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佳禾智能陳亮:音訊行業智慧化路線逐漸清晰,未來三年智慧電聲產品或超 80% | WARE 2018

佳禾智慧, 提及這個名字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 但是當提及小雅 AI 音箱、小愛音箱 mini、咪咕 Mobius 耳機、出門問問 TicPods Free 等聲學產品, 業內恐怕是無人不知, 而佳禾智慧就是這些產品背後的硬體研發和生產合作商。

在本次深圳灣「WARE 2018 新硬體大會」上, 作為到場唯一一家 ODM 廠商代表, 佳禾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亮, 則從產業鏈的角度分享了他對智慧耳機行業的看法。

陳亮認為, 連接穩定、音質好、佩戴舒適是耳機行業 100% 達成共識的基本需求, 在此之上才會談智慧化。 今天的智慧耳機從 AI 的角度看與智慧音箱的服務基本一致,

但由於耳機的便攜屬性, 使得其具備更加多樣化的應用空間。 例如可用於運動健身領域(檢測人體體征參數通過專業雲平臺為用戶作運動健身指導)、同聲翻譯等音箱無法觸及的場景。

音訊行業從傳統有線電聲(有線耳機、有線音箱), 到無線電聲(藍牙 、Wifi 產品), 再到智慧電聲(降噪演算法、語音交互), 形成了一條有規律的進化路線。 從硬體、軟體、服務端和各種技術端來推演, 下一步會是能全場景應用、具備個性化內容及服務生態的 AI 可攜式裝置占主導。

「目前智慧電聲產品市場占比可能還不到 10%, 但未來三年可能會超過 80%, AI 便攜智慧電聲設備也期待不久能面世造福廣大用戶。 」陳亮預測到。

以下內容是陳亮在「WARE 2018 新硬體峰會」上的演講實錄,

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略有刪減:

嘉賓:佳禾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陳亮

主題:電聲產品的智慧化演進之路

大家下午好。 感謝深圳灣和炫姐姐搭建這個平臺, 讓業內同仁一起交流學習。 我是來自佳禾智慧的陳亮。

剛才的話題有談到「Her」,

今天也聽了一天有關智慧音箱和互聯網 AI 相關的主題演講, 早在七八年前, 那時候還是 PC 互聯網的年代, 由於流媒體應用開始普及, 作為傳統電聲行業的從業者我們就意識到傳統產業會與互聯網產業產生非常緊密的結合。 當時移動互聯網還沒有開始普及, 很多 PC 互聯網業內朋友對智慧硬體的理解遠遠沒有達到今天這樣一個深入的程度。

我當時跑遍了幾乎所有有可能和電聲領域結合的互聯網音樂內容平臺, 和他們推薦今天大家所熟知的智慧音箱、智慧耳機、智慧麥克風等可連接線上應用的智慧硬體, 並申請了一堆的專利。 非常遺憾, 那個年代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 都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做智慧硬體(當時還沒有智慧硬體這個名詞),

因為對互聯網公司的核心業務增長沒有明顯的幫助。

時至今日, 大家知道互聯網大公司幾乎都在做硬體。 原來天上是天上、地下是地下, 現在大家都非常熱衷的坐在一起交流, 討論線上應用和線下硬體該如何相互交叉與融合。

5 年前我牽頭在佳禾智慧孵化了家子公司叫廣東思派康科技, 它的主要使命就是佈局智慧硬體, 希望能協助佳禾跟互聯網企業產生交融合作孵化智慧硬體產品。

思派康設立之初, 我們就開始摸索做智慧手環, 手環是當時唯一業內覺得可以試水的智慧硬體產品;後來大家知道小米入局後, 國內市場就基本沒有其他人的空間了, 但是我們卻因為做智慧手環及其他各種智慧硬體積累,

有了機會進入智慧音箱領域, 其間也經歷了大大小小不少坑, 只有親身經歷過智慧硬體自研的道路的人, 才能真切體會到。

後來我們還與其他合作夥伴一起研發了智慧孕婦檢測手環、智慧檯燈、智慧車充、智慧兒童書包、鐳射耳機、智慧充電寶(樂視隨身看), 國內第一款心率測量耳機,及第一個發明耳機自動磁吸開關機功能。

因為今天主要談音訊,我特別整理了一些音訊行業的相關資料。去年協力廠商機構統計了一個資料,說 2017 年整個音訊市場容量是 230 億美金。要知道,在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統計這個領域,國內耳機市場充其量只有 10 億左右人民幣。

兩年前,以 Echo 為代表的智慧語音交互音箱品類開始爆發,我們就開始討論語音是否會成為互聯網公司流量入口。智慧音箱概念從美國一直燒到中國,到今天整個市場格局已經很清晰了。我這裡就談一下目前國內智慧音箱的產業鏈,有一些產品跟我們相關,所以簡單介紹一下。

大家都知道,幾乎所有的科技巨頭和互聯網巨頭都在做智慧音箱。傳統音箱品牌商如索尼 、Bose 也都希望把語音交互功能加進去,站在他們的角度沒有入口的概念,因為入口、雲計算和服務跟他們關係不大,它們只需要跟上時代有這個功能就可以了,要不然老用戶都可能會流失。

作為內容平臺的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等,他們的智慧音箱產品可以提升他們使用者的點播的體驗。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做這樣的終端設備可以更好的服務現有的使用者,也可以將增值服務和硬體銷售捆綁以擴大使用者數量,特別是優質使用者數量,這也是內容互聯網公司做智慧音箱硬體的核心策略。

另外還有語音技術方,如思必馳、科大訊飛、獵戶星空、若琪、搜狗等均推出自己的智慧硬體,希望將技術通過硬體產品來展示、銷售及變現,但基本上最終還是要和各大語音平臺互聯資料,進行雲計算和內容平臺的互通才有可能實現長期增長。

這些是我們目前所謂智慧耳機產品形態(見 PPT),但是這離智慧還差得很遠,因為它們僅僅是解決了通訊、播音樂、無線化、便攜性層面的問題,在感測器和採集資料方面,也僅僅是一個採集端的角色,所有演算法及應用基本都在手機上面。

行業裡所有人都知道『Her』這部電影,都在想這個能不能實現。這是耳機行業的夢想,大家都在想把這個產業往這個方向推。但真正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都知道,這是非常理想化的場景和使用體驗,因為從硬體來說,功耗、算力都會限制如此複雜的功能實現。

複雜到什麼程度?你戴上耳機睡覺,雲端會知道你在睡覺,你走到哪裡它都知道你在哪裡,你在看書它也知道你在看什麼書,最重要是還可以和你產生感情,與你談戀愛,我認為未來十年內這個體驗都不大可能實現。

從硬體上來說,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無線耳機的功耗、麥克風降噪、RF、資料連接穩定等一些基礎性能打造好。未來最上游的一些材料的突破,比如石墨烯電池的量產可大規模的延長工作時長,藍牙 5.0,5G,聲紋識別技術的成熟普及,及各類感測器大量應用在耳機產品上之後,不排除能夠做到 50% Her 場景的可能性。

包括結合個人的身份識別,錄入從出生到死亡整個過程裡面所有過程資料做情感情緒分析等,不管你是讀書、吃飯、上學還是工作,任何場景下,在應用端都會源源不斷記錄資料。結合耳穿戴和可語音交互的設備,才有可能做到『Her』電影裡面那種智慧體驗。

接下來重點談一談耳機。

一般耳機的基本需求是連接穩定、音質好、佩戴舒適,這是基本剛需,也是耳機從業者認為 100% 要滿足的。無論是品牌 、OEM 或是上游供應鏈,大部分都還在圍繞這一點來做。

大概五年前,我們就在研究耳機該怎麼智慧化。當時我們就希望將智慧手環功能做進耳機,比如加上速度感測器,或者檢測心率的感測器,4 年前百度開始做語音辨識及服務時,我們還是第一個將百度語音辨識及服務做到單邊藍牙耳機裡面,當時就是通過 BLE+Mono 經典藍牙組合方案,做的國內第一款可支援語音辨識和服務的藍牙耳機。但即使到今天語音交互依然主要體現在手機、音箱端,還沒有完全擴散至智慧耳機上。

耳機智慧化這條路我們走了五年了,到今天為止,真正能在市場上見到的智慧耳機,不外乎就是圖片上的三點:第一集成語音系統,第二點集成運動感測器,第三點主要是降噪。

降噪不是智慧耳機今天才開始談的,十五年前我們接觸 Bose 降噪耳機的時候就瞭解了,這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技術,不是因為今天要做智慧耳機才來做降噪,這方面很多平臺已經有了很多的投入和沉澱。

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智慧耳機的基本架構(見PPT),都是要通過雲端,連接到手機端,通過無線傳輸協議(無論是 BLE 還是 SPP、HFP),然後在終端通過觸摸來獲得交互。目前業內做語音交互耳機的,基本上都採用了這個架構。

既然叫 AI 智慧耳機,大家希望通過這個耳機得到什麼服務呢?從 AI 角度來看,跟智慧音箱基本是一致的,不一樣的地方體現在兩點:

第一,耳機是戶外型的產品,具備移動屬性,應該佩戴在身上,所以整個場景的需求不一樣,比如說打電話、監測人體體征參數得到運動指導服務,音箱這種在家庭場景需要的服務可能未必有。

第二,現在很多家創業公司,包括大的公司都在走翻譯耳機這條路,包括有幾家知名公司都希望把耳機做成一個即時翻譯、隨身攜帶的設備,這也是不錯的產品定義,我個人覺得很有發展前景。

簡單剖析一下智慧音箱和智慧耳機這個領域,我們管這個領域統稱為智慧音訊。

音訊行業是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傳統產業,今天逐漸融合了互聯網服務、聲紋識別、語音交互等各方面的功能。這點非常講天時地利人和,早五年前做是先驅但也會是先烈,晚五年做可能就一點機會都會沒有,剛好這兩年結合軟硬體技術成熟度,市場用戶教育成熟度,平臺內容服務豐富化做才有可能有今天的智慧耳機、智慧音箱設備的爆發式增長機會。

音訊行業的智慧化,從最早的有線電聲,到無線電聲,再到今天的智慧電聲,呈現出一條清晰的發展路線。

整個框架是這樣的,涉及到的元器件和相關資源方,在原來傳統的喇叭、插線等結構件以外,增加了感測器、WiFi、藍牙模組、軟體和演算法,在產品形態上逐漸多樣化,軟體的集成度也越來越高。

傳統電聲從有線耳機、音箱,到無線耳機、音箱,再到智能電聲。過去有線產品占八成,現在無線占八成,市場格局基本上是這樣。智慧電聲我還沒有看到具體的市場占比,我相信不超過 10%,未來三年智慧電聲應該超過 80%。

智慧耳機這種設備,最終的演化形態就會像我們今天談的『Her』,雖然未來十年內也不一定能實現,但是從硬體、軟體、服務端和各種技術端來推演,我們認為未來會是能實現全場景應用、具備個性化內容及服務生態的 AI 可攜式裝置占主導。

夢想總是要有的,願行業同仁一起加油加速實現 Her 的夢想成真,謝謝!■

整理、編輯:談哲 / 深圳灣

版權聲明:本文系深圳灣編輯創作發佈,轉載請注明來自深圳灣,並標明網站地址 shenzhenware.com

轉載、約稿、投稿、團隊報導請聯繫微信公眾號:shenzhenware(回復關鍵字)

國內第一款心率測量耳機,及第一個發明耳機自動磁吸開關機功能。

因為今天主要談音訊,我特別整理了一些音訊行業的相關資料。去年協力廠商機構統計了一個資料,說 2017 年整個音訊市場容量是 230 億美金。要知道,在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統計這個領域,國內耳機市場充其量只有 10 億左右人民幣。

兩年前,以 Echo 為代表的智慧語音交互音箱品類開始爆發,我們就開始討論語音是否會成為互聯網公司流量入口。智慧音箱概念從美國一直燒到中國,到今天整個市場格局已經很清晰了。我這裡就談一下目前國內智慧音箱的產業鏈,有一些產品跟我們相關,所以簡單介紹一下。

大家都知道,幾乎所有的科技巨頭和互聯網巨頭都在做智慧音箱。傳統音箱品牌商如索尼 、Bose 也都希望把語音交互功能加進去,站在他們的角度沒有入口的概念,因為入口、雲計算和服務跟他們關係不大,它們只需要跟上時代有這個功能就可以了,要不然老用戶都可能會流失。

作為內容平臺的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等,他們的智慧音箱產品可以提升他們使用者的點播的體驗。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做這樣的終端設備可以更好的服務現有的使用者,也可以將增值服務和硬體銷售捆綁以擴大使用者數量,特別是優質使用者數量,這也是內容互聯網公司做智慧音箱硬體的核心策略。

另外還有語音技術方,如思必馳、科大訊飛、獵戶星空、若琪、搜狗等均推出自己的智慧硬體,希望將技術通過硬體產品來展示、銷售及變現,但基本上最終還是要和各大語音平臺互聯資料,進行雲計算和內容平臺的互通才有可能實現長期增長。

這些是我們目前所謂智慧耳機產品形態(見 PPT),但是這離智慧還差得很遠,因為它們僅僅是解決了通訊、播音樂、無線化、便攜性層面的問題,在感測器和採集資料方面,也僅僅是一個採集端的角色,所有演算法及應用基本都在手機上面。

行業裡所有人都知道『Her』這部電影,都在想這個能不能實現。這是耳機行業的夢想,大家都在想把這個產業往這個方向推。但真正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都知道,這是非常理想化的場景和使用體驗,因為從硬體來說,功耗、算力都會限制如此複雜的功能實現。

複雜到什麼程度?你戴上耳機睡覺,雲端會知道你在睡覺,你走到哪裡它都知道你在哪裡,你在看書它也知道你在看什麼書,最重要是還可以和你產生感情,與你談戀愛,我認為未來十年內這個體驗都不大可能實現。

從硬體上來說,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無線耳機的功耗、麥克風降噪、RF、資料連接穩定等一些基礎性能打造好。未來最上游的一些材料的突破,比如石墨烯電池的量產可大規模的延長工作時長,藍牙 5.0,5G,聲紋識別技術的成熟普及,及各類感測器大量應用在耳機產品上之後,不排除能夠做到 50% Her 場景的可能性。

包括結合個人的身份識別,錄入從出生到死亡整個過程裡面所有過程資料做情感情緒分析等,不管你是讀書、吃飯、上學還是工作,任何場景下,在應用端都會源源不斷記錄資料。結合耳穿戴和可語音交互的設備,才有可能做到『Her』電影裡面那種智慧體驗。

接下來重點談一談耳機。

一般耳機的基本需求是連接穩定、音質好、佩戴舒適,這是基本剛需,也是耳機從業者認為 100% 要滿足的。無論是品牌 、OEM 或是上游供應鏈,大部分都還在圍繞這一點來做。

大概五年前,我們就在研究耳機該怎麼智慧化。當時我們就希望將智慧手環功能做進耳機,比如加上速度感測器,或者檢測心率的感測器,4 年前百度開始做語音辨識及服務時,我們還是第一個將百度語音辨識及服務做到單邊藍牙耳機裡面,當時就是通過 BLE+Mono 經典藍牙組合方案,做的國內第一款可支援語音辨識和服務的藍牙耳機。但即使到今天語音交互依然主要體現在手機、音箱端,還沒有完全擴散至智慧耳機上。

耳機智慧化這條路我們走了五年了,到今天為止,真正能在市場上見到的智慧耳機,不外乎就是圖片上的三點:第一集成語音系統,第二點集成運動感測器,第三點主要是降噪。

降噪不是智慧耳機今天才開始談的,十五年前我們接觸 Bose 降噪耳機的時候就瞭解了,這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技術,不是因為今天要做智慧耳機才來做降噪,這方面很多平臺已經有了很多的投入和沉澱。

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智慧耳機的基本架構(見PPT),都是要通過雲端,連接到手機端,通過無線傳輸協議(無論是 BLE 還是 SPP、HFP),然後在終端通過觸摸來獲得交互。目前業內做語音交互耳機的,基本上都採用了這個架構。

既然叫 AI 智慧耳機,大家希望通過這個耳機得到什麼服務呢?從 AI 角度來看,跟智慧音箱基本是一致的,不一樣的地方體現在兩點:

第一,耳機是戶外型的產品,具備移動屬性,應該佩戴在身上,所以整個場景的需求不一樣,比如說打電話、監測人體體征參數得到運動指導服務,音箱這種在家庭場景需要的服務可能未必有。

第二,現在很多家創業公司,包括大的公司都在走翻譯耳機這條路,包括有幾家知名公司都希望把耳機做成一個即時翻譯、隨身攜帶的設備,這也是不錯的產品定義,我個人覺得很有發展前景。

簡單剖析一下智慧音箱和智慧耳機這個領域,我們管這個領域統稱為智慧音訊。

音訊行業是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傳統產業,今天逐漸融合了互聯網服務、聲紋識別、語音交互等各方面的功能。這點非常講天時地利人和,早五年前做是先驅但也會是先烈,晚五年做可能就一點機會都會沒有,剛好這兩年結合軟硬體技術成熟度,市場用戶教育成熟度,平臺內容服務豐富化做才有可能有今天的智慧耳機、智慧音箱設備的爆發式增長機會。

音訊行業的智慧化,從最早的有線電聲,到無線電聲,再到今天的智慧電聲,呈現出一條清晰的發展路線。

整個框架是這樣的,涉及到的元器件和相關資源方,在原來傳統的喇叭、插線等結構件以外,增加了感測器、WiFi、藍牙模組、軟體和演算法,在產品形態上逐漸多樣化,軟體的集成度也越來越高。

傳統電聲從有線耳機、音箱,到無線耳機、音箱,再到智能電聲。過去有線產品占八成,現在無線占八成,市場格局基本上是這樣。智慧電聲我還沒有看到具體的市場占比,我相信不超過 10%,未來三年智慧電聲應該超過 80%。

智慧耳機這種設備,最終的演化形態就會像我們今天談的『Her』,雖然未來十年內也不一定能實現,但是從硬體、軟體、服務端和各種技術端來推演,我們認為未來會是能實現全場景應用、具備個性化內容及服務生態的 AI 可攜式裝置占主導。

夢想總是要有的,願行業同仁一起加油加速實現 Her 的夢想成真,謝謝!■

整理、編輯:談哲 / 深圳灣

版權聲明:本文系深圳灣編輯創作發佈,轉載請注明來自深圳灣,並標明網站地址 shenzhenware.com

轉載、約稿、投稿、團隊報導請聯繫微信公眾號:shenzhenware(回復關鍵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