骨, 終於入土為安。 被譽為“臺灣近代化之父”的劉銘傳, 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l836年, 劉銘傳出生在安徽肥西的一個莊戶人家。 他從小就對農活和讀聖賢書沒什麼興趣,喜歡研讀兵書、戰陣、五行雜書。 當年他曾登上家鄉的大潛山仰天長歎:“大丈夫當生有爵, 死有諡, 安能齷齪科舉間?”11歲的時候, 劉銘傳的父親去世, 他乾脆從私塾輟學, 此後和同鄉結夥販賣私鹽、打家劫舍, 間或殺人越貨。

1854年, 劉銘傳鄉里土豪以保衛地方為名派丁攤費, 劉銘傳伯父因拿不出錢遭到欺負, 18歲的劉銘傳憤而挺身面出, 要求與土豪決戰。 土豪輕蔑地笑道:“小子敢擋我的路?我把刀給你, 能殺我就算你是壯士。 ”話音剛落, 劉銘傳奪過土豪的刀,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斬首。

隨後, 他築堡紮寨, 成為清政府通緝的“土匪”。 不過, 當時的安徽在太平軍的打擊之下一片混亂, 也沒人顧得上他這個“通緝犯”。

當年劉銘傳非常仇視官府, 1858年, 太平軍攻克廬州, 合肥知縣英翰棄城逃到劉銘傳寨前, 劉銘傳閉門不納。 英翰告劉銘傳造反, 六安知州鄒笥派兵將劉銘傳逮捕, 鄒笥見劉銘傳是個人材, 沒有殺他, 勉勵他辦團練, 劉銘傳這才改聽官府調遣, 對抗太平軍。

1861年冬, 曾國藩為了增援上海, 委託李鴻章仿照湘軍的營制編練淮軍。 張樹聲、劉銘傳、潘鼎新、吳長慶各帶自己的人馬投奔李鴻章, 以他們名字為代號的“樹、銘、鼎、慶”四營也成為淮軍的骨幹。

1862年, 李鴻章率淮軍沿江東下, 赴上海攻打蘇南太平軍,

李鴻章對洋槍洋炮極為推崇, 訓示手下將領學習西洋先進武器。 最開始, 郭松林、程學啟等將領都不肯學, 只有劉銘傳最為積極, 李鴻章就先在親兵營和劉銘傳的“銘字營”裝備洋炮隊。 銘字營還請了一位法國教練幫助訓練和指揮作戰, 並且擁有3門當時火力最猛的32磅炸炮, 成為淮軍攻堅勁旅。

1864年, 劉銘傳憑藉新式西洋火炮轟塌了常州的城牆, 最終奪下該城。 從這時起, 劉銘傳就成了一個堅定的洋務派, 以及中國軍隊近代化的先驅。

1864年太平天國滅亡時, 29歲的劉銘傳靠太平軍的鮮血染紅了頂子, 官至從一品的實授直隸提督, 賞穿黃馬褂。 “銘字營”也發展成為兵力7000人的“銘軍”, 擁有洋槍4000支, 不僅是淮軍主力, 在當時的中國也是最有戰鬥力的一支勁旅。

1865年5月18日, 撚軍一舉殲滅清廷王牌軍僧格林沁統率的蒙古馬隊, 大為震動的清廷急令兩江總督曾國藩北上, 督師剿撚, 李鴻章接任兩江總督負責後勤。 由於此前曾國藩害怕功高震主, 主動裁撤了湘軍, 手中已無太多部隊, 於是便統率淮軍北上,

銘軍自然也存此列。

和太平軍不同, 撚軍全是騎兵, 以流動作戰為主, 在蘇、魯、豫、皖、鄂各省流竄, 專向官軍防衛之弱點突襲, 以致各省當局防不勝防。 曾國藩最初的戰略是在蘇、魯、豫、皖四省各置一支重兵, 一省有急, 三省往援。

劉銘傳對此不以為然—撚軍往往避實就虛, 哪個傻瓜會向重兵屯紮處自投羅網? 他的戰略構想是“防河”之策—東以運河為防線, 西以沙河、賈魯河為防線, 緣河岸構築長牆、堡壘, 派兵駐守, 阻截撚軍大規模流動, 在豫東圍而聚殲。

曾國藩採取了劉銘傳的建議, 攻撚方略由“點”變“線”, 但此策卻遭到軍隊、地方的抵制, 連李鴻章都不能理解。

1866年10月, 撚軍分為東西兩部, 衝破了清軍的封鎖線, 西撚軍闖入陝西, 東撚軍進入湖北,河防之策破產,曾國藩下臺,回到兩江總督任上,由李鴻章負責剿撚。河防之策的創議人劉銘傳也壓力倍增。

東撚軍在湖北連克麻城、應城、雲夢、天門,全鄂震動,隨後,連破湖北巡撫曾國荃、陣斬淮軍健將張樹珊,軍威大盛。李鴻章則調湘軍勁旅鮑超部“霆軍”入鄂,匯合一直尾隨在東撚軍之後的銘軍,準備集結湘淮兩軍的王牌部隊協同作戰,聚殲東撚。劉銘傳、鮑超於1867年2月18日以函約定,於次日上午七時分道東西夾擊位於尹隆河之撚軍。

其實,兩人之間早存芥蒂,五年前,湘軍久攻天京不下時,劉銘傳就躍躍欲試慫恿李鴻章去助戰,李鴻章不願去搶自己老師的功,沒有答應,但湘軍將領自那時起就對劉銘傳頗為不滿。

“霆軍”從沒打過敗仗,戰功卓著的鮑超視劉銘傳為淮軍後輩;劉銘傳則視鮑超為有勇無謀之一介武夫,決定甩開鮑超單幹,違約提前兩個小時出發,以圖搶得頭功。結果,東路撚軍早就嚴陣以待,劉銘傳全軍潰退,將領們都脫掉冠服坐地等死,劉銘傳的紅頂花翎也在倉皇中丟失。

危急時刻,“霆軍”按原定時間趕至,從側後向撚軍猛襲。撚軍趕緊調轉馬頭,如潮湧般向“霆軍”壓去。雙方鏖戰到天色向晚,撚軍漸漸不支,“霆軍”穩紮穩打,絕處逢生的銘軍也重整敗軍助戰,撚軍終於敗退,連夜奔逃,“霆軍”一路追殺。此役,撚軍損失兩萬人。

尹隆河戰敗後,劉銘傳在信陽整軍再戰。1867年6月,東撚闖入山東沿海地區。這時,劉銘傳認為他的“防河”之策大有可為,正式提出倒守運河,把撚軍擠壓在海邊予以殲滅的計畫,並且以辭職相逼迫,使猶豫不決的李鴻章接受他的計畫。

8月19日,撚軍突破清軍的第一道防線膠萊河,朝廷震怒,李鴻章交部議處。

東撚突破膠萊防線後,尋機衝破運河防線,均未能成功,河防之策終於奏效。劉銘傳則以膠萊潰防,羞憤交煎,奮力圍追東撚,五敗撚軍,擊斃撚軍統帥任柱。12月24日,再敗東撚于山東壽光,東撚全軍覆沒。劉銘傳論功居首,被賜三等輕車都尉世職。

先前,劉銘傳和李鴻章約定,東撚平定後劉銘傳可以回家休養。不想,1868年2月,西撚從上西突入直隸,逼近京郊盧溝橋,清廷大震,急令各路大軍“勤王”。李鴻章因而不予准假,劉銘傳卻不給老上司面子,依然回歸故里。

倒不是劉銘傳對李鴻章毀約有多大意見,而是對朝廷的賞罰牢騷滿腹:那個曾被他拒之門外的英翰當上了安徽巡撫,在攻撚之役屁事沒幹,獲得的封賞卻和他一樣,也是三等輕車都尉。再加上恭親王奕訴在北京招兵買馬抵禦西撚,重用仇人陳國瑞,劉銘傳怕奕訴對自己不利,堅持回家休養。

李鴻章只得自己北上,淮軍減色不少。當撚軍在豫北直隸縱橫如飛時,李鴻章無可奈何,兩次寫信給劉銘傳,請劉出山。朝廷也下旨屢召,曾國藩和一向看不起別人的左宗棠也寫信邀其複出。最終,劉銘傳在千呼萬喚之下抵達前線,在山東茌平南鎮與西撚軍展開決戰,西撚軍全軍覆沒。劉銘傳因功封一等男爵。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次年6月,清廷任命劉銘傳為方面大員,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7月16日,劉銘傳僅帶舊部134人抵達臺灣基隆。

8月4日,法艦直逼基隆,第二天,劉銘傳將登陸基隆的法軍殺回海裡。10月1日,法海軍司令孤拔在猛烈炮火掩護下再犯基隆。守軍奮勇抵抗約兩小時,傷亡百餘人,最後被迫後撤。

這時,法軍在利士比的指揮下正進攻滬尾。劉銘傳考慮到臺北府城是統帥部所在地,軍資餉械集中於此,為保臺北,於是決定撤離基隆,移師滬尾。

法軍佔領基隆後,於8日又對滬尾發起進攻。法軍以戰艦七艘轟擊滬尾市街和各處據點,然後登陸,分幾路前進。但法軍不慣于陸戰,一進叢林,便失去了統一指揮,只得各自為戰。這時,預先埋伏在各處的清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奮起截殺。在短兵相戰中,守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開近戰,而法軍卻潰不成軍。到最後,法軍彈藥已罄,陸戰隊司令方丹也被清軍斬首,法軍只得逃回艦上。

事後,孤拔非常懊喪地承認:“這是一次最不合算的戰役。”自此以後,法國艦隊開始對臺灣進行封鎖戰術,企圖困死臺灣。

當時,劉銘傳手中可用之兵不足三千,物資匱乏,外援斷絕。但他表示:“同將士惟拼死守,保一日是一日”。他組織將士築長牆、挖巨洞,做好持久固守的準備。

為了支援臺灣抗法,李鴻章高價雇外國輪船運兵運物資,反復催請粵督張之洞、江督曾國荃等援台。在全國軍民的支援下,法軍終未能再有進展。

1885年6月,法軍撇出基隆,其侵佔臺灣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結束。

東撚軍進入湖北,河防之策破產,曾國藩下臺,回到兩江總督任上,由李鴻章負責剿撚。河防之策的創議人劉銘傳也壓力倍增。

東撚軍在湖北連克麻城、應城、雲夢、天門,全鄂震動,隨後,連破湖北巡撫曾國荃、陣斬淮軍健將張樹珊,軍威大盛。李鴻章則調湘軍勁旅鮑超部“霆軍”入鄂,匯合一直尾隨在東撚軍之後的銘軍,準備集結湘淮兩軍的王牌部隊協同作戰,聚殲東撚。劉銘傳、鮑超於1867年2月18日以函約定,於次日上午七時分道東西夾擊位於尹隆河之撚軍。

其實,兩人之間早存芥蒂,五年前,湘軍久攻天京不下時,劉銘傳就躍躍欲試慫恿李鴻章去助戰,李鴻章不願去搶自己老師的功,沒有答應,但湘軍將領自那時起就對劉銘傳頗為不滿。

“霆軍”從沒打過敗仗,戰功卓著的鮑超視劉銘傳為淮軍後輩;劉銘傳則視鮑超為有勇無謀之一介武夫,決定甩開鮑超單幹,違約提前兩個小時出發,以圖搶得頭功。結果,東路撚軍早就嚴陣以待,劉銘傳全軍潰退,將領們都脫掉冠服坐地等死,劉銘傳的紅頂花翎也在倉皇中丟失。

危急時刻,“霆軍”按原定時間趕至,從側後向撚軍猛襲。撚軍趕緊調轉馬頭,如潮湧般向“霆軍”壓去。雙方鏖戰到天色向晚,撚軍漸漸不支,“霆軍”穩紮穩打,絕處逢生的銘軍也重整敗軍助戰,撚軍終於敗退,連夜奔逃,“霆軍”一路追殺。此役,撚軍損失兩萬人。

尹隆河戰敗後,劉銘傳在信陽整軍再戰。1867年6月,東撚闖入山東沿海地區。這時,劉銘傳認為他的“防河”之策大有可為,正式提出倒守運河,把撚軍擠壓在海邊予以殲滅的計畫,並且以辭職相逼迫,使猶豫不決的李鴻章接受他的計畫。

8月19日,撚軍突破清軍的第一道防線膠萊河,朝廷震怒,李鴻章交部議處。

東撚突破膠萊防線後,尋機衝破運河防線,均未能成功,河防之策終於奏效。劉銘傳則以膠萊潰防,羞憤交煎,奮力圍追東撚,五敗撚軍,擊斃撚軍統帥任柱。12月24日,再敗東撚于山東壽光,東撚全軍覆沒。劉銘傳論功居首,被賜三等輕車都尉世職。

先前,劉銘傳和李鴻章約定,東撚平定後劉銘傳可以回家休養。不想,1868年2月,西撚從上西突入直隸,逼近京郊盧溝橋,清廷大震,急令各路大軍“勤王”。李鴻章因而不予准假,劉銘傳卻不給老上司面子,依然回歸故里。

倒不是劉銘傳對李鴻章毀約有多大意見,而是對朝廷的賞罰牢騷滿腹:那個曾被他拒之門外的英翰當上了安徽巡撫,在攻撚之役屁事沒幹,獲得的封賞卻和他一樣,也是三等輕車都尉。再加上恭親王奕訴在北京招兵買馬抵禦西撚,重用仇人陳國瑞,劉銘傳怕奕訴對自己不利,堅持回家休養。

李鴻章只得自己北上,淮軍減色不少。當撚軍在豫北直隸縱橫如飛時,李鴻章無可奈何,兩次寫信給劉銘傳,請劉出山。朝廷也下旨屢召,曾國藩和一向看不起別人的左宗棠也寫信邀其複出。最終,劉銘傳在千呼萬喚之下抵達前線,在山東茌平南鎮與西撚軍展開決戰,西撚軍全軍覆沒。劉銘傳因功封一等男爵。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次年6月,清廷任命劉銘傳為方面大員,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7月16日,劉銘傳僅帶舊部134人抵達臺灣基隆。

8月4日,法艦直逼基隆,第二天,劉銘傳將登陸基隆的法軍殺回海裡。10月1日,法海軍司令孤拔在猛烈炮火掩護下再犯基隆。守軍奮勇抵抗約兩小時,傷亡百餘人,最後被迫後撤。

這時,法軍在利士比的指揮下正進攻滬尾。劉銘傳考慮到臺北府城是統帥部所在地,軍資餉械集中於此,為保臺北,於是決定撤離基隆,移師滬尾。

法軍佔領基隆後,於8日又對滬尾發起進攻。法軍以戰艦七艘轟擊滬尾市街和各處據點,然後登陸,分幾路前進。但法軍不慣于陸戰,一進叢林,便失去了統一指揮,只得各自為戰。這時,預先埋伏在各處的清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奮起截殺。在短兵相戰中,守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開近戰,而法軍卻潰不成軍。到最後,法軍彈藥已罄,陸戰隊司令方丹也被清軍斬首,法軍只得逃回艦上。

事後,孤拔非常懊喪地承認:“這是一次最不合算的戰役。”自此以後,法國艦隊開始對臺灣進行封鎖戰術,企圖困死臺灣。

當時,劉銘傳手中可用之兵不足三千,物資匱乏,外援斷絕。但他表示:“同將士惟拼死守,保一日是一日”。他組織將士築長牆、挖巨洞,做好持久固守的準備。

為了支援臺灣抗法,李鴻章高價雇外國輪船運兵運物資,反復催請粵督張之洞、江督曾國荃等援台。在全國軍民的支援下,法軍終未能再有進展。

1885年6月,法軍撇出基隆,其侵佔臺灣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結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